道台府歷史
哈爾濱關道是中國傳統式建築於北方地方建築的混合體,他規模龐大,氣勢巍然,占地面積兩萬八千餘平方米,遵循封建禮儀,呈對稱布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他南北軸線長七十丈,東西寬四十五丈。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東側線上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廄、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群體錯落有致,結構合理。
照壁是一道傳統的遮蔽物,設定於衙署對面,是根據漢族的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是用於辟邪。我國傳統照壁有兩種,一種是設於門內的,用來遮擋人們的視線,避免門內的事物被外界一覽無餘,另一種就是我們眼前的這種照壁,古代的告示、宣諭一般就張貼在這裡。
哈爾濱關道的大門是道台府中最為雄偉的一座門,立於兩層三級台階之上,清牆灰瓦,烏梁朱門,門兩側各設石獅一尊,足以顯示威嚴莊重。大門兩側有東西兩個角門,東角門叫入門,也叫喜門,是供道台平時出入的,西角門叫鬼門,也叫做絕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犯人是才打開,死囚也必須走鬼門。
哈爾濱關道的儀門顧名思義,儀門既禮儀之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等級森嚴,必須上下有級,貴賤有差。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道台上任、恭迎上賓、或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打開。而且每任道台上任第一天都有拜儀門的儀式。
位於左右兩側的被稱為“六房”,吏、戶、禮、兵、刑、工,清一色的清磚灰瓦,六個職能部門在中央叫做六部,在地方叫做六房,依舊是左文右武,吏、戶、禮局東,兵、刑、工局西,吏房管理所有吏員的升遷調任,也就是現在的人事局;戶房又稱戶糧房,主管征糧納稅,上繳國庫,遇災荒之年還辦理賑災放糧事宜,相當於糧食局;禮房主要掌管儒學、教育、慶典、祭祀等;兵房主要管理徵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向上級輸送兵員等;工房掌管養蠶、織造、興修水利、鑄造銀兩等。
不過,清朝末年,也就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在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各國憲政後,實行維新,各部都有變化,吏部直屬內閣,戶部改為民政部與度支部(相當於財政部),禮部取消,改設典禮院,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相當於檢察院)。工部改為農、工、商部。所以道台府的六房功能、名稱也有所調整,在道署建成之前,1905年11月接印剛半年的塞蒙龍江將軍程德全就下令道、府、洲、縣各署不設六科,不用門簽、另選司書,分股承辦,設一名委員負責。所以道署雖有六房,名稱職能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修復道台府
2005年9月1日,在工程修復現場,幾個月前的破敗荒涼的景象如今徹底改觀。
從“衙門”入口進入,兩側各有一棟四方建築,分別是班房和營房。穿過這道門,就是一個四方的院落,正對的是大堂,兩側為六部的辦公房。這些房屋都是典型的古代官式建築,屋頂鋪設著灰瓦,瓦當上雕刻著獸面花紋,牆壁是厚厚的青磚。大堂兩端的屋脊各有一個吻獸,四個檐角也各有三隻精雕細刻的小型走獸。大堂內還未裝修,也沒有任何擺設,只有屋頂上木質的粗大的橫樑,使人感到肅穆空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