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市口

在清代這條街叫做"豬市口",是專門從事生豬交易的市場.後來,大家覺得"豬市口"這個名字不雅,才採取同音換字的方法,改為現在的"珠市口".

簡介

位於崇文區西北部。東起廣渠門內大街,西至珠市口西大街。因舊時有豬市諧音得名。
此處明朝時是個豬市,所以明正東坊有“豬市口東”地名。此街形成於明朝,稱東西三里河,清乾隆年間名小市街、三里河街,宣統年間自西向東分稱東珠市口、三里河、平樂園、東柳樹井。1965年合併各段統稱珠市口東大街。同時將德壽夾道、過街樓、北大院併入。
過街樓是大街西段路南小巷口處建的過街小樓得名。三里河大街在明朝分東西三里河。據《京城坊巷志稿》記:“……明史河渠志:言城南三里河無河源,正統間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陽門橋東南窪下地開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三里河流經打磨廠、長巷頭條西,穿蘆草園、北南橋灣、金魚池、紅橋,流入左安門迤西的護城河中。明朝時曾有人建議利用三里河以濟漕運,因三里河河道“勢不易開”未實行,決定修通惠河。明嘉靖年間修築外城,三里河逐廢成街,名稱沿用河道名。此街東段路北有一井,旁有柳樹,為區別西珠市口的西柳樹井,冠以“東”字,得名東柳樹井。在此大街的中段北側,有鐵山寺,是舊三里河的重要標誌。目前此寺尚在,但已面目全非,做居民院和倉庫用。
此街自修成後,一直是城南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俗稱“南大街”。民國初,街東口古剎大慈庵內酒業公會與路南的“恩成公”煙櫃,控制全市的官酒、官鹽。此街原有有軌電車,於1953年擴展道路時拆掉,改行公共汽車。

歷史

在前門外。名見《胡同集》。豬市,為交易生豬、豬秧兒(仔豬)之所。市當始於其地尚未劃入外城之先,至遲廢於明末。至於市之具體座落,今已不詳。後為雅化,而易豬為珠,見《乾隆圖》,實則其地從無珠寶貿易。據《圖》,當時以今給孤寺夾道迤東,至前門大街為西珠市口大街。但卻無東珠市口大街之名,自前門大街而東,以至今安國胡同北口間之路,時稱小市街。至《志稿》,始見東珠市口大街。

民國間沿稱東珠市口大街、西珠市口大街,又或省大街二字,徑稱東珠市口、西珠市口。晚清以來,其長短或有盈縮。東珠市口最短時只東至今大江胡同南口,最遠則東達北橋灣胡同南口。西珠市口則長期西至煤市街南口。六十年代並東珠市口、三里河大街、東柳樹井大街三段為一,統名珠市口東大街,使東起崇文門外大街,西至前門大街;並西珠市口、西柳樹井大街、虎坊橋大街為一,統名珠市口西大街,使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南口。
珠市口因處於前門外四通八達的道路中心,故其附近之東西街自晚明以來即日漸繁盛。清中葉後,店鋪更較普遍,而西珠市口尤盛於東珠市口。據1910年調查,外城上中等旅店共一九五家,西珠市口裡余之街即占十一家;著名飯莊飯館九十五家,西珠市口便有四家,其中之天壽堂飯莊更名噪一時。九江、贛寧、贛州等會館、清之中城兵馬副指揮署、清末直至民國間的總商會,民國間之黑白炭業公會皆設於此。民國間在此短街上即有文明戲園(始於清末,民國中期更名華北戲院)、開明戲院(40年代改稱市立劇院),清華池浴池等,廣招遊客。東珠市口之繁盛雖遜於西,但也多有飯莊、飯館,如忠順誠皮貨莊、天利涌綢緞莊等亦頗馳名。清代之東珠市口汛、民國間之外一區署,皆在東珠市口。

典故

別看名字不雅,在清朝卻這條街上卻住著一位大名人,那就是乾隆年間的當朝一品大臣紀曉嵐紀大才子.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對對子。乾隆指著桌子上的兩盤豆子,出了句“兩碟豆”命紀曉嵐對下句。紀曉崗不假思索地對“一甌油”。乾隆隨即改口說:“我說的是‘兩蝶斗’,兩隻蝴蝶在一起爭鬥。”紀曉嵐機敏地說:“我對的是‘一鷗游’,一隻鷗鳥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難題,說著蹺起腳來,要紀曉嵐以他的腳為題,說出一個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腳丫子“等字眼。紀曉嵐馬上聯想到自己住的“豬市口”地名,豬的腳稱“蹄”,“蹄”由“足”和“帝”組成,這不正是皇帝的腳嗎?於是,他便答道這個字是“蹄”。乾隆一聽勃然大怒,紀曉嵐一解釋,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北京的市井胡同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元朝的雜劇中。《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和梅香有一段對話,張問梅:“你家住哪裡?”梅答:“我家住磚塔兒胡同。”這個胡同至今還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層磚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過經清、民國兩代修葺,已由七層變為九層。據學者考證,胡同之稱是由蒙古語中的“火疃”轉化而來,元朝擴建大都時,城內居民按片分開,中間留有通道,這種通道蒙古語稱“火疃”。後來,北京人把它讀成了“胡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