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區屬名稱:昌平區
街道名稱:昌平衛星城
苦水井胡同位於北京城區東部,屬二街。東西走向,東起小橋胡同,西至通福橋胡同。因原有苦水井而得名。全長500米,寬4米,土地路面。現已不存。
簡介
福綏境北起西直門南小街,南至安平巷,是一條南北向胡同。胡同里原有兩口水井,因含有硫酸鈉等礦物質而水質苦澀,因而這條胡同被稱為苦水井。清末民初,按諧音雅化為福綏境,取福祿綏元之意。
附近名勝
在福綏境南口有一棟頗有名氣的居民樓叫福綏境大樓。許多人知道福綏境也都是因為這棟大樓。這棟大樓雖稱不上古建築,但也有了半個世紀的歷史。
二十世紀50年代末,在全國一片大躍進、公社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熱潮中,北京市各區興建了示範性質的新型居民大樓。崇文區建了安化大樓,東城區建了北官廳大樓,西城區即在福綏境南口建成了福綏境大樓。
這就是曾經名噪一時的“人民公社大樓”,又叫“共產主義大廈”。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代,公共食堂是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家家戶戶湊在一塊兒吃大鍋飯,是最流行也是最提倡的生活方式。
位置
北京的市井胡同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元朝的雜劇中。《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和梅香有一段對話,張問梅:“你家住哪裡?”梅答:“我家住磚塔兒胡同。”這個胡同至今還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層磚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過經清、民國兩代修葺,已由七層變為九層。據學者考證,胡同之稱是由蒙古語中的“火疃”轉化而來,元朝擴建大都時,城內居民按片分開,中間留有通道,這種通道蒙古語稱“火疃”。後來,北京人把它讀成了“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