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胡同]

東交民巷[胡同]
東交民巷[胡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交民巷全長為1552米,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在近代,這裡曾是著名的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1949年以後東交民巷仍被作為使館區,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館都遷往朝陽門外三里屯一帶的館區。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道路兩旁的西洋建築還在向過往的人訴說著曾經的歷史。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算上西交民巷,共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

東交民巷的今昔 東交民巷的今昔

元大都時,皇城的東牆外,有一條水路,1292年開鑿通惠河連線南北大運河,當時的運糧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帶,人們就地卸糧售賣,於是形成了糧食買賣一條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時間一長人們就乾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實用,見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義。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江米巷就成了城裡的一條長街。

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這裡居住四十天。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根據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相關條款規定1861年3月英國公使正式入住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當時名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鐵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法國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當時名為純公府,系努爾哈赤之孫安郡王岳樂的府邸);美國公使進駐美國公民Dr S.SWilliam位於東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國公使則入住清初在這裡修建的東正教教堂俄羅斯館。

清朝末年東交民巷使館區圖 清朝末年東交民巷使館區圖

隨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東交民巷一帶作為館址,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前這裡有法國、日本、美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使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這裡因為洋人糜集而被作為攻擊的重點,曾有童謠念道“吃麵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吃麵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於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庫教堂,後者即指東交民巷。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其在中方繪製的地圖中則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了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其餘盡數遷出。隨後在這裡出現了英國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俄國俄華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等外資銀行,還開辦了法國郵局、醫院等設施,並出現了大量西式建築。這塊使館區在辛亥革命後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德國、義大利等軸心國外交官移交給國民政府。

東交民巷,從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向東延伸的一條寧靜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樓比肩而立,大槐樹枝頭搖曳,“1992年此地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牆上高掛。世紀之交,北京市制訂規劃,對東交民巷的歷史風貌進行整體保護,警示世人勿忘國恥。

歷史變遷

江米巷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裡居住四十天。

使館街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滙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館界

東交民巷一瞥 東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開始了北京城歷史上最大的浩劫,東交民巷也在劫難逃。僅巷內的戶部銀庫就被日本侵略軍搶走白銀三百萬兩;東交民巷太醫院的稀世珍寶――針灸銅人被搶走;御河西翰林院內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珍本也被毀劫殆盡。《辛丑條約》列強將東交民巷地區劃為“使館界”,把東交民巷改名“使館街”,還在整個使館界四周建起了高約6米的圍牆,圍牆上建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

奧地利大使館 奧地利大使館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東交民巷進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過去列強所占地面不到整個東交民巷地區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權仍歸中國所有。可是根據《辛丑條約》,列強一口吞下了整個東交民巷地區,不許中國人居住和設立衙署,行政管理權完全歸使館,中國政府無權過問。他們任意改變中國原有街名,將東交民巷改名使館大街、長安街改名義大利街、台基廠頭條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強還迫使清廷給予駐兵特權。一時間,東交民巷變成了列強兵營。

辛亥革命爆發了。東交民巷公使團一致支持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915年,袁世凱派代表在日本使館的一座樓內簽訂“二十一條”,為尋得日本支持他當皇帝,進一步出賣國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否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廢除“二十一條”和各國在華侵略利益的提案。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後遊行隊伍義憤填膺,向東交民巷的各國使館提交抗議書。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28年後各國使館相繼遷往南京,但東交民巷舊址未廢。

1946年12月24日,駐東交民巷的美國士兵皮爾遜等強姦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把主犯交給美國自行處理,該犯回到美國即獲“無罪”釋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命令入城式必須經過東交民巷,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副武裝昂首通過東交民巷,洗刷了50年來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恥辱。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軍管會頒發布告,莊嚴宣布在北京市內帝國主義兵營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築全部徵用。一些與新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的國家,繼續在東交民巷建立使館。1959年開始,按照中國政府的安排,各國使館先後遷往東郊建國門外。東交民巷建立使館的歷史從此便告結束。就在這一年,東交民巷西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建成。原使館區的操場上,矗立起了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公安部、國家輕工業局、國家紡織工業局的大樓,原德國使館區建成了首都大酒店,崇內大街西側原來的跑馬廠、操場,建成了東單公園和東單體育場。

1949年以後這裡仍被作為使館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民主德國、匈牙利、緬甸等國的使館沿用了這裡舊有的建築,直到1959年遷往朝陽門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館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這裡由於其歷史的特殊性,再次收到衝擊,街名被改為“反帝路”,很多西式風格的建築遭到破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發展,東交民巷的建築亦受到衝擊,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俄羅斯館的舊址因拓寬馬路被拆除;德華銀行於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館舊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據;街上還興建了很多高層建築和現代建築,整條街的風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到東交民巷還能看到一座碉堡的部分殘存,還能看到“赫德路”路牌,還能看到部分界牆殘段,還能看到殘存的英國兵營馬廄內的拴馬鐵環,還能看到德國兵營內的地下牢房。

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受到文物部門的保護。

巷區景點

概述

東交民巷景點 東交民巷景點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形成於1901年至1912年,是一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 現存建築有法國使館、奧匈使館、比利時使館、日本公使館和使館、義大利使館、英國使館、正金銀行、花旗銀行、東方匯理銀行、俄華銀行和國際俱樂部及法國兵營等。現存建築均保留原狀保持二十世紀初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用清水磚砌出線腳和壁柱,磚拱券加外廊,木結構角檁架,鐵皮坡頂。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是北京僅存的二十世紀初的西洋風格建築群,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物遺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天主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又名聖彌厄爾教堂、法國教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是一座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德式建築。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門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聞名。

東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築教堂以前屬於法國領事館的範圍。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定居北京並且居住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歐洲人顯著增加,這些僑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進行宗教活動。經過法國主教樊國梁與法國駐華領事協商,法國領事館將地皮轉讓,由法國遣使會撥款,法國籍神甫高嘉理負責,在當下的位置修建東交民巷天主堂。後期的建築工作轉由法國人斬利國負責。 1904年,教堂建築竣工,正式開堂。開堂後的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在華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主堂神甫和輔助神職人員均為法國籍人士,並歸法國教會管理。

1949年後,天主教北京教區接管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和地產,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劃歸北堂管理,1958年由於政府政策的變化天主教會的活動受到限制,東交民巷天主堂被關閉,建築與地產被政府沒收,劃歸台基場國小,教堂成為國小的禮堂,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損害。

1986年台基廠國小從東交民巷天主堂完全遷出,教堂被發還北京教會,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開堂。1995年10月20日東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比於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東堂和西堂,東交民巷天主堂的歷史很短,規模很小,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小巧精緻,同時也是北京市區內少有的沒有經過徹底毀壞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現存建築占地面積2656.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典型的哥德式風格,高二層,坐北朝南,東西面闊三開間,南北進深十四開間;堂內為木結構,頂部用肋狀拱券,以圓柱支撐,地板鋪有花磚甬道;教堂東西兩側裝飾有在法國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廠國小占用作為禮堂期間,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聖堂正門上方為教堂主保聖彌厄爾的雕像,他是聖經中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被教會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細節鮮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東交民巷建築中最引人矚目的兩大亮點。

除了哥德式的教堂主體建築之外,在聖堂北側還有一幢西洋風格的二層小樓,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傳統民居的格式,但門窗卻施以拱券結構,堪為中西合璧之作。

現有建築

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

現有建築基本保持原貌,多為國家機關辦公地點,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青年旅行社、外交部招待所、新僑飯店、紅都時裝公司等。

相關資料

德國使館:

東交民巷鳥瞰圖 東交民巷鳥瞰圖

德國使館是1862年設立的,位於東交民巷路南、洪昌胡同北口西側,與法國使館隔街相對。1900年後,占用了廣成木廠及附近大量民房,擴建使館和建立兵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其兵營歸荷蘭使用。

中國政府收回東交民巷租界地: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軍管會頒發布告,宣布:“(1)某些外國,過去利用不平等條約中所謂‘駐兵權’,在北京市內占據地面,建築兵營。現在此項地產權,因不平等條約之取消,自應收回。(2)此項地產上所建之兵營及其他建築,因地產權收回所發生之房產問題,我政府另定辦法解決之。(3)目前此項兵營及其他建築,因軍事上之需要,先予徵用。(4)此項徵用,自布告之日起,7日後實施。” 7日,軍管會通知美、法、荷領事立即指派專人負責此事,按期騰空並交出美、法、荷兵營,不得延誤。

廢除外國特權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收回使館界的外國兵營。由於當時還沒有外交部門,所以廢除外國特權的工作就落到了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的肩上,而具體任務就落到了北京市公安局外僑管理科頭上。外僑管理科年輕的女民警白平有幸參加了收回外國兵營的全過程。
……
1月14日,規定收回兵營的期限到了。上午,白平、林成與市政府外事處和北平房管局的同志們分別到達美、法、荷等兵營。白平率領的接收小組徑直到了荷蘭兵營的大門外。此時白平的心情既激動又自豪,還有點兒緊張。畢竟是代表國家行使權力,責任太重大了。況且,白平當年還是個20多歲的年輕姑娘。事後外電報導這一事件時說,中國的官員都很年輕,還有梳兩條小辮子的年輕姑娘。
……
荷蘭副領事郝治齊恭敬地把白平一行人讓進兵營。白平表情嚴肅,口齒清晰地說明身份和來意。兵營里的物品已經搬乾淨,白平隨兵營管理員一一清點、登記了兵建設築和房屋,最後,雙方在交接檔案上籤了字。荷蘭方面的人把兵營的大門鑰匙給了白平……
法國兵營也在布告期限內全部騰空,雖然領事伯亞樂不肯簽字具結,但口頭表示接收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中國的工作人員都很好。
美國兵營就不那么痛快了,北京市政府外事處秘書主任李幻山和北京市公安局外僑管理科簽證股股長林成等4人到達美國兵營時,兵營內堆放著各種物品,我方人員對領事柯樂博和副領事包華德指出,未在軍管會命令期限內清空兵營,後果應由柯先生和包先生承擔。柯樂博見我方人員態度堅決,不得不表示馬上搬運物品,但兵營內東西堆積如山,要一兩天時間才能拉走。這時,美國國務院威脅我國,要撤回所有美官方人員。對此,我新華社專門發表評論,給企圖保持舊日特權的美國以有力駁斥。1950年1月16日,美國兵營全部清空,兵營被我國收回。
還剩下一個英國兵營了。英國是最先用武力打開中國門戶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從中國奪取的利益和特權最多,在東交民巷占建的兵營也最大,位置最險要。它的北牆斜對面就是紫禁城,其界牆上的炮台和槍眼正對著天安門和太廟。清政府對此敢怒不敢言,直至1924年孫中山北上,提出嚴厲抗議,英人才把大炮取消。1943年的中英新約規定了廢除過去英在中國強取的特權,但日本投降後,英又回到東交民巷,依然占據兵營。北京市軍管會收回兵營的布告貼在英國兵營大門口的同一天,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致電周恩來外長,宣布英國承認中央人民政府是合法政府,願意同中國建立其外交關係。為此,北京市軍管會決定暫緩收回英國兵營,以利於中英建交談判。1950年3月,英國臨時代辦胡階森到北京,雙方開始建交談判,但胡階森在英國與台灣的國民黨的關係問題、我國在聯合國席位問題、英國及其屬地和香港國民黨機構及中國國家財產等問題上毫無誠意,談判毫無結果。4月11日,英國兵營不得不按時騰空,接交進行得很順利。
至此,帝國主義殘留在中國的特權被中國共產黨徹底肅清,東交民巷在歷盡半個世紀的滄桑後,終於改變了屈辱的命運,重又和故土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