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
樂器本調:C大調(非移調樂器)。
實用音域:大字組降C-小字四組升F。
套用譜號:高聲部:高音譜號;低聲部:低音譜號。
組成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效果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的是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樂段,極具感染力。
獨奏曲
豎琴有許多獨奏曲。為單踏板豎琴寫曲的主要作曲家有格龍姆福爾茨(J. B. Grumpholtz)、杜塞克(J. L. Dusseck)和路易·斯波爾(Louis Spor)。
19世紀時的獨奏曲多數是為業餘愛好者在家庭的客所里演奏的,但也有傑出的作曲家如:E.佩里什·阿爾瓦爾斯(E. Parish Alvars, 1808-1849)。他把許多新技術用於雙踏板豎琴演奏的樂曲中。這對發展豎琴的演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發表了80多首豎琴曲,其中包括有兩首協奏曲與為兩架豎琴寫的小協奏曲等。
德彪西、拉威爾等作曲家亦寫了不少豎琴獨奏曲。
音色
豎琴早在18世紀時就開始用於歌劇的樂隊中,它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雲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由於它的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豎琴的外型精緻、優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
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餘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汩汩湧出的奇景美感,瀰漫著詩樣的氣氛。在室內樂中,豎琴還是重要的獨奏樂器。
發展歷史
1.新石器時代至古希臘、波斯、美索布達米亞時期: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彈撥樂器(箜篌與琵琶一樣,後由西亞國家傳入我國古代)都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來,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
隨著人類音樂藝術發展的不斷需要,原始弦琴開始了拓寬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採用增加弦數拓寬音域,豎琴的樂器形式便產生了(另一支則通過指板按弦改變音高,衍化成魯特琴的雛形)。到古希臘及美索布達米亞時期,古典式弦琴早已從走入民間,成為吟遊詩人的伴奏樂器,不再局限於祭祀。
2.古希臘、波斯、美索布達米亞時期至中古時期: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3.中古時期以後: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
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Orfeo(1607)”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音級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8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及半音階豎琴。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
到了19世紀初,S·埃拉爾(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20世紀上半葉,尼龍弦被發明,逐漸改變了古典式弦琴。使豎琴與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兩大經典形式)在短期內普及了尼龍弦。由於尼龍弦具有更優秀的延展力與穩定性,使樂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現力相對來說都有了較顯著的進步。
豎琴的構造
豎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丁:arpa ;波斯:چنگ),是一種包括了弧形頸部(或稱為“梁”)(neck)、共鳴箱(resonator)、五金裝置(它的主要作用相當於鋼琴或小提琴的琴軫一樣,放鬆或拉緊某條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的弦樂器。她在每個地域,如中國、緬甸、伊朗、土耳其、愛爾蘭、歐洲大陸、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種不同的形狀、琴弦數、彈奏法。(中國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種,“詩鬼”李賀曾寫過《李憑箜篌引》。)
它主要有一垂直的前柱、一斜立的長條形音箱和位於上方的彎曲的琴頸,形成一三角形琴架,琴弦自上而下與前柱平行地繃於琴頸與音箱上,琴身是木製結構。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傳說這是受射箭時箭發弦鳴的啟發而發明的。
至中世紀有記載說古代豎琴就是里拉琴(Lyre,一種最古老的用緞帶吊在身上或套在左手演奏的彈撥樂器)。形體大的豎琴當時被稱為奇塔拉琴(Cithara)。經過許多年的逐次改良,才形成現代豎琴。
現代豎琴都是落地式的,形狀巨大,音域與鋼琴相仿。此種樂器能改進成今天的模式,主要應歸功於19世紀的制琴家S.厄拉爾德,他把原先的單踏板豎琴改成雙踏板豎琴,這一改進大大擴展了豎琴的演奏能力,此後又有人在這種雙踏板豎琴的基礎上改制成半音豎琴。
音樂會用的踏板豎琴
現在最常見的音樂會所用的踏板豎琴,除了頸部及共鳴箱,還有一根圓柱(column)。豎琴的底部(base)有七個踏板,這些踏板系在圓柱里的七根踏板桿(pedal rods)下端,再由踏板桿連線到頸部里的動盤(action),負責掌管七個音(左腳si-do-re 右腳mi-fa-sol-la)的升降。動盤裡有兩千多個小零件環環相扣,再牽動外面的小圓盤(discs),藉由改變琴弦長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個踏板呼應八度音程中的一個,並有上、中、下三個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每個踏板都配有彈簧,你可以用腳去推踏板,或是放開它們,在各個凹槽間變換位置)。正因為豎琴是經過精密計算和設計的樂器,再加上木料與雕工,所以貴也是有原因的。
琴弦
琴弦由共鳴箱穿出,再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栓(pin)。把所有調好音的琴弦加起來,它們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這是為什麼彈豎琴會起水泡又長繭的原因。)
踏板豎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數與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47根弦,包含6個八度再加一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約36千克)。最下面的一個半八度,用的是鋼弦(wire strings),中間音域用羊腸弦(gut strings),高音則因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最高一個八度、或者一個半八度,使用尼龍弦(nylon strings);也有人因為不喜歡尼龍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從中間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腸弦。
種類
琴弦一般有鋼弦、羊腸弦跟尼龍弦。有一屆以色列豎琴大賽的冠軍,是出身於羅馬尼亞一個貧窮家庭的小男生。他說小時候練的琴,根本沒有錢裝上琴弦,只能用釣魚線代替。豎琴琴弦,雖然都用尼龍做成,音色卻是大不同。
豎琴同其他弦樂器一樣,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調音。演奏者必須在開演或預演前都至少47分鐘到場,豎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調音。在調音時,豎琴家還要戴一副耳機,這副耳機連線到一個看起來像隨身聽的調音裝置上,這個裝置可以讓他聽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讓弦的聲音聽起來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不過,就算弦都調好了,挑戰卻還未結束,一共有47根弦,到底要怎樣來分辨它們呢?
當你有機會靠近看一架豎琴時,就看仔細點,你會發現所有的弦都塗上了顏色,所有C弦都是紅色的,F弦都是藍色的,豎琴家就靠這這兩根弦,繼續辨認其中從C到E的各個音符。
彈奏時,因為小指較無力,只使用大拇指到無名指(依序為1-2-3-4)。觸弦的部分是第一個關節的指腹前端(finger tips)。可想而知,只要是彈豎琴的手,指紋辨識馬上就能看出因長繭而扭曲的紋路。
豎琴里最出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這個義大利字的意思,其實就是“滑動”。你一定看過、聽過這種效果很多次了,豎琴家把手指從豎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快速的音階(通常是從下往上)。哈潑·馬克斯(Harpo Marx)是一個雙方向滑音的大師,他可以把手指從下滑到上,再從上滑到下,揮舞不停。豎琴的滑音往往會為音樂添加一種戲劇性的美感。看看一些影視節目就知道了。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濫用,尤其是電影音樂作曲家有時特別喜歡使用這種豎琴滑音。
豎琴的演奏
豎琴琴體下方有七個踏板,每個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 音。所有踏板都設計有三級,踩動它可將音升高或降低,其中中間位置表示還原。如將七個踏板都踩置於最上面一級時,可以讓所有的琴弦發出最低的音高(相當於提琴、胡琴的空弦),音列即為定弦的(b)C大調音階;置於第二級時,的一個金屬圓盤將琴弦的音高上升小二度(類似於提琴手按住琴弦),即為C大調音階;置於第三級時,第二個金屬圓盤在將其升高小二度,就將音階調到了#C大調。總之,利用踏板,演奏者可方便地彈出所有調的七聲音階,並可調製出其他音階形式,如:五聲音階、泛音階、含有某種特殊變者的音階等;也能將全部音列調成某種和弦式音列。
豎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樂譜中的高音聲部由右手演奏,低音聲部由左手演奏。單手可奏單音、雙音、和弦(同時發響),每隻手最多奏四個音,最寬不能超出十度。音型進行幅度很寬時,用迂迴進行容易演奏,並能將音與音銜接得很連貫。
兩手交換演奏,可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單音式的分解和弦。雙手還可以在相同音區奏出交錯的音符。泛音、煞音、滑奏也是豎琴的特色奏法。
記譜
簡要概述
豎琴使用大譜表記譜(與鋼琴、手風琴、馬林巴等鍵盤樂器一樣),樂器所擁有的音與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有的豎琴有46或48根弦)一樣多,即擁有自(b)C(1)至g(4)47個音、六個半八度的寬廣音域。所有的音按自然七聲音階排列,定弦基調為(b)C大調,但豎琴並不是移調樂器。
等音注意事項
我們都知道,在鋼琴上,#C與bD對應的是同一個黑鍵,但在豎琴上,它們使用的踏板並不一樣。因此我們在譜曲時,一定要畫上難看的等音記號(不要由於等音而改變升降記號,也不要使用重升記號、重降記號)。
踏板示意圖
為了演奏方便,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霍爾斯特規定了示意圖。按照樂器從左到右的踏板順序排列,依次是D-C-B-|-E-F-G-A,在示意圖中,可以在每一個字母前任意添加升降記號,但要防止升降記號頻繁變動(這就是為什麼要銘記踏板位置)。
常見樂曲
在莫扎特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中你能夠聽到豎琴的演奏。在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實主義時期,該樂器成為了管弦樂隊弦樂組的一件色彩樂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馬勒的十首交響曲,以及蕭士塔高維奇《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譜例。而動畫的配樂,更常用的似乎是鋼琴,但你依然能在諸如《聖鬥士星矢冥王篇》中聽到潘多拉的豎琴聲或是《千年女王》配樂中的豎琴伴奏。
豎琴的保養
豎琴在正常使用下,其壽命可以保持很長久,保養上僅需注意:
1、避免日曬雨淋,或高溫差變化及撞擊。
2、琴身(木質部分)可用擦琴油,及細緻乾布塗擦琴身,即可常保光亮潔淨。
3、琴弦(尼龍弦部分)是屬於消耗性材料,若於不當使用或環境下,較易斷弦,故應多預留一組備弦。
若有故障產生,無法簡易修復時,可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維修。
選購注意事項
選擇豎琴的優劣品,需注意:
1、外觀平滑潔淨無傷痕裂縫。
2、撥弦聆聽琴聲,高音部分需堅硬有力;中音部分需鏗鏘動聽;低音部分需沉穩悠長,
3、整體音色婉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餘韻悠長,令人心曠神怡, 方為上品。
4、五金裝置部分,應為亮麗緊固,整齊美觀為佳。
5、認明品牌信譽,售後服務,及維修能力等,應列為考量。
豎琴吉他
豎琴吉他(Harp Guitar)可視為吉他與豎琴的結合。通常是在原有六條弦的琴頸旁,再另加一根支架或將音箱延伸,以加上數條開放弦,來擴展低音的音域範圍。
豎琴吉他大約最早出現於14世紀,在19世紀的時候廣為流傳到歐洲和美國。豎琴吉他的音色是非常清亮而柔和的。它的低音區不如吉他的緊繃也沒有豎琴的冷然;高音區輕靈而鮮潤,畢竟共鳴腔體要比吉他大/中音區的音色就非常的舒坦了,和吉他一樣舒緩,但多了一點柔韌。
已故的指彈大師邁克.賀吉斯(Michael Hedges)便常利用豎琴吉他上的開放弦所產生的深厚低音,來營造其作品中廣闊的空間感!
管弦樂團樂器群組
管弦樂團是大型的音樂表演團體,一般用來演奏古典音樂。典型管弦樂團由四個樂器群組所所構成。 | |
弦樂器 | 小提琴[1] |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豎琴| 鋼琴[2] |
木管樂器 | 短笛| 長笛[3] [4] | 單簧管 [5] | 雙簧管| 英國管| 低音管[6] | 倍低音管| 薩克斯[7] |
銅管樂器 | 短號 | 小號[8] | 長號[9] | 法國號[10][11] | 柔音號 | 上低音號[12] | 低音號[13] | 蘇沙低音號 |
打擊樂器 | 定音鼓 | 小鼓 | 大鼓 | 鈸 | 鑼 | 鐵琴 | 木琴 | 管鍾 | 三角鐵 | 鈴鼓 | 響板 | 木魚 | 沙鈴 | 珠鈴 | 風鈴 | 鋼片琴 | 雷鳴板 | 刮葫 | 皮鞭……等(演奏現代曲目時,有時候應樂曲需要,也會加入爵士鼓或拉丁鼓) |
註解 | 1.管弦樂團內,小提琴一般常又再分為兩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 2. 十八、十九世紀管弦樂未把鋼琴列入管弦樂團基本編制(鋼琴與管弦樂合奏,則以“鋼琴協奏曲”形式登場),但二十世紀起許多現代音樂或電影配樂,則常配置鋼琴,擔任旋律樂句的演奏,甚至以特殊技法磨擦琴弦以營造特殊驚聳效果 3.短笛、長笛今日雖然多已改用金屬製作,但一般均仍按照昔日的分類習慣,將其歸類於木管類之下 4.長笛也常被稱為橫笛 5.單簧管也常被稱為豎笛、黑管 6.低音管也常被稱為大管、巴松管、巴頌管 7.薩克斯風也常被稱為色士風 8.小號也常被稱為小喇叭 9.長號也常被稱為伸縮喇叭 10.法國號也常被稱為圓號 11.今日的法國號,實際上是由德國人改良並發揚光大的 12.上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巴里東號 13.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土巴號、大號、大喇叭、低音喇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