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一致

1887年至1889年,二葉亭四迷用言文一致的文體寫了《浮雲》。 1899年正岡子規等的《杜鵑》派採用言文一致體。 1900年上田萬年等的《言語雜誌》採用口語體書寫報導,帝國教育會也開始設立“言文一致會”。

(Genbun Itchi)
日語使口語和書面語一致的文體,亦指日本近現代為此目的的運動。“言文一致”最初是於幕府末期由受西歐影響的洋學者們提出的。之後福澤諭吉採用寫文章讀給他人聽而修改的寫作方法,於明治時期形成風氣。
1883年“加注假名”會成立,極力主張言文一致。
1887年至1889年,二葉亭四迷用言文一致的文體寫了《浮雲》。其後尾崎紅葉幸田露伴森鷗外等分別在其作品中以和、洋、漢三種問題進行新問題的嘗試,嚴谷小波在童話作品中採用了言文一致體。
1899年正岡子規等的《杜鵑》派採用言文一致體。
1900年上田萬年等的《言語雜誌》採用口語體書寫報導,帝國教育會也開始設立“言文一致會”。
1904年第一次國定尋常國小讀本中大幅度增加口語體課文。
1905年開始,夏目漱石《我是貓》在《杜鵑》上連載,其通俗清新的文體引起了巨大反響。其後,田山花袋的《田舍教師》、島崎藤村的《破戒》都以言文一致體描繪人的內心世界,致使學術著作中也開始出現口語體。
明治末年至大正期間,白樺派的武者小路實篤、有島武郎志賀直哉等完成了口語體。在國小,蘆田惠之助提出了“自己作文,自己選題”的主張。報紙社論於1900年前後開始採用“である”調的口語體。於大正末年,小說、教科書、報紙等皆採用了口語體,進入昭和時代後,論文、學術專著也改為口語體,但公用文、法令、昭書等仍保持著文語體(候文和漢文)。但戰後1946年,文語體被徹底取消,完全採用了口語體。言文一致的運動為日本的近現代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