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埋葬

西山埋葬

《西山埋葬》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元帥在1925年5月27日,為悼念逝世的孫中山先生而寫的一首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孫中山先生的不幸逝世的沉痛哀悼,以及表露出了詩人將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將革命繼續到底的決心。

作品原文

西山埋葬
你是一個淚盡了的鮫人①!你是一隻血幹了的夜鶯!你是光明的戰士!你是民族的母親!
如今你歸來②,你歸到山丘。有流泉幽咽,有柏林森森,有石塔崢嶸,有風雨淒清,還有白雲依戀,伴明月長照丹心③!
試看國門,已被外寇擁進!試看國土,已被外寇併吞!你如今歸休了,能安否,你的亡靈?
誰是你的後身,能稟著你的精神!誰是你的後身,能守著你的遺命!又誰能如你一樣,完畢了革命的工程?
亡靈啊!你亡了!你不能由死回生。我只願青年頭上,寄託著你的精魂!你長休罷,我們起行!你長休罷,我們猛進!

作品注釋

①鮫人:亦作“蛟人”,傳說中的人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劉逵注《吳都賦》與此略同。
②歸來:與第三節中的“歸休”皆謂死亡。古代稱死為歸。《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列子·天瑞篇》曰:“古者謂死人為歸,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唐代李白《擬古》詩之九:“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③丹心:赤誠之心。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五十一:“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淮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遺命:遺留下來的使命。或指遺言、遺囑,即臨終留下來的話。孫中山臨終遺囑有言:“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下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寫作背景

該詩是為悼念孫中山先生逝世而作。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生於公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領導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革命主張。辛亥革命後曾一度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多次發動征討袁世凱和北伐運動,屢遭挫折。192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決定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容納共產黨人參加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在大會《宣言》中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應在北京發動政變的馮玉祥之邀離粵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宣言”中重申了國民黨一大確立的政綱。1925年1月到達北京,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舉國為之哀悼。孫中山逝世後,曾寄柩北京西山碧雲寺。當時陳毅同志正在碧雲寺中法大學讀書,並任中法大學學生會主席。對孫中山的逝世,陳毅悲痛萬分,他帶領同學們參與了迎靈守靈,並作該詩以,寄哀思之情。該詩原載北京《晨報》1925年6月25日副刊發表的散文《西山埋葬》之中,署名曲秋。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哀悼詩作,在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中稱為哀辭。晉代摯虞在其《文章流別論》中稱:“哀辭者,誄之流也……哀辭之體,以哀痛為主,緣以嘆息之辭。”南北朝時代梁朝劉勰也在其《文心雕龍·哀弔》中說:“原夫哀辭之體,情主於痛傷”。可見,發抒對亡逝之人的哀痛之情,是哀辭的基本特點。該詩體現了這一特點,但又不止於此。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詩作一開始就滿懷崇敬之情用四個一氣呵成的排比句將孫中山的偉人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從19世紀40年代起,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腐敗的清帝國搖搖欲墜,黑暗日甚,中國人民身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奴役,處於水深火熱、生死存亡之中。是孫中山組織和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使暗無天日的中華大地初露民主共和之光;是孫中山領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且一生致力於廢除外國列強橫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為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奔走呼號。因此,詩人稱孫中山為“光明的戰士”和“民族的母親”,確係客觀公正的不刊之譽。詩作開首兩句的比喻也十分新穎而貼切。孫中山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奔波操勞、殫精竭慮,這正像泣淚成珠以予主人的鮫人。他一生努力將億萬人民從風雨如晦的黑暗舊中國引向光明美好的未來,這又像是一隻以歌唱迎接黎明的夜鶯。作者將孫中山喻為“一個淚盡了的鮫人”和“一隻血幹了的夜鶯”,這就藝術地概括了孫中山為民族的復興和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生平和崇高業績。進而言之,鮫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美麗動人的形象,夜鶯則是西方詩文中經常與幸福、自由、愛情、思念相關聯的審美意象,如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它是歌吟愛情的鳥兒,在涅克拉索夫的《夜鶯》中它是歌唱自由的精靈,在克雷洛夫的《驢子和夜鶯》中它是黎明的歌手,在裴多菲的《傍晚》中它是歌唱幸福與愛情的鳥兒。有著深厚中西文學修養的陳毅,將這兩個美好的意象珠聯璧合地結合在一塊,相互映襯,其深層也隱含了孫中山先生既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民族主義者,又是一個從西方尋求真理,主張學習西方文明以振興中華的人這層意思。在中國古代傳說和詩歌中,有杜鵑啼血之說,如唐代白居易《琵琶引》就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之句,而在西方詩歌中卻未曾見有將“夜鶯”與“啼血”相聯的。陳毅不用杜鵑的意象,而用“一隻血幹了的夜鶯”的意象,這顯然是別有寓意的。從藝術上說,將夜鶯與啼血相關聯,這正體現了陳毅對於外國詩歌中常見審美意象之富於中國文化意味的創造性轉化。
然而,像孫中山這樣一個崇高、偉大的人物卻在熱愛著他的人民正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人民而去了,這怎能不引起舉國的哀痛悲悼。詩的第二節開始用一句“如今你歸來,你歸到山丘”引出了孫中山的逝世。這裡的“歸來”與第三節中的“歸休”都是死亡的意思。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游斜川》詩有“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句。“歸到山丘”即指孫中山的靈柩寄放西山碧雲寺之事。接下來,詩人不是以直攄胸臆法而是用借景抒情法表達了對逝者的深深哀悼之情。在詩中,“流泉幽咽”是以山泉低微的流水聲比擬性形容人們迎靈守靈時低微的哭泣聲。唐代大詩人杜甫成都(錦官城)武侯祠憑弔諸葛亮所寫的《蜀相》一詩中,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句。陳毅也以“柏林森森”的意象,與前面的“流泉幽咽”和後面的“石塔崢嶸”、“風雨淒清”一起托襯出人們面對總理遺骸時的肅穆凝重、淒涼悲哀的心境。該節詩最後以“還有白雲依戀,伴明月長照丹心”作結,既表達了人們對逝者的不盡哀思,也點明了孫中山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形象如日月經天,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這一節詩句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蘊藉。詩中寫的都是西山特有的景,無一字在直抒作者的哀思,卻又無一字不寄託著作者綿綿無盡的哀思,真是景中有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很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情致和韻味。
巨星隕落了,大樹傾倒了,先驅長眠了,那么領袖所為之奮鬥的事業又會怎樣。後來者又將怎樣面對現實走向未來。詩的第三節詩鋒一轉,由已逝的先驅轉向支離破碎、苦難未除的祖國山河。自鴉片戰爭以來,掠奪成性的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已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華的國門,美麗如畫的大好河山屈辱嗚咽在列強的鐵蹄蹂躪之下,強盜們不僅借不公平貿易和戰爭賠償從經濟上掠奪中國人民,而且貪婪地肆意瓜分中國的領土。香港台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等大片中國領土被侵占,在中國的家園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外國租界,在中國的沿海和內河有帝國主義的戰艦橫衝直撞……面對這“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苦難境況,作者不能不沉痛至極地迫問道:“你如今歸休了,能安否,你的亡靈?”無須回答,這必定是逝者的亡靈也不能安然、不能不抱恨的。
孫中山生前曾提出“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的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民報發刊詞》),在臨終遺囑中又告誡黨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要喚起民眾,共同奮鬥。但是,究竟誰是孫中山遺產的真正繼承者,誰能遵守孫中山的遺志,去完成改造中國解放民眾的偉大革命任務呢。對此,詩人在第四節發出了一連串深深的憂慮之思。這並非杞人憂天、無根無據的庸人自擾,而是從現實狀況出發的。寫該詩之前,陳毅已早於1923年11月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轉成中共正式黨員,並擔任中共北京地委西部區18個支部之一的中法大學支部書記,寫詩之後不久即遵從組織安排,離開學校,停止文學生涯,開始投入職業革命政治活動,從事工會工作、學生運動和統戰工作,擔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黨團書記,並經中共組織批准與李大釗張國燾一起作為中共代表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因此,當時的陳毅對政治充滿了熱情,對形勢也是有著深刻的分析的。當時以段祺瑞張作霖為首的北洋軍閥仍統治著祖國的北方,帝國主義依然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無忌。僅1925年的五、六月份,就有5月28日青島工人被反動政府屠殺8人的慘案,有5月15日日本資本家在上海槍殺工人領袖、共產黨員顧正紅事件,有帝國主義武裝在上海製造的“五卅慘案”,有在省港工人大罷工中帝國主義水兵製造的“沙基慘案”。而在國共統一戰線內部,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右派在孫中山屍骨未寒的情況下就開始背叛孫中山的革命政策,破壞統一戰線,最後終於導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引發長達十年之久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這些先後發生的歷史事變深深地印證了陳毅的憂慮,印證了他的政治敏感性。
正如杜甫詩所寫的“死者長已矣”(《石壕吏》)。逝者已去,不能復生,更不能靠死者的亡靈來解國家於危難,救民族於水火。希望只是在真正革命的後來者身上。詩的最後一節,情調為之一轉,由先前的哀痛和憂思一變而為激越奮發,猛志前行的的革命壯志的抒發。詩人熱切地希望全中國的熱血青年都能在頭腦中牢記著中山的教導,繼承其未竟之志,完成其未成之業。他以青年代言人的身份向中山的亡靈宣誓:總理的靈魂永遠安息吧,青年一代決不會在家國恨哀痛淚中消沉頹唐下去,而會奮起行動,走總理未走完的革命之路;在前進路上青年一代不會猶豫彷徨,而會義無返顧地勇猛前行,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熱血。這樣的誓言不是一個尚存血性的詩人一時的心血來潮之語,而是一個共產黨員,並且是一個即將踏上職業革命家征途的共產黨員壯懷激烈的心聲。此後,陳毅以他為革命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涯踐行了自己“起行”、“猛進”的誓詞。
這首詩表面上似乎是寫孫中山靈柩的迎喪,實際上是落腳在抒發作者自已的革命壯志和英雄情懷上。讀者可以把這首詩理解為詩人的自誓詞。中國古代有“詩言志”和“詩緣情”兩大詩教理論,陳毅的這首詩言哀情則悲愴不已,情真意切,抒壯志則雄沉激越,催人奮發,抒情與言志有機統一,將詩人憂國憂民、壯懷激烈的情懷一無遮掩地袒露在讀者面前,真令人讀其詩即能想見其為人。

作者簡介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

陳毅像陳毅像
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部長等職。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