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毗尼

蘭毗尼

蘭毗尼--又譯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相傳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這裡。蘭毗尼面積約為77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區: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蘭毗尼 蘭毗尼
《法顯傳》稱蘭毗尼為“論民國”,玄奘《大唐西域記》稱“臘伐尼林”。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吉克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蘭毗尼園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約6米,直徑45公分。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

尼泊爾雖然是-個高山之國,但南部與印度接壤白勺地帶卻是-個狹長白勺平原,通稱特賴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魯潘德希縣白勺首府拜拉哈瓦又名悉達多城,“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童年時白勺名字。從悉達多城西行,至蘭毗尼僅十九公里。

蘭毗尼面積約為77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區: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蘭毗尼的標誌是巨大的菩提樹,粗大的樹幹需七八人方能合抱。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裡手扶娑羅樹,生下了王子悉達多。如今娑羅樹(Saltree)已經被菩提樹(Ashokatree)所替代。玄奘曾經在這裡看到:“有無憂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

菩提樹旁有一長方形水池,佛陀出生後就在這裡淨身。玄奘看到這方水池“澄清蛟鏡,雜花瀰漫”。水池附近的僧院十分殘破,僧人已經不知去向。村頭是-座兩層白勺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莊嚴肅穆。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白勺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二四九年印度阿育王來此

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白勺歷史文物。

蘭毗尼西27公里處,是當年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王宮位置,稱梯羅拉廓特。這裡分布著王宮、佛塔寺院的地基。最為著名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時走出的東門。在梯羅拉廓特的東北尼吉拉瓦,有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柱的兩個碎片。此外還有薩嘎哈瓦和阿羅拉廓特等古蹟。

歷史淵源

蘭毗尼蘭毗尼內的菩提樹與僧人

根據佛傳記載,公元前565年(佛陀誕生年代諸說之一),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王后摩耶夫人(善覺王之女)從迦毗羅衛國王宮出發(約在蘭毗尼以西27公里處),回娘家(約在蘭毗尼東北80公里處,在今尼泊爾布多爾市東)生產。途經蘭毗尼花園時,摩耶夫人下車沐浴。當她上岸後用右手攀住一棵無憂樹的樹枝略作休息時,釋迦太子降生了。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蘭毗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20年,親自來蘭毗尼恭敬禮拜。證實此處為佛陀誕生之地後,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並用石欄圍護。因為無上正遍知出生於此,特諭減免蘭毗尼村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頂近3米,中間柱身7米多,周長2米多。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線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公元403年,中國高僧法顯到蘭毗尼朝聖。他在蘭毗尼曾見過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他沒有提及阿育王石柱。當時的蘭毗尼周圍也多是荒地。《法顯傳》云:“城東(舍衛城)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凡諸佛有四處常定:一者成道處,二者轉法輪處,三者說法論議伏外道處,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余者則隨時示現焉。迦維羅衛國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獅子,不可妄行。”

公元636年,中國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來到蘭毗尼聖地。他當時在蘭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記載道:“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清澄皎鏡,雜華瀰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踴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踴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賓士,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湧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薩,置金機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

公元十二三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蘭毗尼朝聖。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來到蘭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蘭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濃厚。

故事傳說

蘭毗尼蘭毗尼的求索者
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裡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

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633年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喬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座上。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

相傳玄奘在這裡還看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說明這根高大的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如今的阿育王石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親至此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石上刻一形象,並豎石柱一根,表示佛陀在此降生。並特諭蘭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這根石柱確定了蘭毗尼為佛陀誕生地。

意義影響

尼泊爾南部魯潘德希縣的蘭毗尼,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裡。尼泊爾雖然是一個高山之國,但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地帶卻是一個狹長的平原,通稱特賴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魯潘德希縣的首府拜拉哈瓦又名悉達多城,“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童年時的名字。從悉達多城西行,至蘭毗尼僅十九公里。

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村頭是一座兩層的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莊嚴肅穆。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妻子。相傳她於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在回娘家的路上經過蘭毗尼園林,她在一株娑羅樹下休憩時生下了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的釋迦牟尼)。據說,現在神廟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悉達多·喬達摩出生的地方。

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來此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每年,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不辭勞苦地來此朝拜佛祖,外國遊客、政界名流也紛紛慕名而至。逢尼泊爾陰曆正月釋迦誕辰日,蘭毗尼舉行盛大廟會時,更有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雲集於此。

蘭毗尼也是中尼兩國人民早期交往的歷史見證。早在公元406年,東晉高僧法顯為尋找佛祖降生地就曾到過蘭毗尼附近的迦毗羅衛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專程來蘭毗尼朝敬。法顯和玄奘的遊記中記載了蘭毗尼當時佛教興旺的場面,也正是根據玄奘遊記的敘述,考古學家得以在1895年發掘出早已被霹靂擊倒,埋於地下的阿育王石碑,找到了釋迦的誕生地。蘭毗尼是尼泊爾的驕傲,同時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宗教百科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