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9/335/nBnauM3X3cjN3gTOzkj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5I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英文名稱:Group of Monuments at Pattadakal
國家:印度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準: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屆會議報告。
建築簡介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9/8b6/nBnauM3X4EDO2gTM1kj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5I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帕德達卡爾遺址中的寺廟是印度寺廟建築的傑出代表。這些寺廟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其中的一部分寺廟的建築風格採用了南印度流派,而另一部分寺廟則採用了北印度流派。這些寺廟代表了公園540年至757年寺廟建築的最高成就。在當時,統治者是寺廟的最大的資助人,而且他們也為印度寺廟建築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推動作用。統治者們先是在巴達米的峭壁的岩洞上開鑿神殿,這是印度最早的印度教石刻建築。這些石刻建築是在早期佛教雕刻的基礎上改建的,所以仍可以從這些建築上看出佛教建築風格的印痕。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f/e05/nBnauM3X1ITN0MDNykj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5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艾霍爾地區修建的寺廟建築群則更加成熟,它不僅包括簡單的石刻,還包括各式各樣的造型完美的寺廟。印度寺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間設有主神的房屋。廟宇正堂通常建在一座平台之上,要到達正堂通常要經過長長的台階。廟宇的入口是一條門廊,門廊兩側修飾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廟宇的屋頂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寺廟。
印度寺廟的建築風格根據其屋頂的形狀及裝飾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兩個流派--南派和北派。南派寺廟的屋頂由若干個向下傾斜的層面組成,其整體形狀類似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每一層都飾有微型的屋頂;北派寺廟大多位於印度北部、中部,其屋頂則類似一個倒懸的圓錐體。在帕德達卡爾地區有著很多的寺廟,其中一些是南派的典型代表,而另一些則秉承了北派建築藝術的精華。所以,在此遊人可以看到印度寺廟的發展變化:巴達米和艾霍爾地區的寺廟是印度寺廟建築的早期精華,帕德達卡爾地區的寺廟則集印度寺廟建築大成於一身,而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歷史淵源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4/0d1/nBnauM3X3gTNxUjM2kj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5I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帕達搭卡遺址(GroupofMonumentsatPattadakal)1987列入聯合國UNESCO文化遺址帕達搭卡原意為“寶石王冠之都”,遺址群位於卡納達卡邦,由恰魯亞王朝建於7~8世紀,這建築群充份展規南北印度的折衷和融合的藝術特色,建築群共有9座印度寺廟,和耆那教聚會所,其中最有名的魏盧帕可夏(Virupaksha)寺院是740年洛卡馬哈笛威女王為紀念先夫爭服南印度所建,用來供奉濕婆神,這座寺院裝飾華麗,為各建築群中的姣姣者。
婆羅多舞開始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古典舞蹈,起源於吠陀時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同時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起初這種舞蹈是在廟宇里跳的。當時有一些被稱為“戴舞達西”(神的女僕)的少女,從小被送入寺廟,以後一輩子唯一的使命就是為神獻舞。後來這種舞蹈漸漸流傳到了廟宇之外。婆羅多舞追求人類精神與宇宙精神的融合,是純粹之舞、精神之舞、靈魂之舞,在舞蹈中通常表現為男女主人公進行對話,女主人公代表人類精神而男主人公代表宇宙精神。這種關係通常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女主人公渴望與所愛的人團聚表現出來。
毗濕奴神廟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b/6cf/nBnauM3X4AjM4EDMwAz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wM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毗濕奴又譯遍入天、毗搜紐。印度教保護之神毗濕奴(Vishnu),在吠陀時代原來是吠陀太陽神之一,在印度教時代升格為維持宇宙秩序的主神,成為印度三大神之一。傳說毗濕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當宇宙循環的周期一“劫”(相當於人間43億2千萬年)之始,毗濕奴一覺醒來,從他的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梵天就開始創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濕婆又毀滅世界。毗濕奴反覆沉睡、甦醒,宇宙不斷循環、更新。在吠陀神話中的毗濕奴並非有力量的神。但在印度話中,他卻在三大主神之一,占著有力的地位,並衍生出無數的神話。
印度教神廟是印度教哲學的宇宙模型,神廟的高塔悉卡羅(山峰)象徵著往世書神話中的宇宙之山,神廟的聖所(子宮)暗示著宇宙的胚胎。在毗濕奴神廟的聖所中雕刻著代表宇宙生成的毗濕奴臥像(毗濕奴睡在無邊之蛇身上),在濕婆神廟的聖所中供奉著濕婆的標誌林伽(男根)或林伽與優尼(女陰)的組合。在印度教神廟內外通常布滿了男女諸神的雕像,這些印度教神像也正是宇宙生命的象徵。生命問題一直是印度教超驗哲學思辨的核心。吠檀多哲學的“梵我同一”觀念,就是把個體靈魂或生命推演擴大為宇宙靈魂或生命。宇宙生命雖然沒有形象,無法描述,但印度教神像卻通過多種多樣的生命形態,包括多面多臂、半人半獸、半男半女等怪誕造型,來暗示或象徵宇宙生命的繁盛、豐沛與神奇飛。
濕婆神廟
![帕德達卡爾遺址群](/img/e/1d4/nBnauM3XzYDM5czM0AzM2EjMyITMwIDO3AjMwADMwAzMxAzLwM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