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名詞]

藝術[文化名詞]

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電子遊戲(第九藝術)等。藝術離不開人,真正的藝術是一個人對自身精神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所以談論藝術,不能不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去考查。真正的藝術是能夠陶冶情操、培養性情的,比如古人實踐了二千年的藝術——唐詩、宋詞、崑曲等。

基本信息

定義

《蒙娜麗莎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

中文名稱:藝術

英文名稱:art

定義: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

套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旅遊資源學(二級學科)

藝術 的本質就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符號如繪畫詩歌音樂舞蹈小說戲劇等來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價值關係運動與變化過程,從而對人的情感、知識和意志進行交流、誘導、感化和訓練。

藝術是一種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著非常複雜而豐富的內容,與人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藝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具有無限發展的趨勢,並在整個社會產品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藝術價值是很重要的精神價值,其客觀作用在於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藝術的欣賞就是人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發現和尋找,是欣賞者、創作者及表演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情感共鳴。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動作、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把自己所曾經體驗過的感情表達出來,以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別人體驗到同樣的感情。藝術欣賞所產生的情感從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對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對功利性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肯定。

微縮景觀微縮景觀

起源

藝術藝術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美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美術藝術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不死之屋”“不死之屋”

用模仿說作為藝術起源的動力的美學家已經不多了,因為事實上有很多現象,如人類的史前洞穴壁畫是很難用模仿的衝動去解釋的。但模仿說仍有它一定的價值,它揭示了人類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與藝術是相通的。一方面,對客觀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從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樂和滿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於什麼原因創作和製作了原始藝術,這些原始藝術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畫上的動物輪廓)卻無疑是由模仿得來的,也就是說,模仿即使不成為動因,也至少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為史前造型藝術都基於模仿的手段,我們才能認識到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麼動物。我們從今天所發現的原始藝術作品中也不難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藝術創作和製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現和象徵的方法也都是從模仿之中發展演變而來的。

2、遊戲說

遊戲場景遊戲場景
遊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遊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遊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係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遊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遊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遊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遊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遊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遊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遊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
遊戲說強調了遊戲衝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繫,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但它把藝術看成是脫離社會實踐的絕對自由的純娛樂性活動,且偏重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看待藝術的起因,過分強調了藝術與功利的對立,有絕對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誌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誌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
如果說人類的科學主要是與理性、認知相聯繫的話,人類的藝術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聯繫在一起。表現和交流情感的確是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因此表現情感也是推動藝術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心理動力。但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樣的,語言、情感都能表達情感,而且藝術也不僅僅是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這一學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藝術起源的全部原因。

4、巫術說

藝術藝術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涉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繫,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涉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東西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
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但巫術說把精神動機視為原始藝術發生的唯一動機,忽略了隱藏在精神動機後面的動因,即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因而也不能完滿地解釋原始藝術的真正起源。

文化漫談

藝術現有十種: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遊戲

為什麼有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一幅藝術畫的美在哪裡。。而畫的人才真的會理會得出感情。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價值層次

藝術的價值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物(價值物)、境(價值關係)、理(價值規律)。藝術所產生的精神境界也可分為三個層次:最淺的藝術境界是模寫,它是用直觀感覺和相對獨立的思維來反映現實的價值物;第二層藝術境界是聯想,它是用聯繫的觀點、整體的觀點來反映價值物之間的聯繫;最高的藝術境界是抽象,它是用理性的、辯證的觀點來反映價值事物的內在規律性。

特徵

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含審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藝術活動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動的生動、具體、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存在方式,藝術作品作為人的精神生產的產品,依存於一定的物質載體,它必須是直觀的、具體的,能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個藝術形象都必須以個別具體的感性形式出現,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徵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人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藝術形象又是藝術家認識體驗生活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結晶,因此藝術形象又具有藝術家審視、體驗生活時把握到的鮮活性和具體性,通過人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夠感受、把握到藝術形象的色彩、線條、聲音、動作,給人以聞其聲,見其人,臨其境的審美感受。
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正如鄭板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了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家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了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時,藝術形象的創造又不能離開理性,藝術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滲透了藝術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觀生活圖景隨意照搬,而是藝術家經過選擇、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人生理解,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理性認識的外化和彰顯。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另外,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中的理性思維,在把握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有機統一。

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欲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欲望的價值評判。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串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藝術活動中的“感覺”,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總是被對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聲音所吸引;藝術活動中的“知覺”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選擇並加工對象,按照情感圖式去選擇與“判斷”對象;藝術活動中的“想像”按照主體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創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認與感悟,通過體悟獲得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深切理解,它無疑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於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發動了40多架飛機對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激起了繪畫大師畢卡索的強烈義憤,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畫史的,伸張正義與控訴罪行的力作《格爾尼卡》。

在審美以及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情感不僅與形象聯繫在一起,也同認知聯繫在一起,是隨著審美認知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知。經過審美認知,及其複雜的思想活動,生活中的美才能被發現、被感悟。
一個思想空虛,缺乏對社會與人生具有深刻認識的人是難以產生豐富、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出色的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說教不是藝術,沒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產生藝術。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誌。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它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享受。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由於集中、濃縮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審美特性。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乾虬枝,橫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體現了一種老樹新花、青春勃發的審美內涵,使人產生比觀賞生活中的梅花更豐富的美感。藝術作品表現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表現生活中的醜,同樣可以化生活醜為藝術美。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對生活醜的嘲諷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醜惡的本質,引起人們對醜的厭惡與鄙視,從而去消滅醜、根除醜用以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嚮往,此時的生活醜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學意義與價值。譬如,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通過對腐敗現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會腐朽現象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危害性、並給世人以警示,同樣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賞者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美感。
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仍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性質。歸根結底,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人們通過藝術達到對世界的認識,也包含著人對自己的認識。而且,藝術中的審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質屬性,其意識形態特徵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因此,我們說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形式

藝術的形式根據它所使用的物質媒介可歸結為“言”、“聲”、“象”:言是指文學語言,聲是指聲音,象是指感性的視覺形象。繪畫就是通過色彩、線條描繪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詩人把許多抽象無形的東西比喻為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景物形象,使讀者理解和感受到詩人所體驗到的感情;音樂是通過音階、音調與和聲來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舞蹈是以人體的姿態動作來展示某種價值事物及其情感反映。

功能特性

中國藝術中國藝術

【概述】

藝術離不開人,真正的藝術是一個人對自身精神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所以談論藝術,不能不從精神與心理健康層面去考查。真正的藝術是能夠陶冶情操、培養性情的,比如咱們古人實踐了二千年的藝術——唐詩、宋詞、崑曲。
用今天通俗的話說,也就是真正的藝術能夠治療各種心理與精神疾病,讓一個人的“精神”更加健康。如果一個人學習和使用某種技能導致了身心不愉快,甚至是走火入魔、精神異常,那么就不應認為他/她當所從事的是藝術創作。
藝術未必一定是現實。有的藝術基於現實,但本質上重在創作者的“精神”,比如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以及傳統中國畫裡的“寫意”手法,這是中國繪畫區別於全世界各種繪畫的最重要的地方。還有的藝術根本就沒有任何現實的成分,完全是幻想,比如《前赤壁賦》中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再比如《山海經》則全部是幻想。傳統中國的藝術中,幻想所占的比重可能遠大於現實。

1、生理功能

插畫藝術插畫藝術
由於藝術品不同的色彩、音調、布局、動作設計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優秀的作品往往能夠有效地運用某些自然規律和人的生理規律對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進行合理設計,使之產生最佳的生理效果,使人在欣賞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放鬆與休息,使人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理緊張和肉體疲勞逐漸得以消除。

2、心理功能

人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通常會產生某種心理壓抑,如果心理壓抑得不到正常的發泄,就可能產生某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甚至釀成嚴重的心理變態或人格分裂,如果能量積滯過大,會引發不合社會規範的、反社會的發泄方式,造成巨大的社會破壞。藝術欣賞能夠給人提供合乎社會準則和要求的心理壓抑的發泄機會,以實現人的心理平衡。藝術欣賞還有利於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藝術作品如果表現和反映了社會價值關係的巨大變動,通過認同與共鳴,可以引發欣賞者強烈的情感波動,使欣賞者經歷巨大的心靈痛苦和折磨,從而對欣賞者進行了一次次情感鍛鍊。此外,藝術欣賞還可以提高和增強人的情感的細膩性、敏感性和靈活性。

3、精神功能

高雅藝術作品往往表達了人的高尚信念與可貴品質,而這恰恰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需要,隱含著對人間真善美的高度讚揚和對假惡醜的深刻揭露和無情批判。高雅藝術作品通常可以加強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心,消除人的冷漠與封閉,激發人的生命活力和進取心,開闊人的心胸與眼界,樹立人的崇高理想,淨化人的心靈,升化人的人格,提高人的意志力與自信心。人與人的利益關係本來就存在種種隔閡,有著太多難以啟齒的隱情,無法進行自由的宣洩,藝術使人成為某種交流活動或集體儀式的參與者,從而起到溝通人的思想,深化人的友誼的作用。此外,藝術欣賞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智力訓練,用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思潮與流派

藝術畫廊藝術畫廊

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人的價值關係有著不同的基本特性,用以反映時代價值關係的時代藝術也將表現出不同的基本特性,從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
(一)原始藝術與現代藝術
原始藝術具有生硬性、純真性、力感性和野性,這既是因為原始價值關係通常是低級、粗淺、簡單、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為當時人的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只能採用粗淺、簡單、直接和機械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和描述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
現代藝術具有高級性、細膩性、複雜性和理智性,這既是因為現代的價值關係通常是高級、深刻和複雜的,又是因為人們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可以採用高級、深刻、複雜和辯證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和描述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
(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狀態為基本視點,來觀察和分析事物的運動與發展變化規律;浪漫主義就是以事物的聯繫狀態為基本視點,來觀察和分析事物的運動與發展變化規律。這兩者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前者重視現實狀態,後者重視聯繫狀態。
現實主義通常著眼於事物的具體性和特殊性,只能認識具體的、個別的事物,不能認識抽象的、普遍的事物。浪漫主義通常著眼於事物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並對事物進行抽象和歸納處理,各種浪漫主義藝術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隨意性,它撇開現實生活的具體形式、具體內容,而不受具體邏輯條件的約束,把一些粗俗的、低級的東西忽略掉,揭示人類心靈深處最深刻和最富暗示性的東西,使藝術創作變成一種創造性的冒險歷程。
在原始社會,人的生存完全依賴於自然環境,人只能被動地適應世界,人的價值關係是簡單而穩定的,只需要通過直觀感覺就可以反映出來,這時最為有效的藝術方式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狀態為基本視點的現實主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對於自然環境的直接依賴性逐漸減弱,人不僅能主動地適應世界,而且能積極地改造世界,人的價值關係發展成為複雜的、多變的價值關係,需要通過邏輯思維才能準確地反映出來,這時最為有效的藝術方式就是以事物的聯繫狀態為基本視點的浪漫主義。
當社會處於快速發展狀態時,人的價值關係也處於快速發展之中,這時浪漫藝術較為流行;當社會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人的價值關係也處於相對穩定之中,這時現實主義藝術較為流行。不過,藝術的發展與它所反映的價值關係的發展往往是不同步的,通常要滯後一段時間,因此藝術的思潮和流派通常要相對滯後於它所反映的價值關係的發展步伐。

具體形式

藝術有許多具體形式,每一種藝術形式對應著反映某種特定的價值關係。
(一)小說散文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為主線,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係(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和文化關係)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緻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係的相互作用,其中愛情小說的價值本質是反映兩性之間戀愛、婚姻與家庭關係的演變過程。
散文的價值本質是以某一事物(包括人、物及事件)為主線,較為粗略地、單方位地闡述該事物的價值關係及其變化過程,較為突出地表達作者對該事物的看法、評價、聯想、抒情及寓意。
小說與散文的作者必然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價值標準灌入其中,或多或少地向讀者敝開自己的心靈,注入自己的熱情,傾訴自己的衷腸,刻畫自己的性格,描述自己的人生,只有當作者的價值觀念與價值標準同時代的脈搏相吻合、同大眾的呼吸相聯繫,才會在讀者心中激起強烈的共鳴。
(一) 繪畫雕刻
繪畫的價值本質是以色彩、線條、陰影等要素在平面上造型,用以反映圖像所表達的事物的價值關係。雕刻的價值本質是以色彩、線條、陰影等要素在立體上造型,用以反映雕像所表達的事物的價值關係。只有當繪畫與雕刻作品所反映的價值關係迎合人們的心態、符合時代的需要,才能得到社會的讚許。
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及其組織結構,繪畫的藝術語言主要是色彩、線條、光的明暗,其組織結構有構圖、安排、布局等,分別反映著特定的主觀情感或客觀價值。
1、構圖。構圖的尺寸、對稱性、均衡性和節奏感等反映著一定的主題思想。均衡與對稱容易突出重心,並給人以平穩的感覺,非對稱與非均衡給人以無限變化的感覺。橫向線條的構圖給人以安閒、和平和寧靜的印象;斜線的構圖表現一種激烈運動和不穩定的感覺;金字塔形的構圖暗示穩定、完整、安全、牢不可破的感覺;螺鏇形的構圖表明劇烈運動;鋸齒形的構圖包含著痛苦、緊張、困難險阻;“V”字形的構圖表示不穩定、危險;圓形的構圖給人以圓滿、完美、和平、寧靜。
2、色彩。不同的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價值關係:黃色是所有色彩中最能發光的色彩,是一種突出發展的色彩,它的正面涵義有愛情、崇高、光明和寧靜,它的反面涵義有懷疑、藐視、缺乏理智等;紅色是一種突出變化的色彩,它使人聯想到火、血、革命,它的正面涵義有莊嚴、興奮、革命,它的反面涵義表示恐怖等;藍色是一種突出平靜的色彩,藍色是收縮、內向、冷淡的色彩,它的正面涵義有信仰、清涼、平靜等,它的反面涵義有抑鬱、恐怖與滅亡等;綠色是一種突出生命的色彩,它介於黃色與藍色之間,它的正面涵義有生命、新生、滿足等,它的反面涵義有絕望、墮落、衰退等;紫色是一種突出神秘的色彩,它的正面涵義有虔誠、穩定、光明等,它的反面涵義有沮喪、迷信、恐怖等;白色是一種突出單調的色彩,它的正面涵義有純潔、莊嚴、隆重等,它的反面涵義有罪惡、恐怖、哀悼等。
黑與白是清晰對比色,黃與紫是明暗對比色,藍綠與紅橙是冷暖對比色,對比色之間可以形成強烈對比,使人產生一種力量的對立感與界線的鮮明感。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是互補色,用以引發和滿足人的平衡感;色彩的調和可分為兩色調和、三色調和、四色調和和六色調和,色彩的調和意味著力量的平衡與對稱,使人產生一種和諧感與安全感。
3、光線。光線可以表現物體的立體感、輪廓和空間,可以潤飾人像,使人顯得年青或蒼老、美麗或醜陋;可以使環境顯得溫暖、舒適或寒冷、簡陋,也可以使環境變大或縮小;可以強調重點內容,突出主要人物。
(二) 音樂歌曲
音樂的價值本質是以聲音的音調、音階、節奏及鏇律等要素在音響空間進行有序組織,用以概略地、抽象地反映事物的價值關係。歌曲的價值本質是在音樂的基礎之上配合以語言,用以更詳細地、更具體地反映特定事物的價值關係。
音樂和歌曲的價值作用有兩點:一是生理性作用,它對人的植物神經產生影響,以改善或影響人的心臟機能、呼吸頻率、血壓和內分泌功能,一定的音響可以誘發不自覺的神經效應,音響強度超過60分貝時,這種神經效應不再受人的自我意志的控制,使人近乎於心醉神迷;二是精神性作用,它對大腦中樞神經產生影響,激發大腦皮層的各種興奮灶,使人產生對於相關事物的聯想,從而改善或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與精神狀態。
(四)詩歌
詩與詩歌的價值本質是以簡單、精煉、富有情感、講究韻律的語言按照一定的邏輯思路進行有序組織,用以反映特定事物的價值關係。
詩和詩歌是一種注重情感而不注重現實的藝術,即是一種注重價值關係而不注重事實關係的藝術。有些詩和詩歌表現情感十分真切和強烈,而對於客觀事物的描寫則十分含糊,這種含糊不是給欣賞者造成限制,而是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詩和詩歌是斷續的,小說和散文則是連續的。由於詩和詩歌在形象細節上的描述存在著明顯的朦朧性、多義性和多解性,因此不能死板地進行解釋,允許靈活地、多樣地進行解釋。寫詩不能太實,讀詩不能太死,追求新奇特符合詩的規律,一首好的詩或詩歌能夠把話說得使人充滿驚奇感、新鮮感和靈活感。
欣賞詩和詩歌是人的一種需要,它可以使人變得崇高,讓人活得聰明,讓人變得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引導人走出無知與愚昧。當你的內心世界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它起一種平衡調節作用;當你悲痛的時候,它同情並安慰你;當你歡樂的時候,它與你同享;當你感到空虛的時候,它使你充實。
(五)舞蹈
舞蹈的價值本質是以一系列高度程式化和概括化的表情動作進行有序組織,用以反映特定事物的價值關係。
舞蹈以一系列身體動作來展示心靈、表達情感,它主要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動作和體貌姿態,並對其進行概括和提煉。經過精心選擇和組織之後,舞蹈動作不再是自然的複寫,而是比擬和象徵性的;不再是鬆散的、斷續的,而是富有“有機統一性”和“節奏性”的;不再象自然表情動作一樣僅具有一種價值特徵,而是概括體現了生活中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多種價值特徵。舞蹈動作已經完全不同於人類習慣的表情動作,它包含著一系列高度形式化和風格化的身體姿態動作,成為舞蹈的基本“辭彙”,構成了特定的舞蹈語言。
(六)戲劇
戲劇的價值本質是對一系列典型的生活片斷進行有序組織和修飾加工,在舞台上進行表演,用以反映戲劇角色所擁有的價值關係。
戲劇是人類生活中那部分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的提取物和誇張物,它濃縮了社會,濃縮了人生,濃縮了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戲劇中的悲歡離合實際上就是人際間價值關係的變化過程。戲劇直接使用了人的表情、表意動作和語言,把日常生活中一切不能創造意味的東西清除掉,只留下那些饒有趣味的和高度象徵性的東西,修改、強化、突出後轉化為程式化的姿勢語言。演員是劇作家作品的主要解釋者,他不是表現自己的情感,而是表現作品角色的情感。
戲劇通常集音樂、歌曲、小說、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採用了高度程式化的語言、表情、動作、服飾、背景。不同的劇種因不同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與歷史條件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例如,越劇顯得清秀,評劇顯得潑辣。崑劇是在士大夫階層的培育下發展起來的,從而形成了詞句文雅、輕歌曼舞的風格;秦腔是在農村演出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從而形成了粗獷激昂的演唱風格。
(七)書法
書法的價值本質是對文字的行與行、字與字、筆劃與筆劃以及每一筆劃的長短、大小、走向等進行布局,用以反映某種特定的價值關係。
不同的書體可以分別顯示出方勁、厚重、秀逸、精整等風格,如參差錯落的草書給人以飛動之感,布局極不規則的狂草書體給人以活潑的感覺。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布局可以顯示出特有的風格,松者給人以舒放疏朗之感,緊者給人以茂密豐滿之感。用潤筆寫成的字給人以溫雅或豐腴之感;用渴筆寫成的字給人以蒼勁、粗獷及悲痛之感。運筆落墨準確有力,能夠顯示出筆法雄壯,以至力屈萬夫。書法能顯示一個人的性格,或間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感情狀態,即所謂“文如其人”,不同書體、布局與著墨可以分別顯示出一個人的雄壯與秀麗、嚴謹與飄逸、樂觀與悲切的性格或感情狀態。
(八)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的價值本質是對建築的結構布局、形狀大小、色彩光澤、材質特性、裝飾點綴等進行有序組織,用以反映建築物本身所擁有的價值關係。
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不同的建築可分別表現雄偉、壯麗、尊嚴、肅穆、深邃、清新、雅致、纖弱、質樸、開闊特性。
(九)影視藝術
影視藝術的價值本質是對各種境頭畫面進行有序組織,用以反映故事情節中各種人物所擁有的價值關係。
故事與情節不能混淆在一起。故事是事實認識的角度來反映事物的運動軌跡;情節是從價值認識的角度來反映事物的運動軌跡。對故事與情節的描述既可以採取客觀視角(以第二、三人稱),也可以採取主觀視角(以第一人稱)。其中,客觀視角側重於如實描寫生活,具有較為開闊的視野,便於揭示複雜的社會生活;主觀視角則側重於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感情的抒發,具有較獨特的個人視野,便於發掘人的內心世界。

藝術概念的不同理解

七魔山七魔山
1、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係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2、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而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拋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藝術是人類心裡真實情感的反映。

3、雖然文學也屬於藝術,但由於文學過於龐大,通常將文學單獨提出,再提到藝術一般不會包括文學。研究藝術的學科是藝術學

4、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5、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6、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種類解說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範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製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準,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系方才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的。當時蔡元培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還包括了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分離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社會,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大人文學科,它包羅了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等,也包括服飾、園林等很大的範圍。而"美術",則專門用來指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即視覺藝術部分

總之,在漢語中我們有"藝術"與"美術"兩個詞,它們的含義不同,指稱的範圍有別,而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詞"art",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甚至美術中的一個方面——繪畫。這便是東西方在"藝術"和"美術"兩個詞的含義和套用範圍上的差異。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套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中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藝術傳播

藝術藝術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鑑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套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鑑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藝術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鑑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藝術門類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準。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繁複而且具有爭議。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攝影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下列是常見的藝術類別

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魔術戲曲、曲藝、雜技、電影、電視、攝影、廣播、美術繪畫油畫中國畫水粉畫水彩畫素描版畫木刻、水印、絲網、銅版、石版、書法、雕塑、木雕、泥塑、石雕金屬雕塑篆刻陶藝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人像攝影靜物攝影

西方藝術欣賞

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感知、體驗、理解、想像、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審美活動。

1997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要求在高一和高二年級開設“藝術欣賞”課程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與雕塑

藝術欣賞,就像藝術家播下的一株花、播種、成長,開花,欣賞花的人,先看到了花的本身,是如何的嬌艷、唯美,然後才聞到花的香味,往深了想,才會感嘆這花從一顆小小的種子到今天的美艷,是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古希臘藝術

沒有希臘藝術,就沒有西方現代藝術。從唯美的《彌羅島的唯納斯》到強壯雄偉的多立克石柱,希臘藝術的美,像一個偶然發現的洞穴,等待著你的探險和發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

文藝復興時代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人是一個自由的人,是一個平等的人,是一個博愛的人。它必須完成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在藝術上探索從神到人的轉變,第二個任務就是要在藝術作品中二維平面上創造一個透視關係,以便展示一個三維的、立體的人.

印象派的故事

印象派藝術主張真實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還有重色彩、輕造型,重情感,輕理性;並且對景作畫。印象派藝術聚集了一批年輕的藝術家,莫奈、雷諾瓦、畢沙羅、西斯萊、德加等等,他們努力地探索著藝術發展的新路.

俄羅斯美術的故事

菲多托夫普基廖夫波洛夫,這些巡迴畫派產生之前活動的藝術家,創造了批判的現實主義藝術,他們揭露了貴族的腐朽、醜惡,反映了勞動者的貧困、苦難,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表達了濃濃的人道主義情感.

後印象派藝術

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與印象派本質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後產生的一個藝術派別。“現代派之父”塞尚《蘋果與桔子》、卡拉瓦喬《水果籃》、康定斯基的《黃紅藍》,無不體現著這個新的藝術派別的根本觀點——要真實地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新印象派藝術

印象派的產生,在藝術界捲起了一股狂飆。它幾乎影響到整個歐洲,甚至影響到了南北美洲。印象派創造了藝術新的輝煌,但這輝煌又突然死亡。以修拉、畢沙羅、西涅克為代表的新印象派藝術家開始對藝術進行新的探索.

達·芬奇藝術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他不僅是最偉大的畫家,而且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哲學家、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時至今天,達·芬奇的地位也難以被撼動半分.

米開朗琪羅藝術
他是“無所不能的通才”,不但是“人類的藝術楷模”,而且他具有“真正合乎道德的人生觀和甜美的性情”。他的生活和作品,都是世上的“典範”,他就是代表文藝復興盛斯的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藝術

《椅中聖母》、《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佛利紐之聖母》,宛如一個個光澤瑩潤的珍珠,加上恢弘而細膩的壁畫《雅典學院》這璀璨的一顆,串成了拉斐爾短暫卻無比精彩的一生.

梵谷藝術

梵谷,他的一生就像他那比陽光還燦爛的《向日葵》一樣,激情而自由。物質上的貧乏束縛不了他精神的自由,即使身體被困在精神病院裡,他仍激情澎湃地創作出了《星夜空》。雖然不能被他的時代理解,但梵谷的名字,會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樣,璀璨而永恆。

科學謎團

達爾文認為,藝術可能起源於雌雄淘汰。和他持有相同觀點的科學家形容,人類的繪畫、舞蹈、雕塑和音樂可相當於孔雀開屏,以展示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潛在好伴侶。但在其他研究者眼中,藝術能幫助人類從更多角度看待事物,它也可以是傳播知識或分享經驗的工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