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藝術](/img/4/d09/nBnauM3X2czMxcTO1c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3k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簡介
![視聽藝術](/img/d/f60/nBnauM3XxMzM5QTN3c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3k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第二次技術革命於電影而言發生在30年代,於電視而言發生在50年,它為視聽藝術又提供了一個新的表現維度——色彩。這次革命雖不及上一次深刻,但使視聽藝術(尤其是電影)的呈現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至此,視聽藝術已基本符合了巴贊“完整電影神話”的要求,人們很難想像得出還有哪個表現維度遺落在視聽藝術之外。 所以有些電影理論家認為:“四十年代中期以後,電影技術已經不能對電影藝術發生本質性的影響了,因為電影的表現手段已經非常成熟。電影在技術上不會再有革命性的變化了。” 然而,這個斷言稍嫌匆忙。事實上,視聽藝術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已經來臨,正處於蓬勃發展之中。其標誌就是影視技術的數位化、小型化、家庭化。
數位化時代
![視聽藝術](/img/9/bee/nBnauM3X4EjN0AjNyg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4k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首先,它使在技術上各有其源的電影和電視合二為一。電影和電視是否相互獨立這樣一個眾說不一的問題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電影機將被攝物的光信號轉化成化學信號記錄在膠片上,電視攝像機將被攝物的光信號轉化成磁信號記錄在磁帶上,而數字式照相機(攝像機)則將光信號轉化為數位訊號記錄在磁碟上。在後期創作中電影在剪輯台上處理具體的物質(膠片),電視在編輯機上處理的影像的電磁模擬信號,而與數字式照相機配套的後期設備則是計算機,它處理的是影像的數位訊號。全部後期製作,包括畫面剪輯,聲音合成,文字合成以及特技製作,都將在計算機上完成。然後,計算機可以將製成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輸出:輸出到膠片上,經傳統工藝沖洗、拷貝,發行到電影院——電影;輸出到磁帶上,由電視台播出——電視;輸出到磁碟(或光碟)上,批量拷貝——CD視盤。於是,電影和電視就成了一個統一的視聽藝術的不同輸出方式。
其次,由於數位化省略了剪輯台和編輯機等大量後期環節,使物質性的成本降低,因而將使影視工業的成本進一步降低。
![視聽藝術](/img/2/5f4/ml2ZuM3X4EjN2QjN0g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4k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但是,單是數位化自身不足以給視聽藝術的呈現形態或其美學本體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是因為數位化並未給視聽藝術提供像聲音、色彩這樣的獨立表現維度,而只是使這些原有的表現維度呈現得更為充分和豐富;它使我們的製作更加靈活、方便、快捷,卻並未使其發生質的變化。對於大多數視聽藝術甚至於對於大多數故事片來說,數位化所能提供的特技手段並不是必需的 。
在數位化的同時,小型化也在發展著,如數位化進入視聽藝術是從後期製作開始的,小型化則首先從攝錄器材開始,體積變小,重量減少。按邵牧君對電影史技術主義傳統和寫實主義傳統的劃分方法,顯然,數位化會首先受到技術主義者的歡迎,而小型化則為寫實主義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武器,可以使他們深入更廣闊的領域,如極地、高山,當然也可以更方便地偷拍。同時,小型化將使更多的女性擔任起攝像這個從前由於體力原因難於勝任的工作,產生更多的女性視角下的活動影像。
數位化不能使視聽藝術的呈現形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小型化也不能達到這一點,真正使視聽藝術的呈現形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的是影視設備的家庭化。家庭化有兩個前提:足夠小的體積和足夠低的價格。這兩個條件已開始滿足。許多家庭已經把“掌中寶”視為高檔相機的自然延伸。目前,家庭化和數位化雖未發生緊密的聯繫,但數字式照相機的商業化已經開始,數字式攝像機的前景也是可以想像的。可以預計,當數字式攝像機和多媒體技術普及之後,一台稍加補充配置的家用電腦將承擔編輯機的功能。那時,一個個人將能在家庭中獨自完成一部視聽藝術作品。數位化、小型化以及前二次技術都從技術上使視聽藝術獲得了更豐富的表現能力,而家庭化則從另一個角度使視聽藝術呈現了新的面貌。
家庭化
![視聽藝術](/img/b/97b/nBnauM3XycTO1cTO2g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4k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但是,視聽設備的家庭化將使這一切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家庭化將使視聽藝術產生大量的泛文本。影視將如巴贊所言,真正成為照相的一次外延。我們把不以發表為目的的作品稱為泛文本,而把公開發表的作品稱為文本。
把影視與照相比較一下是很有意思的。在照相術普及之後,人們把記錄自己影像的照片(泛文本)鑲在鏡框裡放在影集裡,只在親友之間傳看。只有很少人專門拍攝供發表用的新聞攝影后,老百姓開始自己記錄自己的日常事件及日常生活。上一輩人只能在重大日子才想起來照相,而新一代人則會隨時操起相機,照相已不再是個重大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照相的美學發生了變化,六、七十年代正襟危坐布景前的全家福幾乎絕跡。家庭照相與日常生活幾乎同步。而專業影樓則開始讓普通人的影像成為準作品。
由此可以想見,影視設備的家庭化將會使活動影像走過照片所曾走過的歷史。無數普通百姓自己攝錄自己的日常事件及生活,家庭錄相將取代影集在親友間傳閱。這些家庭錄相不是為了發表,而僅僅是記錄自已的生活,它是巴贊所謂“木乃伊情結”的又一種呈現方式。比如現在,大多數城鎮家庭的婚禮上,錄像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從前,視聽藝術只有失敗的文本,不存在不求發表的泛文本。此後,視聽藝術將出現大量泛文本。
如果把影像與文字做一個類比,那么,影像也正在走過文字所走過的道路。在原始時期,文字也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要掌握文字,也需要若干年的專門訓練,也需要投入普通百姓難以承受的財力。相比起來,在影視設備家庭化之後,掌握影像所需要的時間將遠遠短於掌握文字所需要的時間。在家庭化之後誕生的新一代將會與影像共同成長,會對視聽藝術有本能的反應,一個不識字的民間老婦可以憑她的直覺成為剪紙大師(她的作品也是泛文本),一個與影像共同生長起來的孩子也會憑直覺創作出好的視聽藝術作品(泛文本)。
阿斯特呂克將攝影機比做筆,他是在對專業電影工作者倡導一種美學觀念。而在影視設備家庭化之後,攝像機將真正成為筆,成為供普通人寫便條、記日記、寫信的筆。
![視聽藝術](/img/9/8e2/nBnauM3XwIDOwUTO3g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4k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文字的功能在於記錄,在於表達,任何一個掌握了文字的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創作文學作品,去描寫他的生活。表達他的情感。同樣,在影視設備家庭化之後,任何一個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成為視聽藝術的創作者,記錄他的生活,表達他的情感。所以有日本導演主張“人人都可以拍電視”。事實上,掌握影視設備所需要的專業訓練將遠遠易於音樂、美術、甚至文字。因而視聽藝術必將成為普通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一種新的手段。而在這樣一種泛本文廣泛存在的環境中,必將孕育出大量的業餘作者。業餘作品的創作與專業人員有很大不同。業餘作品是因為有感情要表達有觀念要表達感到將要發生的事情值得記錄,他才去拍。而專業工作者由於他職業的需要,他要絞盡腦汁,去尋找要拍攝的內容,尋找要表達的情感要表達的觀念。同時業餘作者不具備專業工作者所具有的位置,他的作品就可能成為純粹的個人創作。這樣就使視聽藝術有了個人意義的作者。在實際上,他確實能夠從頭到尾獨立完成全部作品的創作。視點的不同,必然使業餘作者的文體不同於專業工作者。並且產生一些新的文體。在1996年北京國際電視紀錄片研討會上,就已經出現了這類作品。比如一位日籍韓國人梁英子拍攝的紀錄片《搖擺的心》——該片已在NHK上“發表”,這個發表使梁英子的泛文本成為文本。梁英子在這部作品中中採用了第一人稱,她不僅宣布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自己的行動促進事件朝著她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同時她又把整個過程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當一個女孩子在宣誓時由於激動而泣不成聲時,作者竟一邊拍攝一邊對那個女孩子說:“加油!”,她的聲音同時記錄在片中;在一個討論會上,當作者自己發言時,她就把攝像機掉轉過來,拍攝自己的發言。作者是以個人身份參加了一個她認為有意義的活動。她首先是事件的參與者,其次才是記錄者。我們可以把她的記錄理解為她的日記,編輯後的作品則不妨視為日記體電視紀錄片。專業工作者也可能採用日記體,但他的視角不可能是純個人的。“生活空間”講述的“老百姓的故事”,永遠是中央電視台的生活空間攝製組在講述,而不是老百姓自己在講述。一個業餘作者拍攝到的他自己的家庭聚會,父母吵架,同一個電視台記者所能拍攝到的絕不會相同。無論記者與這個家庭相處得多么融洽,他都是一個闖入者。
我們可以進一步構想業餘作者所能創造出的的文體。除了日記、遊記這類記敘文外,還可能有:
散文:作者以他所攝錄的視聽材料進行編輯,表達情感。
雜文:作者對他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發現他個人的意見。
評論:作者對他看過的視聽藝術作品發表看法,比如把他喜歡某些鏡頭編輯起來說明他喜歡的原因,把好不喜歡的鏡頭編輯起來說他討厭的原因。再比如把主持人的不雅動作或成套的廢話剪輯起來,供人一笑。目前,對文字的評論是用文字,對視聽作品的評論仍然是用文字發表在報刊上,其實完全可以用視聽語言來評論視聽作品,把它發表在電視上。
動漫畫:在486多媒體上即可完成。
電視短劇:與目前電視節目中的電視劇相比,它將更具個人風格。
業餘作者
![視聽藝術](/img/2/5ee/ml2ZuM3X4UzN2cjN5gTO5cDOxITM5UDO3AjMwADMwAzMxAzL4k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業餘作者的泛文本將豐富視聽藝術的內容及形式。
業餘作者的大量出現將給視聽藝術的呈現形態帶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這是第三次技術革命所能稱得上革命的原因。那么,作為視聽藝術的行業性機構,電視台和電影廠對於業餘作者的作品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最初,大部分專業工作者對業餘作者的作品是漠視的,他可以從業餘作者的作品中找出一大堆毛病,如剪輯不流暢、鏡頭關係不對、畫面不穩、焦點不實等等,他還有一個拒絕播出的充分理由:技術指標不合格,達不到播出要求。 隨著家庭化的進一步深入,技術操作進一步簡化,會有越來越多的業餘作者創作出無論技術指標還是藝術水平都很出色的作品。影視藝術將不再為專業工作者所壟斷。無論專業工作者主動打破壟斷還是堅持壟斷,壟斷都必將被打破。這時,專業作者和業餘作者不再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只有職業的不同。同文學的業餘作者和專業作家的關係相似,一張報紙的新聞版面固然要有專業記者隊伍支撐,但其副刊在選拔作品時首先考慮的是作品的質量而不是作者的專業與否。例如出版社只是一個出版發行機構,而不必有作為自己職員的專業作者隊伍。與此相似,電視台也將首先是視聽藝術作品的出版發行者,視聽藝術作品的管理者。電視台將會有大量欄目向業餘作者開放,鼓勵他們投稿,甚至專為業餘作者開闢欄目。電視節目將出更繁榮的景象。 現在的電視節目雖然也在豐富著,但它是有限的專業作者創作的。它並沒有如報紙副刊那樣廣泛的作者群,人民民眾的創造力還沒有在螢幕上發揮出來。
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用了幾千年,從工業時代進入用資訊時代只用了幾百年。現代社會的發展是按指數序加速的,家庭化雖然剛剛開始,但可以預見它的進程將比傻瓜相機普及的速度還要快,以保守的估計,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將會有成規模的業餘作者隊伍誕生。
相關視頻
優酷視頻:沙畫表演(絕對震撼!)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3ODQxNDQ=.html
視聽百科博物館48中國藝術大觀1水墨意境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wOTk3NzY=.html
古箏MV《呼吸》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5NjYw.html
相關詞條
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中國藝術長廊--798藝術區參觀” 7月27日展覽活動,參觀了繪畫、雕塑、卡通、電影、標本與玩偶等展覽。根據相關的藝術專業,發布詞條任務。要求:人物和作品都需要配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