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樑的捷徑 語言藝術,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方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這門深奧的哲學,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語言是一門藝術。
語言藝術包羅萬象:如阿諛奉承、信口開河、危言聳聽、娓娓動聽、挑撥離間、譁眾取寵、語驚四座、言不由衷、能言善辯......
語言藝術褒貶皆納:金玉良言、讒言、忠言、流言、美言、誹言、隱言、明言。
於是乎,有很多人運用語言藝術完成著自己的追求。在商場上,他們運用語言藝術天馬行空、所向披靡;在情場上,他們運用語言藝術無堅不摧、心想事成。
然而,人性最大的弱點其實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
因此,形形色色的人在掌握髮揮語言藝術之同時,亦將自身的優點或弱點赤裸裸地呈現於他人的面前了。
高瞻遠矚的人胸有成竹、一諾千金。發言老成穩重,從不輕易得罪人。就算有時駁斥他人,也會給自己留條後路,在表達語言藝術時收發自如,不忘高雅。
滿腹經綸的人一般言行高調。語出有因、語出有史。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善於用學問壓人,用才華服人。
品德高尚的人落落大方、不拘小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正應了關老爺的那兩句詩: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
心思縝密的人往往會以沉默作最尖銳的語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優柔寡斷的人說話猶如做事一樣吞吞吐吐,欲語無言。聽風便是雨。心裡思想的從嘴巴表達出來時,已經是語無倫次、詞不達意。
溫文爾雅的人彬彬有禮。謹言慎語。不會標新立異,不懂譁眾取寵。卻又能於平淡中見微妙、於平凡中顯真諦、於平和中意深遠。
陰險狡詐的人無往不利,損人利己。處處想獨樹一幟,時時希望鶴立雞群。渾然不覺自身的鄙夷與無知、愚昧與無恥。
心術不正的人言如利刃、語似鋒芒。挖苦、嘲笑、譏諷、誹謗、貶低、排擠、挑撥、奚落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胸無點墨的人喜歡故作深沉,善於模仿。他們結合自身微薄的見識,把所見所聞的事物靈活運用,試圖製造出“平地一聲雷”的非凡效應。卻通常落得貽笑大方、不倫不類的可悲下場。
學識簡陋的人膚淺、庸俗。心虛是他們致命的要害。哪怕說的是有涵養、高水準的話語到了他們的嘴裡也會變味。因為他們說話的時候,總會想方設法地掩飾心虛。或低頭、或轉移視線、或自我解嘲。
幽默詼諧的人聰明睿智。能夠調動現場氣氛。有時表情誇張令人捧腹大笑,有時正經得讓人肅然起敬。
攻於心計的人言不由衷、一語雙關。口氣似緩而急,口吻是毒非善,口德虛華實卑。
才華橫溢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描述事物惟妙惟肖;分析評論娓娓動聽。經常可以塑造出真正“此時無聲勝無聲 ”的完美境界。
居心難測的人信口開河,危言聳聽。會迎合、結合、配合、湊合、奉合。拍馬溜須、諂媚獻媚、阿諛奉承。
心地善良的人沒有華麗的辭藻加以修飾,沒有高雅的談吐作以裝裱。只能迎受、接受、忍受、承受、消受。言聽計從是他們的通病。
性格乖僻的人說話好似地獄間鬼魅的啜泣;猶如瘟神不懷好意的召喚。彷徨、徘徊、悱惻、憂戚、鬱鬱而終。
性情剛烈的人相對而言比較心胸開闊,情感豁達。學不會嘀咕;看不慣呢喃;搞不懂嘟囔;分不清吶喊;理不順呼籲。
公關能力
表現形式
一。 公共關係是社會組織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目標,通過傳播溝通,與其公眾建立的並協調發展的互利互惠的社會關係。
二。 公共關係由社會組織、公眾和傳播三大要素所構成。
1. 社會組織在公共關係的三大構成要素中,處於主體地位,它具有主導性。
2. 公眾是公共關係的客體,具有權威性。
3. 傳播是構成公共關係的中介,它具有效能性。
三。公共關係傳播是指社會組織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目標,向其公眾有計畫地傳遞信息,並通過信息反饋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溝通活動。
四。 公關傳播的構成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反饋、轉換、環境、干擾、效果、目的。
1. 信源:指信息的發布者或傳播者,即向受傳者發出信息的一方。
2. 信宿:也叫做受傳者,即信息的接受者或信息到達的目的地。
3. 反饋:是指信宿即受傳者對傳播者所傳信息作出的反應。
4. 干擾:是指傳播過程中放大或縮小信息量使信息失真而影響傳播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5. 目標:是信源選擇所傳信息的出發點和希望通過傳播所達到的效果。
五。 公關傳播的類型:1.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 2.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
六。 公關語言:公共關係傳播中的語言即公關語言,是指公共關係主體在進行公關傳播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切有意義的符號。
七。公關語言學科的性質:1.綜合性、邊緣性。 2.理論性、實用性。 3.廣泛性、開放性。
廣泛性是就公共關係語言學科的研究對象來說的。開放性是針對著公共關係語言學科的發展趨勢而言的。
八。 科學與藝術的區別:
1. 兩者的本質特點不同。科學具有理論性、規律性、系統性等,而藝術則具有創造性、形象性、技巧性。
2. 兩者的價值層次不同。科學屬於系統理論層面,藝術實踐套用層面。科學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和套用價值,藝術雖然是形成科學理論的源泉,但對於其它實踐只具有參考或借鑑價值。
3. 兩者的形成過程不同。科學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認識,是經過反覆提煉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而藝術則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現實的一種典型性反映。
4. 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科學表現為理論體系,而藝術則表現為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技藝等。
九。 公關語言藝術:是指在公共關係實踐活動中,活動主體在公共關係基本原則和語言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使用語言而表現出來的給人以美好感受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各種方法和技巧。
十。 公關語言藝術的個性特徵:1.遵循原則。2.注重互動。3.突出情感。4.形式多樣。5.探索創新。
交流信息(最低目標)、聯絡感情(至關重要)、改變態度、引起行為(最高目標)既是公共關係傳播活動的四個層次,同也任何社會組織開展公關活動的具體目標。
公關傳播活動中經常套用的語言形式主要包括有聲語言(會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言(公文語言、新聞語言),體態語言(動態體語、靜態體語),輔助語言(語音要素、功能聲音),標識語言(標誌語言、標點符號)等。
十一。公關語言藝術的作用:1.暢通信息傳遞。2.加深情感溝通。3.促進關係協調。4.激發公眾行為。
我們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就是語言。這裡說的藝術語言是指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形式在藝術作品中起著一種表達的作用。
藝術語言是抽象的,感性的,它與人類的語言是不同的,但是它們都具有著一種表達的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畫作,它們告訴我們的不單單是一些客觀事實的存在,並且告訴了我們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哪一種藝術種類,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的語言。要想真正的了解藝術,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語言。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具體指用詞準確,語意明白,結構妥貼,語句簡潔,文理貫通,語言平易,合乎規範,能把客觀概念表述得清晰、準確、連貫、得體,沒有語病。但是,想做到以上這幾點,是非常不易的,下面問渠心理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1.巧用圖畫,形象表達
國小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都配有相應的插圖。這些圖畫都具有一定的編排目的,體現了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而且它們色彩鮮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這些插圖的特點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豐富表達的內容。教學《為人民服務》一文時,學生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深刻思想內涵的認識比較模糊。為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交流課外資料,結合插圖了解張思德的平凡事跡,並從這些平凡的事跡中體會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將比較深刻的道理與形象具體的圖畫聯繫在一起,學生說話的興趣和願望自然會被喚起,他們語言的表達也就更加豐富具體了。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們的觀察是細緻的,想像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這種看圖說話訓練,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感悟重點,個性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有效的對話能創造精彩的課堂。與文本對話,感悟語言,就是要抓住課文中重點部分和關鍵語句反覆涵詠、體會、揣摩、品味。如抓“題眼”,能感悟文章的主旨;抓中心句段、過渡句段、重點難點,能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布局謀篇的技巧;抓文中比喻、擬人、反問等特殊表達形式的語句,能體會特色表達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差別;抓精彩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能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形象、準確精妙;抓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能感悟句意,辨明語氣,理解課文內容;抓住刻畫人物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及情感變化的線索,能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徵……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語,同時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在《釣魚的啟示》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重點的字、詞、句,細細感悟,通過誦讀悟出作者對大鱸魚的喜愛,悟到爸爸在道德抉擇面前堅決、不容爭辯的嚴肅態度;然後我鼓勵學生圍繞“放”和“留”的“是”與“非”展開辯論,明白父親對作者道德實踐提出嚴格要求的重要意義……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對話和思辨,能夠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對話,在對話中體現出個性化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據,與學生進行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的交流,大膽地說出自己獨特的體悟與感受,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彰顯個性的舞台。
3.形式模仿,遷移表達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課文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的規範性和靈活性,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抓住語言訓練的遷移點,讓學生從文中悟出說寫規律,從而使不拘一格、精彩紛呈的語言表達變得有章可循。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藉助課文中特殊的語言形式,精心為學生設計說寫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可讓學生練習用“起初……後來……接著……”“到處……到處……有的……有的……”句式練習說話,讓學生學會動靜結合地表達,並掌握排比句式的用法。教學《長城》一文時,可讓學生按“站在……看著……扶著……很自然地想起……”的句式練習說話,指導學生按“所見—所聞—所感”順序連貫有序地表達。同時,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我們的訓練要體現出層次性和遞進性:
從最簡單的訓練內容,如仿詞、造句、換詞、仿說句子,到稍難一些的常用句式、構段方式、仿寫片段的練習,再到模仿整篇文章的結構、敘述說明的方法練習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進行訓練。在訓練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興趣提高了,想像豐富了,表達能力實現了由簡單的操作到複雜的模擬遷移和創造,提高了語言表現力,實現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飛躍。
4.想像情境,拓展表達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意境、生動的故事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中隱含著作者的靈性思維,是讓學生展開想像的讀說寫結合點。教學時,教師應立足文本,創設語言表達的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鼓勵思維的創新。如教學《媽媽的賬單》一文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想像拓展訓練:“如果你是小彼得,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會對媽媽說些什麼呢?”讓學生角色互換,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學《凡卡》一文後,可讓學生想像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自己想對凡卡說些什麼,然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續寫《凡卡》的故事。通過這些拓展想像訓練,學生的思緒能夠自由飛翔,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也精彩紛呈。
審美特徵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於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無論是建築、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於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像,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像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像,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的心靈。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複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複雜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複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類藝術中,還是語言藝術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語言藝術之所以具有這種優勢和特長,同樣是與它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分不開的,因為只有語言才能直接表達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認識、評價判斷方面具有最強的藝術表現力。
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係極為密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總是被情感所包裹並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只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在激動不已的同時去深入領會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情感性也離不開思想性,因為這種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導下成為具有特定愛憎情感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其實就是作家的愛憎褒貶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藝術屬性。顯然,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成為一切文學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結構性與語言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語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們不僅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重要藝術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必須需要利用結構這個重要手段來完成。對於文學作品來講,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係到整個作品的成敗得失。
舞蹈藝術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人體動作、音樂、服裝、舞台美術、色彩、燈光和情節於一體,主要依靠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舞蹈與其它綜合藝術有許多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如,在歌劇、音樂劇、戲劇、合唱音樂等舞台表演藝術中,語言因素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而在舞蹈藝術中,語言藝術卻很少參與。
從藝術發展的規律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是一個自然的趨勢。我們知道,原始歌舞是詩詞、音樂和舞蹈的結合,現代的舞蹈藝術為什麼不能有更多的語言因素參與呢?事實上,有許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動作與語言藝術結合起來。西方的現代舞蹈家們已經重新認識了語言的功能,他們大膽探索語言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在國內,除了歌舞結合中的歌詞之外,以較單純的語言形式參與舞蹈表現的作品還不多見,這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在國內的舞蹈作品中,語言與舞蹈的結合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創作
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鏇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為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裡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於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為舞蹈的伴奏最為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為多見,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往往成為舞蹈創編者選擇的對象。有的直接選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變;有的選擇歌曲的一個片斷,有的則重新創作一首或一個歌曲片斷。
歌編舞的幾種創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編舞
選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變,以歌曲的鏇律、歌詞和風格為依據來編舞。過去,人們常常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傳統歌曲創編舞蹈。改革開放以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國娃》等一批優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對象。
選用完整歌曲編舞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民眾歌曲較多,選擇範圍大;二是這些歌曲的鏇律優美,適合舞蹈;三是音樂磁帶比較容易獲得,創編者不用為了請人創作或錄音花錢費力;四是流行的民眾歌曲大家都比較熟悉,用這樣的歌曲作為舞蹈音樂有助於觀眾對舞蹈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產生共鳴。
這種創作形式比較適合基層民眾性的舞蹈創作。但採用完整歌曲編舞,在創作的自由和發揮上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創編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詞的內容和音樂的節奏特點來構思和設計舞蹈動作。
(2)用改編歌曲編舞
以某首歌曲為基礎,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組織和改編歌曲。
用改編歌曲創編舞蹈。編舞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和表現的需要改變或重新創作新的音樂部分,使舞蹈音樂既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又有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還給舞蹈創編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
不過,改編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錄音師的一系列創作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3)選用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從某首歌曲當中節選一個段落,安插於舞蹈音樂之中,起到烘托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個歌曲片斷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結束之處,一般作為主題歌出現。人們可以通過歌曲片斷的歌詞來聯想舞蹈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斷的突然出現還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歌曲片斷也可以放在舞蹈的開始部分,通過歌詞把觀眾帶入特定的環境和意境之中,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
戴愛蓮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荷花舞》,就選用了歌曲片斷,歌詞的內容加深了人們對舞蹈作品的理解,人聲的伴唱更是富於情感,把人們帶入美的境界。
(4)創作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創作獨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斷,安插於舞蹈的某個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舞蹈《飛奪瀘定橋》在表現紅軍戰士冒著烈火沖向敵人,舞蹈到達高潮的時候,只用舞蹈已無能為力,這時,採用了歌聲來代替真實生活中的口號和吶喊聲。當橋頭火起,紅軍戰士突然靜下來構成一幅持戈待發的畫面時,響起了高昂的人聲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擋不了我們前進!衝上去!衝上去!衝上去!衝上去!把敵人消滅光!”雄壯的歌聲表達了紅軍戰士的決心。在這裡,歌聲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詠之。用舞蹈難以表現的東西,可以藉助語言來表達。
表演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為主、舞蹈為輔的表演形式。它的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歌詞比較樸實、通俗易懂,歌詞的語言音調和音樂曲調結合緊密。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為了烘托氣氛。這種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為多。
2、說、唱、舞
這種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來越普及。表演者一邊舞蹈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著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後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
用詞大多表述簡單、具體的事物或直接表達情緒和感覺。重要的歌詞常處理為重音,並常以切分音的節奏出現。歌詞一般不用抽象、費解的文字,儘量選用易於快速理解的語言。
音樂一般根據語言本身的節奏和音調進行誇張和強調,大多採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組合搭配。
有時語言的選用並不是為了它的內涵,而是為了其動聽的節奏效果。如“咱們那個老百姓,今個兒真高興”。演員用切分音的節奏和著音樂說出,其結果不僅給聽覺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也為內容的強調增加了份量。
這種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員自己演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表演形式。
3、號子加吆喝
勞動號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較為多見,效果很好。它可以讓觀眾迅速理解舞蹈表現的內容,明確舞蹈動作的表現意義,通過號子聲還可以告訴觀眾關於舞蹈表現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號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動作,烘托氣氛,把情緒推向高潮。除了號子外,短短几個字的吆喝聲對舞蹈表現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聲“過年了!”可以馬上把你帶入春節的環境和氣氛當中。一聲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讓觀眾知道這是哪個民族,是山區還是草原,是塞北還是江南;也可以告訴你是什麼節日,或是什麼樣的場面。這種聲音對烘托某些特彆氣氛十分有效,頗引人入勝。
除以上所說的創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一些尚待開發的新的創作方法。
新方式
1、配解說
利用解說詞介紹背景,貫穿劇情。語言在這裡的功能是提供時間、地點、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藝術長於抒情,拙於敘事,所以解說詞中不要有評論感情的內容,把感情的表現留給舞蹈去發揮。有些敘事性的特定內容或環境,舞蹈難以說清,可以交給語言去表達。為了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特點及其表現力,凡是動作性強的內容應一律留給舞蹈來完成。解說詞不必細說事情是怎樣做的,或人們是怎樣想的,只需介紹一下地點、人物和身份就足夠了。
利用解說詞還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把情緒推向高潮,或製造一種激動的氣氛。所以,解說不僅可以安排在開始,也可以用在結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說詞一定要幫助觀眾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說要簡明,不能壓倒舞蹈本身,或過分地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誦
由單人或男女兩人有節奏地吟誦詩文,烘托氣氛,表達感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選擇或創作一節詩文,語言要易於理解,富有韻律感。要保證觀眾能夠聽清、聽懂。朗誦的配樂音量要弱或不配樂。
3、加對話
表演者利用對話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紹人物關係和情緒,幫助觀眾了解舞蹈內容。這種形式在國外的舞蹈創作中已有嘗試,在國內還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有待於我們去發現和挖掘。
4、插科打諢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橫生的語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音調,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結合給觀眾帶來輕鬆愉快的美感。這種形式可用在民眾性的舞蹈表演中。
語言和舞蹈的結合方式還遠不只這些,有許多新的結合方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和開發。我們在運用二者的結合時,必須充分了解和正確區分語言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異同,既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又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
語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時間拍節的不同。語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觀眾腦子裡,而且嚴謹精確。而要求舞蹈演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概念和內涵傳達給觀眾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語言的易懂性,避開艱澀難懂的語言而尋求一些較為舒緩簡單的詞句;刪掉某些詞句或段落,改變語法結構,只保留最關鍵的詞句,這樣才易於觀眾理解。二是要仔細選擇最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其易懂性。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耳朵的聲音要清晰可辨,標準是讓聽眾毫不費力。編導不要受充滿想像力的優美詩篇的誘惑,把它們引入舞蹈藝術之中,以為越多的想像力便會產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它的美妙。而在舞蹈過程中,當觀眾要想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詞句時,他們多半會茫然若失。所以,語言必須簡煉,刪去模糊的隱喻,力避華而不實。
有些適合語言表達的內容,單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讓語言得到盡情發揮。
反之,有些內容用舞蹈表現反比語言更快。如人的外貌、性格、儀表,如果用語言來描述則需要幾頁紙方能說清,那就要用舞蹈來充分表現。
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原則,從效果出發,大膽創新,定會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