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歷史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茅山的宮觀道院曾以“甲天下”著稱,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抗日戰爭時,茅山成為蘇南抗日根據地,陳毅、粟裕曾率新四軍一支隊進駐茅山,司令部就設在乾元觀的松風閣。1938年9月,日冠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宮和元符宮,並建成了直達大茅峰的盤山公路。
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因其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從山麓上眺,峰巒疊翠,雲霧繚繞,猶如一條條銀色飄帶,把雄偉的萬福宮纏繞,繫上九天霄漢。萬福宮共有四進殿宇,依山而建,層層而上。
第一進為靈官殿,殿額上刻“敕賜九霄萬福宮”,兩邊牆上書“道 長存”和“萬壽無疆”八個大字。殿內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第二進為藏經樓,東有寶藏庫,西有坎離宮。坎離宮西側有清水池,池中似有小黑龍遊動。此池水大雨不溢,大旱不竭。第三進為九霄宮的主體建築太元殿。正面神台上供奉三茅真君聖像,茅盈居中,懷抱如意,茅固、茅衷手執玉圭,拱立兩側。殿內還陪侍有馬、溫、趙、岳四大元帥和四值功曹等神像。
第四進的主要建築為升表台和二聖殿。升表台又名飛升台,相傳茅盈當年就是在這裡駕鶴飛升的。後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台上立三天門石坊一座,標誌著茅山極頂的位置。飛升台後是二聖殿,供奉著三茅真君的父母。二聖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新建仿古樓閣,東為道舍和客廳,西名怡雲樓,樓上陳列室里陳列有珍貴的茅山“鎮山四寶”。這四寶分別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玉印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刻有“九老仙都君印”篆體陽文。玉圭光潤澄澈,自然天成,頂部花紋如翩翩欲飛的蝙蝠,下部花紋則如山巒重疊。此圭還能隨季節的交替而變換顏色。玉符又叫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六個篆體陰文,其質堅潤,色潔白。據說佩帶此符即有神靈護佑。哈硯又叫呵硯,玉質,長方形,長約十一厘米,寬三厘米。人對其哈氣,硯中頓時出現大型水珠,舔筆而蘸,即有丹朱潤筆,而且墨堂內凝水後還顯出遊魚狀花紋,投入清水池中游魚若真。此四件珍貴文物,原藏元符宮,現移置於九霄宮陳列室展出。
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位於積金峰山麓,原為茅山道教藏印之處,因此簡稱“印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據傳宋哲宗在位時,其母孟氏誤吞銀針,危在旦昔,御醫束手無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師劉混康聞詔進京,符讓太后吞服,太后服後嘔吐,針隨符出。哲宗龍顏大悅,下令重建劉混康所居道觀,賜名元符宮,並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四寶。元符宮原有13房道院。山門為睹星門,是觀星望氣之所,兩邊石壁分別雕刻“第一福地”和“第八洞天”。第一進是靈官殿,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左右配祀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第二進為太元寶殿,供奉三茅真君神像。山上有“三天門”、“九層台”,山下有蓬壺、玉柱、華陽三個寬敞的天然洞穴。
聖地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
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
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栗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美的風景勝地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猶如水晶般閃爍著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茅山道教
道教源於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於晉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兩派。
北方道教由張道陵創立,後人說的張天師並非張道陵一人,他的子孫都稱為張天師。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創立,茅固、茅忠並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教派。南方道教的神仙譜與北方略有不同,據《真靈位業圖》所載,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時期,有三層神仙,元始天尊,大道君,太極金闕帝君。而在“三生萬物”時期有四層神仙,即太上老君(即老子),北方張天師(張奉),南方中茅君(茅盈),北陰大帝。
隨著茅山古建築的修復和道教活動的復興,停止了多年的茅山香期廟會又重新活躍起來。茅山的香期廟會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至來春的三月十八日。每年的香期廟會,茅山道士都要為香客遊人做道場。主要分早、中、晚三朝。早朝起經、淨壇、請神、接駕、安位,中朝上表,晚朝送神。茅山的三宮是正一派,所做道場主要是“斗姆科”、“仙翁科”。五觀是全真派,所做道場主要是“鐵罐科”。做道場的目的是祈福兆祥和超度亡靈。按照茅山的規矩,赴香期廟會的人們,早在三天前就應齋戒沐浴,否則神靈是會責怪的。當人們回去時,還一定要請回兩件法寶:“一炷香”,這是為了討吉兆,含“回香(鄉”得福”之意;“黃丹籮”,一共有二十九隻,形似竹籃,有鵝蛋大。它的含義是:其中二十八隻,代表二十八宿,中間一隻,代表祖師煉丹的丹爐。請回之後,掛在灶上,到臘月二十四日“送灶”時一起焚化。茅山香期廟會長達三個月之久,內容豐富多彩,既為信徒提供了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的勝地。
主要景點
九霄萬福宮
簡稱九霄宮、頂宮,坐落於大茅峰頂,其建築群依山而建,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為茅山“三宮五觀”至首。每到香期,這裡香客如雲遊人如織,是旅遊及朝山進香首選之地。該宮始於漢代。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官”。
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二聖、靈官、龍王王殿,藏經、聖師兩樓閣。流樣、繞秀、恰雲、種壁、禮真、儀鶴六道院,及道舍、客堂等建築一百餘檢。抗日戰爭後,殘存20餘間。1982年開始修復,至1994年已修繕了靈宮殿、大元寶殿、龍王殿、寶藏庫、飛升台、三天門、儀鴿、迎旭道院和經堂等。新建了藏經樓、情雲樓、白鶴廳、二聖殿、養真堂(賓館)、九霄餐廳、東山門、西山門、龍他、九龍壁和坍池、欄桿等。程控電話、水電交通、設施齊全,公路、索道直達宮門。今日九霄它既保留古時風貌,又有現代風采,終日香菸線繞,遊人絡繹不絕。
元符萬寧宮
座落在茅山積金峰,與大茅峰遙遙相望,簡稱元符官或印宮。“頂宮一炷香,印宮一顆印”,該宮原是擺放茅山鎮山之寶“玉印”的地方,是叫印宮的原故。這裡有載入吉尼斯紀錄的露天老子神像、神奇的怪坡、奇特的天然
蜂窩、神秘的地面“符圖”等景點,是令你入奇、入迷的地方。梁代天監時(503-519年)陶弘景結廬於“龍他”旁修煉,唐至德中(756-757年)建“火燒宮”,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道士張明真結廬於此,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為“延真庵”,五年(1027年)為“天聖觀”,嘉信中(1056-1063年)蜀人王略修煉於此。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清軍與太平軍在茅山交戰,宮內大部分建築遭毀,抗戰期間又遭日軍燒殺,宮內僅存靈官殿、大元寶殿、及酉齋、勉齋等道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宮內殿堂得到保護。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破壞,1985年開始修復,已修建了靈宮殿、睹星門、碑亭、萬壽台、三天門、大元寶殿、勉齋道院,新建了東嶽殿、齋黨、坍他、欄桿、山門等。
仙人洞
仙人洞下洞深151.43米,洞徑寬0.55-2.2.米,高1.15-10.10米麵積156平方米。在41米和72米處,流水因落差而潺潺作響,稱響水壩。在129米處,斜坡高6.54米,有一天然石橋,長1.88米,寬闊.64米,厚實8米。從此處可進中洞。中洞長57.15米,洞徑寬0.6-1.8米,洞高1.7-6.0米,面積65平方米。洞內有5廳,稱“仙人四室一廳”。洞頂鍾乳密布,其中有下垂鐘乳石和向上石筍相對而生,中間僅隔0.45米。中洞54米處,有兩根石筍,一臥一立形成狹窄洞徑,由此可進上洞。上洞長28.2米,洞高1.95-4.70米,面積26平方米。洞飛頭被坍塌大石塊堵塞,離地表約3米。仙人洞實際開發208米,其中下洞129米,中洞54米,上洞25米。有青牛嬉水、九曲銀河、蓮花懸頂、影壁遺址、飛天瀑布、老虎怒吼、金鼠窺經、仙女羽紗、老鷹展翅等20多個景點,以“靈”、“秀”、“仙”著稱。清代詩人孫星衍詩讚仙人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地,曠盪見平陸”。又稱蓬壺洞,位於華陽洞北約84米處,洞分上中下三層,內有五廳,俗稱“仙人四室一廳”,相傳仙人曾在此下棋休憩。洞內鐘乳石、石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飛天瀑布、雄鷹展翅等20餘處景點。游後不由感慨“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洞中”。
喜客泉
與茅山齊齡的喜客泉,位在大茅峰西北麓,盤山公路句曲橋右側,自古就是旅遊勝地,列茅山十九泉之首。二00三年初正式對外開放。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2-3米,遊人行至泉邊,鼓掌幾下,頓見泉內水珠上涌,狀似翠嶺吐玉,又如客臨泉喜。宋代尤袤詩“幽泉見客喜”,元代吳全節詩:“萬珠寒涌碧琉璃,山色天光堪一池”,明代陳沂詩:“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間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為問何為然,人云此地肺。訊息與人通,氣動隨謦。我才方肺渴,掬取聊一溉。”喜客泉三大怪:“客來泉喜冒的怪、水向高處流的怪、泉水油麵蓋的怪”。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新四軍紀念館座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隊等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近年來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國小生德育基地”等。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共產黨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為“世界一絕”。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旱,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鎮江市全體共產黨31.3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級寬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占勝利50周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為“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兄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勳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為中共鎮江市委員會,鎮江市人民政府敬立。於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後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五大特色
神——蜂窩當作戒指帶
在茅山定能親眼目睹這一奇聞怪事。在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左手中指上,天然形成一個碩大的蜂窩,宛如一枚戒指。後歷經風吹雨打,依然完好無損,這正暗喻來茅上的游(香)客會蜂擁而至呢!
奇——鞭炮回出軍號來
在茅山風景區望母山顛坐落著一座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高36米,寬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在這威嚴莊重的紀念碑前燃放鞭炮,空中卻能回出軍號聲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特——噴泉吐出彩虹來
噴泉真能吐出彩虹來嗎。能,真的能。在元符萬寧宮的太極廣場中央有一陰陽魚構成的太極池噴泉。說來也怪,每逢天氣晴朗之際,池內不斷上翻的水柱便會映現出一道美麗的彩虹,七彩斑斕。
怪——三怪
怪一——泉中冒泡迎客來:泉水幽幽,驚喜多多。驚它為何冒泡迎客;驚它為何有蝦涌動;驚它為何油麵封口,這就是喜客泉。電視劇《中國泉》中的迎客泉即指此泉。
怪二——上坡下坡顛倒開:在茅山風景區老子神像西側約30米的上坡道上,汽車熄火靜止後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卻能自動上坡,並且還要腳踩剎車,依然一個下坡的狀態,你說怪不怪。
怪三——奇石擋風四面來:道教聖地,萬物靈異。位於二茅峰嶺南有一塊奇石,稱為“屏風石”,立於此石旁,便能擋四面來風。不信試試看!
謎——神秘符圖誰能解
在茅山元符萬寧宮內,有一房勉齋道院。院門口地面上有一道神秘符圖,在元符宮幾建幾毀之後,勉齋道院卻完好無損。傳說與門前這青磚小瓦的符圖有關,該圖案底部似一個花瓶,上部從瓶口伸出三支“利箭”,有人說這是過去官場中的“瓶(平)升三級”說法;有人說這是道教一種祈保平安、消災鎮邪的特殊作用。
景德禪寺
茅山景德禪寺,位於江蘇興化茅山古鎮,迄今有近兩千年歷史。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三茅道觀,山前有祠,專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唐末,戰亂不止,學道者少,茅山道觀日趨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開山祖師德淨禪師掛錫於此,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德淨禪師為住持,對蕪敗殿宇加以修繕,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巔,建大雄寶殿于山之中心,次年又大興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廣招僧徒,善男信女來寺敬香,絡繹不絕,茅山又轉衰為盛。其時,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撲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戰事頻發,年久失修的大雄寶殿一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游天下,途徑茅山,因而掛錫,奉勅改為“景德至化禪寺”。後歲月延長,殿宇頹敗,於是中落,又改寺為“北茅山古景德禪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揚州元度禪師奉國師木陳之命來寺住持,竭力恢復寺貌,弘揚聖教,開設道場。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師繼濟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獨葺理,勞苦心力七八載,蓮宇煥然,佛像莊嚴,寺貌一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毀於火,相周方丈多方勸募,略加修繕。同治以後,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導華嚴宗,景德禪寺成為近代華嚴中興祖庭,佛教聖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門頭殿又毀於火,天謙住持四處勸募,各方信眾獻資捐料,將原四楹頭殿興建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圓形山門,書“古景德禪寺”,石刻嵌於正門之上。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師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務,指導佛事,闡揚佛教,興辦佛學院,並從外地力采大批佛學經典和三寶法器。寺內設禪堂客舍,接待十方僧眾,為學佛弘法廣開方便之門。一時間,茅山地區佛教一派生機,大批佛學人才脫穎而出。如,密海法師法徒葦舫,先後任鎮江金山寺、江西廬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後任全國佛協副會長;慈舟法師先後任鎮江金山、句容寶華二山方丈、鎮江佛協會長;密海徒孫大雲法師曾任江蘇佛協副秘書長、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教師;密海弟子有誠為常熟興福寺方丈、杭州靈隱寺方丈;密海法徒葦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禪寺成為江淮東部佛教聖地。
寺院規模宏大,共有五進十廂,後毀於戰亂,復建於明代,大修於清代,最後毀於國內革命戰爭和“十年動亂”期間。現寺院連同土山已蕩然無存,只留有唐井一口和“古景德禪寺”石碑一塊。因茅山古景德禪寺香火鼎盛,每年農曆3月18日四鄉八鄰的香客和遊客前來燒香拜神,各路商販也接踵而來,茅山遂成為遠近聞名的集鎮。
相關交通
班車
上海至茅山:上海汽車站坐到句容長途大巴,到句容後乘坐句容至茅山公交。
南京至茅山:南京南站坐班車到句容,再換乘城鄉公交到茅山;或者馬群客運站乘坐寧句城際巴士到句容市區,再換乘公交。
金壇至茅山(索道):52路金壇——彭城廟(茅山索道):北站—交通局—美地藍庭—天霸公司—長竹埂村—長竹埂—東時乾—西時乾—後陽—後陽橋—收費站—思母村—閣樓墩—東大亭—高田村—舍田橋—塢家—直里村—湖西村—鄧墓村—茅溪鹽礦—下杖村—神亭村—茅麓茶場—彭城廟—茅山索道。
高鐵
上海或南京遊客乘坐寧杭城際至句容西站,再換乘公交至句容城區,再到茅山;或者乘坐滬寧城際到丹陽站,買到句容班車,後面再到茅山。
自駕游
滬寧高速或沿江高速,請自行導航。
茅山門票
成人票淡季(7--9;11-1) 90元
成人票旺季 120元
民情風俗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作為民歌,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傳很廣。它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流傳歷史。五十年代,茅山的民歌手常到省、華東區參加民歌比賽,當年的歌手朱香琳曾隨省歌舞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6年,茅山歌手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併到中南海演唱《茅山號子》,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人的接見。《茅山號子》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豐富多彩,是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娛樂形式。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茅山、顧莊、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餘人,漁船二、三百隻,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莊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一半乘舟,一半登入。義軍以茅山、顧莊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餘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莊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莊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里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溱潼、茅山、顧莊一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後遂演變為一年一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溱潼、茅山、顧莊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地方特產
茅山老鵝
“茅山老鵝”以茅山而得名,茅山地處句容境內,是著名的道教聖地,具有良好的生態和旅遊環境,自古以來就以養鵝醃製而聞名,以當地草鵝為原料,在百年傳統醃製基礎上精心研製,並依託科研院校進行科學開發,產品經專家、教授的評定,一致認為肉質鮮嫩,口感好,風味獨特,已順利通過江蘇省科技成果鑑定,並榮獲江蘇省第七屆食品博覽會金獎。
茅山玉符
茅山護身玉符是依據茅山鎮山八寶之首玉符雕琢而成,選用上成國玉——和闐玉製作而成。請茅山道士做了開光儀式,歡迎後主人可以辟邪擋煞,出入平安,吉祥如意。神符傳家,福澤延綿。車符上所雕的神仙為鍾馗,從古至今,他都是駕駛人、航海人、採礦人的守護神。道家講天感應,鍾馗自從進入你的家門,就開始踐行默默護佑你家人出入平安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