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梁山泊(讀作pō 一聲),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巨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水滸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積,於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如今,當年號稱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經在其原址乾涸。水泊和連天蘆葦,早已蕩然無存。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濕地)為原梁山泊的唯一遺存水域。
唐宋時黃河多次潰決,形成港汊縱橫,山水交錯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成為湖中的孤山。《水滸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斷金亭上愁氣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改造工程
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泄洪工程三部分組成。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水軍營寨和朱貴酒店,全面展現 《水滸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石碣村、漁村及垂釣台和水城門,並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眾台。水面建成後,將從根本上改變水泊梁山有山無水的現狀,重現當年宋江等好漢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的英姿和梁山泊水寨風光成為現實。
2012年,5月,山北水面工程中採用專業的防滲技術,水面底部鋪設了防滲膜,用於防止水的下滲。
這裡的水並不是死水,閆淑香介紹,水源來自梁山縣污水處理廠,屬於中水回用。中水先進入古運河河道,然後通過逐級提水到達這裡。這個地段的地勢西高東低,水會順勢回流到古運河河道。為此,在工程中,鋪設了4公里長的引水管道和排水明渠,實現引水和自動排水,同時實現了水的自動循環。
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據介紹,下一步,梁山縣還將圍繞水面興建部分景點。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朱貴酒店等,全面展現《水滸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水城門,並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眾台等。
史書介紹
“梁山泊”最早見於《資治通鑑》: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它的形成,是從五代石晉開運初至北宋,因黃河在滑、鄆、水庫澶、濮等地多次決口,河水匯集梁山周圍,與源於梁山東南的張澤泊(後稱南旺湖)連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為中心的巨濼,統稱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闊、水勢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