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聖地
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 茅山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旅遊福地
茅山地處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東南26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國道、常溧公路、句茅旅遊專線,交通便利。茅山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秉承傳統的配方,歷史悠久,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口味獨特,風味獨有。茅山土特產取自天然,源於傳統,“茅山人家“牌老鵝秉承傳統的配方,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獨一無二的口味,帶給您無窮的回味。
人文薈萃
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 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 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 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望長江,東至 武進、 常州、 江陰、 無錫 、 蘇州、 崑山、 上海,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
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
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著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茅山歷史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旅遊景點
茅山道院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
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腰處,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梁代天監時(公元 503 年— 519 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龍池”之旁修煉;唐代至德年間(公元 757 年— 758 年),茅山道士在此建火浣宮;宋代景德年間(公元 1004 年— 1007 年),道士張明真廬居於此;天聖三年(公元 1025 年)為延真庵;五年( 1027 年)為天聖觀;嘉佑年間(公元 1057 年— 1063 年),蜀人王略修修煉於此;仁宗時(公元 1023 年— 1063 年),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曾築潛神庵於此修習上清道法;元佑元年(公元 1086 年),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誤吞尖針於喉中,醫莫能出,時劉混康聞之,飄然進京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籙與丹藥催吐,使孟太后吐出尖針,哲宗皇帝龍顏大悅,於是便賜劉混康號為“洞元通妙法師”,又招住京城上清儲祥宮,並於紹聖四年(公元 1098 年)江寧符即所居始建元符觀,以供其修道煉法,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公元 1106 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其時建築壯觀,規模宏大,殿宇層層而上,房舍院院相連,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前是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又有寶籙殿、北極閣、萬壽台、九層台、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聖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與三素、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西碧、東齋、樂泉、覺秀、雲林、真隱、監齋十三房道院等,後為劉混康早年所築潛神庵,“總四百餘間。高明傑大,工盡其技。金碧丹堊之飴,螢煌昭爛於祟崗秀巔之上。煙霞霏微,草木蔥鬱;望之若神,莫可圖寫;即之肅然若雲車,風焉往來於空曠有無之間,不可得而知也;可謂盛矣!”
時徽宗還敕江寧府發兵二百人,供元符宮及茅山其它道教宮觀巡邏灑掃,專立兵營拱辰寨駐防保衛,盛極一時。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 1127 年— 1130 年),此宮毀於盜火。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並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公元 1212 年),又有修復擴建。理宗時(公元 1225 年— 1264 年),理宗皇帝親賜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聖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明代屢有修繕,並於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以加強對茅山各道教宮觀道教事務的管理;弘治年間(公元 1488 年— 1505 年),江寧李君華和茅山道士陳真福曾有修復,後李君華之子李曙又有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復原有規模與格局。後經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宮內大部分建築相續慘遭兵火焚毀;抗日戰爭期間,宮內部分僅存建築又遭日軍兵火燒毀,民國年間(公元 1912 年— 1949 年),元符宮僅存靈官殿、三清大殿、太元寶殿與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等建築;解放後,宮內殿堂及道院多次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撥款、屢有修繕;十年浩動期間,該宮除萬壽台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貫徹與落實,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動日益得以恢復,元符宮亦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 1988年11月間正式對外開放。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碑亭、萬壽台、三天門、慈航殿、勉齋道院、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
進入茅山風景區牌坊內,有寬闊平坦的黑色公路直通印宮。車向左拐,豁然開朗,遠遠就可看到頂天立地的老子坐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神態慈祥、莊嚴、睿智。
到達印宮,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山門牌樓,牌樓柱東有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撰書:“星應鬥牛山接崑崙襟太湖帶長江自然鍾秀結地肺;秦漢神仙梁唐相師垂科教廣玄化上清經籙出句曲”。山門扁額為康有為“眾妙之門”;西側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任法融道長書:“道教淵源猶如雲掛山頭行至山頭雲更遠;玄門奧義恰似月映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門頭匾額為“紫氣東來”。
印宮共有四層廣場。第一層為睹星門廣場。 睹星門亦稱石碑坊,原是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始建於宋代,重建於元末,毀於清代,現存建築為 1987 年重建;高 7.5 米,寬 21.8 米,石質建造,分左中右三門,正門橫額上刻“睹星門”三個紅色大字,門之四根青石雲頭盤龍柱,其中兩根為宋代原雕,兩根是元代石雕,門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藍色正楷大字,每字大約一米見方,蒼勁有力,端莊清秀,為清代書法家王澍於雍正六年(公元 1828 年)五月朔旦所書,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與石刻藝術,是茅山道教歷史文物。
過睹星門,拾階而上為靈官殿,殿額石上書刻“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字,門前兩側各置石獅一尊,左雌右雄,雖殘缺不全,但極古樸自然;此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王靈官塑像,王靈官塑像東西分別供奉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塑像,近殿門左右祀青龍、白虎兩神塑像;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神塑像,像高 2 米多,均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觀、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態不同,個個神情各異,皆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槍、或劍、或琴、或鏡、或寶、或筆……這些法特都是每位本命星宿神歷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徵。
出靈官殿後門,上越二十餘級台階即至碑亭, 碑亭後為萬壽台,古稱彰台。台以青石砌築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中路未設上下台階,台階而從東南角上至西北角下,因原為宋元時傳為帝王和太后啟建“金籙道場”拜章上表之聖地,故中路不設台階,意即中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其它臣民只能從兩側行走。台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門”,門高 6 米多,寬 2 米,門頭以上共有四層石雕,一層為二龍戲珠浮雕,二層為石刻三天門橫額,三層為五隻形態各異的仙鶴浮雕,四層為梁、沿、脊俱全的石雕門頂;兩旁古柱高達 6.5 米,共分五級,一級門柱,高 3.4 米;二級立體盤龍柱,高 1.5 米;三級立體八節石墩,高 0.4 米;四級蓮花石座,高 0.4 米;五級為兩石柱頂巔一對高 0.8 米,左右相對而視的雄雌石雕坐獅。門之正面橫額上刻“三天門”三字,兩側石柱石刻對聯云:“仙樂徹九霄,祝一人之有慶;天香招五鶴,祈四海之同春”。門之背面橫額上刻“萬壽台”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對聯曰:“翠岳捧仙台華陽真氣,丹崖飛紺殿河上玄風”。整個台坊建築渾然一體,雕工精細,古樸大方,是茅山歷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之一。據出土石碑資料記載,創建於南宋理宗時期(公元 1225 年— 1264 年),明代代嘉靖年間(公元 1522 年— 1566 年)與清代乾隆十年(公元 1745 年)及乾隆十七年( 1752 年)均有重修;抗日戰爭及十年浩動期間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建築為 1992 年間茅山道院在馬來西亞茅山教五館總壇李天師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
山天門左為勉齋道院,院內建有黃鶴樓、東嶽殿、齋堂、伙房、道舍、庫房等;東嶽殿為 1991 年新建,上下二層,上層寬五間,深三間,中奉東嶽大帝金身塑像,下層寬五間,深三間,現為香客與宮內道士進餐齋堂;黃鶴樓古色古香,基本保存原有風貌,樓分上下兩層,寬深均三間,上層是宮內庫房。元符宮原有十三房道院,後經天災人禍,十二房道院及宮內殿堂先後被毀,而唯有勉齋道院歷經數百年的人事滄桑至容今基本保持原有建築與規模,其中奧妙傳說同道院門樓的建築奇特與門前地面以青磚及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有關;道院門樓兩邊院牆挺立,走向東南向,按常規道院門樓應朝西方,然而道院門樓卻向西南斜,且門額嵌有磚刻坎卦符號,其中緣由自古無人能解!道院門前地面之上以青磚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更為神奇,有人說是一道道教符圖;有人說是一個篆體的“福”字;有人說是一幅道教“煉丹圖”;有人說是一隻“古花瓶”,瓶口長的是萬年青,用門額上坎卦中的水經常澆灌滋潤瓶中之草,意使道院香火不衰,猶如萬年青一般永遠長青不枯,生氣勃勃。此圖究竟始於何時?誰人之手?又有什麼神秘作用與意義?史書未載,志書未記,歷來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實為茅山道教一大謎,有待智者前來研究與探討,以解此謎。
下三天門,上越四十九級石階到達太極廣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太極池。池底為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池內有噴泉。《周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教認為“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沖和之氣,生成萬物。陰陽二魚目為白黑二隻碩大的石球,石球在眼窩噴泉水流作用力下滾動,栩栩如生,實物演示了老子“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的思想。
太極池東西兩側各鍾亭和鼓亭。向西 100米,是新建的慈航殿,殿內供奉慈航真人和呂祖、關公、藥王、等神。過太極池,迎面是九龍御道,九龍圖上方為趙朴初先生所題“道法自然”四個大字,白底黑字,赫然醒目。神台底層拱形門頭“老君殿”三個大字躍入眼帘,兩邊楹聯頗有氣勢:“九峰蒼翠隱太極,一篇道德藏玄機”。沿兩側石階攀登,即達聖像底坐神台。神台建築呈八角形,暗合道教八卦,高五米。內奉老子神像製作樣本,四周繪以神仙壁畫。
出神台,便是老君廣場。老君廣場四周石欄雕祥雲仙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像身後貼山壁而建的 120米東西文化長廊。此廊在全國道觀中堪稱華夏第一。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彩繪部分為“許謐修道圖”,生動地描繪了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代宗教師許謐入道、學道、訪道、問道、征道、得道、了道、成道的故事。石刻部分,陳列了茅山道教文化碑刻。茅山道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薈萃,高道流羽雲集,香客遊人不絕,歷代都留下有眾多石碑、石刻、字畫等道教文物。這裡陳列的有陶弘景、王安石、蘇東坡、顧況、梁武帝、唐伯虎、鄭板橋等詩詞筆跡,十分珍貴。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在中國,儒教、道教、佛教相互兼收並蓄,二十四孝圖中有不少幅講的就是道教故事。板雕部分,則是老子《道德經》81章全文,圖文並茂,分外莊嚴凝重,耐人尋味。
閱盡一百二十米長廊,回首方知身在巔峰,扶欄極目。層層雲霧飄飄渺渺,蒼峰翠巒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峰巒之間,田野之上,阡陌縱橫,池水如鏡鑲於大地。舉目遠眺,大茅峰頂的九霄宮紅牆縈繞,高入雲端,使人頓有登臨仙境,加入太虛之感。人間爭鬥,塵世煩惱,頓感隨雲而去,一切仿佛回到了原始,回到了自然。
元符宮附近的主要名勝古蹟有: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羅姑洞、楚王澗、常遇春影壁、丹井、龍池等;自然景觀密集,尤以林秀、洞幽、石怪、澗清、池聖、泉靈等美景著稱,是香客遊人漫遊林海、探覽仙洞、觀賞怪石、靜聽溪澗、暢飲靈泉、細看聖池、春聽鳥鳴、夏浴清風、秋望紅葉、冬觀瑞雪、遠眺大茅勝景、近覽積金靈氣的理想場所。
抗戰勝利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共產黨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為“世界一絕”。許多建築學家、聲學專家對此奇特現象,經多次研究,仍未達成共識。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早,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日偽頑長期夾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呈現出了罕見的艱苦性和複雜性。蘇南中共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清剿的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0萬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戰中斃,傷,俘日偽軍達4萬多人。蘇南人民的5萬優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幹部犧牲的就有百餘人,蘇南抗戰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業績,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圖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計畫,從而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鎮江市全體共產黨31.3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兒,碑前有317級寬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戰勝利50周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為"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子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勳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為中共鎮江市委員會,鎮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後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腳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時,偶然發現,每當爆竹升空爆炸後,紀念碑上便響起一陣清晰 的"嘀嘀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他趄矗立在山崗上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望去,碑上並無疑物,碑下也無人影,更奇怪的是這位村民手頭的爆竹聲一停,軍號聲即停,爆竹聲一響,軍號聲也隨之響起。他為了探個究竟,就壯著膽子帶上家人上了那個山坡,經過仔細查看之後,並無任何異物,於是立即報告了有關部門,從此紀念碑下放鞭炮,碑上空響聲軍號的奇觀就這樣不脛而走,後經有關部門志專家的多次研究,調查,均無法正確解釋這一奇特現象,因此,紀念碑從此也被人們同茅山怪謎聯繫在一起。
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共產黨在華東敵後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 新館占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新館造型別致,雄偉壯觀,即表現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現了革命前輩業績光照千秋的氣勢。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隊等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國小生德育基地"等。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布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華陽洞
在茅山老虎崗西北坡林間的山岩之下,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天然石灰溶洞。 這就是茅山著名的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其中最有名的是華陽洞;此洞入口上端中間石刻有“華陽洞”三個紅色大字,每字大約1米見方,筆力蒼勁,傳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手跡,壁上另有石刻20餘處,隱約可見,均為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游洞之後所題刻。
喜客泉
喜客泉位於大茅峰西北麓。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3米,遊客到泉邊擊掌後,就會從泉池中冒出水泡,一串串像珍珠項鍊,故名喜客泉。有細心的遊客發現,喜客泉水另有與眾不同之處:普通的水滴灑在水中發出的聲音清脆,而喜客泉水灑在水中發出的是“ 噗噗”的悶聲。更令人稱奇的是,喜客泉水水泡冒完後,立即從四周向水泡中央聚攏,並形成一個圓圈,越縮越小,直到消失,這個圓圈似漂在水面的油花。如果用手攪動泉水,水面靜止後也會出現上述現象,但用此泉水洗手卻沒有油膩感,只覺雙手爽滑舒適。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來此觀瞻,為之稱奇,紛紛賦詩留念。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播出的電視劇《中國泉》就在此拍攝,劇中“迎客泉”就是茅山的喜客泉。
道教歷史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 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二、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蒐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四、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茅山五觀傳習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別。乾元觀與仁祐觀傳全真龍門岔支閻祖派,白雲觀、玉晨觀、德祐觀傳全真龍門正宗。
五、近現代的曲折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祠存廢標準》,對道教採取限制政策,規定道教“不是善教”,“應切廢除”。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侵占句容,橫行茅山,殺人放火,焚燒道觀,褻瀆神靈。22名道眾慘遭殺害,血染淨土,具有千年道統的茅山道教,幾瀕毀滅。1938年6月,新四軍進駐茅山,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道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洪流。 抗戰勝利後,九霄萬福宮怡雲道院住持滕瑞芝、監院白玉泉、慕道居士孫鳳麟發起組織江蘇省大茅山道教整理會,重振茅山道教。1949年4月23日,金壇解放。蘇南行政公署派張翼來茅山組織道眾學習時事政治,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宮五觀合併成茅山道院。1954年,元符宮道士黎遇航當選為金壇縣人民代表,同年推舉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調北京中國道教協會工作,1961年起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文革時期,茅山道院又經歷了一場浩劫,神像被砸,道士下放,經籍焚毀,大量文物字畫遺失殆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九霄宮、元符宮修復開放。1993年8月,乾元觀正式對外開放。 從此,茅山道院傳正一派,乾元觀為坤道修煉道場,傳全真龍門派。(茅山道教幾經浩劫,大量具有珍貴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物毀於一旦,鼎盛時的257處宮觀庵院,大多已無跡可尋,只能見諸史料記載。如歷史悠久的崇禧萬壽宮,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觀,或在抗戰中燒毀,只剩殘垣斷壁,或在新中國成立後拆作他用。希望人們可以認識到,保護道教文物的工作,刻不容緩。)
相關交通
班車
上海至茅山:上海汽車站坐到句容長途大巴,到句容後乘坐句容至茅山公交。
南京至茅山:南京南站坐班車到句容,再換乘城鄉公交到茅山;
馬群客運站乘坐寧句城際巴士到句容市區,再換乘公交至茅山景區。
南京小紅山客運站乘坐班車至句容,換乘公交前往景區。
高鐵
乘坐滬寧高鐵至丹陽站,再轉乘前往句容的大巴,無縫換乘至句容茅山景區。
乘坐寧杭城際至句容西站,乘坐西站至句容客運中心直達公交,前往茅山景區。
自駕游
沿滬寧高速至句容城區出口,往句容城區方向行駛至長江路,再沿東昌路就可看見茅山景區指示牌,按指示 即可到達景區。
揚溧高速、京滬高速、沿江高速等可直接導航茅山服務區。
寧杭高速請從句容西出口下來往句容城區方向行駛,即可沿景區指示牌到達。
5A景區
日前,國家旅遊總局網上公示,茅山景區等9家景區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茅山景區成為我省第18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鎮江大市第2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將茅山“創5A”寫進全委會報告;2009年,市政府專門成立茅山“創5A”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創建工作;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市各相關部門和茅山道院、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的通力協作下,創建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性進展,同年10月,茅山景區通過了國家旅遊局景區資源價值評定,“5A”創建工作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在歷經提交申報材料、景觀質量評定、專家暗訪、專家現場明察、公示五個階段後,茅山景區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圓滿完成。
青奧之旅
2013年4月28日上午,茅山風景區隆重舉辦青奧之旅指定接待景區授牌儀式暨德祐觀、仁祐觀神像開光典禮。由此,茅山成為2014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首個指定接待景區。南京青奧組委會、江蘇省旅遊局、鎮江市人民政府、南京市發改委、中國道教協會、句容市四套班子相關負責人以及中央、香港特別行政區、江蘇省市級報刊、電視台、網路等主流媒體400餘人參加活動。
據了解,2013年來,句容市政府按照“旅遊做線”思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文化為旗幟、宗教為靈魂、休閒為導向,實施大景區發展戰略,茅山積極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2年全市接待遊客130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33億元,旅遊經濟占全市GDP的10%。“句容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人文資源、獨特的旅遊環境、完善的配套服務,肯定能成為南京青奧會理想的旅遊目的地。”句容市市長許文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