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劇
能(日語:能,のう),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台藝術,是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由中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舞樂和日本的傳統舞蹈融匯,從鎌倉時代後期到室町時代初期之間創作完成。能在日本作為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與歌舞伎一同在國際上享有高知名度。
歷史
起源
7世紀時從中國大陸傳入的日本最古的舞台藝術伎樂,和奈良時代傳自大陸的散樂被認為有可能是其開端。散樂最初與雅樂一同受到了朝廷的保護,但是很快在民間傳播開來,與古老的民間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以模仿等為主要形式、滑稽搞笑的表演技藝及短劇。此後就被稱為猿樂,成為現在的能劇的原型。
發展
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以神道的宗教儀式為起源的田樂和在佛教寺院舉行的延年等演藝也在興起和發展。其演員原本是農民和僧侶,平安末期出現了專業的演藝團體。
14世紀早期,秉承數個世紀舞台傳統的各種各樣的表演劇團巡迴地在寺廟、神社和節慶場合演出。他們一般都有貴族的贊助。“猿樂”就是這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戲劇作家兼演員觀阿彌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彌(1363–1443)將猿樂改革成為能樂,他們創設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襲至今。觀阿彌(1333–1384)將大眾娛樂“救世舞”的音樂和舞蹈元素引入猿樂,它的行動吸引了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儀滿(1358–1408)的注意並且得到了後者贊助。
觀阿彌死後,世阿彌成為觀世劇團的頭目。儀滿繼續贊助劇團,這使得它能夠有機會進一步提煉能樂的審美原則,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戲劇的語言yugen,受禪宗影響的一種美學理想,強調對於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能樂劇作之外,世阿彌還撰寫了很多論文,對後來幾個世紀內能的表演起到了規範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後,能樂得到軍事領袖豐臣秀吉的贊助;17世紀,能樂成為德川慶喜的官方財產。在這些年裡,表演比世阿彌時代變得更為緩慢凝重。
明治時代(1868–1912)的能樂由於梅若實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這樣的表演者的執著以及貴族的贊助,得以繼續發展下去。二戰之後,能樂必須完全仰賴公眾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數不多但是非常熱忱的觀眾繼續支持能樂,相當數量的業餘愛好者通過繳納歌舞學費在繼續支持能樂。最近幾年,圍繞火光的室外能樂表演越來越流行,夏季在寺廟和神社和公園舉辦這樣的表演為數不少。
表演的要素
舞台
能樂的舞台,本來是在室外,現在一般都在大建築物裡面,能樂舞台本身就是藝術品。
主台長寬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樹建成,上面覆蓋神道風格的屋頂,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橋(“橋懸”)。在主台的右邊和後面是樂師和合唱團所在的地方。後牆上面繪有松樹,這是所有節目所使用唯一的背景,布景由演員的辭彙和合唱來創造。
舞台後面有三四個樂師(雜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當劇情需要時則打大鼓。合唱(“縱隊”jiutai)坐在舞台的右邊,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話語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裝和道具
許多沒有直接接觸過能樂的海內外人士首先通過著名的面具了解能樂,這些面具在博物館和特別的展覽會上可以見到。能樂的面具可以分為很多種類,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惡魔;用於同一個角色的面具也還有不同等級,這影響到角色和戲劇將如何表演。歡樂和悲傷可以通過同一個面具來表現,而僅僅需要稍稍調整。
一般說來,只有主角(shite)帶面具,但是在有些劇目中伴角(tsure)也帶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兒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樣,能樂中鮮艷奢華的服裝也非常著名,這與能樂的光禿禿的舞台和拘謹的動作相比,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主角服裝厚達五層,還有用錦緞製作的外套。演員穿上這套行頭營造出威嚴偉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還要加上紅色或者白色的假髮,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勢表達複雜的意思,通過使用道具這種手勢語言的效果得到加強。最常見的道具就是摺扇。扇子可以用來象徵一個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來表示動作,例如召喚或者賞月。
節目和表演
傳統的能劇包括五出戲,中間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劇更可能僅包括二出或者三齣戲,中間穿插一出或者兩齣狂言。節目或者單劇都是基於序、破、急的基本戲劇結構(jo-ha-kyu,序言-解釋-結尾),單劇則通常只有一個序,三部分破,加上一個急部分。
能劇的保留劇目,由《翁》和現存的分為五組的240個劇本組成。《翁》更多地是一種儀式而非演出。五個組的能劇,第一組為神劇(“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現,再以神明形式出現。這些劇動作緩慢,今天已經很少表演。第二組為戰士劇(修羅物)。多數表演當中有這樣的場景:在平源戰爭中戰敗一方的戰士請求祭司為他的靈魂祈禱。
第三組能劇是假髮戲。通常,假髮戲是關於平安時期(794–1185)的一個美麗女人的故事,這個女人陷入深深的愛情之中。第四組能戲是最大的一組,一般稱為雜能(zatsu noh),因為這種劇目涉及到多樣的主題。第五組能戲叫做惡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這種戲動作最快,主角經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場,後來第二場中復以惡魔的身份出場。
一出能戲: 葵之上
能戲《葵之上》是經常上演的常備劇目。該劇的原作者不詳,它是由世阿彌根據11世紀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寫的小說《源氏物語》改編成。
一開始,宮廷官員(為“脅連”的角色)解釋說葵是一個叫做源氏的宮廷貴族之妻,身懷六甲,女巫瑛日被招來,想搞清楚到底什麼鬼魂附體。摺疊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連方”的角色)將附體的鬼魂招來了。
鬼魂走來。主角戴著代表復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寵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說他自己的遭遇,她說,這個世界上幸福乃是曇花一現,它對容光煥發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滿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節日聚會上,葵的車將六女的車擠到一邊,六女受到進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靈魂用扇子毆打葵,然後就走入舞台後面。助手用袍子擋住觀眾視線,主角取下復仇女神面具,換上女魔鬼面具。
宮廷官員叫來信使,要他邀請山中的苦行僧過來驅逐魔鬼。
驅邪開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現在戴上了惡魔的面具,手中揮舞魔杖。 他們激烈交戰,六女的憤怒的靈魂被苦行僧的咒語打敗了。佛法的勝利和葵的得救,這個結局與小說《源氏物語》大相逕庭;在小說裡面,葵在生產源氏之子時死去。
流派
主角(シテ方)
觀世流、寶生流、金剛流、金春流、喜多流配角(ワキ方)
高安流、寶生流、福王流進藤流、春藤流(於明治時代廢絕)笛樂師(笛方)
一噌流、森田流、藤田流春日流(於明治時代廢絕)小鼓樂師(小鼓方)
幸流、幸清流、大倉流、観世流大鼓樂師(大鼓方)
葛野流、高安流、石井流、大倉流、観世流金春流(於明治時代廢絕)太鼓樂師(太鼓方)
金春流、観世流威徳流(於明治時代廢絕)狂言演員(狂言方)
大藏流、和泉流鷺流(於明治時代廢絕)
[編輯]江戶時代的座付制度
觀世流
配角(ワキ) 進藤流、福王流笛森田流、春日流小鼓 觀世流、幸清流大鼓 葛野流、太鼓 観世流狂言 鷺流寶生流
配角(ワキ) 寶生流笛一噌流小鼓 幸流大鼓 觀世流寶生煉三郎派太鼓 威德流狂言 大藏流大藏彌太夫派金剛流
配角(ワキ) 高安流笛春日流長命清左衛門派大鼓 高安流狂言 大藏流大藏八右衛門派金春流
配角(ワキ) 春藤流小鼓 幸流、大倉流大鼓 大倉流、金春三郎右衛門流太鼓 金春流、金春三郎右衛門流狂言 大藏流
[編輯]觀世流
[編輯]寶生流
這是以觀阿彌之兄寶生太夫為祖的流派,在江戶時代為德川綱吉所特別愛好。
[編輯]金春流
這是以聖德太子時代人物秦河勝為遠祖、家系地位相當古老的流派,受到安土桃山時代的豐臣秀吉所愛好。
[編輯]金剛流
奉仕於法隆寺的猿樂座──坂戶座為其源流。
[編輯]喜多流
江戶時代初期新興的流派,其祖是受到德川秀忠所愛好的喜多七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