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紀念館是一座普通三合小院--丹柿小院,北房前兩棵高大的柿子樹為老舍先生親手栽種,至今仍格外茁壯,年年碩果纍纍。北房三間和兩側耳房作原狀陳列,向人們展現老舍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
院內東、西廂房,現闢為紀念性展室,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館、照片、手稿及生前遺物等,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和創作歷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和各類文字的作品薈萃期間,僅《駱駝祥子》就有30多種譯本,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也足以讓人領略到老舍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進一步感受到他作品的獨特魅力,及對後人的影響。紀念館現有圖書、字畫、木質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數千件,對外開放以來,已有國內外觀眾數萬人前來瞻仰。
豐富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燈市口西街路北從西往東數的第二條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草廠胡同和燈市口西街,長170餘米。清乾隆時稱“風箏胡同”,宣統時稱“豐盛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因與西城區的“豐盛胡同”重名,遂改稱“豐富胡同”。

豐富胡同19號,舊時的門牌是豐盛胡同10號,在胡同南口內西側,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街門面東,是一座隨牆“小門樓”①,街門內迎面是一座貼著里院東廂房南山牆向南砌成的“一字影壁”,遮擋住通往裡院的二門,街門南側有兩間南房,為外院。二門建在里院南房與東廂房之間,里院有北房3間,北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和兩間南房。院內房屋的屋面雖然是合瓦清水脊,但牆體卻不是整磚到頂的清水牆,而是被稱為“四角硬、棋盤心”的牆體,即:牆體上下左右四周用整磚砌成,中間則是外罩灰皮的碎磚牆。
小院的規格和布局透露出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戶“小康人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小門、小院、“小門樓”和“四角硬”的牆體揭示出其主人決不是高官富賈,既沒有值得炫耀的社會地位,也沒有更多的富餘錢財。小院只能因地制宜,不過,小院的布局卻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是頗具匠心。
二門建在里院的東南角,占據里院的“巽”位;街門建在外院東院牆的北部,將外院作為坐西朝東的獨立院落觀之,亦占據“巽”位,此謂中規中矩。“巽”,八卦之一,為木、為風,卦形為;位在東南,時寓晚春,意為吉順。“巽”位開門在北京四合院中實為定例。外院狹長,在東南部位僅有兩間南房,然而,里院的兩間南房則占據外院的西北部位,使人疑為外院的北房;東南、西北部位的4間房屋與西南、東北部位的兩塊空地使狹長的外院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亦可理解為八卦圖中間的“陰陽魚”,只不過由圓形變成了長方形,此謂頗具匠心。
“風水”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風鑒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若是真有龍虎地,何不當年葬乃翁”進行譏諷。然而,對一所小院的營造卻如此講究“風水”,就不能不承認當年的營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景觀集萃

現紀念館所在的“老舍故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
老舍紀念館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磚砌影壁,中心貼個大紅福字做裝飾。往裡走是個不大的小院,只有兩間南房,是為門房;往西還有個狹長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體部分。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內容豐富多彩的《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形成老舍紀念館自有的顯著特色。老舍紀念館的大門坐西朝東,一進大門有一座灰色磚影壁和兩間南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臥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院中的西房和東房現為第一、二展廳,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手稿、圖書、照片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與創作歷程。老舍紀念館以保護故居和藏品為基本工作任務,緊緊圍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寫了一輩子北京”這個主題,推出適合中小學生的臨時展覽,以豐富展覽內容。
文化傳承

歷史沿革

1994年老舍夫人攜子女向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市長李其炎寫信,提出將老舍故居連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畫、古董捐獻給國家,同時胡絜青也願意將她本人創作的美術作品捐獻給國家。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委書記賈慶林等市領導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老舍紀念館對外展示內容:故居原狀陳列(北京四合院),《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
老舍簡介

周邊景觀
中國美術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王府井天主堂、北京工藝美術館、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