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習慣領域理論主要思想是:每個人大腦所編碼儲存的概念、思想、方法、經驗、技巧(本文將其歸結為知識)以及各種信息等,經過相當時間後,如果沒有重大的事件刺激,沒有全部信息的進入,這個編碼和存儲的總體,將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思想或想法(指大腦內編碼、存儲的)一經穩定,主體對人、對事、對問題、對信息的反應,包括認識、理解、判斷、做法等,就有一種習慣性,也就是說具有比較固定的框框或稱模式,這種習慣性的看法、做法和行為,就是習慣領域的具體表現。習慣領域存在於每個人的頭腦中,是一種不易被察覺,更不易改變的東西,它的形成以及穩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習慣領域是隨主體的學習過程而形成的。當主體學習、積累的知識越多,新事物對於主體來說是新的機會便越來越小,尤其是主體接觸的外界範圍和事物沒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例如:一個人在某一組織中工作時間越長,工作範圍越固定,會感到學到的新東西越來越少。
2、通過類推、聯想等,主體常常用過去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來解釋新的信息、事物,會有曲解信息和事物的現象。
3、儘管外界信息是新的,但主體追求與主觀上的一致性,即將新的信息與既有的存儲信息、知識等結合起來,使主體認為它有新意的機會大為降低,即主體從主觀上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4、外界的環境雖然是動態的、變化的,但這些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發生的,主體能夠感認到的機會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由於上述幾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人們的習慣領域會逐漸趨於穩定,除非有重大的事件發生(即有壓力產生),否則不會刻意地去擴展習慣領域。
基本含義
習慣領域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主體大腦編碼和存儲信息、知識的總體,稱為潛在能力;二是指人們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習慣性,稱為表現。習慣領域一旦穩定後所表現出來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表明行為主體積累的智慧和經驗,反映該主體具有一定的能力,有助於提高主體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可將其稱為正面效應;另一方面,它可能阻礙新信息的進入和接收,容易產生守舊思想,缺乏創新精神,可將其稱為負面效應。習慣領域理論揭示了行為主體能力(尤其是創造與創新能力)形成的機理,主體對某一問題的習慣領域越大,那么大腦中編碼的信息範圍就越廣、數量越多、越有系統性,信息間的衝突性就越少,與環境和目標的要求就越匹配,主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看問題也就更全面、更正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對於每一個決策問題(個人所面臨的待解決問題),主體都存在有一個能力集合(competence set),該集合包括達到問題的滿意解所需要的知識、信息。當行為主體已經獲得該能力集合,或認為自己已經獲得這一能力集合時,則對此問題將能夠快速地做出反映行為,否則,行為主體將需要通過學習等方法來擴展自己的能力集合,以求得能力的提高,而人類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八大通性:
1、同類互比:相互比較是人的天性,要將其升華為“見賢思齊”。
2、印象概推:常由人的外表、教育程度、背景來判斷他的好壞,那是以偏蓋全的感知方法。
3、投射效應:常常透過自己的喜好、經驗等將的特性投射給別人。
4、近而親:人們之間住得近的,要比那些住得遠的,更有可能成為好友。
5、相互回報:人有一種傾向,喜歡那些他自認為喜歡他的人,討厭那些他自認為討厭他的人。
6、相似相親:就是物以類聚。
7、替罪羊行為:這是一種短視的、不理智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無能力的表現。
8、責任擴散:就是風險和責任分攤的心態,可以降低壓力和增加勇氣。
人們用積極求解或退卻合理化來降低壓力。當有信心時,常用積極求解,如此壓力就轉化為動力,向目標邁進。反過來,如果沒有信心,常會用退卻合理化,此時壓力就消失,但動力也沒有了。
因此,如果沒有目標,很難產生壓力;沒有達到目標的信心,很容易用退卻合理化。如此一來,壓力是降低了,但生命的動力也隨之消失。如果能夠在任何時間點,針對任何人、事、物的習慣領域達到這種境界時,稱之為理想習慣領域。
從信息、知識的積累與能力集合的關係看,習慣領域包括以下3個基本要素:
1、潛在領域:指在腦海里所有可能產生的念頭、思路等,或是腦海里所有存儲的信息、知識的總和。表現為主體的潛在能力,往往潛在能力是相當大的。
2、實際領域:具體某一時刻占據主體注意力的念頭和思路,或者說是在一定時限內主體可以搜尋到的知識、信息。表現為主體的實際運用能力;可發機率:是指存儲的某項知識或信息能夠占有主體注意力的機率,這一點說
3、可達領域:由於實際領域的運用,主體往往會引發一些想法、看法等,這些延伸出來的念頭、思路就是可達領域。
綜上所述,習慣領域的實質表現為主體所存儲的、相互關聯的知識,即知識結構,及其對知識的運用習慣,這兩個要素決定了主體的能力。習慣領域理論不僅揭示了個人能力形成的機理,同時,也說明了知識結構對主體能力的重要影響。
結構分析
組織的習慣領域與知識結構
習慣領域與能力集合的分析,雖然是基於個人的,重點在於研究個人能力集合的形成、擴展以及對個人行為和決策能力的影響。但根據組織理論的分析,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協作體系。因此,既然作為組織成員的個人具有一定的習慣領域和能力集合,而由個人構成的組織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習慣領域和能力集合。並且,組織的習慣領域同樣會影響、制約著組織的能力集合,這一點恰恰揭示出了企業之間能力差異的根源。但組織習慣領域與能力集合的特點卻不同於個人,它不僅涉及形成、擴展問題,也要涉及收縮、轉移等問題,因為組織的目標,所處環境不同於個人。所以,對於組織而言,不僅要研究習慣領域的形成、作用,也要研究它的擴展、收縮、轉移問題。組織的習慣領域是一個更複雜的構造,它不僅取決於參加組織成員個人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會受到個人知識之間的互動,以及存在於組織機構自身知識的影響。組織習慣領域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一個組織是由若干個正式或非正式的群體或個人組成的,群體或個人的習慣領域會影響組織的習慣領域,但組織的習慣領域並不等於成員習慣領域的累加,而是一種相互作用、共識後形成的集合。
2、組織中個人之間的習慣領域是相互影響的,尤其是組織的領導者的習慣領域對整個組織及個體的影響是巨大的,會起到核心的作用。
3、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準則(組織的價值觀)來衡量他們的工作成果,比如對企業來說,可以分別通過市場競爭力、財務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等因素來分析企業的工作成果。因此,組織的習慣領域是與這種準則相適應的。
4、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習慣領域是形成知識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組織價值體系的重要因素。所以,企業為形成一定創造能力,一方面應注意形成具有自己特徵的習慣領域,同時又要讓習慣領域適應環境發展,保持其正向發揮作用。
5、組織習慣領域的改變不同於個人,它不僅要通過培訓、學習改變個人的知識結構來改變其習慣領域,而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調整組織本身的知識結構,來改變固化於組織機構中的組織的習慣領域。
組織習慣領域的內在表現,一般為組織中存儲的具有一定結構的知識體系,它對組織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創造與創新能力)會有重要的影響。一個明顯的實例就是,具有不同學科知識的人相互交流容易引起創造性思維,產生新的知識。因此,組織知識管理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1、會管理自己習慣領域的形成過程,即知識學習與積蓄的過程,明確自身所需的知識結構。不僅要知道企業所需知識,而且要知道未來發展需要的知識,並且知道知識之間的作用關係。例如,電視機生產企業,需要電子技術知識、機械技術知識等等。而且,根據未來數位化的趨勢,需要配置數位技術、通訊技術等等。
2、能夠配置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並且能夠動態地改變、最佳化知識結構。根據習慣領域理論可以知道,如果知識結構穩定不變會產生僵化現象,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必需不斷地調整、最佳化知識結構。
企業知識結構及其進化模式
對於組織知識結構的分析主要有來源和存在兩個角度,本文主要從知識來源的角度,基於認知科學對企業知識結構進行分析,認為企業的知識來源於長期的創造與積蓄,經過組織化的過程逐漸形成其具有獨特性的知識體系。從知識的屬性及載體分析,企業知識體系由以下四種知識構成:經驗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系統性知識和作業性知識。四種知識的屬性及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1、經驗性知識
經驗性知識一般表現為未編碼的隱性知識,分散地存在於組織成員個人身上,通過溝通、共享可以形成組織成員共有的知識,是企業知識議席形成的基礎,表現為各個成員在實際業務活動中所積累的經驗、訣竅、技巧等。
2、概念性知識
概念性知識是通過語言或行為表現出來的,形象、印象、感覺等形式性的知識。概念性知識是對經驗性知識的表述而產生的,但因為隱性知識的表述只能採用隱喻、類比等方式,所以,概念性知識是一種以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來表示某一方面的知識。例如,企業通過商品的品牌樹立的信譽,使消費者形成一個明確的品牌概念;企業通過樹立企業形象,使相關組織的合作經驗變為信譽;以及企業內部員工,對某些創意、技巧、技能,賦予具有特定內涵、明確的概念,成為一種專項知識,都屬概念性知識。
3、系統性知識
系統性知識是一種明確的、體系化的,可以用規範化的信息載體記錄的知識。例如:企業存儲的客戶檔案、產品設計方案、技術檔案、工作規程、專利等等。均屬於系統性知識。這類知識一般是可編碼的顯性知識,是企業通過各種方法,將經驗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的內涵,轉化為一定的技術、方法等形成的。
4、作業性知識
作業性知識是企業通過不斷地實踐、運用知識,逐漸地形成於各種制度、工作規範、工作程式,直至員工的素質、企業文化方面的知識。這種知識多表現為隱性知識,其內容不僅表現為技術性的隱性知識,如技能、技巧等,也表現為認知性的隱性知識,如企業的價值觀、評價體系等等。
核心知識是指對於形成、更新知識體系起主導作用,是某一組織區別於其他主體的知識。如前所述,習慣領域穩定之後會形成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對信息解釋的基本模式,本文將期稱為認知維模式。一個組織也必然存在著獨特的認知模式,它是組織知識結構的核心知識部分,而且這種知識是一種途徑依賴性的隱性知識。
能動知識是指對於形成、更新知識體系起輔助作用,保證組織能夠運行的基本知識。這種知識在每個企業中也會有所不同,但共性的東西更多,而且它不會制約知識結構的更新。如企業進入某行業所必須的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因此,如果沒有核心知識的改變(認知模式的進化),組織的知識結構是很難改變的,知識循環也只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進行,難以產生新知識,缺烽創新性。但組織認知模式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要從改變成員個人的思維觀念的習慣性(個人的認知模式)開始,經過在組織中知識的共享、認知的共識,逐漸改變組織的認知模式,進頁達到產生新知識,調整企業知識結構的目的。這個過程模式如圖2所示。
實踐運用
如何做才能邁向理想的習慣領域?有效好用的方法能讓的理想的習慣領域更廣大豐盛,並使實際領域更具彈性,能更有效、更快速,解除自己或別人的痛苦和壓力。第一個是七個自我不斷成長的信念,簡稱為光明心態。第二個是八個擴展習慣領域的基本方法。第三個是九個獲取深度智慧型的基本方法。
要將這三大工具箱落實於日常生活及實踐,便能邁向理想的習慣領域。電網就像電腦程式,本身沒有對或錯,但當占有注意力時,它就會產生威力出來。同時,你不怕用它,你愈用它,他便愈強愈有力量,而愈能幫助你邁向理想的理想的習慣領域。理想的習慣領域的修行如修練,第一個工具箱類似基本的內功,第二、三個工具箱則類似基本的外功。理想的習慣領域也須內外雙修才能上等。
第一、七個光明心態:
1、人人都是無價之寶,你是我也是佛或上帝的化身。
2、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個主因是幫助成長。
3、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泉源,信心和全力地“知行”是達到目標的不二法門。
4、我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切發生的事情負責。
5、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我有熱情、信心去完成。
6、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地享用,並奉獻現在到死的生命。
7、處處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和布施。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不一定會一帆風順,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享受生活,並奉獻從現在起直到死前的生命,這樣的人生就一定會充實美好而有成就。
這個世界充滿著美好的萬物,如小花、小鳥、魚、狗、貓、人……。,只要打開欣賞的心窗,就看到花草美麗的圖案、以及各種生物的可愛之處。
第二、八個擴展習慣領域的基本方法。
1、虛心地積極學習(拋開原有的成見,積極學習新知。)
2、升高察思(增加覺察力,高瞻才能遠矚。)
3、事物的聯想(由聯想找出彼此的共同關係或不同之處。)
4、改變有關的參數(把問題的參數,例如重量或體積,變大或縮小。)
5、改變環境(例如搬家、旅遊、讀不同的書、做不同的工作。)
6、腦力激盪(由集思廣益來解決問題,合幾個瞎子可以摸出象。)
7、以退為進(暫時退出問題,離開實際領域。)
8、靜坐禱告(由冥想狀態獲得靈感或領悟。)
第三、九個獲取深度智慧型的基本方法。
1、低深原理(放下欲望,降低壓力,保持謙卑的態度,使許多較弱的電網有受到注意的機會。)
2、交換原理(有時候要把有關的假設、前提或可能的後果拿掉、或換上去、或合併起來,才會產生千變萬化的假設和看法。)
3、對立與互補原理(正與負、實與虛、苦與樂、生與死等,都是對立而互補的。它們是對立的兩極,卻又相互為用。)
4、循環進化原理(萬物皆有出生、成長、成熟、死亡、回歸自然的定律。)
5、內部聯繫原理(想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以同理心,將心比心地來建立強有力的聯繫管道。)
6、便與化的原理(當事物的參數達到極端時,就會變化。制度或理論若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會變化。正是窮則變,變則通。))
7、矛盾原理(逆向思考,常可分析判斷一件事物的正確性,而做適當的修正。)
8、痕與裂的原理(裂痕是所有建築物的弱點,要想破壞建築物,在裂痕處施力即可。相反的,要維持那建築物,就要把裂痕補好、加強。)
9、空無原理(的習慣領域之外並非空無,要把自己的習慣領域放空,讓他人乃至宇宙萬物的習慣領域都能跑進的領域內,使的習慣領域得到擴展。)
當能夠認識、了解理想的習慣領域時,就能開始警覺它的運作。透過三個工具箱的學習、套用、享受及分享,理想的習慣領域就會繼續不斷地成長、升華,使能邁向理想的理想的習慣領域,創造更多效率、喜悅和智慧型。
總結
企業的知識結構是一種隱含的潛在資源,對其進行不斷地調整、最佳化會有利於企業創造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但這個過程的實現是非常困難的,實際是一個組織學習的過程,對於如何實現這個過程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不過從企業實際操作層面講,以下一些做法會對它的實現有益處:1、通過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實現知識結構調整。如配置不同專業知識、工作經歷背景的人形成團隊,完成某項任務。
2、實行工作輪換制。定期地調換成員的工作,讓員工不斷地擴大接觸範圍,大量接受新的信息、知識會促進成員個人認知模式的改變。
3、調整組織的分工模式與工作流程。結合組織的變革、流程再造等管理技術的實施改變組織的固定思維模式。
4、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增加信息量及知識量的進入。通過信息技術的套用可以使組織外部大量信息及知識進入,有利於知識結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