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

一種似乎並不先進的武器,卻出現在了最關鍵的時間,最關鍵的場合,並憑藉著一些關鍵的性能在戰爭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在近現代的戰爭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但是很少有誰能夠像她這樣以平凡之軀力挽狂瀾,扭轉整個戰場的乾坤。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當這種俯衝轟炸機開始自己的戰鬥生涯的時候,她像一隻醜小鴨般毫不引人注目,事實上,即便是在美國參戰之前,這種飛機就被普遍認為已經過時了。但是,正是這種“過時”的轟炸機,憑藉著自己在戰爭關鍵時刻的傑出表現,在太平洋的上空寫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給世人留下了“無畏”的威名。

研製背景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2U“守護者”俯衝轟炸機

20世紀30年代前葉,藉助大量的政府訂購,美國從那場災難性的經濟危機中緩過勁來,其海軍實力也由於擴大訂購的政策而得到加強。1934年,美國海軍航空局開始著手用統一的機型來取代自己手中那些型號複雜凌亂的艦載俯衝轟炸機

海軍的招標方案一出台,立刻有布呂斯特、馬丁、沃特和諾斯羅普等多家公司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加入到了新型轟炸機的競爭中來。絕大多數參與競爭的製造商都認為,傳統的雙翼飛機雖然速度難以提高,但是由於低速性能較好,起降滑跑距離短,因而是艦載飛機的不二之選,唯獨在當時的美國航空界有著“天才”之名的約翰·諾思羅普獨具慧眼,選擇了當時航空界堪稱新銳的下單翼布局和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作為自己投標方案的基本設計。諾斯羅普認為,航空母艦對飛機起降性能的要求並沒有想像中那么苛刻,經過特殊的設計,速度較快的單翼飛機也能夠扮演艦載飛機的角色(他的認識比其英國的同行們領先了6年,後者直到1940年的挪威戰役時才悟出了這個道理)。當然,為了降低風險,他還是採取了一些犧牲速度以換取低速性能的舉措,例如增加機翼面積以降低翼載荷(即單位面積的機翼所要負擔的重量)。

諾斯羅普的新穎設計很快吸引了海軍的注意力。經過一番對比,海軍選中了他的設計方案,要求他提供一架原型機並為其賦予了XBT-1的設計編號(生產序列號9745)。為了防止諾斯羅普的設計萬一失敗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海軍還責成沃特公司在原有設計基礎上開發一種下單翼機型以供備選(也就是後來的SB2U“守護者”俯衝轟炸機)。順便提一句,這種做法在20世紀30-40年代的美國非常普遍,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著名的B-17轟炸機和它的備用品B-18上。

總體布局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XBT-1BuNo9745,注意機翼下誇張的起落架艙導流罩

XBT-1的設計由諾斯羅普公司埃德·海尼曼工程師負責,約翰.諾思羅普本人則給予其直接指導。當SBD緩緩駛出廠房之時,這種飛機幾乎成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航空設計的典型:下單翼,收入主翼下方凸起艙室內的主起落架,露出下半截的機輪。設計師認為結構強度是俯衝轟炸機設計中的首要因素,因此,海尼曼採用了由諾思羅普在A型郵政機上首創的蜂窩晶格機翼結構。這種機翼結構此前已經在道格拉斯的DC系列運輸機上得到了成功運用。這種機翼結構在初創之時不啻於航空設計上的一次革命,因為它使單翼飛機從此擺脫了框架的限制。不過,蜂窩結構也導致機翼不可能摺疊,這就讓XBT-1成了海軍訂購的唯一一架採用這種結構的艦載機。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多孔的機翼減速板

為了彌補機翼不能摺疊的缺陷,海尼曼竭盡所能的控制飛機的尺寸,原型機的翼展只有41英尺6英寸(12.65米),全長31英尺6英寸(9.60米),全高也只有12英尺6英寸(3.81米),相對於其他飛機來說,這個尺寸還是比較小的。XBT-1裝有一台700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R-1535-66“雙黃蜂”發動機,最大速度為184英里(286公里)/小時。

1935年8月19日,XBT-1原型機首次試飛,測試圓滿完成。同年12月,飛機換上了一台825馬力的同型發動機,隨即在試飛中達到了212英里(341公里)的時速,同時能夠攜帶1,000磅(454千克)炸彈飛到22,500英尺(6,858米)高度。為了解決俯衝中的振動,飛機的俯衝減速板上又增加了許多圓孔。此舉不僅在不影響機翼油箱容量的基礎上解決了振動問題,還使得減速板的張角得以擴大,從而提高了減速效率。

多方改進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增大了垂尾面積,並改進了發動機罩

1936年9月18日,海軍正式認可了XBT-1,並以BT-1的編號訂購了54架生產型的飛機,主要裝備“約克城”號上的VB-5中隊(第五艦載轟炸機中隊)和“企業”號的VB-6中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種被寄予厚望的新型飛機卻在服役時暴露出了操縱性方面的嚴重缺陷:飛機在低速時垂直方向的穩定性會變得非常糟糕、氣動翼面的效率也大為下降,這在飛機著艦時是十分危險的,此外,飛行員在緊急加大馬力時飛機還有劇烈的橫滾傾向,這些缺陷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墜機事故。毋需多言,海軍開始對BT-1失去了信心。

雖然故障連連,但海尼曼和諾斯羅普還是對自己的基本設計充滿信心。他們決定對飛機進行改進。由於認為BT-1的許多問題都源於動力不足,設計師把改進的第一步放在了發動機上。原先的825馬力“雙黃蜂”發動機被換成了1,000馬力的萊特XR-1820-32型“鏇風”發動機,新的三葉變距螺鏇槳也取代了原有的2葉螺鏇槳。此外,飛機還安裝了全新設計的操作面板和機載設備以改善操縱性。XBT-2於1938年4月25日首飛,結果卻令人失望——新飛機的性能改進並不顯著。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XBT-2最大的改動就是取消了臃腫突出的起落架艙

諾思羅普不打算就這樣放棄努力。他親自駕駛XBT-2飛往維吉尼亞州的朗利市,NACA在那裡建有足以容納全尺寸飛機模型的風洞。在風洞試驗之後,NACA提出了一系列修改建議,包括把起落架改為完全收放,在機翼上開設固定縫翼以提高氣動翼面的效率,還有增加尾翼和方向舵的面積。海尼曼採納了這些建議。在隨後六個月的緊張試飛中,至少有21種不同形狀的尾翼和12種不同形狀的控制面受到了測試,直至取得滿意的結果為止。得益於NACA的協助,新型俯衝轟炸機的氣動外形終於被理順了(飛機設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XBT-2的最終形態,座艙蓋外形已經是量產型式樣
計是一門需要大量技術支持的學問,遠不是幾個天才一拍腦袋就能完成的,這一點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最顯著的外形變化在於起落架,取消原先臃腫突出的起落架艙,主起落架完全收入機翼根部,從而減少了空氣阻力;飛機座艙的外形也得到了重新設計。

就在XBT-2進行試驗之時,諾思羅普的飛機公司被併入道格拉斯公司(諾思羅普本人當初曾是道格拉斯的雇員),飛機的設計類型也從“轟炸機”(B)改成了“偵察轟炸機”(SB)(軍方打算把“轟炸機”的名份留給多發飛機),飛機的編號因而被改為XSBD-1。1939年2月經過修改的原型機得到了海軍航空局的認可,4月8日,第一批144架SBD-1轟炸機的契約被交給了道格拉斯公司。“無畏”的故事從此正式開始。

“無畏”家族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海軍陸戰隊VMB-2的中隊長座機,SBD-1BuNo1597
SBD-1

生產型的SBD-1在原來的XSBD-1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少許修改:引擎罩的外形被進一步改良,引擎罩上方增加了略呈球狀的汽化器進氣口;螺鏇槳轂前端加裝一個半紡錘形的整流罩;無線電天線被從引擎罩邊緣後移到了發動機散熱器後的耐高溫板上方。SBD-1裝有兩挺.50口徑機槍,布置在風擋前的機身上方,機槍的拉機柄伸入機身內,一旦發生卡殼,飛行員可以進行手動清理。同樣設計也出現在了SBD的主要對手,日軍的零式戰鬥機上。SBD的無線電員座位上配有一挺裝於活動槍座上,可向後射擊的.30口徑機槍。飛機的主要武裝是掛在機身中心線下方的一枚不超過1600磅(726千克)的重磅炸彈和每側機翼下的各一枚100磅(45千克)炸彈或深水炸彈,機腹炸彈懸掛在一個A字型掛架上,投放時,掛架向下伸出,以防止炸彈在下落時撞到鏇轉的螺鏇槳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1的望遠鏡式瞄準具和機鼻的兩挺機槍

儘管SBD-1得到了144架訂貨,但實際製造出來的1型機只有57架(生產序列號1596到1631,1735到1755),這是因為海軍航空局認為這種“無畏”的最初型號還有一些缺點需要解決,這些缺點主要在於缺乏防護和航程不足。雖然飛機的自衛火力還算適當,但其座艙和油箱卻沒有相應的裝甲保護;分裝在4個油箱裡的210加侖(795升)汽油使飛機的作戰航程無法超過900海里(1,666公里),考慮到飛機編隊和降落所需的時間和預留備用燃料的需要,SBD-1的作戰半徑只有不足200海里(370公里)。對於一支已經在積極備戰的海軍而言,這些問題無疑是不容忽視的。

道格拉斯向海軍保證,從第58架生產型機開始,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於是按照慣例,這首批製造的57架飛機被甩給了海軍陸戰隊,裝備了陸戰隊第11和第21陸戰隊航空聯隊。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VS-6中隊的SBD-2在“企業”號上空巡弋

SBD-2

第一批契約中餘下87架飛機的設計得到了修改,並被賦予新的編號:SBD-2。儘管在SBD-2上進行的修改沒能解決“無畏”的所有問題,但最關鍵的缺陷卻被彌補了,那就是飛機過短的作戰半徑。SBD-1上兩個15加侖(57升)輔助油箱被撤銷,代之以裝於外翼中的一對65加侖(246升)油箱,這就使得飛機的載油量從210加侖(795升)提高到310加侖(1,173升),飛機的航程也擴大到1,200海里(2,222公里)。為了避免增加的燃油重量影響飛機的機動性,機身前部的兩挺.50機槍被拆除了一挺。為了幫助飛行員減輕在長距離跨海飛行中的疲勞(這也是大航程帶來的結果),飛機還加裝了自動駕駛儀。不過與早先的SBD-1相比,SBD-2在外觀上的變化並不大,最值得一提的變動也僅僅是引擎罩上方汽化器進氣口的體積縮小了。儘管SBD-2仍然沒能解決飛行員與燃油系統的裝甲保護問題,但海軍還是接受了她,把新的“無畏”裝備給了“企業”號上的第6偵察機中隊和第6轟炸機中隊,以及“列剋星敦”號的第2偵察機中隊和第2轟炸機中隊。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第一架生產型SBD-3BuNo4518

SBD-3

SBD-3俯衝轟炸機於1942年春末裝備一線部隊。這批飛機原本是法國訂購的,他們在歐洲眼見了德國俯衝轟炸機在波蘭戰役中展現出的巨大威力,於是向美國訂購了174架該型機,法國淪亡後,這批飛機連同後來專為美軍自己的410架飛機一起被交給了美國海軍。

SBD-3是第一種完全滿足了作戰需要的“無畏”。該機裝備了容量260加侖(984升)的自封閉油箱,為乘員提供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3后座機槍改為雙聯裝

了裝甲防護,並且安裝了防彈風擋。不過這些額外的裝備增加了飛機的重量,為了避免對飛機機動性的影響,SBD-3上採用新的鋁質蒙皮並取消了所有可有可無的設施,從而減輕了重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原先在SBD-2上被撤銷的一挺前機槍再度回到了SBD-3上,因為戰爭的經驗表明,強化前射火力的好處要遠遠超過其帶給飛機的那點重量的影響。SBD-3用新的萊特R-1820-52發動機取代了原先的R-1820-32型,並相應的稍稍擴大了引擎罩後的散熱口。最後,在新“無畏”的生產過程中,設計師還把原來無線電員座上的單管.30機槍換成了新的雙聯裝機槍,增強了自衛火力。所有這些改進使得SBD-3的防護性能達到了實戰的要求,而付出的代價僅僅是飛機的最大時速從256英里(412公里)降低到253英里(407公里)而已。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3的陸軍型是A-24“女妖”

SBD-4

1942年下半年,新的SBD-4“無畏”進入部隊服役。從外觀上看,這種新型“無畏”和SBD-3型機沒有什麼顯著的區別,二者不同在於其內部:SBD-4轟炸機對內部設施進行了調整(設備工作電壓從12伏改為24伏),以安裝新問世的無線電導航設備和機載雷達。不過,由於機載反艦雷達的生產數量不足,許多生產較早的SBD-4都是在到達部隊後才在前線裝上這種先進的裝備的。裝備雷達的飛機在每側機翼下面裝有一個八木天線。原先的帶整流罩的變矩螺鏇槳換成了漢密爾頓標準的液壓恆速(變距)槳。新的裝備還有電力油泵電力備用油泵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4放出尾鉤,準備降落在“獨立”號上

隨著SBD-4的投產,“無畏”的生產速度也大大提高:從1942年10月到1943年4月,共有780架這種“無畏”走下流水線。陸軍以A-24A的編號接受了其中的170架,將她們大多用於訓練。
大多數的SBD-4都交給了海軍陸戰隊和岸基海軍航空兵:對於機庫空間有限的航空母艦而言,無畏”機機翼不能摺疊的缺陷實在是一宗罪過。不過還是有一艘輕型航母裝備了SBD-4,那就是“獨立”級輕型航母的首艦“獨立”號。艦上第22轟炸機中隊的飛行員們駕駛著“無畏”參加了1943年對馬爾庫斯威克塔拉瓦島的空襲,直至最後被摺疊機翼的“復仇者”式魚雷機所取代。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由一架SBD-4換裝發動機而來的SBD-5原型機

SBD-5

前線的飛行員們對“無畏”評價頗高,但詬病也不少,這些批評主要集中在飛機緩慢的速度上。為此,SBD-5換上了新的1,200馬力的R-1820-60型“鏇風”發動機。但由於其它裝備重量的增加,此次提高功率的改進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飛機的最大時速僅僅提高了11公里,巡航速度反而還下降 了!從外形上看,新飛機的變化包括取消了汽化器進氣口,引擎罩兩側的通風片數量減少為每側一個,發動機散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陸軍型A-24B
熱口也被重新設計而有所擴大。老式的望遠式轟炸瞄準具被新的反射式瞄準具所取代,兩側翼下各增加了一個副油箱掛點,各攜帶一個58加侖(220升)的副油箱,使飛機的航程達到了1,340海里(2,480公里)。這種SBD-5型機最終成了產量最高的“無畏”,從1943年2月到1944年4月,該機的生產數量達到了2,965架,此外,道格拉斯還以A-24B的編號為陸軍生 產了615架。需要說明的是,為陸軍生產的飛機中,有60架後來被海軍接受並轉交給了海軍陸戰隊。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安裝雷達的SBD-5每側翼下有一個八木天線

大批生產的SBD-5源源而來,在1943年一年之內就取代了先前的所有型號。在1943年下半年美國海軍艦載機對日軍據點的空襲作戰中,參戰的俯衝轟炸機角色完全由SBD-5擔綱。按照美國海軍的原定計畫,SBD轟炸機將在1943年內被SB2C“地獄俯衝者”俯衝轟炸機完全取代,但由於後者生產的延誤,這一過程被推遲到了1944年。到1944年夏末,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上已經見不到“無畏”的身影了,但是,她們並沒有從此退出戰爭舞台,而是依舊以陸基俯衝轟炸機的身份奮戰在西太平洋的島群上。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巡邏中的VS-51中隊的SBD-6
SBD-6

SBD-6是“無畏”家族的最後一名成員。由於對飛機速度不夠的“保留弱項”耿耿於懷,設計師再一次提高了飛機的引擎功率,換上了1,350馬力的R-1820-66發動機。然而,由於飛機基本設計的限制,飛機的最大速度僅僅達到420公里/小時,按照1943年的標準,這種改進實在是不值一提。很自然的,SBD-6沒有能夠挽回“無畏”最終被取代的命運,她僅僅生產了450架就宣告停產,從而結束了“無畏”作為美國海軍主力艦載轟炸機的歷史。當1944年3月18日第一架SBD-6服役的時候,她真的已經過時了。所有的450架飛機都被留在本土,用來執行諸如訓練巡邏、拖靶之類次要任務。

艦隊之矛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

在“無畏”剛剛服役那會,美國海軍中沒有幾個人會把這些平頂船上的小風箏看作什麼“矛鋒”。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眼中,這些外形簡單到簡直就是“澡盆上搭個門板”的航空母艦根本就是些用來伺候戰列艦的“小兄弟”,他們海軍的中心就是三艘“馬里蘭”級戰列艦和艦上的16英寸巨炮(當然,美國還有許多其他級別的戰列艦)。這樣的見解並不僅存於平民百姓之中,海軍中的高級將領也大多是戰列艦隊死心塌地的支持者。他們認為,面對著戰列艦的堅盔厚甲,俯衝轟炸機上那些只能依靠重力自由下落的炸彈根本無能為力,他們所能做的僅僅是削弱對手的中輕型艦艇部隊,並儘可能的給對手的重型艦隊造成損害,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威武雄壯的戰列艦隊。

但這並不意味著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就完全得不到重視。身軀龐大的航空母艦和呼嘯著臨空而過的機群至少是百姓眼中一出不錯的煙火表演,好萊塢就曾於1938年投資拍攝了一部名為《俯衝轟炸機》的電影;而對於將軍們來說,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也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把戲: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軍備限制條約封閉了他們建造戰列艦的大門之後,航空母艦就成了提高海軍攻擊力的唯一途徑。戰列艦作戰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必須儘可能早、儘可能準確的了解對方的方位、航向等情報,而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則剛好為戰列艦隊提供了極其廣大的搜尋區域,航空母艦的這一點功能是從早期的水上飛機母艦那裡承襲而來,也是戰列艦艦長們最喜歡航母的地方;何況,艦載飛機對中小型艦艇的打擊力也絕對不是能夠忽略不計的,即便是面對對方的主力艦隊,航空母艦的存在也可以在對敵方艦隊進行先期打擊的同時,保護己方艦隊免遭對手的同等威脅。

在美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中,俯衝轟炸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前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海軍的俯衝轟炸機同時扮演著兩類角色:偵察機和轟炸機。SBD的名稱正是由此而來(ScoutBomberDauglass)。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珊瑚海海戰前夕,“企業”號甲板上的VS-6SBD機群

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軍艦載機聯隊下轄有四個中隊:戰鬥機中隊、魚雷機中隊、轟炸機中隊和偵察機中隊,在這四個中隊中,轟炸機和偵察機中隊完全裝備了各型以SB(偵察轟炸機)作為編號開頭的俯衝轟炸機,而獨立於各中隊之外聯隊長指揮小隊也通常配備這些飛機。以1941年12月7日時的“企業”號航空聯隊為例,該聯隊此時轄有第6戰鬥機中隊、第6魚雷機中隊、第6轟炸機中隊和第6偵察機中隊,所有的四個中隊各配備18架相應型號的飛機,其中的轟炸機中隊和偵察機中隊就各裝備了18架SBD-3,此外,聯隊長霍華德·揚中校還直轄有一個小隊的三架SBD,以擔當空中指揮任務。這樣,在艦上所載的全部75架艦載機里,“無畏”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之一強,占攻擊機數量的比重更是超過了三分之二!可謂是“企業”號名副其實的進攻主力。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一架SBD從“企業”號起飛,后座機槍手拍攝

當時美軍其他幾艘航母上的艦載機配備也是大致如此。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並非美國海軍對俯衝轟炸機情有獨鍾,而是因為“無畏”扮演了轟炸機和偵察機的雙重角色:這一點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因為這占艦載機總數一半的“無畏”機群是分布在轟炸機和偵察機兩個中隊中的。與同期日軍航母上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機各24架的編成方式比較,我們就能夠看出美軍對戰場偵察的重視,而後來中途島海戰的戲劇性結果也正是歸因於此。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偵察機中隊的“無畏”通常編成若干個雙機編隊,各負責搜尋一定扇面上的區域。至於搜尋距離的遠近和扇區的大小,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在偵察機中隊中,“無畏”機超過1,000千米的航程為航母特混艦隊提供了近500千米的搜尋範圍,這一搜尋距離使得艦隊在作戰中遭到對手突襲的危險大大減少。與此相對,當時日軍航母的艦載機只承擔進攻任務,機動部隊的搜尋工作完全由戰列艦、巡洋艦上的水上偵察機負責,他們對戰場情報的掌控能力比美軍艦隊差了許多。

對於SBD來說,為艦隊提供偵察畢竟只是眾多職能之一,她們真正的任務還在於通過不可阻擋的俯衝,讓機腹下攜帶的炸彈變成敵艦甲板上的烈焰。

二戰爆發之初,世界各國的海軍中沒有多少人認為俯衝轟炸機可以消滅戰列艦,但是在美日兩國的軍事家眼裡,它們卻是航空母艦的剋星。為了儘可能地增加航母艦載機的數量以期在會戰中占得先機,戰爭中的美日兩國航母幾乎全部採用了開放式機庫設計。這樣做可以減少飛行甲板支撐結構過分占據機庫空間,獲得較大的載機數量(二戰中美日航母的載機數量比採用封閉式機庫英國航母普遍要多出一倍),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母艦的飛行甲板只能是薄薄的一層鐵皮,凌空而下的炸彈可以輕易穿入母艦內部造成嚴重的傷害。毫無疑問,這樣的航空母艦必定是俯衝轟炸機極好的餌料。雖然對航母艦體中上部結構的破壞很難直接將其擊沉,但是遭受此類攻擊的航母必定會喪失戰鬥力,若能搶先發動攻擊並命中對手,那么戰役的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更重要的是,戰鬥中的航母總是滿載著危險的燃料和彈藥,若能在它們變成致命的打擊力之前就把它們的摧毀力釋放出來,那么被命中的航母則難免沒頂之災,實際上,在戰爭中被艦載機擊沉的航母無不毀於此,中途島戰役中在“無畏”的攻擊下因彈藥殉爆而戰沉的四艘日本航母更是帶走了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幾乎所有的精華!

在情況允許的時候,轟炸機和偵察機兩個中隊通常會和魚雷機中隊一齊出動,集中力量發動攻擊,但如果有必要,兩個中隊也會留下一個充當後備,這種配置方式給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作戰組織帶來了較大的靈活性。這一優點在決定性的中途島海戰中表現的相當明顯。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中途島海戰中的“企業”號出動VB-6尋找日軍航母

戰役之初,美軍只在預定的位置上發現了2艘日軍航母。這一情報缺陷給美軍戰場總指揮弗萊徹中將的決策帶來了很大麻煩:情報顯示,日軍有4-5艘母艦參加此次會戰,那些尚未被發現的對手可能會對美軍造成致命威脅!最終,美軍保留了“約克城”號的第5偵察機中隊用作後備,其他部分全力出擊。結果,派出去的攻擊機群炸沉了4艘日軍航母中的3艘(“約克城”號的第3轟炸機中隊炸沉了“蒼龍”號),從而一舉扭轉了太平洋上的戰局。

在這一關鍵的決策中,SBD的雙中隊編制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若美軍航母上的俯衝轟炸機全部編入一個中隊,那么此時美軍“約克城”號只有兩種選擇:出擊或留下來。在其他兩艘母艦已經全力出擊的情況下,前者的風險過大,顯然不可接受;若採取後者,則日軍的“蒼龍”號航母就不會在美軍的首次進攻中被消滅,以當時日軍艦載航空兵的戰鬥力,若能留下2艘航母,那么他們完全可能扳平前面的失分,中途島戰役的結局也將會變得難以預料。

不僅是雙中隊的編制給美軍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作戰彈性,“無畏”機偵察和轟炸的雙重職能也使美國海軍的航母特混艦隊受益匪淺。在1942年10月的聖克魯茲海戰中,哈爾西還創造了讓武裝偵察機在偵察途中臨機進行攻擊的戰法,並用此法重創了日軍航母“瑞鳳”號。

執行轟炸任務的SBD中隊通常會編成3個小隊,各6架飛機,每個小隊再進一步分為2個三機編隊,組成雙層“人” 字隊形飛向目標。一旦遭到敵方戰鬥機的攔截,各小隊的6架飛機可以在小隊長的指揮下集中火力反擊,以增強自衛能力。一旦找到目標,全中隊的“無畏”即迅速編成一路縱隊,魚貫而下,把炸彈丟在敵艦上。不過,由於常見的機械故障和接敵途中的戰損等原因,某個小隊中出現雙機編隊的情況也很常見。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三機編隊是SBD機群的基本編隊單位

憑藉著較大的航程,艦載機無疑是二戰前和戰爭中列強海軍里攻擊距離最遠的武器,而在美國海軍的陣容中,SBD又憑藉著其有效的攻擊方式和多樣的功能,成為了艦載機打擊力量的核心。無論人們是否這么認為,“無畏”都是當時美國海軍當之無愧的“矛鋒”。

細數“無畏”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99艦爆
算起來,“無畏”的飛行性能在當時美日兩軍的武器庫中並不算突出。與她的對手,日軍99式艦俯衝轟炸機(也就是所謂的“99艦爆”)相比,SBD的速度比99式要慢上一大截:SBD-3的最大速度只有407千米/小時,而99式則達到了428千米/小時,這個區別也許並不顯眼,但糟糕的是若論巡航速度,二者之間的差別則達到了50千米/小時。在以“先下手為強”為第一要訣的航母決戰中,這樣的性能差異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毫無疑問,當初海尼曼和諾斯羅普為了避免設計風險而採取的低翼載設計在這裡也妨礙了飛機的性能。也正因為如此,“無畏”在嶄露頭角之前,一直被美國國內的民眾和政客們視為過時的機種。

SBD和其他美軍艦載機(主要是TBD魚雷機)速度不足的缺陷在“速度就是生命”的戰爭中讓美國人吃了不少苦頭。在1942年5月7日、8日兩天的珊瑚海海戰中,美軍本來已經搶在日軍艦隊之前發現了對手的蹤跡,但是當由“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破壞者”式魚雷機“野貓”式戰鬥機組成的攻擊機群火急火燎地趕到日軍艦隊上空時,日軍的攻擊機群也已經飛走了——也就是剛剛飛走,但這已經足夠了。結果,當美軍的攻擊機在北邊和日軍的戰鬥機、高射炮打成一團的時候,日本機群也在南邊痛毆了美軍的航空母艦,擊沉了4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炸傷了“約克城”號。假如SBD他們的巡航時速能夠再快上幾十千米,趕上日軍飛機的水平,那么他們完全可能趕在日軍航母放出攻擊機群之前展開進攻,若如此,日軍在此次戰役中根本不會有還手的機會,這場讓日本人占了戰術上風的戰役很可能就會轉而以美軍的全勝而告終,後來的太平洋戰爭史也許就會因此而改寫。可惜,歷史不能假如,飛機速度的不足給美國人留下的遺憾只能銘刻在史書中。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機身一枚1,000磅炸彈,兩翼下各一枚100磅炸彈

但是,速度不足的缺陷並不能抹煞“無畏”在太平洋上的光輝。得益於俯衝轟炸機的先天優勢,再加上“無畏”自身的卓越性能,這種被認為已經過時的飛機卻成了太平洋戰爭前期最受飛行員歡迎、最成功、也是最具威名的攻擊機。

和99艦爆相比,“無畏”最顯著的優勢在於飛機的攻擊力。SBD的典型武器配置是在機身下方攜帶一枚1,000磅炸彈(約合454千克),如果需要,兩側機翼下還可以各掛載一枚100磅(45千克)炸彈;而99艦爆在出擊時一般只在機腹下掛載一枚250千克炸彈,外加翼下的2枚60千克炸彈:SBD的威力比對手要高出將近一倍!

這樣的差異直接表現在了雙方航母所受到的損傷上:日軍“翔鶴”號大型航空母艦珊瑚海戰役中被SBD命中了三枚1,000磅炸彈,不得不躲進老家去進行幾個月的大修,因而錯過了關鍵的中途島戰役,至於那些日軍的輕型航母,則通常只要被命中一彈就會失去戰鬥力;而在聖克魯茲海戰中,同樣被日軍轟炸機命中3顆炸彈的美軍航母“企業”號甚至沒有退出戰場,還在繼續收放飛機!要想擊沉一艘美軍的航空母艦,日軍需要命中“4枚炸彈、兩條魚雷,外加兩架掛著炸彈的飛機”才行——這正是日軍攻擊機在在聖克魯茲海戰中對美軍“大黃蜂”號航母造成的打擊,而且,這艘航母最後還是被日軍驅逐艦用魚雷擊沉的。“無畏”的威力著實強大。正是由於這種能夠“一擊制敵”的巨大戰鬥力,“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幾乎包攬了1942年美軍在海戰中的所有主要戰果。

除了具有卓越的攻擊力,SBD採用的蜂窩結構機翼和強有力的機身結構也賦予她堅固的身軀。對於必須迎敵方炮火而下的俯衝轟炸機來說,這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性能指標。在這一點上,“無畏”要遠遠超出自己的日本同行。1942年的歷次海空大戰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出擊歸來的SBD燃油耗盡,不得已迫降在己方軍艦旁

在中途島海戰中,從島上起飛的海軍陸戰隊所屬SBD-2俯衝轟炸機曾在發動進攻時遭到日軍高射炮火和戰鬥機的雙重夾擊,所有的飛機都是彈痕累累,但是那些僥倖未被擊中要害的轟炸機(共8架,占參戰飛機總數的一半)卻都能夠拖著傷殘之軀返回基地,最誇張的是丹尼爾·小埃弗森中尉的座機,居然帶著259個彈孔和再也放不下的起落架回到基地並成功迫降!這絕不是偶然的情況,在此前此後的戰鬥中,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帶著篩子般機翼的SBD在航母飛行甲板或者機場跑道上降落。對於那些“挨幾下就要斷掉半邊翅膀”的日軍俯衝轟炸機而言,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不要小看這優勢,正是由於飛機的結構強度不高,許多技術優秀的日軍轟炸機飛行員都在未及投彈之時就被遠遠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堅固的SBD往往能拖著傷殘之軀返回基地
的擊落海中,未能發揮絲毫作用還搭上一條性命;而美軍的飛行員們則總是能夠強行穿越日艦的火網,投下炸彈後返回基地,這無形中又增加了美軍艦載航空兵的實際戰鬥力,大批經過實戰考驗的飛行員也因此得以返回,把寶貴的經驗傳授給新手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美軍優良的高炮火控技術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飛機本身堅固程度的差異恐怕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最後,“無畏”的自衛火力也要強於日軍的攻擊機,這使得美軍的轟炸機在日軍的防空戰鬥機面前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對於日本的戰鬥機飛行員來說,美軍的攻擊機絕不是什麼好對付的主兒,在1942年的戰鬥記錄中,美軍轟炸機擊落日軍戰鬥機的事情時有發生,而在美軍戰鬥機面前,日軍攻擊機幾乎只有等死的份。

由於這些性能特徵,SBD被愛開玩笑的美軍士兵解釋成了“緩慢卻致命”(SlowButDeadly)。對於“無畏”來說,沒有什麼評價能比這個更準確的了。

功勳“無畏”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

雖然早早就被人們歸入“過時”之列。但“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在太平洋戰爭最關鍵的1942年裡還是成了美國海軍的救星。

在“無畏”擔綱的數次關鍵性戰役中,這種原本不太受將軍們歡迎的俯衝轟炸機通過自己的表現證明,自己沒有辜負自己的名字;而那些名叫“無畏”的轟炸機在炮火中一往無前的景象更是給那些親身經歷了這些戰鬥的日軍水兵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恐懼!在1942年的歷次航母會戰中,“無畏”取得的戰果比其他所有飛機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尤其是在6月的中途島戰役中,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無畏”通過恰逢時機的一輪俯衝,幾乎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華一掃而空,給日本海軍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巨創。

從1944年開始,飽經戰火的“無畏”開始逐漸讓位給了更先進的SB2C“地獄俯衝者”式俯衝轟炸機,並在當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之後最終告別了美軍快速航空母艦部隊。但是“無畏”的功勳卻不是這些技術因素所能抹煞的。有人如此評價“無畏”和她的晚輩:“毫無疑問,當‘地域俯衝者’(“無畏”的後繼機種,1943年起逐步成為美軍艦載轟炸機的主力)出現在戰場上時,最重要、最關鍵的幾次航母會戰已經由‘無畏’和她的夥伴們打贏了。1943年以後,決定性的戰鬥已寥寥無幾,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那些還不肯認輸的敵人趕回老家去罷了。”

性能數據

美國SBD無畏式轟炸機SBD無畏式轟炸機三視圖

型號SBD-5
翼展12.66m
長10.09m
高4.14m
重2905kg
發動機1具萊特R-1820-60型星型9缸空冷發動機
(1200hp)
最大時速410km
實用升限7780m
續航力3050km
武裝機首上方12.7mm機槍2挺
機首7.7mm機槍1挺
機腹中線500kg炸彈用掛架1個
兩翼250kg炸彈用掛架各1個

美國艦載飛機列表

艦載飛機是以航空母艦或艦船為起降基地的軍用飛機。按用途可分為艦載殲擊機、艦載強擊機、艦載反潛機、艦載偵察機和預警機等。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艦隊護航、奪取海上或海岸制空權、制海權,攻擊敵方艦隊和陸上目標、支援登入和抗登入作戰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