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

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
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基本信息

會戰概述

長沙保衛戰長沙保衛戰
前兩次長沙保衛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長沙會戰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後分設第6、第9兩個戰區)集重兵與日軍在戰線上對峙。在1939年到1942年間,日軍先後三次大規模進攻長沙,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

戰前形勢

長沙保衛戰長沙保衛戰
日本改變侵華戰略
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長沙會戰;日本人民厭戰反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在政治上,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占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
在改變了侵華方針後,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於政略和謀略工作。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範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占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後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日軍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後方的抗日游擊戰。
為加速中國事變的解決,日軍於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戰場上相繼發動了對長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戰,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調整了對華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占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並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後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最終解決中國事變。
正是在上述軍事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

一次會戰

長沙保衛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日軍第11軍為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消滅中國第9戰區部隊,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採取奔襲攻擊的方針,發動了“湘贛會戰”,進攻長沙。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的兵力,採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軍。此次會戰,主要在贛北、湘北、鄂南三個方向作戰。
在贛北方面:9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由贛北奉新向會埠的中國守軍第19集團軍第60軍發起進攻;以第101師團一部向高安中國軍隊第32軍與第58軍進行牽制性攻擊。中國守軍未抵抗住日軍的進攻,陣地被突破,第60軍和第58軍分別向宜豐、凌江口等地轉移;第32軍轉移至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線。18日,日軍攻占上富、村前街、斜橋等,並向高安猛攻。19日,守軍經激戰後放棄高安,退守石鼓嶺和石腦圩西南高地,阻日軍西犯。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22日,克復高安、高城,進占馬形山、趙家山之線。第74軍進占斜橋、南山何。日軍第101師團由高安向東北方向及五橋何退卻。第106師團主力由奉新向西進犯,突破守軍第183師和第15師陣地,24日,占領橫街、甘坊,並繼續西進。25日,中國軍隊調集幾個師兵力向甘坊一帶之日軍反擊,與其展開激戰。至10月3日,日軍進至大墩街、石街。中國軍隊進駐甘坊、橫街,切斷了西進日軍的退路。6日,中國軍隊第1集團軍和第30集團軍奉命圍攻日軍,戰至9日,進占沙窩裡、九仙湯、上富、冶城等地,並乘勝追擊,先後克復羅坊、會埠三都、修水。日軍退回武寧、靖安、奉新。
長沙會戰在湘北方面:9月18日,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牆河,向新牆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第52軍發起進攻。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於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23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新牆河南進;上村支隊在汨羅江口附近營田登入,對第15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第33師團由麥市南下,企圖消滅湘北中國軍隊。第15集團軍依據新牆河、汨羅江陣地抗擊日軍,予日軍以重創後,於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第9戰區在長沙附近與日軍主力決戰。各軍遵令隨即進占陣地,側擊、伏擊日軍。27日,日軍分路南進,至30日,日軍主力進至撈刀河北岸,直撲長沙以北永安市、金井、上杉市、青山市、橋頭驛等地。日軍由於孤軍深入,中途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伏擊,被迫停止進攻。
在鄂南方面: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向第15集團軍第79軍發起攻擊,23日,進占麥市、桃樹港,繼向汨羅江上游進犯。中國軍隊第27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第79軍在麥市附近與日軍展開激戰,殲其甚多。至29日,日軍攻占南樓嶺、平江,進抵朱溪廠、龍門廠、長壽街。中國軍隊第20軍、第79軍各一部在獻鍾、南樓嶺、桃樹港一帶夾攻日軍,主力向朱溪廠、龍門廠之日軍追擊。10月1日,第20軍收復龍門廠後,向長壽街之日軍側擊,第79軍克復桃樹港、麥市、獻鍾、嘉義。3日,日軍第33師團主力與第13師團奈良支隊會師於三眼橋,東趨渣津攻修水;4日,與第27集團軍及第79軍發生激戰後,分別向南江橋、麥市、通城方向退卻。第15集團軍尾隨日軍追擊,先後收復安定橋、長樂街、新市、淚羅等地。5日,日軍全線撤退,上村支隊遭到第54軍新編第23師襲擊後,由營田登船從洞庭湖上逃回岳陽;至9日,第6師團退向新牆河;第33師團撤回通城;奈良支隊退回通城。中國軍隊在全線追擊中,收復了平江、南江橋等城鎮。13日,會戰結束。

二次會戰

長沙保衛戰長沙保衛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為了阻擊日軍南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之日軍發動攻勢,以牽制日軍兵力調動,第9戰區對日軍實施襲擊,使其不能集中兵力,然後借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線陣地,引誘日軍主力深入至長沙東北地區圍殲。第9戰區參加會戰的部隊總計40個師,50餘萬人,由司令長官薛岳指揮。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向湘北大雲山守軍游擊根據地發動掃蕩,以掩護其第3、第4、第40師團在新牆河右岸集結。中國軍隊第4軍進行抗擊後撤守。10日,第58軍增援大雲山,收復該地區;13日,與日軍第40師團在甘田地區遭遇發生激戰,至17日,日軍主力於新牆河北岸展開,完成了對湘北攻擊的部署。18日拂曉,日軍第4師團沿粵漢路向長沙前進;獨立第14混成旅團向洞庭湖南岸進出;第3、第6、第40師團由港口至新牆市一線強渡新牆河,迅速突破守軍正面防線,續向南進,中國軍隊憑藉新牆河英勇阻擊後,向右翼山地轉移。19日,日軍抵達汨羅北江岸地區。為阻止日軍向長沙推進,第9戰區電令第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阻擊日軍;第20軍協同第58、第4軍於19日拂曉向日軍側擊;第26軍由金井向撈刀河以北急進;第74軍向瀏陽河附近急進;準備於長沙以北三姐橋、金井之線實施反擊。此時日軍破譯了第9戰區作戰命令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畫,命令各師團向東挺進,於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面側擊日軍的中國軍隊。
24日,日軍強渡汨羅江,企圖圍殲右翼守軍。21日至23日,第58軍在洪橋,第20軍在關王橋,第4軍在洪源洞以南,與日軍展開激戰,第37軍和第10軍與日軍第4、第3師團激戰於神鼎山、密岩山、班召廟一帶;第2軍與日軍第6、第40師團各一部激戰於瓮江、蒲塘地區。突破了第37軍陣地。第37軍被迫向安沙地區撤退。第26軍被日軍包圍於蒲塘地區。該軍於25日夜,奉命向更鼓台、石灣方向突圍;24日晨前來增援第10軍,遭日軍攻擊,苦戰至午,陷於混亂,26日,被迫突圍轉移至石鼓牛及天雷山之線。第74軍從江西趕來增援,在春華山、永安市附近地區與日軍遭遇,展開激戰,又遭日機襲擊,損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日軍第4師團於26日渡過撈刀河。
27日下午該師團一部渡過瀏陽河,並於傍晚從長沙城東南角沖入市內,28日占領長沙。29日,日軍第3師團攻抵株州附近。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鬥,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面之日軍發動了攻勢。長沙被圍之日軍與後方聯絡線已被切斷,補給十分困難,遂於10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
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筇9戰區部隊追擊;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向跟蹤追擊,第58軍、第72軍向關王橋、楊林街,方向追擊;第4、第20、第99軍主力在馬鞍鋪、青山市、金井一帶截擊日軍;第26、第74軍和暫編第2軍清掃瀏陽河、撈刀河間戰場。5日,中國截擊部隊在汨羅江以南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繼續向日軍攻擊。11日,中國軍隊恢復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會戰結束。

三次會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中國軍隊的進攻,從而牽制中國軍隊轉用廣東方向,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強渡新牆河展開進攻。
中國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進行防禦作戰。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檔圍圈。日軍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於是被迫退卻。中國軍隊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中日兩軍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此役,日軍遭重創,被斃傷5萬餘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美英等國軍隊於太平洋接連失利形勢下,“長沙會戰”引起強烈的國際反響,獲得英國、美國等國政府和輿論給予積極讚揚和評價。
1944年中,日軍發起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在此戰第二階段的長衡會戰中,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範、戰法老套,長沙終於在6月間被日軍占領。長沙會戰、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徐州會戰,華北戰場的形勢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會戰中國不僅取得了台兒莊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穀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員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省會長沙,中日軍隊在湘北新牆河一線隔河對峙。長沙是華中戰略重鎮,當粵漢鐵路之要衝。武漢、南昌會戰後,長沙的戰略地位已經上升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成為屏障中國的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門戶上戰略要點。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後分設第6、第9兩個戰區)集重兵與日軍在戰線上對峙,為此,從1939年到1942年間,日軍先後三次大規模進攻長沙,中國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是為三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從8月開始,日軍第11集團軍便調兵遣將,集中了步兵10萬,陸軍航空兵團約100架飛機及海軍一部的強大兵力,企圖集中打擊第9戰區主力,並在政略上實施日本政府以打誘降的計畫,企圖挫敗國民黨軍的抗日意志導致國民政府屈服,從軍事上配合推出汪偽政權。
中國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早就判斷出日軍必將進攻,為此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向第9戰區不斷下達作戰指示。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進攻長沙即將開始,加緊部署,嚴整戰備。
但長沙地區的地勢卻不利防禦作戰,北部平坦無險可守。為此,總結了抗戰以來會戰失敗的經驗教訓,改變以前層層設防,逐次防線地與日軍進行陣地防禦戰的呆板挨打戰術,轉為只以部分部隊堅守正面既設陣地,逐次予敵消耗,主動轉移至敵之側翼,繼之以伏擊、側擊、尾擊等各種手段逐次消耗敵兵力,待敵進入預定決戰區域,集中使用絕對優勢兵力,將敵一舉圍殲。這成為此後幾次長沙會戰一成不變的戰略指導思想。同時,認真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包括鐵路、公路甚至鄉間小路,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和重炮兵行動困難。
9月14日,會戰開始。日軍採取其傳統的“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分別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會攻長沙,湘北為主力。在會戰中,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進行了戰役動員,中國官兵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抗日意志,與日軍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打擊下,10月1日,日軍放棄攻勢被迫退卻。10月15日後,逐步恢復原陣地。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期間,1939年9月23日,日本陸軍中央為了統一侵華日軍的指揮和對華政略戰略,在南京設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下轄華北方面軍、第11(駐武漢地區)、13(駐京滬地區)、21(廣州)集團軍,解散原華中派遣軍。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第9戰區仍與日軍隔新牆河對峙於湘北地區。1941年後,日軍醞釀發動第二次進攻。但因蘇德戰爭爆發,日軍積極準備對英美開戰,無力投入更多機動兵力,被迫縮小規模,僅將目的定為予9戰區中國軍隊一次重大打擊。
第9戰區總結第一次會戰經驗制定了反擊作戰計畫。9月,日軍發動進攻,強渡新牆河。由於9戰區出現指揮失誤,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竟被日軍竊收並破譯,使中國軍隊陷入極大被動,雖多處與敵激戰,但遭遇失敗。月底,日軍攻入長沙。但是,由於日軍大本營正在積極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要求作戰儘快結束”,同時日軍經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決定10月1日開始撤退。中國軍隊隨即展開追擊作戰。10月5日,日軍退回新牆河北岸,中國軍隊恢復原陣地。
這次作戰,中國軍隊由於指揮失誤導致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是,從戰略上說,是中國軍隊的勝利,日軍並沒有擊潰9戰區主力,自身卻付出了2萬餘人傷亡代價,陣地完全恢復到戰前狀態,日軍沒有達到任何大的戰略價值。而且,中國第6戰區乘他處日軍空虛,對宜昌之敵發動猛攻,日軍死傷慘重,面臨徹底覆滅危險,宜昌日本守軍師長已寫下遺書準備自殺,因另一部日軍馳援才得以躲過滅頂之災。宜昌作戰也是1941年正面戰場唯一一次主動發動的進攻戰役,殲滅日軍7000人。而這,正是第二次長沙會戰造成的機會。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中國派遣軍駐廣州軍進攻香港,日軍駐武漢之集團軍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中國軍隊的進攻,從而牽制中國軍隊轉用廣東方向,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為此,武漢日軍再次進攻長沙。1941年12月23日,日軍強渡新牆河,會戰開始。
這次會戰,中國軍隊一改被動局面,取得戰役勝利。中國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展開防禦作戰。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檔圍圈。日軍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役主動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侵占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占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日軍調集10萬人,分路進占湘北嶽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約20萬人,將進占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勢。②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採取逐次阻擊,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將突入長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薛岳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擊退。會戰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