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國工農紅軍戰略轉移]

長征[中國工農紅軍戰略轉移]。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以上,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與中國共產黨敵對的中國國民黨將此事件稱為“流竄”。

(圖)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

   長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以上,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與中國共產黨敵對的中國國民黨將此事件稱為“流竄”。

背景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其他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蔣介石的四次失敗促使他改變圍剿戰略。
1933年初,在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在旦夕。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1933年五月,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決定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逐步壓縮並摧毀蘇區。
面對國民黨軍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和重兵進攻,中共臨時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等卻認為,這次反"圍剿"戰爭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階級決戰。在軍事戰略上,拒絕和排斥紅軍歷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繼續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製敵,保守蘇區每一寸土地。這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從上海到達中央蘇區,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因而,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及時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
此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時間

1934~1936年間

長征準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路線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

長征[中國工農紅軍戰略轉移] 長征
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經過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紅軍從福建長汀、寧化、江西瑞金、興國等地開往江西於都集結之後,開始渡於都河,長征開始。
1934年10月21日,在江西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西行。
1934年11月15日,突破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渡過湘江。
1934年12月上旬,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
1934年12月14日,占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
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1935年1月7日,占領貴州遵義市
1935年1月15日-1935年1月1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遵義如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由此確立了毛澤東四十餘年的領袖地位。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貴州土城與川軍郭勛祺等部隊激戰,雙方損失慘重,一渡赤水。
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義城。
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灘 、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烏江。
1935年4月25日,進入雲南,分三路西進。
1935年5月9日,在雲南皎平渡渡過金沙江。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自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強行渡過大渡河。
1935年5月29日,占領四川瀘定縣瀘定橋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翻越四川夾金山。
1935年6月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夢筆山。
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亞克夏雪山。
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
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殲堵擊紅軍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
1935年9月17日,激戰臘子口,進入甘南哈達鋪。
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
1935年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中央紅軍長徵結束。

評價

(圖)長征 長征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鄧小平等都經歷了長征,十大元帥中有九位(除陳毅)經歷了長征。

中共官方評價
毛澤東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並為之賦詩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滕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980年8月,在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時,鄧小平說:“在1935年,我們歷史上著名的長征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形的領導,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而當鄧小平之女毛毛問他長征是怎么過來的,他的回答是——“跟著走”!

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將長征精神概括為五種精神:

1.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的精神;
2.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3.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4.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5.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同人民民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胡錦濤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電視劇《潛伏》中有一句話可以點明長征的意義: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

部分參與人員

部分紅軍將領長征時的職位及年齡

中央紅軍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委員、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27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34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 毛澤東41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司令朱德48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政委周恩來36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29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劉少奇 36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鄧發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凱豐 28歲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42歲

1、軍委縱隊

司令員葉劍英37歲

2、紅一軍團

軍團長林彪28歲
政委聶榮臻35歲
政治部主任羅榮桓32歲
參謀長左權29歲
保衛局局長羅瑞卿28歲

3、紅三軍團

軍團長彭德懷36歲
政委楊尚昆27歲
李富春34歲
參謀長鄧萍26歲

4、紅五軍團

軍團長董振堂39歲
政委李卓然35歲
參謀長陳伯鈞24歲

5、紅八軍團

中央代表劉少奇36歲
團長周昆32歲
政委黃蘇26
參謀長張雲逸42歲

6、紅九軍團

軍團長羅炳輝31歲
政委蔡樹藩29歲
參謀長郭天民29歲

二、紅二方面軍

總指揮賀龍38歲
副總指揮 蕭克26歲
總政委任弼時30歲
副總政委關向應32歲
參謀長李達29歲

相關文章

(圖)長征 長征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 寫於:(1935.10)

相關書籍

(圖)長征 長征

《長征》
作者:王樹增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書簡介: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長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王樹增的《長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實地採訪了許多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長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大量描寫長征的作品中顯得特色鮮明,可以說是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裡最有閱讀價值的一本書。 據悉,王樹增的《遠東韓戰》曾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1901年》獲魯迅文學獎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此外,他還獲過中國報告文學獎、曹禺戲劇獎等。他的新作《長征》,在出版過程中受到了新聞出版署、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出版集團和人民文學出版社領導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

[1] 長征 http://s.changzheng.zhaoxi.net/index.htm

[2]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http://www.syid.cn/Title.Asp?board_id=67&title_id=1039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