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欽

筒欽

筒欽又稱“莽筒”、“銅冬”、“銅洞”、“大銅角”等。藏語“筒欽”為大號的意思。蒙古族稱“畢利”,漢稱大號筒、長角號、小銅角等。它是喇嘛教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低音樂器。這種樂器在藏族地區至少有七百多年歷史,它是於16世紀後半葉隨喇嘛教一起首先傳入內蒙古的。

樂器歷史

(圖)筒欽筒欽

古代用於軍中,大約10世紀前,就已用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國的宮廷樂隊。明代西藏畫師所作《八思巴唐卡畫傳》中有筒欽形象。現用於宗教儀式、喜慶等場合。流行於青海、西藏、內蒙古和新疆等地。

筒欽歷史久遠。現存古格王朝遺址壁畫中,有描繪公元846年古格王國邀請著名印度佛教學者阿底俠來阿里傳教的場面,畫面里的儀仗隊中有吹奏筒欽的圖像。現藏西藏薩迦寺、由明代畫師所作《八思巴唐卡畫傳》中,有一軸表現元代第一位帝師、西藏喇嘛教薩迦派領袖八思巴 (1235年—1280年)從內地返回西藏時的畫面,畫中迎接八思巴的隊伍里,也有吹奏筒欽的圖像。

當時流傳的筒欽都比現在的小一些。上述可見,筒欽在藏族地區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16世紀後半葉,筒欽又隨藏傳佛教一起傳入內蒙古地區。

樂器背景

(圖)筒欽筒欽

中國的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藏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流行衛藏、康巴、安多三種方言,藏文創製於公元7紀前期,通行整個藏族地區。藏族信仰喇嘛教,除占主導地位的格魯派(黃教)外,還有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

千百年來,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古典名著除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字、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藥文藝等方面的專著如《藏文文法三世相》、《醫方四續》、《青史》、《格薩爾王傳》、《薩迦格言》等飲譽國內外。藏族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堆謝、囊瑪、鍋莊、弦子、熱巴等各種歌曲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侶;折嘎、喇嘛瑪尼等說唱音樂廣泛流傳於民間;藏戲深受人民喜愛;宗教音樂森嚴而別致,寺廟中使用的古老樂譜(央義)是一種獨特的曲線譜和形象圖譜。藏族吹管樂器有芎令、尕爾巴芎令、藏族鷹笛、雁骨笛、岡令、扎令、筒欽、嘉令等。弦樂器有牛角琴、扎尼、鐵琴、必旺、根卡等;彈撥樂器有卡旺、扎年等;打擊樂器有阿尕、茲八、厄尕、達瑪弱、桑涅、定夏、額、布簡、繞魯、響鈴、鑼等。堆謝、囊瑪等歌舞的樂隊由扎年、根卡、鐵琴、橫笛、厄尕等樂器組成;宗教樂隊由筒欽、嘉令、額、布簡等樂器組成;民間藏戲樂隊僅用一個額和一個布簡。

樂器簡介

(圖)筒欽筒欽

筒欽,藏族、蒙古族吹奏樂器。藏語“筒欽”為大號的意思,康方言區、嘉戎方言區稱“拉東” ,蒙古族稱“畢利”、“畢利古”,漢稱“大號筒”、“長角號”、“小銅角”等。它是喇嘛教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低音樂器

流行於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甘肅等地喇嘛寺廟中。在藏族地區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明代西藏畫師所作《八思巴唐卡畫傳》中有筒欽形象。

筒欽由受過訓練的喇嘛演奏,奏時,喇叭口一端置於地下或放在木架上,奏者雙手執樂器上端,常用循環換氣法吹奏。筒欽有自己的曲目,筒欽的音色低沉、渾厚,聽來頗有幾分莊重威嚴之感。

樂器形制

(圖)筒欽筒欽形制

藏族地區流行的筒欽通體銅製(極少數銀制),筒身由上、中、下三節(少數為四節)號管銜接而成。上節最細,下節最粗,不用時,可將上、中兩節號管逐節收攏後置入下節號管中。吹奏時要將筒欽各節號 管全部拉出並固定。號管收攏後的長度相當於全部拉出後全長的1/2左右。上節號管的頂端固定著號嘴,號嘴有杯形、平口的兩種。整個筒欽的筒身不設音孔,最下一節號管的尺寸最長、管徑並逐漸增大,下端形成粗大的喇叭口,口外綴有一個銅環,供繫繩帶之用。

筒欽有大小兩種規格,大者全長260厘米-350厘米,小者全長130厘米-220厘米。藏拉薩大昭寺的筒欽,全長327.5厘米,上節長95.8厘米、中節長88.5厘米、下節長128.5 厘米、號嘴直徑4.5厘米、喇叭口直徑22.5厘米。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筒欽,全長275 .2厘米,三節組成,號嘴直徑5厘米、喇叭口直徑19.8厘米。

在西藏薩迦縣薩迦寺保存有一支極為珍貴的銀制筒欽,全長346厘米,上節長102厘米、中節長88厘米、下節長156 厘米 ,號嘴直徑5厘米、喇叭口直徑28.5厘米。甘肅夏河拉卜楞寺的小筒欽,全長161.4厘米, 三節組成,號嘴直徑4.2厘米、喇叭口直徑14厘米。青海玉樹當卡寺的小筒欽最短,全長13 0.8厘米,上節58.8厘米、下節71.2厘米,號嘴直徑4.6厘米、喇叭口直徑14厘米。內蒙古喇嘛寺院的畢利較為長大,有的全長竟達495厘米、喇叭口直徑30厘米,可謂筒欽之最 。

維吾爾族的大銅角又叫喇叭,外形與嗩吶相似,全長3.3米以上,通體鋼製,是由三節圓錐形銅管和一支大型喇叭口連線而成。上端為杯形吹口,管上不設音孔,常用於民族節日、喜慶或迎賓的民間鼓吹樂,近年來在歌舞演出中還作為道具,用於歡慶的場面。

筒欽由三節銅管構成。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的筒欽管身全長346厘米,第一節長95厘米,第二節長81厘米,第三節長170厘米,吹嘴直徑5厘米,喇叭口直徑28.5厘米,它不是定調樂器,每件樂器均能奏出2—3個樂音。筒欽由受過訓練的喇嘛演奏,奏時,喇叭口一端置於地下或放在木架上,奏者雙手執樂器上端,常用循環換氣法吹奏。筒欽有自己的曲目,筒欽的音色低沉、渾厚,聽來頗有幾分莊重威嚴之感。

樂器演奏

(圖)筒欽筒欽演奏

演奏時,一僧侶雙手扶持筒欽上節,兩唇緊貼號嘴送氣發音。在寺院裡多將喇叭口置於地面上、木架上或寺院經堂頂層正面的矮牆上,在廣場或行進中演奏時,則由另一僧侶手提繩帶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進。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中,都有一些訓練有素的吹奏僧侶。由於筒欽管長而粗,吹奏費力又難於控制,常使用循環換氣法吹奏。每支筒欽都可 發出三個樂音,即基本音(管的第一泛音)、上方五度的第二泛音和下方八度的基音,有時並可奏出基本音下滑大三度的下滑音。

音量洪大,音色粗獷、低沉,令人有陰森恐怖之感。各地寺院的筒欽,音高不一,基本音一般從F至B。每個寺院最少都有一對筒欽,較大寺院則有兩三對或更多(音高統一)。常用於誦經、羌姆等宗教活動中或在節日的前夕吹奏,多使用兩支同時演奏。在藏族地區,常與嘉令一起合奏,筒欽奏長音作為輔助聲部。

有時還常與嘉令、神鼓、布哉等樂器一起演奏。目前,在西藏拉薩哲蚌寺和大昭寺里,還保存有極為珍貴的筒欽樂譜,藏語稱養義。經常吹奏的專用樂曲有《額崗哈節》《簡乃斯》等。前者是一首宗教節日前夕僧侶們在屋頂吹奏的樂曲,表示節日即將開始,“額崗”為藏傳佛教密宗活動場所,“哈節”為奏樂貢佛之意。後者是一首讚頌觀音菩薩的樂曲。在世俗音樂活動中,筒欽用於寺院所屬的藏戲團的演出中。

樂器保養

(圖)筒欽筒欽

筒欽在民族樂器中屬於較重要樂器,因此就需要樂器的所有者對它要精心的愛護。有了屬於自己的筒欽,了解維護和保養知識就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給大家幾個維護、保養筒欽的建議

一、筒欽體積較大,練習中或演奏排練時放置它要小心,不要將伸縮管磕碰,造成移動的不靈活。可以購買一個筒欽專用支架,用於筒欽放置。

二、伸縮管內、外管要保持清潔,三、四天要用軟刷和柔軟的乾布擦淨,上專為筒欽伸縮管特製的潤滑油,以保持伸縮管的靈活性。

三、儘可能的在室內練習吹奏,以免在室外吹奏伸縮管進塵土,損傷內、外管。

四、每兩個星期清洗一次筒欽,清洗時可以滴入一、二滴筒欽清洗液或家用洗潔液,反覆清涮至乾淨。保持筒欽的清潔。

五、每次吹奏完,一定要將號身內、伸縮管內的水排除乾淨,以免積留的水分腐蝕號管。

六、調音管要經常保持潤滑,一個月要換一次潤滑油。

七、號身外部禁止用任何擦銅的清潔劑,因為好的筒欽號身都有一層漆膜保護,如用擦銅的清潔劑,會損壞筒欽的外表。如果號身不潔淨,可以用軟布或麂皮沾濕或者用哈氣擦淨即可。

樂器現狀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一支筒欽,全長281.5厘 米,上節長96厘米、中節 長95厘米、下節長93厘米,號嘴直徑5.7厘米、深1.2厘米、孔徑0.7厘米,喇叭口直徑19 .5厘米,製作工藝細緻,管身鏤刻精美。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