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琴

牛角琴

牛角琴,藏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扎尼、牛角胡、馬尾胡。歷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和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以及藏族半農半牧廣大地區。

基本信息

概述

牛角琴牛角琴

牛角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獨有的一種弦樂器,藏語稱牛角琴為“章瑞扎木聶”,因原始形制的琴筒用粗大的野牛角製作而得名。牛角琴,琴筒用短牛角來製作;角長一般為15公分,將牛角鑿空,琴皮用蛇皮繃緊,以木為弦竿和琴耳,馬尾作琴弦。

演奏以6、1、2、3、5五音進行演奏,其音色柔美綿長,演奏時間可長可短,音樂可重複不斷。琴音清脆悅耳,悠揚動聽,主要在“跳歌”時伴奏。瑪曲牛角琴是藏區最為獨特的樂器

歷史

牛角琴已有500多年歷史,後因種種原因消失達400餘年之久,它是藏民族最古老的弦樂器。

據史料記載,生活在川甘青一帶的遊牧藏民族以牛角作琴筒,牛筋作弦,馬尾作弓,牛犢皮作琴面製作成弦樂器,用以演奏極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樂。然而,在幾百年的民族遷徒及文化交融過程中,簡易的木、竹等材料取代了選材極為考究的牛角,牛角琴逐漸失傳。

為搶救這一民族文化瑰寶,1999年,阿壩州民族歌舞團決定重新發掘和研製牛角琴。經過5年的艱辛製作歷程,2004年,全世界僅有的三把牛角琴製作完成,失傳達400餘年之久的樂器終於重現樂壇。

目前(截止2013年)牛角琴僅剩兩位傳承人(勒知布、青知布),曲譜的缺乏和牛角琴製作工藝的複雜,使該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或將成為雪域高原上的絕唱。

製作工藝

牛角琴牛角琴
琴桿木製,呈方柱形,全長70厘米,方寬5厘米,上端的琴頭雕刻有民族紋飾,下設一個木製弦軸。琴桿下端較細,插入琴筒並外露系弦。

琴筒用粗大的野牛角製成,筒長30厘米左右,角根齊平為筒前口,蒙以牛皮為琴面,面徑10厘米~15厘米。

弦軸之上張以一束馬尾,下面分為兩股作為琴弦。

琴弓用樹枝或木製弓桿,弓毛使用馬尾,也分為兩股。其中一股夾於兩弦之間。

演湊技藝

演奏時採用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這種古老的傳統牛角琴,定弦#c2或d2,音域#c2—b2或d2—c3。

多平行拉奏,發出雙聲同音,實際上是一種獨弦馬尾胡。

左手有顫音滑音、打音、揉弦等技法,右手有連弓、分弓等弓法。較多用於獨奏。

傳統樂曲

1、《羈馬欲奔》

2、《天鵝游湖》

3、《山頂琴聲》

4、《擠奶姑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