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紱

王紱

王紱,一作芾,又作黻。明初大畫家,字孟端,號友石生,別號九龍山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無錫人。幼年聰明好學,10歲已能作詩,15歲遊學邑庠為弟子員。他尤喜繪畫,曾師法吳鎮、王蒙、倪瓚等畫壇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徵召進京,不久便回鄉隱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後,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黨事被累,發放到山西大同充當戌卒10餘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鄉,隱居九龍山(即惠山),賦詩作畫,教授弟子。

人物簡介

王紱
(圖)王紱王紱
[明](1362-1416),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鰲里、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畫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博學,工詩,擅畫,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

人物生平

王紱, 明初大畫家,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幼年聰明好學,10歲已能作詩,15歲遊學邑庠為弟子員。他尤喜繪畫,曾師法吳鎮王蒙倪瓚等畫壇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徵召進京,不久便回鄉隱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後,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黨事被累,發放到山西大同充當戌卒10餘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鄉,隱居九龍山(即惠山),賦詩作畫,教授弟子。永樂元年(1403年),王紱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的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間創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建文四年(1402年),王紱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卷深得乾隆帝喜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題詠。後圖卷不慎被毀,乾隆帝竟自仿王紱筆意,補寫了竹爐首圖,並題詩。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紱病逝於北京館舍,終年54歲。

藝術成就

王紱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吳鎮)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師王蒙、倪瓚自有一種風度,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徐賁)、天游(陸廣)之上,而與蒙並駕。長江遠山,叢篁怪石,有意所適,無不妙絕。作家士氣皆備,然其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片紙尺縑,苟非其人不可得也。嘗月夜聞鄰笛,乘興畫幅竹訪遺之。其人乃大賈,喜甚,與羢綺各二,更求配幅。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俗子也。”索前畫裂之。他繪畫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畫兼有王蒙郁蒼的風格和倪瓚曠遠的意境,對吳門畫派的山水畫有一定影響。但他不肯輕作山水畫,故後人有“舍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的詩句。其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歷史記載

《明史本傳》、《畫史會要》、《無聲詩史》、《珊瑚網》、《王進友石先生詩序》、《六研齋二筆》、《名山藏》、《式古堂書畫匯考》、《列朝詩集小傳》。

傳世作品

詩畫流傳於世的有:《王舍人詩集》、《友石山房集》、《瀟湘秋意圖》、《江山漁樂圖》、《秋林隱居圖》《竹鶴雙清圖》、《墨竹圖》、《蘆溝曉月圖》、《燕京八景圖》、《枯木竹石圖》等,並著有《王舍人詩集》等。

人物逸事

(圖)王紱王紱

王紱沒做官之前,和吳縣人韓奕是朋友,隱居在九龍山,於是自稱為九龍山人。對書法,往往用古人來要求自己。作畫不肯輕易下筆,但在遊覽的時候,飲酒到了興頭上就會握著畫筆,在長廊的粉壁上盡情地揮灑。遇有用金錢來購買他的字畫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絕),或者閉門不接納,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貴的人他也不顧忌。有人勸說王紱(不要這樣),王紱回答:“大丈夫應該清楚自己所處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說的)這樣,重要的事情將會怎樣(處理)呢?”住在京城的時候,在月色之下聽到(有人)吹簫的聲音,就乘興畫了一幅《石竹圖》。第二天早晨,尋訪到那個人(把畫)贈給了他,那人卻是個商人。商人用紅色的毯子作為贈物,請求再畫寫一枝(竹子)配成雙幅,王紱要回先前的贈畫撕碎了它,退還了(商人)饋贈的禮物。一天退朝後,黔國公沐晟從後面喊王紱的表字,王紱沒有回答。同事告訴他說:“(喊你的)這個人是黔國公。”王紱回答:“我不是沒有聽到他的喊聲,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畫罷了。”沐晟跑過來趕上了王紱,果然用作畫的事來請求王紱,王紱對他點點頭而已。過了幾年,沐晟又來信(催促),王紱才為他作畫。過了不久說:“我的畫直接送給黔國公不好。黔國公的賓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為朋友的關係(把畫)送給平仲微,等黔國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這樣清高耿直,不隨流俗。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他們的畫瀟灑飄逸,深入人心。時而是對景物的深厚情感,時而是對時勢的不滿,時而又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淒涼。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認識他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