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連城本唐長汀縣地嘗置蓮城堡,宋元符(1098~1100)間置蓮城堡,仍屬長汀縣。紹興三年(1133)長汀縣尉虞觀提請汀州知事鄭強析長汀縣的蓮城堡及古田鄉2個裡(河源下里、表正里)4個團(北團、南順團、姑田團、席湖團)置蓮城縣,以縣 公置駐地蓮城堡得名,隸屬汀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升汀州為路,隸福建行中書省,至正六年(1346)改蓮城為連城(蓮城改為連城,《福建省通志》記作至元十五年(1278),《連城縣誌》(民國版)記作至正六年(1346)邑人羅天應粦、陳積萬起義之後)。明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為汀州府。連城隸屬於汀州府。清順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入汀州,隸屬依舊。
民國2年(1913),廢府級建制,省下設道,連城屬西路道(後改稱汀漳道)。民國17年廢道,直隸福建省。民國19年至22年,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區21個縣之一,先隸屬於福建省閩西蘇維埃政府,省蘇成立後,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所轄。紅軍北上後,民國23年4月,民國政府在全省設立10個行政督察區,連城屬第八行政督察區。督察區專員先暫駐連城,後移駐長汀。次年10月,全省10個區壓縮為7個區時,連城屬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9月8日,調整行政督察區轄境,全省劃為8個區,連城屬第七區,專署駐長汀。民國34年,全省8個區調整為9區,連城仍屬第七區。民國36年由9個區又壓縮為7區,連城為第七區所轄,專署駐地移龍巖。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第八軍分區駐連城縣軍事代表團接管連城。11月7日,軍事代表團發布公告,宣布實行軍事管制,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所轄。1950年3月,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稱龍巖專區,1970年改稱龍巖地區,連城隸屬仍舊。
行政區劃
宋代建縣時的境域,據《臨汀志·至到》“蓮城”一目所載:“蓮城,東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里。東至南劍州沙縣界一百里,以浮流口為界,自界首至沙縣二百里;西至長汀縣界一十里,以岩頭野狐嶺為界,自界首至長汀縣一百六十里,以崆嶺為界,自界首至上杭縣六十里;北至長汀縣界六十里,以焦坑渡為界,自界首至長汀縣一百一十里;東南至南劍州沙縣界一百五里,以浮流口為界,自界首至沙縣二百里;西南至長汀縣界,以河源板嶺為界,自界首至長汀縣一百里(據元《一統志》記載:“西南到長汀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清流縣三十五里,以上琴坪為界,自界首至清流縣一百里;西北至長汀縣界六十里,以四堡為界,自界首至長汀縣一百一十里。”(據考:以四堡驢子嶺為界,自界首至長汀縣一百四十里)。
元、明兩代,地方史籍散失。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縣令徐尚忠主修的《連城縣誌·疆域志》和民國27年鄧光瀛主編的《連城縣誌·地理志》所載:“西至長汀野狐嶺十里為界;西南至上杭,以桃排塘一百一十里為界;西北至長汀,以分水鋪(今驢子嶺)四十里為界;東至永安,以流溪口一百一十里為界;南至龍巖,以梅村凹九十里為界;東南至寧洋,以廖天山隘一百五十里為界;北至清流,以魏張坑四十五里為界;東北至清流,以李家坪四十五里(實則三十里)為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有奇,南北延袤一百三十里,周三百六十里。”
1930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連城南部的新泉(含今廟前)、朋口的部分村莊與長汀相鄰的部分地區,形成紅色割據局面,組建過汀連縣蘇維埃政權。1932年,汀連縣撤銷後,成立新泉縣蘇維埃政府。其餘地區則於同年冬在縣城成立連城縣革命委員會,但縣境的明確疆界已難詳斷。1934年,紅軍撤離蘇區北上抗日後,四境又恢復原民國19年以前的轄境。這次修志中,據上杭縣誌辦資料,連城河源里屏山外極南之貼長一地,於民國28年9月劃歸上杭步雲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2月羅坊區(上羅、下羅、坪上、蕭坑4個鄉85.82平方公里);4月,四堡區(霧閣、馬屋、雙泉、上梘4個鄉58.78平方公里)相繼從長汀劃入連城。1956年3月,長汀縣的宣和區(曹坊、上里、培田、黃文4個鄉100.42平方公里);6月,上杭縣達理鄉的長坑裡村,先後來屬。1957年12月,長汀縣三平區的池溪、黃崗2村(12平方公里)和上杭縣達理鄉的沙利村(4平方公里)同進劃歸連城。1959年3月,上杭縣薴園公社桃源村2個生產小隊;5月26日,清寧縣(清流、寧化合併)的塘前公社(塘前、水源、迪坑、上琴、張地、羅地6個大隊94.73平方公里,屬原清流縣轄境)相繼劃入連城管轄。1960年7月,龍巖縣白砂公社的芹菜洋、馬池塘、洋公畲和萬安公社的陳家村;1961年6月,上杭南陽公社東南大隊的林國山、上羅地、高屋坑、熱火坑、溫坊等5個自然村,先後劃入連城。1963年5月,原由上杭劃入剛4年零2個月的桃園村2個生產隊,根據該村民眾的要求,報上級批准,回歸上杭縣管轄。至此,縣境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64公里,總面積2595.54平方公里。1987年總人口27876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07人,耕地總面積256082畝。人均耕地不足1畝。
1998年,連城縣轄6個鎮、12個鄉,5個居委會、232個村委會:蓮峰鎮、廟前鎮、北團鎮、莒溪鎮、姑田鎮、朋口鎮、新泉鄉、文亨鄉、林坊鄉、曲溪鄉、宣和鄉、李屋鄉、隔川鄉、羅坊鄉、揭樂鄉、塘前鄉、四堡鄉、賴源鄉。
2013年,全縣轄十七個鄉鎮,即蓮峰鎮、廟前鎮、新泉鎮、朋口鎮、莒溪鎮、文亨鎮、姑田鎮、北團鎮、林坊鄉、曲溪鄉、宣和鄉、隔川鄉、羅坊鄉、揭樂鄉、塘前鄉、四堡鄉、賴源鄉,共245個村(社區),縣政府駐蓮峰鎮。
2016年6月,撤銷四堡鄉、林坊鄉,設立四堡鎮、林坊鎮。
人口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縣常住人口248645人,戶籍人口333058人,通行閩西客家語連城話。
地理環境
連城縣,位於武夷山南段東側,介於北緯24°13′—25°26′,東經116°32′—117°10′ 。境內中部偏西是一片自北向南的串珠狀河谷盆地,東及東南部為玳瑁山脈的梅花山中山區,約占全境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勢較高,崗嶺重疊,群山起伏,峰壑縱橫,澗流密布,其中曲溪的將軍山是縣內水流三江的起源,它孕育了境內似網狀葉脈輻射四周的溪流,分匯閩江、汀江、九龍江奔騰入東海和南海;西部為武夷山支脈的松毛嶺次中山區,峰巒聳峙,形勢險要,成為處於長廊盆地中的縣城西北部屏障,松毛嶺亦成了與鄰縣長汀的自然分界線。全境多為低山丘陵盤踞,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
連城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萬物茂盛,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和基因庫。境內各地年均氣溫13.8℃—19.5℃之間,縣城為18.9℃;年平均雨量1734.4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60.7小時,全縣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梅雨期,其次為春季;年平均水汽壓18.2百帕,相對濕度78%,年中各月相差不大,3-6月為80—82%,10—2月較小,變化在75—79%之間,全年無霜期通常為291天。
自然資源
農業資源
1、耕地;耕地面積16964公頃。其中水田15932公頃,旱澇保收面積9564公頃。可種植雙季稻、甘薯、花生、烤菸、慈菇、席草、苧麻、高海拔無公害蔬菜產果用瓜及水生農作物等。現有水果面積7405公頃。
2、林業:連城縣林業資源豐富,屬我國南方36個重點林區之一,現有林地面積325.4萬畝,36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48.2畝筍竹兩用生產基地,畝立竹量132株。森林覆蓋率82.8%,居全省首位;立木蓄積量1281萬立方米,立竹量5000多萬根,居閩西之首。
3、漁業:全縣水域面積4.88萬畝,其中中型、小(一)、小(二)型水庫23個,庫容3893立方米。已開發內陸養殖面積14267畝,其中,高優養殖(鰻、鱉魚、螺鏇藻)500畝。淡水養殖品種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鰻魚、鱉魚、羅氏沼蝦等二十餘種魚類及螺鏇藻。
4、畜牧家禽:連城白鴨、三黃雞、白鵝等。其中連城白鴨是我國優良的地方鴨種,據《連城縣誌》記載,在連城已繁衍棲息百年以上,具有獨特的“白羽、烏嘴、黑腳”的外貌特徵,因為黑色的腳丫和頭部,又稱“黑丫頭”。生產性能,遺傳性能穩定,是我國稀有的種質資源。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被稱為“全國唯一的藥用鴨”。現有原種場一個,擴繁場3個、十多個商品基地,年出欄量達幾十萬隻。
礦產資源
連城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種33種,主要有:
煤:儲量2800多萬噸,分布在揭樂、北團、羅坊、廟前、莒溪、賴源等鄉鎮。
金屬礦:①稀土礦儲量11.7萬噸,主要分布在四堡鄉和宣和鄉。②鐵礦儲量110萬噸,分布在莒溪、廟前、文亨、北團等鄉鎮。③鉛鋅礦儲量6.9萬噸,主要分布在廟前鎮。④鎢礦、錳礦儲量分別為2089和24萬噸,主要分布在廟前鎮。
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瓷土、膨潤土、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磷、鉀長石、螢石、辰石、礫石、硫磺礦、雲母等,其中瓷土儲量200.1萬噸,分布在李屋、曲溪、賴源、莒溪、朋口等鄉鎮。已開發礦種20餘種,形成省、市、縣、鄉、村、私營礦產資源開發格局。
水利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年徑流量2.58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0.18萬千瓦,發電量8.17萬千瓦,年可發電3.51億千瓦小時。截止2003年已開發中、小型水電裝機容量4.04萬千瓦。地下水總量7.41億立方米,其中地熱水儲量2585立方米。
地熱資源
地熱資源:境內溫泉有姑田豐頭、文亨湯頭、莒溪和新泉總計8處。新泉的溫泉,泉源豐富,溢出量大,分布面積廣。從新泉大溪、小溪至芴山旁,均有泉脈相通。舊志名勝卷中記載說:“如清濟貫濁河,伏而復現,奇矣!”王璽則以詩描述新泉的溫泉:“溫雲生怪石,暖氣溢平沙,擣練宵涵月,烹丹曉映霞,最憐堪滌垢,新德藉光華。”龍巖市恆通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決定廣邀海內外規劃設計機構,全面開發新泉溫泉旅遊度假區 。
交通運輸
連城境內東西兩側均為崇山峻岭,層巒疊嶂,道路崎嶇起伏。民國以前,陸路無車馬可代步,行人爬山越嶺,備嘗艱辛。水路因溪流短促,灘多水淺,除放排筏順水漂流竹木外,可供船舶運輸的僅朋口——新泉溪數十公里。民國時期,開始修通龍巖——連城——長汀、永安——連城——朋口、連城——寧化3條公路(境內共長143.81公里),但坡陡彎急,路況極差,橋樑損毀缺修,通車率低。抗日戰爭結束後,因公路長期失修等原因,通車中斷,進出縣境依然靠徒步往返。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重視交通建設,及時修復改造舊有公路,不斷增闢各類公路,一改往日交通閉塞,百里行程徒步數日的落後面貌。至1987年,境內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專用道總長829.59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前的5.7倍。水上運輸雖因客觀條件變化,長途航運中斷,但沿溪民眾仍可進行農副產品的少量短途運輸。此外,1986年還增闢了連城——福州民用航空線,試辦了18個航班。
從縣城蓮峰鎮至首都北京的直線距離1600公里,交通里程為2663公里;至省會福州的直線距離260公里,交通里程428公里;至最近的海港廈門的直線距離為200公里,經永安乘火車的交通里程為395公里(其中鐵路285公里)。若經龍巖、漳州一線直通廈門的公路里程為341公里。
目前高速公路有G25長深高速和廈蓉高速,航空有飛抵杭州、上海、深圳、福州等地航班。鐵路有通往北京廈門江西等省市的直達線,2015年12月26日贛瑞龍鐵路通車,連城冠豸山火車站迎來了首趟客運動車組列車,連城從此邁入動車時代。
經濟
2012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幅。全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可達110.5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項指標,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財政收入5.5億元、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3.5億元,分別增長28.2%、32.5%,增幅位居全市第三和第一。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提高1.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提高1.5個百分點。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9%。三次產業結構比更趨合理。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億元、增長43.2%,位居全市第三,其中工業投資6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3%。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0億元、增加值25.5億元,分別增長22.5%和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億元、增長19%。新開工、新竣工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47個和29個。外貿出口總值6500萬美元,增長131%,實際利用外資3600萬美元,增長10%。
農業
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在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下,生產水平低,農民主要從事單一的糧食生產,到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才3.22萬噸,畝產135公斤,人均297公斤,除交租外,實際口糧人僅150公斤左右;此外,還種植一些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養豬、牛、兔、雞、鴨之類的畜禽。人均產值為117.72元,但由於購糧和交納苛捐雜稅,貧困者居多。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運動,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到1956年全縣實現合作化時,糧食總產達到4.52萬噸,畝產達166公斤,人均占有量320公斤。與1949年對比,總產增1.34萬噸,畝產增31公斤,人均占有量增23公斤。
1959~1961年,由於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左”傾錯誤的嚴重泛濫,挫傷了農民民眾的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使糧食連續三年歉收。1961年與1956年比,總產減1.10萬噸,畝產減33公斤,人均占有糧食減111公斤。1961年9月,貫徹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通過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糾正“左”的錯誤,經三年國民經濟調整,至1965年糧食總產恢復到4.76萬噸,畝產上升到178公斤,兩項均超過1956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普遍被衝擊,幹部遭批鬥,機構癱瘓,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被破壞,農業生產再次滑坡。1968年糧食總產又減至3.88萬噸,倒退到1951年水平。至1972年後,逐步恢復農業機構,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推廣矮稈良種,改進栽培技術,增加農藥化肥供應,產量逐年增長。至1977年糧食總產達7.99萬噸,畝產296公斤,比1956年畝增130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得到全面發展,1983年糧食總產達到11.09萬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此後幾年,因諸多因素的制約,糧食總產徘徊在10萬噸左右。1987年糧食總產10.70萬噸,占地區第五位;畝產266公斤,占地區第4位;人均占有量384公斤,占地區第四位;人均農業產值165.79元;人均向國家提供糧食(征糧、購糧、加價糧、超購糧四項合計)80公斤。與1949年對比,糧食總產增加2.32倍,畝產增加2.19倍,人均糧食增加30.30%,人均農業產值增加48.40%。烤菸、茶葉、水果、生豬、水產品也大幅度增加。
連城縣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紅心地瓜、白鶩鴨、花卉、烤菸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培育壯大。2013年1月至10月,累計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擔保資金4400萬,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547家,帶動農戶4.4萬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10.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45.3%。實現“三農”綜合保險17個鄉鎮全覆蓋。實施“花卉苗木整鄉(村)推進”工程,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2.8萬畝,邁入全省花卉苗木生產大縣。連城蘭花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全國十佳花木種植企業”。地瓜乾加工實現產值8億元;連城白鴨出欄324.3萬羽,連城白鴨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成並投入運行。福建連城農民創業園連城白鴨標準養殖與蛋品加工和特色國蘭種質資源庫項目基本完成。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園2013年新增投資8400萬元。連城縣獲第五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展館布置金獎、最佳組織獎,連城蘭花、毛竹分別獲市“花王”、“竹王”稱號;連城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宣和鄉被認定為“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鄉鎮”。
工業
清朝以前,境內工業均屬於手工業範疇,其門類有陶瓷、造紙、採礦、冶煉、雕版印刷等。到民國,除在縣城增辦有一所半機化操作的印刷廠、一座發電量8千瓦的小電廠外,其餘則仍是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手工業。現代工業品全由外地輸入。故195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76.1萬元。
1952年起,將分散的個體手工業再組織起來,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創辦了縣松香廠、火電廠、印刷廠和輾米廠等工業企業,至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上升為704萬元,是1950年的9.25倍。1958年“大躍進”期間,在“大辦鋼鐵”的推動下,建立了一批工業企業,但因違反了經濟規律,在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時,大部分工礦企業被壓縮下馬。是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313.31萬元,不到1957年的一半。1963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建設總方針後,工業生產有所回升,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679.89萬元,為1962年的2.1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生產管理混亂,絕大多數工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工業生產徘徊不前,到196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834.2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041萬元的25.22%,1975年,整頓工業企業,健全管理制度,生產逐步回升。並興辦了鐵廠、造紙廠、氨廠、水電站、膨潤土礦、水泥廠、北團煤礦等工礦企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79年,工業總產值達373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666萬元的38.68%,比1969年增長近4.5倍。1984年,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後,陸續辦起汽車修配廠、啤酒廠、塑膠彩印廠等。各企業在改革中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擴大生產能力,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到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230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0064萬元的61.32%,比1979年增長3.29倍。全縣工業企業職工有7260人(含縣境內省地工業企業和集體工業),其中幹部880人,工程技術人員284人,工人6096人(含學徒、服務人員、臨時工),共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8個,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127個,鄉(鎮)(包括村辦)工業企業111個。
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9.6億元、增長38.4%,其中光電產業產值3.7億元、增長31.1%;海峽生物醫藥產業園開工建設,海峽光電產業園、鑫晶光電信息產業園和賽特新材料產業園建設步伐加快;福建鑫晶35公斤級和80公斤級人造藍寶石生長爐,分別投產70台和11台,成為國內最大的LED襯底材料供應商;賽特新材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五個重點發展的產業持續壯大。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姑田游大龍 :姑田游大龍,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每年元宵節,連城縣姑田鎮民間都要舉行游大龍的民俗活動,祈福人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規模和神龍的形象,歷史上最長的大龍為二百三十六節總計一千餘米長,創吉尼斯世界記錄。2002年元宵節的大龍,龍身有237節,加上龍頭、龍尾,整條龍長達950米,被譽稱為“姑田大龍甲天下”、“天下第一龍”。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苗。2012年,大龍的長度為771.9米,並打破了世界紀錄
河源十三坊 進公太 :進公太為福建(簡稱閩)閩西一帶留傳的民俗盛世,以祭祀開閩王王審知為主題。河源十三坊即祭祀公太的十三個區域集體,主要是位於閩西連城、長汀兩縣交界處的十三個村落,其中又以連城縣內的朋口鎮、宣和鄉居多(過去宣和全鄉叫上河源,朋口鎮管轄的其中五個村叫下河源,統稱河源里)每個區域集體舉辦一年,以十三年為一個輪迴,故活動相當盛大,而舉辦的十三個區域集體有“河源十三坊”之說。十三坊的民眾每年農曆二月初三都要舉行紀念開閩之王王審知的廟會即“進公太”,連城縣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長汀縣的鐘屋村等鄰近鄉村也參加河源十三坊的入公太。
羅坊 走古事 :據傳,昔日連城羅坊常鬧旱、澇災,當地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自此流傳延續至今有幾百年了。走古事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中國山村狂歡節”。
林坊大龍 :林坊游大龍是林坊林氏家族傳統文化藝術活動的遺產,發軔於明朝初,已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清朝年間,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縣做工時,潛心學到了扎龍和製作技術。後經過幾代先輩對龍製作技術改進,林坊大龍別具一格,彰顯特色。龍頭高大威武,雄壯秀麗,色調和諧富有濃厚的文化內涵。龍頭口中含著紅彤彤的龍珠,頭上虎鼻、鹿角、腰間鷹爪拔出,身披龍鬚,龍更顯龍蟠虎踞,生龍活虎,氣勢凌人。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節定為游龍慶豐收迎新春的慶典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001年林坊大龍代表龍巖市參加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在古田的演出活動。
芷溪花燈:芷溪花燈, 由蘇州引進,以宮燈為主燈,分二層結構。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鰲魚燈,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多達99盞小燈。點燈用特製玻璃燈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每個花燈要12人抬護,元宵節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曾出過110多個花燈長隊。花團錦簇,琳琅滿目,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十分壯觀,有"紙包火的奇蹟"之稱。
北團游大粽:農曆一月初六至十三,是福建省連城北團上江坊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動。從初六起,村民們開始用上萬片粽葉縫製粽衣,1個粽用120斤糯米,製作成1.6米高的大粽。初七晨大粽下鍋,蒸煮4天4夜,十二日用金箔,吉祥紙花等妝粉大粽,供奉於宗祠。十三日出遊,村民們抬著1個個大粽,鳥銃、鳴鑼開道,彩旗花傘引路,一路吹打,浩浩蕩蕩,沿村道遊行。熱鬧完畢,大粽則分給村民,保佑各家五穀豐登、五業興旺。節日一過,春耕大忙就開始了,民間習俗仍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憧憬。
犁春牛 :中原傳入連城南部地區,尤其盛行於芷溪、新泉兩地,約五百多年歷史。每年立春前後,以家或片為單位,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整個隊伍,由七人的鑼鼓隊開道,二位童男女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利燈。牽牛僮牽著用紅綢布扎花絮披頭的健壯耕牛,後接犁田、送飯、釣魚、挑柴、抬農具、讀書、擔牛草、挑穀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餘組成。牽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興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聲。他們捲袖、赤腳、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圍裙。觀眾多時還要唱山歌,儼然是一幅模擬春耕勞作的熱鬧非凡的春耕圖。
連城拳 : 明洪武年間(1385年),南田(連城縣隔田村)黃氏千七郎公之妻張氏四娘,與本縣巡檢張繡是河南同鄉,素為戚誼之交。巡檢張繡任職屆滿,請張四娘的長子黃張生挑運行李隨其回河南,到河南後,張繡便推薦黃張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孫三位僧人為師,練習少林諸般武藝達三年之久。雖時間有限,但黃張生依然學得三位師傅的精髓要領。黃張生返回家鄉後,將其所學盡數教授給族人,因此隔田武術得以沿襲不衰。後經黃觀傑等人在實踐中刪改後精益求精,使武術套路更加精煉、充實完善。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堪稱武林奇葩。連城拳有南田黃家拳和洋地巫家拳兩種。
提線木偶書法:連城木偶歷史悠久,五十年代初,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徐傳華,曾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表演節目,並應邀赴前蘇聯、波蘭、捷克等國訪問演出,被譽為中國木偶表演藝術大師。他的嫡傳弟子李明卿,從事木偶表演藝術21年,他的"木偶書法"被國際新聞媒體和藝術界同行們讚譽公認為世界首創神州一絕,此項表演節目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之最。
美食文化
連城紅心地瓜乾: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幹”之一,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乾之鄉”。連城鄉村土質鬆軟,酸鹼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乾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營養豐富,遠銷東南亞和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番薯乾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態,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隨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現在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游擊時物資匱乏,飢一頓飽一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飢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後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連城 白鴨 :連城白鴨出產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全身羽毛潔白,因為黑色的腳丫和頭部,當地又稱“黑丫頭”。“全國唯一藥用鴨”,“鴨中國粹”。清代《十藥神書》記載,連城白鴨治咯血、虛癆等病症,是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食品,中醫和民間對鴨均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祛痰開竅、寧心安神、開胃健脾功效,廣泛用於治療小兒麻疹、肝火、無名低熱高燒和血痢,對癌症患者具有緩解病痛、輔助治療作用。清朝道光年間被列為"珍品、貢品"。經廈門大學生物系和省農科院中心室試驗測定:連城白鶩鴨含有17種胺基酸和10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膽固醇含量極低。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地瓜乾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捆板 :亦稱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遷後,因當地不種小麥,無麵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創造,北風南味,別具特色。連城南部地區,幾乎家家會做,人人愛吃,街頭小吃攤上也時有出售。
九門頭 :連城傳統火鍋名菜,別名燜九品。源於連南朋口溪流域一帶,俗稱“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製成。此菜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的功效,是藥膳兼濟的佳肴。由於食用的是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包括了牛身上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已列入全國名菜譜。
芋子餃 :芋子餃皮呈玉色,形如半月,內包豬肉、香菇、大蔥等原料調製的餡心,食之皮嫩餡香,潤滑適口,是連城城鄉民眾逢年過節必制的傳統名食,在連城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傳,早期製作的芋子形如“米桃”(壽桃),俗稱“桃子”,又因芋餃上席後須趁熱食用,放涼後則香味流散,故又有別名“趕燒”(趁熱之意)。
四堡漾豆腐 :福建客家菜四堡漾豆腐,是福建閩西連城縣客家的特色佳肴。已有300餘年的歷史,與明清時期四堡的印刷業繁榮有著很大的關係。據說,當時印刷工場的工人日夜勞作十分辛苦,家人就專門烹調出一些清心潤胃、滋陰養元的菜餚給他們補身體,漾豆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菜。以四堡當地特產的一種“五月黃”豆為原料製成的豆腐,嫩白滑爽,滋味香鮮。福建客家菜四堡漾豆腐就是以四堡產的豆腐為原料製作的。
雪花魚糕 :連城民眾喜愛吃魚,不僅因為魚肉鮮嫩可口,營養豐富,且“有魚”象徵“富足有餘”的好兆頭。連城菜中有多種多樣的淡水魚菜餚,其中尤以“雪花魚糕”製作精細、造型新穎、鮮嫩可口,成為宴席中的上等菜餚。“雪花魚糕”選用鮮淨魚肉,剝除皮、骨,配以肥豬肉、地瓜粉、蛋清及調味品製成,將魚肉搗成魚泥,肥豬肉剁成肉泥,投人地瓜粉、味素、胡椒粉、鹽、薑汁、蔥汁等攪拌均勻,裝人圓盤中,放鍋中蒸熟後出鍋劃成菱形片,再把蛋清抹在蒸後劃成片的魚糕上,回鍋蒸3分鐘即可上席。
“雪花魚糕”又稱雪花銀片、烊魚,裝盤後觀之如銀似雪,食之鮮香滑嫩。喜慶宴席中,人們常以出不出這道名菜作為宴席是否豐盛的標準,以至有“不出烊魚不成席”之說,在閩西首屆“山茶花節”評比中,此菜獲風味小吃第一名。
特色文化
連城蘭花 :連城植蘭自宋始,以朋口鎮桂花村最為有名,百餘戶人家幾乎家家種蘭,有100餘個品種。20世紀80年代末朋口農民聯合成立了蘭花開發公司,在鎮所在地建起了近萬平方米的蘭花輔。1994年第四屆中國蘭花博覽會上,朋口農民栽培的建蘭新品種“三友梅蝶”“南斗素”“陽生素”,分獲銀獎和2項銅獎。全縣現有養蘭戶2000餘戶,栽培以素心建蘭為主的130多個品種,並曾出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
連史紙 :連城宣紙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所以是精裝印刷、複製描繪、書畫裝裱的好材料。連城在姑田鎮建立了皮宣紙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許多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把連城的宣紙當作饋贈親友的佳品。
連城 根藝 :連城根雕始於宋末元初,前人的作品大局限於神像或神案上擺設的吉祥動物。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品種類不僅有人物、花卉、動物,還有花插、幾、案等。
風景名勝
2011年11月27日,在位於連城縣文亨鎮的省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85億元的天一國際溫泉度假村項目現場,溫泉泡池區、接待中心、酒店客房等建設已基本完成,一期項目元旦前將竣工投入試運營。連城縣圍繞打造中國旅遊強縣和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的目標,以項目為抓手,精心策劃生成、組織實施旅遊服務中心、溫泉度假村等18個項目,總投資17.53億元,著力完善旅遊要素,打造優越環境,壯大旅遊經濟。該縣以政府為主導,各級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積極爭取中央和各級資金支持,實施培田創4A級旅遊區、冠豸山創5A級旅遊區、旅遊服務中心、客家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等項目。加大旅遊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公司實施海峽客家論壇中心、溫泉度假村、賴源旅遊區開發、新泉溫泉酒店等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推動森林山莊、連城大酒店等星級酒店改造升級,提升旅遊接待能力。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該縣安排縣領導、部門掛鈎項目,對重點項目組成專門的班子負責協調組織實施;財政、國土、林業、交通、旅遊等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做好項目資金、用地、建設等保障工作。這些項目基本上已經開工建設,推進順利。2012全年接待遊客301萬人次、增長35%,旅遊總收入14.5億元、增長52.1%;依法收回並履行冠豸山經營權;連城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天一溫泉度假村、培田古村落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馮地村被評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成功舉辦客家元宵狂歡節、“魅力冠豸山·茗匠之星”大型演唱會、海峽客家旅遊歡樂節和溫泉旅遊節等“四季連城”旅遊文化年活動。
綠色生態游
冠豸山 風景區——連城冠豸山【豸,在此讀寨(zhai)】,因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位於福建連城縣城東郊1公里。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46平方公里,由獬豸冠(冠豸山)、石門湖、天寨(竹安寨)、九龍湖、雲霄岩(旗石寨)五個遊覽區組成,集山、水、岩、洞、泉、寺、園諸神秀於一身,雄奇、清麗、幽深。她被稱為“客家神山”、“三江上游第一觀冠”。豸山以其天生麗質於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8年被列入“中國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2009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梅花山——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於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交界地帶,總面積22168.5公頃,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區,位於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俗稱"梅花山十八洞"。被中外專家稱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翡翠”,是享譽全球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是“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有陸棲野生動物362種,獸類6日20科66種,鳥類17目40科198種,爬行類3目10科40屬69種,兩棲類2目8科29種,還有魚類5目14科51屬65種,貝類4目15科27種及浮遊動物9目32科170種,有昆蟲20目150餘科2000餘種,大型真菌116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華南虎,金錢豹、雲豹、金貓、黑鹿、梅花鹿等42種珍稀動物和金斑啄鳳蝶,詹彩臂金龜等珍稀昆蟲。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竹混交林,竹林,亞熱帶山地灌叢,草叢等11個植被類型63個植物群系。區內植物種類僅維管束植物有184種734屬1628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區的有觀光木、福建柏、鍾萼木、傘花木、青岡林、紅豆杉林、柳杉林等23種,珍稀植物60餘種。
賴源溶洞:位於連城縣賴源鄉上村,著名的有三洞:仙雲洞、幽琴洞、石燕岩。
民俗文化游
四堡——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是我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金瓶梅》等一千餘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培田古民居:堪稱中國客家人莊園的宣和鄉培田古村落,她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個書院、二座跨牌坊構成,規模宏大,工藝精湛,歷史悠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攏屋之後發現的又一世界建築奇葩,承載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築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精品。2005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榮獲“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客家大宅門 ——萬人古村 芷溪:芷溪位於連城南部,自明清以來先後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國內罕見、規模龐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築群。
中華山性海寺:中華山性海寺始建於明洪武四年,是八閩名剎之一。該寺四周樹木蒼翠,綠竹掩映,環境幽靜。占地4000多平方米。寺內建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還有放生池,池上的拱橋直通大雄寶殿,殿深14米,寬18米,正中供華嚴三聖,形象壯麗雄偉。大殿左右為鐘鼓樓及法堂等。大殿後為藏經樓。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該寺於1983對外開放。
望雲草室 和 連南區革命委員全舊址(張氏家廟) :望雲草室為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在連城縣新泉鎮。
榮譽稱號
連城四堡雕版印刷工藝和客家元宵節慶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城縣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紅心地瓜乾之鄉”、“中國溫泉之城”、“中國騎都”、“中國連城白鴨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客家美食名城”、“全國雙擁模範縣”等榮譽稱號、”中國蘭花基地“。
2014年2月14日,在連城客家元宵狂歡節開幕式儀式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為“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號的連城縣授牌,連城縣成為我省首個被授予“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號的縣份。連城縣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承久遠,被稱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活動的大觀園”。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福州市 | 鼓樓區 | 台江區 | 倉山區 | 馬尾區 | 晉安區 | 福清市 | 長樂市 | 閩侯縣 | 閩清縣 | 永泰縣 | 連江縣 | 羅源縣 | 平潭縣 |
廈門市 | 思明區 | 海滄區 | 湖裡區 | 集美區 | 同安區 | 翔安區 |
莆田市 | 城廂區 | 涵江區 | 荔城區 | 秀嶼區 | 仙遊縣 |
三明市 | 梅列區 | 三元區 | 永安市 | 明溪縣 | 將樂縣 | 大田縣 | 寧化縣 | 建寧縣 | 沙縣 | 尤溪縣 | 清流縣 | 泰寧縣 |
泉州市 | 鯉城區 | 豐澤區 | 洛江區 | 泉港區 | 石獅市 | 晉江市 |南安市 | 惠安縣 | 永春縣 | 安溪縣 | 德化縣 | 金門縣 |
漳州市 | 薌城區 | 龍文區 | 龍海市 | 平和縣 | 南靖縣 | 詔安縣 | 漳浦縣 | 華安縣 | 東山縣 | 長泰縣 | 雲霄縣 |
南平市 | 延平區 | 建甌市 | 邵武市 | 武夷山市 | 建陽市 | 松谿縣 | 光澤縣 | 順昌縣 | 浦城縣 |政和縣 |
龍巖市 | 新羅區 | 漳平市 | 長汀縣 | 武平縣 | 上杭縣 | 永定縣 | 連城縣 |
寧德市 | 蕉城區 | 福安市 | 福鼎市 | 壽寧縣 | 霞浦縣 | 柘榮縣 | 屏南縣 | 古田縣 | 周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