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9戶通自來水。有49戶通電,有4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之一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00萬元;畜牧業收入10.50萬元;林業收入23.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0.20萬元;工資性收入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在雲南省內務工26人。特色產業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鳳慶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50萬元。該村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蠶桑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5戶,共鄉村人口230人,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11人。其中農業人口230人,勞動力110人。該村以 族為主(是××、××族混居地),其中族229人, 族0人,其他民族 0 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享受低保2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建有(無)0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否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鼎新完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心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50公里,距離中學2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 人,其中小學生27人,中學生7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 年被 評為“ ”等等。(適當增加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情況)。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8.7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無)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0,000.00元(人均43.67元),一事一議籌勞600個(勞均4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自行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尚未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4人。該村黨小組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小組;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本村或是設在村委會),團員8人。該村團支部 年被評為 先進團支部;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需完善和改造農田挑灌溝道,田溝路較長分布不合理等因素使農業用水浪費過多且還不能保證農田基本用水,造成農作物增產無望現象;2、宅基地缺乏和農業生產用地緊張局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果;2大力扶持養殖大育,推動全村畜牧業的發展,打破發展瓶頸,為村民增收致富找到突破口;3、扶持一批種植戶,提高種植水平,以蔬菜生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之一。
自然村大盤點(一)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