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Pygmies,單數作Pygmy),不單指一個種族,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於150厘米或155厘米的種族。對於身高稍長的人種,又稱作“類俾格米人”(pygmoid)。現時“俾格米人”這個名詞一般被用來專指在非洲的相關人種。這個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俾格米人8歲時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

簡介

俾格米人(主要以狩獵為生)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Pygmies),他們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人類學中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0公分(59吋)的人種 ,稍高的稱為類俾格莫伊人(Pygmoid)。赤道非洲的俾格米諸群體是最著名的,俾格米名稱多半指他們。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布西曼人也是俾格米人身材。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陀人,兩詞皆出自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 。尚未發現兩者之間有遺傳上的聯繫。

現時,“俾格米人”這個名詞一般被用來專指在非洲的相關人種,不過“俾格米人”這個名詞一般被認為帶有貶義,但由於現時未有一個較好的詞語來形容這班在非洲中部的人種。Hewlett建議採用他們的自稱“森林的兒子”("Forestpeople"或"Forestforager"),而他們比較喜歡其他人以他們實際所屬於的種族的名稱,例如:阿卡族(Aka,又名姆邦加族/Mbenga)、巴卡族(Baka)、木布提族(Mbuti)和特瓦族(Twa)。在中非洲,有時會用“阿卡”的眾數形式“巴雅卡”來表示當地的所有俾格米人。相同地,在剛果語裡亦有類似的名詞“巴姆邦加”。

比較知名的俾格米人都生長於非洲中部,例如:Aka、Efe及Mbuti等民族;在泰國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巴西及玻利維亞亦有俾格米人。這些棕種人是東南亞最早定居的人種。此外還發現至少有25個小型人類個體,大約於1000到3000年前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群島生活。

來源

“俾格米”這個名字源於希臘語,原來是古希臘的長度量度單位,大約是從手肘到手指關節的距離。

荷馬的史詩里亦有提及過這一種人種,並指他們在衣索比亞居住。過往,研究普遍認為這兩種人並未有任何關連,純綷是19世紀時歐洲人借用了古希臘的名稱來形容這種當時新發現的人種。

在近年考古學家對黑色非洲人種的研究,顯示可能俾格米人的種種傳說是由當時遊走於非洲大陸的科伊桑人流傳到歐洲。

發現

俾格米人最早大約在晚石器時期出現,他們原是位於中非洲的熱帶雨林里的居民,是一班狩獵採集者,後來被鄰近新移民的農耕者吸收或取代,並學會使用他們的語言。因此,在非洲的俾格米人現時使用的語言都是中非洲當地的語言,包括有:中蘇丹語、Adamawa-Ubangian及班圖語。不過,這個看法目前(截至2013年)尚未得到考古學方面的支持,而在遺傳學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亦未能提供毫不含糊的證明。

熱帶雨林內非常低的紫外線水平[可能是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的成因,因為紫外線是令人體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必要元素,而維生素D亦會影響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從而影響到骨骼的生長及保養。

分布

亞洲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亞洲所有俾格米人都是尼格利陀人,這些群體在生物學起源上沒有聯繫。住在剛果(金夏沙)伊圖里(Ituri)森林的著名俾格米人諸群體代表俾格米文化的樣板。他們全體被稱為姆布蒂人(Mbuti),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

非洲

赤道非洲的特瓦人(Twa,巴特瓦人〔Batwa〕)也頗有名,住在薩伊、盧安達蒲隆地的基伏(Kivu)湖周圍的高山和平原上。很多人專門制陶器出賣;有些以打獵為生;還有人充當宮廷樂師和侍從。向西在剛果河以南的沼澤地帶住著人口眾多的茨瓦人(Tswa,巴茨瓦人〔Batswa〕)。主要以捕魚和設陷阱捕捉動物為生。

剛果

在剛果以北,烏班吉(Ubangi)河以西的森林裡住著巴賓加人(Babinga)。也是被涵化的類俾格米人的一個群體。再向西行,在喀麥隆和加彭還有些分散的群體。在體型上甚至更接近真正的俾格米人。

特徵

俾格米人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頭大腿短,皮膚暗黑,鼻寬唇薄,頭髮鬈曲,體毛髮達,膚色比其他黑人略淺,呈淺棕色。 俾格米人臉上畫著簡單的花紋,身背自製的長弓短箭,出入熱帶原始森林。

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俾格米人體力過人,自食其力,自稱是“森林的兒子”。俾格米人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肚臍眼凸起雞蛋大小的肉疙瘩。

俾格米人身材最高1.4米,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裡的俾格米人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人類學家研究證實,俾格米人是史前桑加文化的繼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民族。他們不是長得畸形,是特殊的人種。

分類

非洲的俾格米人

非洲俾格米人分布地——剛果分布地——剛果(圖中黑色部分)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Negrillo),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沒有統一的語言。崇尚森林。歷史上,他們曾是非洲中部地區的主要居民,在班圖人大遷徙時一部分被同化,其餘則被排擠到熱帶森林深處。殖民者入侵後,又遭到殘酷屠殺,人口銳減。尼格利羅人男子狩獵,女子採集。用獵獲物與鄰族換取必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沒有私有觀念,財產歸集體所有。年歲最大和最聰明的人被公認為族長。血統按父系計算。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

以下國家皆有非洲俾格米人在生活: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安哥拉、波札那、納米比亞及尚比亞,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大多數的俾格米人都是狩獵收集者,主要依靠從生活環境中取得的食物。他們有時亦會跟鄰近的農夫交易,以取得耕種得來的食物,又或其他所需的物品。

非洲俾格米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族:
·當中最為知名的是姆邦加族(Mbenga),包括了阿卡族和巴卡族,他們居住在西部的剛果平原;
·木布提族,包括了在伊圖里熱帶雨林(IturiRainforest)居住的埃菲族(Efe)等民族,以及
·在非洲大湖區居住的特瓦族。

非洲俾格米人分為若干地區群體,主要有:
·班布蒂人:下分埃費和阿卡等支系,居住在薩伊東北部伊圖里河一帶。
·巴特瓦人:居住在薩伊境內開賽河和剛果河中游之間地區,是最大的尼格利羅人群,居住在盧安達、蒲隆地和烏干達境內的亦稱巴特瓦人。
·巴賓加人:居住在加彭和剛果境內。另外,在加彭境內還有3個小的尼格利羅人群,名為克維人、邦加人和科亞人。

矮黑人

矮黑人,即亞洲俾格米人,也稱尼格利陀人(Negrito),東南亞的半遊牧民族。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和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是目前(截至2013年)被了解最少的人類族群之一。他們可能是東南亞(包含紐幾內亞)的原住民。
矮黑人和其他人種比較起來有最純的粒線體DNA基因庫,因此他們的粒線體DNA被拿來當做研究遺傳漂變的基礎。

相傳二三千年前曾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後受馬來人排擠和同化,現僅存留於馬來半島泰、馬邊境的密林深處,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沼澤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內格羅斯、巴拉望棉蘭老島的偏僻山區,以及印度的安達曼群島等地。包括塞芒人、庫布人、阿埃塔人和安達曼人等支系。無統一語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語言或借用鄰族語言,並受鄰族文化影響。少數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多數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有巫師。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會無階級,也無首領。多以狩獵採集為生,由40~60人組成群體,在一定的地域內活動。

博閏人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凱恩斯以西的大分水嶺,有一個名為博閏湖(LakeBarrine)的火山湖。在這裡附近的熱帶雨林居住著一個澳洲原住民種族,他們的身高比其他原住民要短,被稱為“博閏人”。這一班博閏人一度被認為是澳大利亞大陸最早期移民的痕跡,但這個理論現時已不再成立。

生活習性

群居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單位。男人以氏族為單位進行活動,沒有私有觀念,過著原始有、穴居生活。俾格米男子擅長打獵,喜歡集體圍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樹根。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數字和時間概念。

一夫一妻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歲時生理機能就已經發育成熟,開始過性生活,並生兒育女。他們實行一夫一妻制,十幾或幾十個家庭結成一個或大或小的部落,勞動果實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領統一進行平均分配,過著氏族社會式的生活 。

吃熟食

俾格米人吃熟食,很早就知道火的用途,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取得火種,因此火種的保存就成了婦女日常的重要工作。

風俗

婦女用母乳化妝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用芭蕉葉、棕櫚葉當衣料,用象骨、甲蟲、羚羊角、龜背殼等做項鍊、手鐲等。

由於經常有遊客光顧,俾格米人也學著穿起了衣服。但他們所穿的衣服都是遊客所贈,自己並不會製造。他們將採集到的各種野果子搗碎,把汁液與婦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妝品。因野果種類不同,顏色各異,所以,配製出的化妝品五顏六色。俾格米婦女喜歡濃妝艷抹。澳門在臉部繪上幾何圖形,以增加美感,驅妖祛邪,用來表示吉祥美好 。

樹葉搭建茅屋

俾格米人蓋房不用磚瓦和沙石,他們就地取材用芭蕉葉或棕櫚的枝葉,搭成高1.5米的橢圓形簡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齊有序地搭建,各家獨立又戶戶相連形成一個圓圈,長老的住房位於圓圈的中心。森林裡光線暗淡,小房屋隱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獸的襲擊。

各家茅屋面積五六平方米,屋中間的石頭上生者著一堆火,上方架著一個泥罐子,樹幹橫在地上當凳子,牆上掛著弓箭、獸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家什。平日一家睡在用獸皮和雜草鋪就的地上。儘管生活簡陋,俾格米人卻自得其樂,他們遠離城市的嘈雜和戰火的紛擾,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吃白蟻,護森林

俾格米人的聽覺、視覺和嗅覺十分靈敏,是捕獵的高手。如果一隻蜜蜂在距離他們10米外飛過,他們能準確地說出蜜蜂的種類和雄雌。

俾格米人喜歡鹽,愛吃白蟻。白蟻出洞,預示大雨降臨。每當天氣悶熱,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蟻,一邊捉一邊吃,津津有味。喀麥隆俾格米部落的一位長老介紹說:“吃白蟻對身體有好處。平時不下雨,我們就用煙把白蟻熏出洞。”

俾格米人把森林視為“萬能的父母”。他們不允許砍伐生長著的樹木。枯乾的樹枝能用來取暖或做飯。曾經有一支西方探險隊到達俾格米人居住區,因為隨意砍下樹枝而被憤怒的俾格米人趕出了居住區。

瀕臨絕種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瀕臨絕種的危險。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歪理邪說驅使他們犯下罪惡的勾當。

世界上著名的遊牧民族

在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有許多遊牧民族,據說其中最大的是西非的富拉尼族人,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曾經是最強悍的,最有戰鬥力的。他們不僅多次征服過中原,也征服過歐洲和近東,讓我們了解一下世界各地遊牧民族。
柏柏爾人
澳大利亞土著
匈奴
回鶻
山戎

柔然
鐵勒
丁零
貝都因人
布須曼人
契丹
印第安人
東胡

敕勒
薛延陀
靺鞨
吉普賽
涅涅茨人
女真
俾格米人
鮮卑

党項族
吐谷渾
室韋
哈薩克族
突厥
羌族
富拉尼族
烏桓
車師
烏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