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資料
名稱: 白檀
學名: 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Miq.
科: 山礬科
屬:山礬屬
類別: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米,乾皮灰褐色,條裂或小片狀剝落。冬芽疊生。小枝灰綠色,幼時密被絨毛,間葉互生,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9厘米,寬2-4厘米,邊緣有細鋸齒,中脈在表面凹下。花白色,芳香,圓錐花序生於新枝頂端或葉腋,花萼外無苞片,雄蕊約30枚,長短不一,花絲基部合生,呈五體雄蕊;子房無毛。核果成熟時藍黑色,斜卵狀球形,萼宿存。花期5月,果熟期10月。圓錐花序,花小,芳香,白色,春末至初夏開放。漿果小,金屬藍色。葉暗綠色。雄蕊著生於花冠上,多數至4枚,通常多於15枚,花絲連合或分離,排成1-5列,花葯近球形,2室,縱裂;子房下位或半下位,3(2-5)室,花柱1枚,柱頭小,頭狀或3(2-5)裂;胚珠每室2-4顆,下垂。核果或漿果,頂端具宿存花萼裂片,基部常具宿存苞片和小苞片,1-5室,每室有種子1。
產地分布
主產印度、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為中國原產樹種,分布範圍廣,北自遼寧、南至四川、雲南、福建、台灣。華北地區山地多見野生。幾乎遍及中國乃至朝鮮、日本,路邊野生到處可見。生長習性與生態習性
生於海拔760-2500m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喜光也稍耐蔭。深根性樹種,適應性強,耐寒,抗乾旱耐瘠薄,以河溪兩岸、村邊地頭生長最為良好。南方較多,本種南北均宜。白花藍果充作花籬或林緣、路邊均好。識別要點
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
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觀賞套用
樹形優美,枝葉秀麗,春日白花,秋結藍果,是良好的園林綠化點綴樹種,莖皮纖維潔白柔軟,土名懶漢筋。木材細緻,為細工及建築用材。木材細密,可提供優質木材作為家具用材。種子可榨油,供制油漆、肥皂等用;根皮與葉可作農藥。繁殖栽培與促進開花
生物學特性:喜濕,好光,要求肥沃土壤。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於7月採收果實,去掉果肉,種子常用沙藏層積90d以上,春播。
白檀是著名的美花多花性植物。由於習性強健,分櫱多,民間栽培普遍,經常看到用臉盆或砂鍋很隨便地開放性種植,也能開花。在溫室里長期種植反而長得細長,開花也不良。 越冬溫度不能高 日常管理除了滿足光線充足、介質富含有機質等一般要求外,冬季給予較低的溫度,讓它徹底休眠特別重要。休眠期間由於營養生長被抑制,使養分轉化和積聚,因而會促進花芽分化。此外每年開花期後要適當疏去一些過密的分枝。必要時翻盆(不一定每年翻),促使新根生長,併合理補充一些肥料。
孕蕾早期控水,每年9月前後是花芽形成期,此時要有意識地控制澆水,使莖枝略顯萎軟,以利花芽形成。也許此時保持乾燥會招致紅蜘蛛蔓延,但紅蜘蛛輕微地危害(要控制,不使其過度蔓延)後,會促使花芽形成和分化。其斑錦品種山吹,這種現象更明顯。紅蜘蛛危害後能刺激開花,實質上有兩種原因:一是由於紅蜘蛛通常在乾燥條件下發生,這個乾燥條件如適逢花芽形成期,那么一方面誘發紅蜘蛛,一方面又無意中抑制了營養生長,促使花芽形成。二、蟎類寄生會產生激素。有報導說:雌雄異株的柳屬(salix)植物由於蟎類寄生導致了性別逆轉,這很顯然是激素引起的。 嫁接:特別是用莖肉飽滿、維管束稍呈木質化的量天尺(俗稱老三角)作砧木嫁接,成活後很明顯地易開花多開花。如操作不便(木心太硬),可改用斜接法。使用激素或其他化學物質,如矮牽牛用蔗糖、杜鵑花用ccc(一種矮壯素)、風仙花和紅杉等用赤黴素、鳳梨用乙烯、擬南芥用維生素e處理後,都能刺激開花。
藥用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功效主治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皮膚瘙癢。治中惡鬼氣,殺蟲。煎服,止心腹痛,霍亂腎氣痛。散冷氣,引胃上升,噎膈吐食。另外,如面生黑子,可每夜用漿水洗拭令赤,再磨汁塗,很好。
用量方法:
內服:煎湯,9-24g,單用根可至30-4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識別要點
白檀
白檀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
採收和儲藏
根,秋、冬季挖取;葉,春、夏季採摘;花、種子,於5~7月花果期採收,曬乾。
山礬屬種類及分布
山礬屬,約25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中國約80餘種,產江南各省,有些種類的木材可用。灌木或喬木;葉互生,單葉,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輻射對稱,為腋生的花束或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很少單生;萼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花冠5-10裂,通常分裂幾達基部,一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15枚以上,稀更少,排成數輪,分離或合生成束,著生於花冠基部;子房下位或半下位,2-5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核果。具豐富胚乳,胚直伸或彎曲,子葉短於胚根。1屬,約300種,廣布於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約79種,主產長江以南。
所有物種:
歷史
雍和宮的彌勒大佛雕造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它的來歷流傳著一段清乾隆皇帝與西藏七世達賴喇嘛友好的佳話。據清理藩院檔案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達賴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境內的一場叛亂,對乾隆十分感激。當時他得知乾隆欲為其家廟雍和宮建高閣,供大佛作寺後的壓軸,遂在西藏內外廣泛搜羅佛像,以求報答皇恩。恰好當時尼泊爾剛從印度運回一棵白檀巨木,達賴獲悉後立即以重金將白檀樹換了過來。白檀木由尼泊爾經四川歷時三年運抵雍和宮。乾隆見到這棵巨檀,十分歡喜,馬上任命京師的察罕活佛負責造像的設計和指揮,令養心殿造辦處的廣木作,漆作,木作,雕鑾作,如意館五處匠師會同中正殿造辦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當時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穩妥,再建萬佛閣。因此雍和宮有”先建大佛,後建宮殿”的說法,後訛為“先建大佛,後有雍和宮”大佛於乾隆十八年雕刻成功,到去年恰好是二百四十年的歷史。
雕成的彌勒大佛通高二十六米,有八米埋入地下佛像頭戴天冠,雙目圓睜,身披絡腋,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全身纓絡珠寶嚴飾,雍容華貴,兩手結印契,造象的藝術特徵與各地彌勒造像幾乎一致。只是面部表情威嚴有餘,較為少見,有人將其歸咎於當時負責設計的察罕喇嘛不懂藝術。但從藏密造像特徵看,並不為過佛像的名稱,漢藏等地叫法不一,印度梵語稱“彌勒”,藏語稱“強巴佛”,蒙古語稱“邁達拉”,漢語稱“慈氏菩薩按佛經的說法,彌勒現在仍是菩薩身分,為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他將來要接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成佛。因此,在佛教藝術中彌勒通常以兩種身分出現:一為未來佛,一為菩薩作為未來佛,其形象是高髻螺發,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釋迦佛形象大體相同,通常與過去迦葉佛,現在釋迦牟尼佛組成一鋪“三時佛”一起供奉,單獨奉祠少見作為菩薩,形象多為戴天冠,在家居士裝束,姿勢或坐或立,另有寶塔、寶瓶等標誌。因我國五代財出了一個布袋和尚。 契此自稱彌勒化身,於是後來又有以布袋僧形象塑造的光頭大肚或天冠大肚彌勒菩薩形象。由此看,雍和宮的彌勒大佛則是正統的彌勒菩薩造像。
雍和宮彌勒大佛是歷史上漢藏友好的重要見證,目前又是國內最大的木雕佛像,有著重要的宗教歷史和文物價值 1990年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
“白檀”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
詳細解釋
木名。即檀香。屬檀香科。可作器具,亦可入藥。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裝背褾軸》:“貞觀、開元中,內府圖書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羅褾織成帶,以為官畫之標。”《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墮婆登國》:“貞觀二十一年,其王遣使獻古貝、象牙、白檀。”
白檀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1.[Botany]asandal
經濟木材植物
在我們生存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經濟植物,有很多已經被人類所發現,但容有更多的奧秘還有待我們去探索,在植物界中的木材植物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木材打造的家具等,通過這個任務讓我們來了解更多的經濟木材植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