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的傳說
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里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個,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獸。但剩下的一個蛋經過三年的孵化後依然是一個蛋。蝴
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蛋刮下山崖,蛋殼破裂,鑽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這是“牯藏節”由來的一種傳說。
傳說二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隻老虎盯上,於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里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設計謀將老虎捉住並砍死,同時關閉寨門,殺一頭小牯牛祭奠死去的兩姐妹之後,請人們吃牛肉,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受騙。這就是牯藏節的傳說。
產生
“牯藏頭”的產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夫妻雙方身體健康,有兒有女;第二,雙親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經濟條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壯年男子被推舉成牯藏頭候選人。如此一來,只有請德行高深的“溝橫”(苗語:牯藏師)採用打草卦的方式來決定牯藏頭。
節日過程
活動準備
吃牯之寨提前一兩年餵養牯牛,多者一家餵2-3頭,少者兩家餵一頭,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爭多辦衣物,銀手飾,所有家庭競相備足酒肉、鞭炮、紅彩等禮物;姑娘則準備絲線,布鞋等物。主寨提前兩月或半年向客人發出口頭或書面邀請,臨節前再次邀請客人,並用魚藤草在鬥牛場出入口扎拱門。節前一天,客人牽鬥牛,擔肉酒彩禮,吹笙鳴炮進寨,主寨亦吹笙鳴炮相迎,並舉行敬神儀式。敬神時,寨頭路口置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動一般進行鬥牛3至4日。第一日早飯後,男女青年著盛裝進入鬥牛場觀牯牛打鬥,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參加打鬥的牯牛除少數外均宰殺,以內臟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地方平安。節日期間,凡到場觀看鬥牛和踩歌堂者,皆視為貴賓,日夜歌酒不休。
活動過程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
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牯藏節祭祖一切活動由他們安排。殺豬祭祖時,先宰殺牯藏頭家豬,其餘人家的豬,待牯藏頭們分別祭掃後才陸續宰殺。殺牯藏頭家的豬是一件非常規範和複雜的過程,禮儀特別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編織成一個龐大體積喇叭形狀,然後6個年輕人危坐其中,三十 餘人抬著他們,前面長老開道,蘆笙隨後,在狹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頭家走去,籠中人出來,然後將牯藏頭家豬裝進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頭豬,反覆數次將6隻豬抬完裝進一個新圈後,巫師們圍著它們口中念念有詞,然後將一支削尖的細木插進豬心臟,將豬處死。
當地習俗,處理豬不用熱水燙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燒豬皮,全村燒豬場面猶如古戰場。 在殺牛祭祖時,場面更為驚心動魄,時間選在深夜凌晨三點,此時周圍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殺牛地方採用兩棵粗大的木樁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兩端深埋地下,只見牛被一大群人簇擁推拉著,將牛頭架在X字形上面,隨即由牛主人姑表之類親戚,手持斧頭,在牛頭部猛擊數斧,牛毫無反抗力一聲不吭立即死去,爾後主人急忙將牛舌頭拉出、將預先準備好削尖的細木插入舌頭中間,其說法是牛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爺問其是怎樣死的,它沒有舌頭後,說不清楚陽間發生的一切事。
宰殺完畢,牛頭砍下,在殺牛場中央擺成長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戶人家煮熟一塊豬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這所小木房便是該村人祖先神聖的靈堂。這裡的習俗非常特別,逢年過節,從不燒香,化紙錢,人死後也不留墳墓,但對燃放鞭炮特感興趣,節日3天鞭炮聲從未間隔過。
規模
吃牯藏節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節日了。吃牯藏節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祖儀禮,也叫 “祭鼓節”、“鼓社祭”、“翻鼓節”、“吃鼓藏”等名稱。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 苗族祭鼓,源於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製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程式
牯藏節的程式大體如下:
第一年,由民眾選出五位精明能幹的已婚男子為鼓藏頭,第二年在鼓頭的領導下採購牯牛,同時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單鼓的任務。所謂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雙鼓從一屆第一鼓頭家接到新的第一鼓頭家裡擱置。接鼓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位鼓頭要一齊出動,歌師一路高歌,尾隨民眾無數,莊嚴而熱鬧。所謂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於石窟里的單鼓翻動一下,以示告訴祖先,即將殺牛祭祖了。所謂制單鼓就是每次祭祖時要制一個單鼓,屆時鼓頭挑選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樹木處舉行敬祭儀式,然後將樹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邊,民眾們敲鑼打鼓將之迎進寨中,擇一適當的地方放置,備作制鼓時用。第三年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舉行隆重的鬥牛儀式,次日殺牛祭祖,事前請鬼師念“掃牛經”,說是超度牛魂到祖先住處去,以使族人免受災害。接下來第一天,各戶以牛的肝、肺、心、肚、腸、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師輪流到五位鼓頭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獻牛角,第四天跳蘆笙、跳銅鼓,青年則可以“遊方”。第五天舉行“角形排骨”儀式,第六天民眾從鼓頭家門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舉行投火把遊戲,第八天自由活動,第九天在第一鼓頭家擺上高、矮兩條長凳,高凳為祖先橋,矮凳為行人橋,都供祖先和後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做粑粑,第十一天進行“背水養魚”和“抹花臉”活動,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頭家吹笙慶賀,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單鼓,第十四天家家戶戶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後一天深夜,大家把單木鼓抬進石窟里珍藏,祭祖活動結束。
主要儀式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民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鼓藏節的活動以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9天,也要單數。
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 ,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
招龍
招龍儀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大典,各種禮數講究都有相應的規定。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鏇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的頭要朝著東方。而殺死豬後,要先將豬心窩上的一塊肉割下祭祖。而豬的四大腿要砍下來留著,待女婿、姑爺、舅舅和至親送禮時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說,最早這個世界上有著12頭水龍,12條旱龍,12條水龍是由水牛來主管,而旱龍由人來主管。苗家人主要以養殖農耕為主,因此苗家人招龍,主要是招“水牛龍”。希望招回水龍後,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既是一種習俗,更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師的引領下,寨子裡各家各戶選出的代表,扛著銅鼓,背著祭品沿著本寨的最高山脈而來。雨越下越大,而這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不管是男人還是婦女,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懷揣著祈禱,肩扛著希望。到了高高的山頂,鬼師和寨子的長老們擺好了祭桌。鬼師開始莊重的拋撒“招龍米”並開始念祭語。
祭語
鬼師念完招龍詞,開始了回家的歸途,一路上,鬼師拋撒著招龍米,每過一個山頭,還插上一個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擺好了祭品,鬼師將各家各戶聚集的招龍米和村民們在附近的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戶,得到了龍的護佑。
傳承價值
苗族鼓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
祭祖儀式
余老你家的吊腳樓在寨子邊上,被杉樹、楠竹、芭蕉樹包圍 。今天,他在房頂插上了神聖的牯旗,屋腳豎起了綴滿白色羽毛的牯桿。
初八下午, 牯師花爸忙帶領14個“溝橫”,來到牯頭家。牯師可不是一般人能擔任的,他必須精通牯節期間所有的牯辭,而且要順誦如流,不會顛倒錯亂。牯師在苗語中稱為“神東”,經過“破蛋”、看卦之後被選中。
溝橫是牯師的助手,也是按祖先規定經草卜擇定的祭鬼師。余老你和老婆穿上盛裝,戴上銀飾,頭帕外面捆著幾條幹魚,象徵著苗家祖先來自大江大河的那邊。再將雙手端端正正放在膝蓋上,低垂了眼坐在火塘前,儼然是國王和王后。從此以後,夫妻倆五天五夜不許說話,不許睡覺,更不許同任何人說話。他們負有神聖重大的責任,要盡心盡意地代表加去人與祖先神交。幾位寨老和老奶輪流換班陪伴 或說是監視他們。這期間,有專人為他們送飯菜,大小便也可以出去解決一下,但必須迅速回到火塘邊靜坐。天黑了,牯頭和他的妻子以及寨老們默默地圍坐在火塘邊,堂屋昏暗一團,柴火在火塘里噼啪作響,把牯頭的眼睛映得閃閃爍爍的。糯米飯在鐵鍋里蒸 ,香氣混著蒸汽瀰漫在堂屋內。祭禮需要蒸七斤糯米飯,寓意一個家庭中父母健在、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既有人耕田又有人織布,這是加去人豐衣足食的美麗夢想。
蒸好的糯米飯打成牯粑放在簸箕里,上面放五條幹魚、一雌一雄兩隻牛角。都是老古老代傳下來的,重大儀式才能啟用。雄角裝燒酒,雌角盛甜酒,直直地插放在牯粑上,另加一塊兩三斤重的豬肉,和一個裝 生米的竹簡以及一把麻。簸箕旁放了一張小木 ,上面整整齊齊放折好的新衣服。用藍靛染過了十幾遍,火光下映出藍幽幽的光彩。整個節日期間,這些衣物飯食牛角酒就一直尊貴地敬奉在那裡,供祖先享用。
分串串肉似乎是苗族古儀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個環節在苗族其他的重大儀式中也普遍使用,例如"掃寨"、"趕火殃鬼" 等,最大的忌諱是不平均。自從吃下串串肉,就要開始遵循許多禁忌:忌食任何蔬菜,說話只能用吉祥詞或隱語,如吃飽了叫“滿倉” ,上廁所叫“存錢” ,身上有泥得說“身上有金子” ,吃飯叫“嘆囔”(即吃草),喝酒叫“秋行” (即清溝)。據說這樣的話語只有祖先的鬼魂能聽懂,野鬼惡鬼聽不懂,就不會趁機搗亂。
凌晨三時,一聲悠長的雞鳴劃破了夜空。剎那間,轟然的雷鳴從山中隆隆滾過,那是牯師花爸忙擂響了牛皮木鼓。這木鼓原先藏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只在牯節期間才能使。村寨里湧起一種神秘、躁動的聲息.溝橫們迅速站起身來,手持松明、懷抱砍牛刀,消失在鼓聲隆隆的暗夜中。他們今夜很忙碌,挨家挨戶唱祭鬼辭打牛角卦,為各家召喚祖先。牯師花爸忙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他的法力最大,能請來所有的祖先,所以他要走遍每一家。
搭起祖先回家的橋
初九的清晨,濃霧從山腳下迷漫著升上來,寨子變得迷迷濛蒙的。身著藍衣的女人穿過霧靄,沿著濕漉漉的石板路,下山到井邊擔水。她們先打個草標投到水裡,說聲“驚擾了”,這才把木桶放進水裡。
初九是迎客的日子,各家各戶忙著殺豬辦飯。親戚朋友們擔著稻禾、米酒、炮仗,挑 雞、鴨、豬從四里八鄉趕來慶賀。迎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了山寨。按老規矩,客人必須在日落之前趕到。送禮也有許多規矩:姑媽家因為最親,要送一頭牛、一 酒、一籃糯米飯及一隻鴨;舅家也最親的,要送一頭豬、兩籃子糯米飯和數量不等的雞鴨。年輕的女人用竹籃提 亮晃晃的銀飾、刺繡精美的衣服,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趕來參加盛會,踩歌堂是女人們展示自己的刺繡挑花技藝的好機會。各家都聚集了上百的客人,加去熱鬧起來。天黑以前,客人們都到達了,有人在村寨前後的路口豎起了幾個茅人草標——封寨了。牯節期間任何人不得進出寨子,那些孤魂野鬼也不能進來騷擾。
要砍牛的人家,在門口擺放上從前吃牯留下的牛角。按古老古代的規矩,你家殺幾頭牛,就擺放幾個牛角。老支書韋國強家要砍兩頭牛,他家門前就擺放了兩具牛角。
初九也是祭蘆笙的日子。大大小小的蘆笙、莽筒在牯頭家堆了滿滿一屋子,調音師為它們一一調音。
牯頭余老你夫婦默默地坐在火塘邊,雙手仍好好放在膝蓋上,他們看上去有些疲倦,畢竟兩晝夜沒睡覺,陪伴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
初十下午,三聲鐵炮沖天而起,牯頭家旁邊的空地上,領舞鬼師余故交出場了。他的本領是在吃簸箕飯、鏇牛塘、跳蘆笙舞的時候,跳古老古代傳下來的舞蹈,據說,用這樣的儀式就能喊來祖先。
余故交是全場裝扮最特殊的人,他身穿橙紅色的長袍,頭包紅色頭巾。只見他兩手執著牛鈴和巴茅草,高高舉過頭頂,搖晃了三次之後,大聲呼喚起來:“喔--哈--”,身體便晃晃悠悠地扭動起來。一群身百鳥服的小夥子們跟在余故交後面,跳起蘆笙舞。
因與擺貝同屬一個“鼓社”,加去也有百鳥衣,百鳥服是加去祖先傳下來的服飾,據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服飾,是照鳥的身體製作的,綴白色的羽毛。小夥子們鏇轉起來像一隻只翩翩飛翔的鳥兒。百鳥服上繡 苗家獨有的圖騰:有雞龍、鳥龍、魚龍、牛龍……還有蚩尤、姜央以及蝴蝶媽媽的故事。那是“繡在服飾上的史詩”,加去的歷史都隱藏在裡面呢。
蘆笙隊猶如一支軍樂隊,鏇律雄壯又清晰。苗家的舞蹈永遠是圍成一個圓,象徵著四季的輪迴,以及族群的團結一致。歷史與當下就在這鏇轉中永恆地交融 …… 還有酒和大塊的肉,以及圍觀的人群。
奴嘎榜與鏇牛塘
十一日是奴嘎榜,也就是敬客飯的日子。午後,全寨人抬著簸箕飯,在花爸忙、余故交、溝橫們以及蘆笙隊的引領下,拿著牛角酒杯列隊前往牯坪。隊伍莊重地鏇堂三周,表明祖先已經到來。寨老余志成宣布,按十人一組,大家分享簸箕飯。余志成,50多歲,前鄉人大主席,牯節的行政總指揮,當過兵,見過世面,是加去說話最響的人。今年他家要砍三頭牛。來他家的客人送來了百來斤重的豬、活鴨、魚和稻穀,還有一條小牛崽。
140份簸箕飯齊齊放在田壩上,宛如一桌天地之間的盛大宴席。男人們手執牛角開懷痛飲,盛裝的苗族女子伴著蘆笙舞蹈起來。女人的服飾也有祖先留下的圖騰印記,那是一棵樹,樹上開滿鮮花,銀鳥拖著長長的尾巴,隨著女人身體的扭動上下飛舞。
月亮從山後升起來,吊腳樓里古歌響起來,井邊有青年男女在跳蘆笙舞。陽光明媚的十三日是鏇牛塘的日子。
鏇牛塘在山寨下的老井旁,山腳坡頂到處站滿了人,這裡約有兩畝地大,是吃牯的專用地,自古以來不許耕種。三聲銃炮響過,牯師花爸忙領先,蘆笙隊、芒筒隊、鑼手、溝橫們緊隨其後,曲曲折折的繞著山路來到鏇牛塘。余志成手中拿 《牛排隊名單》 ,大呼小叫地把69頭牛分成十組,鏇牛開始了。
各家的牯牛出來了,數十個青壯男子,抓的抓牛鼻子、拽的拽牛犄角,還有扯牛尾巴的,推牛屁股的,前呼後擁地簇擁 牯牛來到鏇牛塘。人們帶 敬獻給祖先的花花綠綠的被面毛毯新衣服,帶上當年祖先用過的獵槍、鳥籠,魚簍、鋸子。鏇牛塘的日子也是讓祖先們梳妝打扮,用上自己的心愛之物的日子。
蘆笙舞跳起來,鞭炮聲四起,震耳欲聾,濃濃的硝煙罩住了鏇牛塘的隊伍。牯牛轉了幾個圈後,慢慢地平息下來,一男子把兩隻銀項圈套在牛角上,再用青白相間的頭帶把項圈打結系住,象徵將牛敬送給祖先。有人把泥
土抹在牛背上,再抓一把米撒在泥土上。據說這樣做是因為怕牛膽小害怕,走不了路,用泥土給牛一種力量,讓牛能走到東方,回到他們祖先那裡。
一切都照千年前的古訓按部就班地進行 。這些儀式過程是那么的神聖,人人誠惶誠恐,不敢造次。它又是那樣的平凡和隨意,是一場幽默、詼諧的神聖的全民遊戲。加去人真真實實地感受著祖先的存在,與祖先的魂魄在溝通交流。他們向今天到來的祖先陳述自己對死亡對疾病對災難對禍殃的恐懼,表達對祖先的敬畏、熱戀和祈求保佑的希冀。
舅佬是砍牛的操刀手
鏇牛塘的日子裡,砍牛人家的舅佬們紛紛上山砍楓樹,要做一個“柢” ,砍牛的時候,牛的頭將被綁縛在“柢”上。“柢”須用楓木做成,當然是因為楓樹媽媽的緣故。當他們找到了合適的楓樹時,便用麻繩系一條幹魚捆在樹上,喊一聲喔哈,祖先,我們要砍牛了哩。口中念著祭鬼辭,然後將樹砍倒。
那些準備敬獻給祖先的牛,在井邊沐浴,又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嫩草與稀飯。牛發紅的眼神中充滿了憂鬱,似乎已經知道它將擔負的使命。
午夜子時,溝橫們還在各家各戶,一遍又一遍誦念祭鬼辭請祖先,一遍又一遍打牛角卦,直至卦象陰陽契合,證明歷祖歷代的先人們允諾前來吃牯。祭鬼辭一念畢,有一個人就緊張起來,這人就是舅佬。舅佬端牛角站在堂屋門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只聽得鬼師大喊一聲“喔哈”,說時遲那時快,那舅佬撒腿就跑,主人家揮舞 竹鞭緊追不放。為了躲避鞭打,舅佬不得不跑得飛快。直跑到"柢"前,拿牛角去和"柢"相碰,據說這樣"角"、"柢"相碰,就能跟祖先的魂靈接通了。舅佬之所以要飛快地跑,是為了避免那些孤魂野鬼來把牛搶了去。主家人在後面呼叫著驅趕舅佬,舅佬在"柢"與堂屋間來回奔逃了三次,拿牛角撞"柢"三次,儀式才算結束。
已經是下半夜,掛在樹梢上的幾顆星星不知掉到哪裡去了,風聲呼呼地划過山林。火塘中的木炭燒得疲倦,剩下星星點點的火花。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倒在稻草上睡了,鼾聲如雷,圈裡的牛還在嚼草……
只有牯頭余老你跟妻子沒有睡,他們依舊雙手放在膝蓋上在火塘邊默默地坐 ,已經整整坐了五天五夜。十五個溝橫們各自抱了法器也圍坐在旁邊。牯師花爸忙的頭上插滿了乾魚,這是他幾天來為各家各戶祭鬼得到的饋贈。花爸忙的目光凝視著遠處,那眼神穿越時空,透視著另一個世界。
這些負有神聖責任的人們正在緊張地等待那神聖時刻的到來……
一隻紅頸雄雞高高站立在木鼓上,不時扭過頭來俯視眼前的一切。這雄雞在砍牛祭祖的儀式中將負有重要任務。黑夜似乎凝固了。突然,一聲悽厲的雞鳴劍一般劃破夜空。卯時到了,這是砍牛的時辰。
等候在牯頭家的幾個人,突然從地上一躍而起,衝進了牛圈。他們將牛拉到院子裡,冷冷的月光下,牛頭被緊緊地綁在柢上頭,牯牛似乎已經知道了甚么,並不反抗,任由人們將它捆綁。有人死死地壓住牛頭。牯頭余老你家的舅佬高高舉起利斧,連砍三下,那聲音很沉悶。鮮紅的血從牛的頭頂流了出來,牛悄無聲息地倒下了。這三斧子砍得很利索,是大吉哩。舅佬彎下腰,從那已經獻給祖先的牛的嘴裡,將牛舌拽出來,用一根竹籤子猛穿過去,這樣一來,牛就不會到祖先那裡告狀了。
就在牯頭家牛頭被砍下的一瞬間,鞭炮聲響起來了,靜寂的夜空中,那聲音清脆地響徹月亮山麓,緊接 ,加去上下兩寨的69頭牛,在短短的12分鐘內,全部倒下了。
牯師唱起《開禁歌》 :黑夜過去,清晨來臨,太陽金光燦爛地照在加去人家的屋頂上,院子裡。
外寨來的客人都分得了牛肉,內臟和脖子下面的最好的肉獻給牯師和溝橫們。舅佬、姑媽得了帶牛尾巴的後腿,牛頭被分給那些殺不起牛的人家。"我們都是一個祖先的後代呢",人人都應該分享祖先的福分。牛頸子上的一塊牛皮被用來熬成牛膠,給女人們染布用,用牛膠膠過的布料會發出紫色的亮光,變得堅挺。
砍牛的第三天是送牛儀式。天空細雨霏霏,寨子裡濃霧瀰漫、蒸騰 ,房屋、樹木都顯得恍恍惚惚的。砍下的牛頭朝著東方被依次排好,列隊形成一個威武的陣勢。牯頭余老你家的牛排在最前面,大碰王、矮碰王、霹靂王、飛天王依次排在後面。上寨余家的那頭大碰王幾乎每次鬥牛都拿冠軍,它是牛中的鬥士,頭上裝了三副鐵角。可惜
大碰王家的主人沒能成為牯頭,大碰王只好帶著遺憾到祖先那裡去了。
這次吃牯,加去上寨砍掉40頭牛,下寨砍掉29頭,總共砍牛69頭。牯師花爸忙在祭壇上倒了12杯酒,為每一頭牛念指路經。他一邊抽打牛頭一邊念指路經:“你們此去要五萬世才轉,六萬劫才回……,完了,說聲上路吧”,那些牛的魂靈就順著指引的路徑回到各自祖先那裡去了。接下來,人們割下牛鼻子,帶回家去,待到第二年開耕播種時再敬祖先。
加去人吃過牯後,擺貝寨接過了下次吃牯的旗幟。
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流。加去的苗族說,祖先是從東方來的,好地方就在月亮山的那邊。祖先們經歷了戰爭、遷徙和險惡的環境積累了許多的生存智慧和經驗。只有他們才能護佑子孫。因此,敬奉祖先,使祖先滿意,是所有苗人生活中頂頂重要的頭等大事。
傳統節日2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