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要介紹

相傳人們憑弔的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明了飛跨怒江的竹篾溜索,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後來她為了逃避頭人的逼婚強娶,藏身洞裡,變成了一尊石像。據傳說那天正好是農曆三月十五日。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聰明能幹堅強的姑娘,就在每年的這一天拜祭她。
怒族是我國人口較少且跨國境線而居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文化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衝擊,仙女節的傳承曾一度中斷,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得以恢復。
起源傳說
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於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種遺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古代傳說
“班丹拉姆”梵文讀作“達維”,藏語稱“巴登拉姆”,即吉祥天母。是藏密中“八仇凶神”出世間護法神之一,也是藏密中貢布依怙主(大黑天神、亦稱“瑪蛤嘎拉”)的明妃,屬忿怒佛母,因她有大吉祥,受到人們的愛戴,故又稱“功德天”。吉祥天母常見的造型有兩種化身,一為文靜慈善形,一為忿怒形。據說她有一百多種變身,名字也各不相同。每年正月初一傳說她要騎著陽光週遊世界,並將太陽吞入肚內。畫面上她的臍部有個發光的小太陽。

班丹拉姆在藏區的影響很大,尤其受到格魯派和厲世達賴喇嘛的特殊尊崇。大昭寺東南角金殿內設有班丹拉姆神殿。在拉薩東南三百里的加查縣境內有個“拉姆拉措”神湖,意為“天母魂湖”,傳說為班丹拉姆的寄魂湖,湖中可以顯現她的影像,觀湖可卜吉凶。湖畔有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加措創建的曲科傑寺,厲世達賴喇嘛轉世尋訪和親政之前都要隆重地禮湖祭祀,併到此寺拜見班丹拉姆。
班丹拉姆每年有兩個重要祭日,一是上述所談及的每年藏曆正月初一吞食太陽,騎著陽光週遊世界,並接受人們對她的祭祀;此外還有一個祭日是每年藏曆十月十五日她的出行日,藏語稱“白拉日珠”。這天,拉薩的僧眾信徒要從大昭寺班丹拉姆神殿里把她的塑像抬出來,遍游拉薩大街小巷,讓信徒頂禮參拜。據說這一天也是她和濕婆神每年相會的日子。
相傳人們憑弔的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明了飛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乾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岩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阿茸姑娘的名字傳遍了怒江兩岸,人們都稱她為仙女,並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讓可惡的頭人起了壞心,頭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進深山,藏到高黎貢山的山洞裡。頭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來嫁給他。阿茸姑娘沒有答應他。就在農曆三月十五日這一天,頭人放火將阿茸姑娘燒死在山洞裡。
農曆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聰明能幹堅強的姑娘,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在每年的這一天拜祭她,逐漸形成仙女節習俗。
“吉祥天母節”說法
每年藏曆10月,對拉薩大昭寺的護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由莫如寺全體僧眾舉行隆重的例行年祭,以及會供曼茶羅的定時大祭,稱之為“吉祥天母節”。
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藏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生動傳說:大昭寺的守護神母瑪索傑姆有三個女兒,小女兒白拉協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親讓她幫捉虱子她都不肯,母親咒她滿身長虱子,後來白拉協姆神像上滿是小白鼠,二女兒東贊傑姆愛頂嘴,母親咒她沿街討飯,後來東贊傑姆的像被畫在八廓街東南隅的石頭上,靠人們供養為生。
大女兒自拉扎姆放縱自己,母親咒她一生不得一個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見一面。母親的咒願實現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薩河南岸的赤仆宗贊,每年只能10月15日相會一次。

後來,這個日子在民間漸漸演變為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仙女節”。尤其婦女們在這一天刻意梳妝打扮,外出遊玩,當然到白拉扎姆像前焚香祈禱,為自己將來許個好願是不可少的。
今天是“吉祥天母”的節日,也叫“班丹拉姆”節,或者“白拉姆”節。俗稱:仙女節,女人節。
主要活動
節日這天一早,以各村寨為單位選擇有鐘乳石的山洞為仙女洞,怒族民眾穿上盛裝,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仙女--阿茸,並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整個山谷都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中。
這時候,也是當地杜鵑花盛開的季節,人們還要為“仙女”獻上一束束杜鵑花。祭祀時,要點起松煙,並由主祭者念祝辭,還要打鼓誦經。隨後大家磕頭,以祈求仙女保佑。
由於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掛著許多經幡、唐卡。祭台上擺滿了各種祭品,祭台前兩側坐著穿紅黃教服的老人。他們吹嗩吶、打鼓、敲鑼、念經。祭台旁邊有一個3米來高的燒香台,台上插著松枝、鮮花和各種顏色的彩旗,長長的竹竿尖上插著一個個老玉米。松枝象徵著吉祥如意、萬古長青,玉米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鮮花是敬獻給仙女阿茸的。

整個祭祀活動之後,各家各戶設宴飲酒,人們一家家或親朋好友圍坐在山坡上,將準備好的食物擺在鋪有松針的地上,吃喝起來。他們邊吃邊喝邊唱,興起時又踏起歡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滿了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青年男女則身穿節日盛裝,前往一個空曠的地方進行射箭比賽。同時,舉辦各種物資交流集會,吸引當地各民族民眾前來購買。晚間,青年男女們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們對唱情歌、歡快地跳舞,通宵達旦。
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仙女儀式已漸漸淡化,歌舞求福和體育競技成為仙女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傳承價值
怒族是我國人口較少且跨國境線而居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文化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衝擊,仙女節的傳承曾一度中斷,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得以恢復。怒族仙女節的社會基礎相當廣泛,體現出原始宗教尤其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的意識及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對於怒族傳統文化傳承有著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