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黃氏

燕山黃氏

燕山黃氏開族始祖忠勇公,公元1281年入閩,而燕黃定居南安豐州距今也有678年,宗親遍布八閩各地及海內外,總人口超過10萬人。福建黃氏源流眾多,作為王審知入閩八大姓之一,其譜系十分廣大,歷來對黃氏宗族的研究也不在少數。本文擬就泉州地區一支黃氏宗族進行宗族調查,與其他福建黃氏宗族不一樣的是,此宗族入閩開基較晚,且源流也大為不同,其發展過程也值得探討。對於此燕山黃氏的研究甚少,僅有少數論著中有所涉及,如吳幼雄在《古代泉州外來宗教史略》中曾提到泉州西門外南安豐州黃姓。歷來關於宗族的研究的論著頗多,本文將不對此贅文回顧。泉州南安燕山黃氏開族始祖黃忠勇,原元大都燕京順天府(今北京市)大興縣,姓答剌,名貞,字真,生於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進士。黃忠勇入閩後,足跡不離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於福州路總場官邸,返葬於南安縣治西獅子山,入籍南安,遂為南安黃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為燈號。

基本信息

燕山衍派

燕山黃氏以“燕山衍派”為堂號,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時的元大都。

發展過程

入閩任官開基期
(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歲次丙寅年即1326年)

燕山黃氏燕山黃氏
遷入期,為燕山黃氏開族始祖黃忠勇入閩任仕開始,到其歿於官邸,葬於南安豐州為止。這段時間是燕山黃氏入閩,乃至定居於南安的重要時期。黃忠勇生有十子,亦隨父在南安居住並各自傳下子嗣。“子男十人,長沙裕早世,沙的後以事配薊門,次海達兒,次安童,俱以例即戎行,次武賢析居慈濟宮,又次賽哥,次榮顯,次漳童亦戎籍,次富童亦早逝,次貴童,即河清七世祖也。武賢、貴童皆葬於父墓左。”因此,燕山宗族遷入南安,形成較為龐大的家族系統,此階段為燕山黃氏遷入期。
化險為夷家族存續宗族形成期
(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至明崇禎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

燕山黃氏宗族遷入南安,形成較為龐大的家族系統之後,按照宗族發展的正常規律,其後續的發展,在忠勇公較為雄厚的家族基礎之上,應是隨著子嗣的擴展和播遷,順利地發展和擴張,然而,其發展在宗族的形成過程十分獨特,因此其形成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擴展期。
1、家族災禍期。黃忠勇公於元泰定三年(1326)四月初一卒於官邸,距元滅亡(1368年)尚有四十二年。因其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隨著元朝的覆滅,當時的燕山黃氏家族發展也進入了衰微時期。四十二年後(1368年),由於朝代更迭,元亡明興,燕山黃氏宗族即從顛峰墜入萬丈深淵,成為前朝的遺老遺少,被明朝官府鎮壓的對象。各個子嗣,遭遇了不同的待遇,或充軍,或流放。四舍安童公,流放北京為民;六舍賽哥公,充軍的話屯墾;八舍漳童公,遇難,其子妃保公及長孫糞生充軍雲南楚雄衛。還有一部分燕黃子孫,在當時的那種形勢下,選擇隱姓埋名,不敢稱“燕黃”而稱“紫雲黃”。在燕山黃氏宗族的發展過程中,陷入了發展的低谷。但同時,由於充軍或流放,也間接擴大了燕山黃氏播遷的範圍,相當部分燕黃子孫成為了當地的開基祖,在當地繁衍子孫,這也是今日燕山黃氏子孫分布範圍十分廣泛的原因之一。
2、宗族立足期(明崇禎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由於遭遇政治上的打壓和迫害,燕山黃氏宗族的發展緩慢,在政治上無法通過求取功名來尋求宗族立足和發展的途徑,因此,燕山黃氏宗族的真正確立和發展與傳統宗族以功名立足的途徑大為不同,而是反過來,通過經濟上的立足來帶動其政治地位的改變。筆者在燕山黃氏族譜中看到一篇泉州府知府胡器為柯氏媽撰文的《十房江夏母孺人柯氏墓志銘生傳》,其內容轉述如下:余守泉之十九年,丁秩序滿。歲維辛丑(1421)仲秋,行謁天官選,道經武榮。前處士黃原德之子道生,賚其母柯氏行狀,率弟侄羅拜之公館,且曰:“孤弗怙,母且老,顧惟桑榆之景,翳慮弗延。墓域已營,而銘未有。托願大人預賜銘筆,為他日幽宮賁,且昭文獻,幸孰如之?”余曰:“黃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孺人淑德兼才,賢婦也,尤異人也,三者備,不為銘,得乎?”孺人,何稱異人也?聞其手植花果,祝之,其生必榮。貸人金帛,息之其利必倍。捐貲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計。寺剎宮觀、黃金檀樾,以累百計。雪峰鑄鐘弗成,孺人投以金釵即完,鐘有釵跡,人稱聖娘雲。按狀:聖娘柯氏,諱玉娘,號廣心,行二。宋龍圖閣學士述之裔孫,元主永春薄迪吉之仲女。生於前辛卯(1351)五月十三日。性聰慧,克嫻姆教。既笄,歸同邑黃原德甫。其先居朔方,答剌真公,以元貴戚仕為南安尹,賜姓黃,遂為南安人。子十,季曰貴童,號仁齋,原德父也。孺人飭婦道,首致敬於奉先,疏果之奠,必躬必親;事舅姑孝,甘肥必調嘗適意。教三子以禮法,皆素封有成立,原德甫性好客,交遊皆達人文士,擁騎過從,必留憩越宿。原德甫不幸先逝,孺人號慟幾絕,居喪三年,無違制。母傅氏,晚年嬰疾,孺人奉湯藥惟謹,往回翼其家,撫其侄,同底於成焉。子男三,長道生,娶吳氏。次佛生,娶陳氏。季普明,取陳氏。二女,曰鑒,適戴;曰恭,適孝廉陳時敏。孫男嫡庶一十二。嗚呼,孺人以名家女配君子,閨儀壺則,著於內外。其為女、為婦、為姑,鹹磬厥美。雖載籍所稱,烈孝義慈,何以加焉?余仿柳宗元生志,以徵實錄,若夫卒葬之年月,享壽之修短,瓜瓞之繁衍,姑厥以俟後之知者秉筆而續之。銘曰:象山之原,山環水沄。故坎而深者其幽宅,封而高者其瑩墳。有郁佳城,瑞氣氤氳;有隆其福祉,有衍其後昆。千古之下,過於此者,必肅而敬曰:此剌縣尹之苗裔,柯龍圖之女孫,尚勿毀其永存。按照一般禮制,泉州知府為普通民婦撰寫墓志銘是十分少有的。在這篇墓志銘中,泉州府知府胡器十分清楚的講述了撰寫墓志銘的由來,其文中提到“捐貲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計”,說明柯氏媽確實曾出資幫助修葺過泉州府衙。同時,身為一名明朝的官吏,胡器竟不吝言辭,對元朝的燕山黃氏先祖高度讚揚:“黃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表明燕山黃氏宗族在政治地位上的重新確認和回歸。是燕山黃氏宗族立足於當地的一個重要標誌。
3、宗族擴/發展期。藉由經濟上的發展帶動政治上的立足之後,燕山黃氏宗族開始加大宗族擴展,這種擴展除了經濟上的保持之外。而這段時期,也是燕山黃氏宗族撰修族譜最為集中的時期,所以燕山黃氏現存可考的族譜,均在四世至十世之間。以下是燕山黃氏歷世修譜的記錄:第一次修譜,為明正統丙辰(公元1436年),作者為五房四世孫童生,字敬叟與十房四世孫道生,字型貸,距開族一百一十年。第二次修譜,為明嘉靖十一年歲次壬辰(公元1532年),作者為十房六世孫麟,字允昭,號東樓重修;(是年十房八世孫河清,字應期,號蓮峰,修新厝本房譜)。距第一次修譜九十六年。第三次修譜,為明萬曆辛巳年(公元1581年),作者為十房八世孫潒清,字應萃,號東水會修。距第二次修譜四十九年。第四次修譜,為明萬曆辛丑年(公元1601年),作者為十房九世孫懋中,字有及,號受我匯修;十房九世孫師顏,字有發,號復齋,五房九世孫鳴勛,字稽甫,號建齋,委任精,字有察,修抄本。距第三次修譜二十年。第五次修譜,為明崇禎己卯年(公元1639年),作者為十房十世孫翼登,字學衡,號台翰暨五房九世孫鳴晉。八房九世孫道辟會族合修,值明忘,未完刻。距第四次修譜三十八年。從族譜修撰所間隔的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出,七、八、九、十世幾乎為代代修譜,在這個階段主持修譜的以十房後裔為最多,其次為五房後裔,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在這個階段,各個房派間的發展差距已較大。至此,燕山黃氏宗族在當地已發展成為地方望族,形成了自身的宗族體系。最後一次修譜也即最近的一次修譜,為共和壬午年(公元2001年),距第五次修譜為三百六十二年。
宗族後發展期
燕山黃氏宗族後發展期為前面宗族擴展期之後續發展,但其已是宗族形成之後的階段,因此另列出來,進行分析。其實,隨著燕山黃氏宗族在三世的確立及其後世的發展,燕山黃氏作為宗族的形態已然形成,在明、清兩朝,累計進士十人,文科舉人三十八人,武舉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縣、教諭、訓導達五十多人;任總兵、都督、誥命將軍的七人。至於不滿時弊飄然不仕者,或不願催眉折腰事權貴者,亦不在少數。十三世黃緯公,奉命北上抗擊沙俄入侵,以睿智與奮戰打敗犯敵,康熙帝親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姑父,官至五軍都督,率舟師入援南京,戰場上被執,不屈殉節。
結論
泉州城鄉的家族,無論大小,多為分散的家族成員個體經濟,農村家族則多為自耕農或者佃農。而燕山黃氏,其發展過程經歷了十分曲折且較為特別的過程,通過經濟帶動家族地位的確立,再通過經濟來促進家族人員仕途的發展,相互作用,得以不斷發展擴大。福建的黃氏宗族,其來源和分布向來十分廣泛,但如泉州豐州、燕山黃氏這樣比較特別的開基祖和發展過程還是比較少見的,因此對其進行溯源追本,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家廟

燕山黃氏燕山黃氏
豐州燕山黃氏家廟,距開基祖忠勇公入閩,已有718年,為南安名祠之一。廟宇位於南安古城內(豐州)頂街,現以燕山為該地名。廟坐西向東,三進十間張結構,保持明代建築風格,面積847.5平方米。
廟宇古樸、雄偉、壯觀。廟面寬15米,門庭開三門。而牆由十根輝綠岩石柱間夾精緻的輝綠岩浮雕、影雕及花崗岩石枋砌就。有四龍戲珠的輝綠岩圓窗。拱斗附飾飛龍彩鳳木雕,面壁頂部有成組戲劇人物和飛禽走獸、花卉彩繪,工藝精湛。正門匾額鐫刻“黃氏家廟”四字;正門聯為:“祖孫父子兄弟連登科第,詩書禮易春秋備選經魁。”側門拱柱尚有四副對聯,分別是:“身出燕國蒞榮州括收南北地天氣,廟枕獅山占太乙長掇東西日明光。”“燕北山川鍾問氣,閩南德澤有遺思。”“祥發燕山仰瞻北斗,源溯江夏澤惠南疆。”“家門九名宦爭光列傳,伯仲二鄉賢崇祀專利。”書法端正渾厚,鐫刻勁拔有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瑰寶。廟內尚存有明代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黃河清撰寫的“武榮黃氏祠堂記”和16對楹聯,昭示著燕山黃氏淵源和祖德宗功的輝煌史跡。
廟宇巍峨,宮室寬敞,建築採用粗大木柱與石柱結合,計102根,堪稱百柱廟宇。廟蓋為重檐歇山式,三重高低錯落有序,最高處達7米許。正廳高懸“總憲兵使”巨幅匾額,神龕供奉始祖忠勇公神像,始祖公、媽及二世十位舍公神主,常年祭祀有序。寬敞的天井種植常青柏、佳,花卉點綴其間,生氣盎然。兩廡展出近代家族鄉賢、著名華僑、軍政要人、學者及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名錄,每年高考錄取生芳名,以及興辦教育、發展經濟、關心公益事業等活動的彩照,以弘揚文化,共仰典範,激勵後輩,以振宗風。同時也顯示燕山黃氏繼往開來、人才輩出的一代風貌。
家廟周圍尚有燕黃五房三世、八房賜珠堂、十房三世、十房七世等古樸、端莊、寬敞的小宗古建築群,猶如眾星拱月。
家廟每年均舉辦傳統的元宵燈會,“漫道武榮州至今尚有弦歌會,每逢上元夜到此曾聞鐘鼓聲”。燈花燦漫,“玉樹繽紛宇門內燦九天星斗,金莖煜光天廟中看一派雲煙”。燈會歷史悠久,盛況空前,600多年來,世代相沿,凝聚了海內外宗親的深厚情誼,為家廟增添了風采。
升級省文保單位
2014年1月份,燕山黃氏家廟正式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名黃氏子孫來豐州參加了昨日舉行的正式揭牌儀式,清朝時期移居廣西貴港市的宗親也特地回來認祖歸宗。
據了解,豐州燕山黃氏的開基祖忠勇公答刺真為元朝進士,在泉州當官時“尊立法,德惠於民”,深受士民愛戴,後來便“以官為家,入籍南安,復故氏黃”。忠勇公生有10個兒子,除了長子和次子回歸燕山(現北京)原籍外,其餘8子均留在南安。經過幾百年的歲月,如今海內外的豐州燕山黃氏宗親共有20多萬人,在商界、政界、文化界等領域名人輩出。

昭穆

(一)
燕山黃氏燕山黃氏
仁原體乾允希應有甫淑用元
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貞)胤哲孫秀
德耀道光永綿佩綬麟祥斯慶
(註:原為三十二字,後四個字,為街頭老爹允肅公所續。昭穆從二世起用。)
(二)
思原永彥德廷存肇淑為生元
(註:本昭穆為五房三世保住公設。供五房派下用。)
(三)
在南安以外開基的房份,亦有另寫高昭穆的,如:
1.世代寧華今日舉,文明道脈啟源淵;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中庸仔細研。
2.漢朝名顯達,公邦世永長;詩禮傳家室,文章華國昌。
3.仁光體乾,開等世守;怡和衍貞,應德順秀,得耀道光。
(注一:繁衍在南安的忠勇公後裔,昭穆以(一)為主,(二)及(三)為分支或在外地開基採用的昭穆,列出以傳後世,亦為後世認祖之依據。)

傳統元宵燈會

燕山黃氏燕山黃氏
每逢元宵節,福建南安豐州燕山黃氏家廟舉辦傳統的元宵燈會,燈會歷史悠久,盛況空前,600多年來,世代相沿。
燕山黃氏家廟元宵燈會興於明,著於清,改革開放以來更為鼎盛。雖十年浩劫,燈會曾經中斷,祠堂中的始祖神龕遭到拆毀、祖像與像贊被付之一炬,同時,各房各祧列祖象均被集中銷毀。燕山黃氏家廟燈會得到新生,年年舉辦,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成為閩南地區少有的元宵燈會活動習俗。“漫道武榮州至今尚有弦歌會,每逢上元夜到此曾聞鐘鼓聲。”這副對聯,說的是南安豐州燕山黃氏家廟每年元宵燈會的盛況。每到正月十五,黃氏子孫紛紛走上街頭,敲鑼打鼓、張燈結彩,在廟裡花燈下鑽來鑽去,祈福許願,然後討花枝、乞龕前燈。
當天家廟最熱鬧的,是上午的大型踩街。隨後,家廟祭祖,主殿後還準備了七盞鑲金琉璃燈,供黃氏子孫乞燈。13時,附近60多個村莊都會在祖先面前擲信杯,在限定時間內,誰擲得最多,就可以請走一盞七星燈,寓意來年好運氣。請到七星燈回去,整個村莊還要舉行敬燈儀式,祈求整村人生意興旺、發達添丁、孩子考上大學等。

後裔大體分布

燕山黃氏發展至今,已成為今日當地較大的宗族,其發展歷程是十分值得探討的重要內容。其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遷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後發展期,其宗族後發展期又可分為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擴展期。 入閩任官開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歲次丙寅年即1326年)
燕黃始祖忠勇公,傳十子而分十房,各房柱後裔大體分布如下:
長房沙裕公:長殤
二房沙的公:公之二、三世分居同安,晉江埔仔、對山腳、唐園諸處。不相往來。居南安者,五世而絕。 三房海達兒公:傳塔兜派,驛前派,金圭縣後派,十一都有格外派,十二都詩山樹坑各派。
四房安童公:居祠後。傳四世,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事發,北平為民。
五房武賢公:傳董埔、角後、窗兜、詩山恭先派、前田、珠淵、茨內、蘆內、後巷、詩內、後宅、徐內、前園、樓下、溪口、西埔、五龍塔、八尺、河市、楓林、洪瀨頭、邑內、烏英、茶林、草埯、金雞、後宅、後田、厝仔、潭邊、武榮鋪慈濟宮邊、東庶徐洋、東嶺底俄鵝角樓、黃山、社壇、永春縣、廣西貴縣、台灣。
六房賽哥公:分居晉江、惠安、安溪等縣。居南安八尺派後無考隨母嫁者,立籍賴溪,傳進士黃士藻。居晉江為晉江二十六都古坑,又名許坑。居南安者,至七世分居龍海錦宅,又分居同安劉五店開基(十房十世孫台翰公為其立傳以記其譜)。
七房榮顯公:傳四支、四黃、山後、觀口,各自開基。稱自己燕山,有稱自認滿庫。折居城內上峰,分為為崎頭廟和北石頭街。
八房漳童公:傳下舍、山頭前街各派。潭頭、大山、大盈、社壇、邑內、產田、厝斗、康店、樹兜頂堡、草亭、後巷、詩山、廈門、泉州、雲南楚雄和東南亞各國。
九房富童公:傳三世止。
十房貴童公:傳舊舍、新舍、糖房、澗埕、湖尾、後厝、鳳塘、玉侖、樓仔、新開、祠口、溪尾、亭兜、彭內、府城、下蘇、小路、官田、觀音亭、水閣、象頭、風橋、埕邊、油園、下厝、潘坑、壩田、頂堡、金雞、東田前街、洪瀨街頭、後尾宅、廈門、永春縣、壽寧縣、浙江蒼南縣、浙江溫州市、台灣等地和東南亞各國。

歷代名人

黃答刺真,元進士,官福州路總憲兵使(同中書令),進階福廣浙三路宣慰使(即福廣浙司令),謚忠勇,祀名宦列縣誌。
黃武賢,元世襲南安縣達魯花赤。
黃漳童,元世襲福州路總憲兵使。
黃富童,元世襲三路宣慰使。
黃璣,字允衡號仁齋庵,明弘治乙卯舉人第十六名,任廣東省清遠縣知縣,祀名宦。
黃嘉,字允禎,歲貢任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知縣,祀名宦。
黃聚,字允升,明歲貢,魯王府紀善。
黃驥,字允德,明戶部主事。
黃普章,字德平,明戶部侍郎。
黃天賜,字希禹,歲貢,明中憲大夫,太常寺少卿,欽賜諭祭。
黃天洋,字子和號梅澗,明弘治戊午科舉人第十四名,廣東英德縣知縣,祀名宦。
黃天爵,字希仁號潛虛,明弘治己未科進士,戶部侍郎,晉廣東按察司兵備副使。
黃天衢,字希天號瑞峰,明歲貢,保定府容城縣知縣。
黃天甲,字布重,明河南布政司經理。
黃存寶,明戶部主事。
黃洋,文林郎。
黃源,字子湛號荔亭,明正德癸酉科第二十八名舉人,四川太平縣知縣。
黃澄,字希肅號竹溪,明嘉靖癸未科進士,廣東兵備僉事,榮祿大夫,欽賜祭葬。
黃儀,字廷鳳號雙溪,明歲貢,江蘇清浦縣知縣。
黃河清,字應期號蓮峰,明弘治壬戌科進士,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欽賜諭祭。
黃應首,明雲南御史。
黃大節,字克憲號中田,明嘉靖庚戌科進上,戶部主吉,歷郎中,晉浙江台州府知府。
黃濂清,字應奎號月坡,明嘉靖戊子科和三十六名舉人,太僕寺丞,轉戶部員外郎,晉蕭府右長史。
黃自勉,字以洞號西坡,歲貢,明廣寧縣知縣。
黃宗清,明文林郎,廣東封川縣知縣。
黃江清,字應時號見沙,歲貢,明太平縣知縣。
黃冽清,字應羽,明太學生。上海縣丞。
黃沂清,字應眷號蓮泉,歲貢,浙江臨海縣教諭,晉廣東海陽縣知縣
黃中久,字應徵號念莪,明萬曆廷試現元,廣東瓊州府感恩縣知縣,祀名宦。
黃綸,字應元,福建泉州府左協備,兼管泉州衛務指揮僉事,晉惠武將軍。
黃養蒙,字存一號小竹,明嘉靖辛丑科進士,會魁第二名,南京太常寺少卿,光祿寺正卿,南京戶部侍郎,北京戶部侍郎,欽賜祭葬,崇祀名宦鄉賢。
黃養道,太學生。明威將軍,榮祿大夫。
黃師顏,字有發號復齋,明萬曆甲戌科進士,四川順慶府知府,行取雲南道監察御史差長廬鹽,調雲南巡按。
黃南金,字有勵號振坡,明嘉靖戊午科第八十一名舉人,廣東廣寧知縣、廣西桂平縣知縣、江西贛州府通判、河南禹州知州。
黃懋中,字有及號受我,明選貢,封川縣知縣,蘇州府通判、署知府印,祟祀名宦。
黃思通,明德慶州知州。
黃鐘聲,文林郎。
黃鳴勛,字稽甫號建齋,明通政司經歷,晉蘇州府通判,湖北沔陽州知州。
黃鳴昌,榮祿大夫,明威將軍。
黃中理,例授指揮都習,以義兵平倭奏凱,封廣威將軍。
黃葉行,字爾後,明氓王府典儀。
黃金聲,字有行,明德府贊成禮。
黃一桂,字馨甫號蓮岩,明嘉靖乙卯科第四十七名舉人,山東濟南府糧捕通判。
黃一楨,字堯甫呈號振南,明隆慶庚午科第十名舉人,江西永寧知縣,氓王府審理。
黃鼎象,宇道貫號調吾,明萬曆乙酉科第五十名舉人,浙汀臨安知縣,晉南雄府糧捕通判。
黃翼登,字學衡號台翰,明萬曆丁酉科第四十三名舉人,廣東德慶州知州,奉政大夫,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仍管武昌水利總運。
黃正升,字淑彥,明崇禎五軍都督,賜蟒玉,官提督,加太子少保,誥授四代榮祿大夫,封同安候,襲蔭一子千戶(鄭成功姐夫)。
黃啟升,西城兵馬司指揮使。
黃啟漸,字淑逵號羽可,清,順治甲午科第七十三名舉人,河南固始縣知縣。
黃熬,驍騎將軍。
黃啟元,鄉飲大賓,隆安知縣。
黃瑞光,字六圭號紫遠,太原左衛左折千總,晉大同府前衛守備,升通州衛都間府。
黃甲俊,字廷伯號靜庵,恩貢,南城兵馬司指揮使。
黃大玄,歲貢,內閣中書。
黃平,字淑安,文林郎。
黃懷田,光祿大夫。
黃龍見,字雲生號汜倉,清順治庚子科第二十六名舉人,四川長壽縣知縣。
黃高捷,字彥升號遜岩,承德郎,南京應天府分府知府。
黃十炯,江西廣昌縣知縣,行取部政。
黃昌,驍騎將軍。
黃繩祖,隆安縣知縣。
黃興,字奕進號用欽,汀漳多處總兵前軍左都督,掛將軍印,晉少帥,加太傅,兼太子太傅上柱國光祿大夫,誥封四代一品。
黃龍,南澳總兵左都督。
黃成章,固原副總兵都督。
黃必登,字雲階號石波,康熙壬午科恩貢副榜,正甲辰科第十八名舉人,大挑一等,補用知縣,文林郎,電白縣知縣。
黃緯,字元慶號樹思,江西九南等處地方副總兵左都督,康熙己酉(1669年)討伐沙俄有功,御駕親迎十里,誥封三代榮祿大大,驍騎將軍。
黃允肅,字元靜號思亭,清雍正癸卯聯捷舉人、進士,江西慶昌縣知縣,行取部政。
黃為楫,字濟卿號蟾湖,乾隆丙辰第十四名舉人,大挑一等,廣東電白、茂林兩縣知縣,鹽場總理大使,庚辰科廣東同考試官。
黃繼伯,字元長號雲間,歲貢,南寧府隆安縣知縣,河南布政司都事,署彰德府分府糧捕通判。
黃元降,字發祥,例贈文林郎,乾隆庚午年(1750年)由南安遷晉汀居焉。
黃廷賢,太學生,文林郎
黃大錫,原名天錫字台懷,歲貢,國子監教習,例授修職郎。
黃炯,字台藏,乾隆乙酉科第八名亞魁武舉人,文林郎。
黃桂勛,字怡攀,民國南安縣知縣。
黃呈材,字和錚,民國德化縣知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