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

豐州

豐州作為地名在中國有多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處,一是位於京畿道關內道的豐州,二是位於晉安郡(福建)的豐州。兩個豐州沒有同時存在過。北方的豐州存在較早,但是使用的時間短,福建的豐州使用時間較長,轄區也發生很大變化,豐州作為地名最大的時候包括現時的漳州、廈門、泉州、莆田、福州、寧德,最小就是南安市的豐州鎮,僅有一個鄉鎮的大小。

基本信息

福建豐州

簡介

豐州歷史上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豐州鎮已逐步形成了九日山名勝古蹟觀光旅遊區,蓮花峰石亭寺、陀羅尼經幢、延福寺宗教朝聖旅遊區和豐州江濱生態園城鄉周末休閒度假旅遊區等三大特色景區,有較好的旅遊開發基礎。

概況

豐州鎮位於南安市東部 ,與泉州市區接壤。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5萬畝,森林面積4.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2%;境內水利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為花崗岩,其中"礱石"以石質精細、潔白,被稱為"泉州白"。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代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如南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曾來九日山延福寺譯經,唐代宰相姜公輔和名士秦系均在九日山寓居多年,還有宋末元初閩南黃氏燕山始祖答喇真、近代創辦華僑中學的愛國華僑黃貽瓶等等傑出人物。

豐州鎮距離泉州市區5公里,省道307線、漳泉肖鐵路橫穿鎮區,旅遊資源主要分布於集鎮中心、公路兩側,交通十分便捷;重點投資項目是泉州市申請海絲"世遺"項目之一的"九日山風景區整治工程"。

2003年實現工農業產值達152907萬元,比2002年增加12.93%,完成工商稅收3271.9萬元,出口貿易額達3.4億元,榮獲"福建省50強鄉鎮"稱號;已獲國家綠色食品稱號的"九日山"石亭綠茶遠銷國內外,產品供不應求;全鎮已形成箱包製衣、五金汽配、機械製造、電子通訊、食品飲料五大支柱產業;企業總數351家。

豐州歷史上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現有1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摩崖石刻,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陀羅尼經幢、蓮花峰石亭寺及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的豐州鎮,科教發達,文體齊全,有一級達標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13所,中心幼稚園1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所,此外還有眾多老年活動場所,民眾文體活動蓬勃興起。

豐州人口4.86萬人,海外僑胞1.2萬人。本地居民以漢族為主,主要有傅、黃、王、陳、林、李、顏等姓氏。

南朝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在晉安郡置為豐州,今福州為州治所。

開皇九年(589年),因豐州境內有泉山,改名泉州(該泉州並非當前的泉州,範圍大概是漳州北部、廈門、泉州、莆田、福州、寧德部分,治所在今福州)。

大業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閩州。

大業三年,廢閩州,改名建安郡,郡治在閩縣(今福州),轄區範圍約等於現福建全省。

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州治在閩縣。武德四年,建州州治移建安(今建甌)。武德六年,建州析部分地置泉州(今福州,州治在閩縣),轄閩縣、侯官、長樂、連江、長溪5縣。

武德八年(625年),改名豐州,置豐州都督府,治所仍在閩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改稱泉州,增轄南安、莆田、龍溪3縣,屬嶺南道。

景雲二年(711年),改泉州(該泉州並非當前的泉州,範圍大概是漳州北部、廈門、泉州、莆田、福州、寧德部分,治所在今福州)。為閩州都督府。

湖北豐州

西魏

西魏廢帝二年(553)改興州置,治所在鄖鄉(今湖北鄖縣)。《寰宇記》卷143年均州:“豐州因以豐城為名”。

北周武成元年(559)移治延岑城(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轄境相當於今湖北丹江口市與鄖縣地,隋開皇五年(585)復改為興州。

東魏

東魏置南恆州,不久改為豐州,北周廢,故治在今武鄉縣故縣村。

其他

又遼上京之豐州,位於內蒙古翁牛特旗烏丹鎮,系《國志》所載頭下澄州,改名後《遼史》失載。考古發現其城址,豐州在上京南三百五十里正值今烏蘭坂古城。

古代地名“豐州”(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與前文豐州是同名異地)。

漢隋唐時期的豐州,戰略要地,控河遏賊。隋末大亂,失去豐州。唐初貞觀年間再次占據豐州,募人以實之,西北得以寧謐。

唐豐州,九原。下府。開元戶一千九百。鄉五。元和戶今置都防禦使。管州一,軍一,城二:豐州,天德軍,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二)縣二。其都防禦使及天德軍使,理在西城,今移理舊天德軍城。是中國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

豐州 豐州

豐州(治今內蒙五原縣南)一帶

文宗開成元年(836年), 關內道北部的吐谷渾部三千餘帳又向北遷入豐州(治今內蒙五原縣南)一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