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賢(1821~1897),名侯光(入伍時避諱改為武賢),字瓊林,出生於農民家庭。少年時以務農為主,有木工手藝,曾拜黃悟空習武,幾年苦練,精通拳術及刀槍劍戟。道光二十七年,經義兄林義初推薦,到潮州鎮右營應募從軍,後追隨向榮、福興、馮子材剿匪,轉戰十四個省,因軍功保舉提升為把總、千總、花翎游擊、儘先都司、廣東撫標左營守備、貴州松桃協副將。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授甘肅西寧鎮掛印總兵。因1864年至1866年在籍督辦防堵,頗著成效,於同治六年受從一品封典。 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一年(1866年至1872年)任甘肅西寧鎮總兵,在左宗棠和穆圖善的領導下,平定回民暴亂,安撫當地回民百姓,促成民族團結。公治軍嚴明,為官清正,屢建奇功,於光緒五年(1879年)受到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的召見, 並賜黃金鎖、鎧袍 。後調任雲南臨元鎮總兵,光緒七年被任命為雲南提督 ,因雲南與緬甸相鄰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貧窮落後,治安複雜,矛盾重重,公能整頓軍紀、選拔賢才、關心百姓疾苦、大力發展生產、化解民族矛盾,為穩定西南局勢做出巨大貢獻;在1883至1885年中法戰爭中,公協助馮子材、雲貴總督岑毓英打敗入侵法軍,保衛了西南邊境。 光緒十三年(1887年)告老還鄉,賞食全俸, 封蔭五代(上三代,本人,兒子,曾祖父、祖父、父親為振威將軍,本人為一品建威將軍,兒子為二品蔭生)。
武賢公告老致仕回鄉後,樂於為民做善事,濟困扶貧,由於他公正廉明,德高望重,深受百姓信任。他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組織疏通潮水溪解決下林南炮台十八鄉農田灌溉和食用水的問題,使周圍各村百姓受益;幫助解決京北渡頭的權益爭鬥;調解埔龍西村中姓氏不睦引發的爭鬥,使得各村都能和睦相處。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公仙逝,享年七十七歲,葬於谷饒鎮水吼村後山。兵部給皇帝奏章評價其“忠勇性成,戰功卓著”。
武賢公愛國愛民的精神激勵著後人,一九九七年提督府被潮陽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四年被評為潮陽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他的事跡在潮汕地區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