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八、火性,火大圓通烏芻瑟摩
烏芻瑟摩又作烏芻沙摩,是一位密教的明王。明王是佛和菩薩的變化身。“明”者,光明之義,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毀一切魔障之威德。明王常現忿怒身來降伏諸惡魔,或導引難教化的眾生。
烏芻沙摩明王又叫“除穢金剛”、“穢跡金剛”,如同中國民音的紫姑神一樣,穢跡金剛也是廁神,是佛門的廁神。因他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廁中常祭這位金剛。
烏芻沙摩又叫“火頭金剛”。據《楞嚴經》卷五載,在久遠劫前,烏芻沙摩性多貪淫,有空王佛出世,對他說講世間“多淫人成猛火聚”的道理。佛教認為,淫慾燒心,譬之烈火,故稱“淫”為十惡之一。《沙彌律》曰:“在家五戒,惟制牙了淫;出家十戒,全斷淫慾。但乾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嚴經》載寶蓮香比丘尼私行淫慾,“自言淫慾非殺非偷,無有罪報。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獄。”《智度論》卷十四也說:“淫火內發,自燒而死。”
空王佛又讓烏芻沙摩“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於是烏芻沙摩“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
詳解
原文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注釋】
“烏芻瑟摩”:義為火頭,也就是火頭金剛,密教稱為烏芻瑟摩明王。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穢跡金剛,是與烏芻瑟摩同尊異體之尊。類似顯教之普賢菩薩與密教之金剛薩埵、或金剛手菩薩。
“性多貪慾”:此“欲”指淫慾。那時烏芻瑟摩猶在凡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第一義大空”是一切空之王,這尊佛以證比空為其本修因,故以彼為佛號,示因果不二也。《法華經》中佛說:“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可見烏芻瑟摩亦與釋尊,往昔曾同在空王佛座下為同學。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凡眾生淫慾起時,全身火熱,故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次淫慾之火,不但能亂性,壞人理智,燒諸善根,而且能焚滅心中智慧之種,令成焦炭,化為烏有。且淫慾,當人在生時現為慾火,令造眾業;當人死時則化為業火,引領中陰身生於惡道。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這是空王佛善能觀機施教,令行者於斷惑與證真二事,會在一處,亦即是當體轉煩惱成菩提也。“諸冷暖氣”,指令行者不但覺了,而且觀察淫心動時“暖氣”如何生起,如何運行,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以至如何令全身皆有如猛火在焚燒一般;並且還要更進一步防微杜漸,亦即觀察了知欲心未起之時,全身本來清冷之氣(“冷氣”),如何在欲心剛發動時,漸漸有暖氣或熱氣產生,從何處最先產生,隨後傳到何處,最終如何次第及於全身。如是觀了,即知淫慾之心如何影響整個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發起不可遏抑的變化及衝動,甚至會不計一切,必定一求滿足而後已。
“神光內凝”:“神”,不可思議、超乎凡俗之理解,稱之為“神”。以此“光”為真如來本心之本有智光,故超乎凡俗之思議境界,因此稱之為“神光”。“凝”,凝聚、收斂。須知淫心動時,整個六識心都往外奔逐追求,故是極端放逸。然此放逸求欲之心,原與真如本心,非一非異:若放逸之,則成焚身之慾火;若內斂之,則成神光——同是一心,其用之方向不同,一往外馳、一向內聚,即有天淵之別。往外奔則光熱發散,耗神費力,令心狂亂;內斂則光熱內聚,轉成清涼。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這就是所謂“就路返家”,也就是前面所說:將斷惑與證真合在一處,轉煩惱為菩提,將最弱的轉成最強的,將最大的缺點轉成最大的優點:同樣是火,就看你怎么用它。附及,這與現代將糞坑或垃圾場、或堆肥所生的沼氣,用作燃料的煤氣一樣,即是轉最無用之物變成最有用的。這又可見,淫心與智慧本是兩極端,然而淨與穢並非絕對的,也並非決定的;亦可見佛法所說的“諸法無自性”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亦可知淨與穢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可轉。然而要轉穢為淨,是須要有大力量的,而這大力量卻只在一念之間;不過這一念之間,去包含了極多的善根及無量劫的修行,方能得此智力,令於一念相應,成就此一念之轉——因為一切的凡聖、迷悟、生死涅槃,也都是在於“一念之轉”。故須知此一念之轉,實是鏇乾轉坤、一百八十度大轉,是非同小可的轉,故勿輕此“一念之轉”,以為只是“一念”而已,沒什麼了不得。又,前面雖說淫心與智慧皆無自性,但莫聞無自性即說“淫慾即智慧”,那是混淆是非、謗一切法的。因為只說兩者皆無自性,並未說“淫慾即是智慧”,因為多淫還是會令人慾火焚身,令人於生時為迷愚之人,死後墮焚燒地獄;而智慧還是會令人清涼、光明,生時得為賢聖,當來得證無上菩提。故其間是有絕然的不同的:然其差異,如上所說,只在一念之轉:一個是往外馳逐,另一個是向內凝攝。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謂烏芻瑟摩以火光三昧之定慧力,斷諸結使,而證入圓通,示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以受佛開示而得修證道果,逮得已利後,發願護佛正法,報佛恩也。“力士”,即金剛力士,又稱金剛密跡或密跡金剛。以其降伏魔怨之力巨大,故稱力士。又以其行跡隱秘,不為凡夫所知,亦不易為眾魔所覺知,故稱“密跡”;又以其行跡連魔亦不能覺知,故其欲破魔時,魔便不易遁形。又,金剛者,堅固不壞,而能破壞一切,此指能破壞一切惡業之障。又,火頭金剛之三昧真火,可焚燒一切眾生諸惡業、煩惱、以及魔業、魔障,故為佛之金剛護法,最為稱職。
“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暖觸”,即火大暖熱之觸。“無礙”,以身中“火大觀”之觀行成就,故能化淫心為道心,轉慾火為智火,此智火反而能夠焚燒身心煩惱,故此智火今於身心中流動,所至之處,惑業焚盡,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此即密教護摩中所謂之“以煩惱薪投智慧火”,是故此智火所至之處,一切無礙:原來是智慧的,還是智慧,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進;原來是雜染、煩惱的,都被三昧真火一燒,也變成三昧真火的一部分!“流通”,流貫通達。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燒一切雜染惡業,故得轉一切業為純一之智火,此純一智火便得以流貫通達於如來藏性。
“諸漏既銷”:神光智火既通達藏性,故一切諸漏無不銷熔。
“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智火既達藏性,故現在之智火不但是從五根六識心中出,乃至是從如來藏心中而出,以如來藏之智火,其性純一、不可思議,故得自在化為眾寶之焰。此時火焰不但轉成眾寶之色,且火焰遍於全身,不只是在頭部有火而已,因此就有如諸佛如來全身發光一般,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寶焰智火。因此,金剛菩薩即示現成佛,故說“登無上覺”。(附及,依密教而言,烏芻瑟摩明王為釋迦如來之化身。)
【義貫】
“烏芻瑟摩”金剛“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得以宿命智“先憶久遠劫前,”那時我仍身居凡位,“性多貪”淫“欲。”彼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佛世尊向我開示“說多淫”欲之“人”,於生時及死後,其身心常“成猛火聚”,佛於是依我之根性,而“教我”普“遍觀”察自身“百骸四肢”之中,欲心未動時之“諸”本來清“冷”之氣,及慾念萌發、起動後之“暖”熱之“氣”。(由此觀察而確實了知淫心如何生起,淫心如何發起暖氣,並如何轉本來清涼之氣為熱火,乃至如何焚燒全身,成為一大火聚。)我又依佛所教,收攝心“神”外泄之“光”,轉而向“內凝”聚不動,而得正定,復以正定力“化多淫心”之慾火,轉“成智慧”之“火”,而成就火光三昧。“從是”之後,“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金剛。“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斷諸結使,證入圓通,示“成阿羅漢”,當下即“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時,“我”願現“為”金剛“力士,親伏”眾“魔怨”,護佛正法。今“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火大之“暖觸”,了慾火及其暖觸生住異滅之相,以知其性故,從而能轉化慾火為智火,是故此神光智火於身心中暢行“無礙、流”貫“通”達如來藏性,“諸漏既”為智火“銷”熔,即於遍身“生”起“大寶”智火之“焰”,以第一義火光三昧力,轉凡成聖,“登無上覺”地,“斯為第一”最妙圓通法門。
【詮論】
關於“轉慾火為智火”這件事,還須再稍加參究一下:雖然慾火可轉為智火,但慾火並非智火,智火也非是慾火;雖然兩者皆是火,此二火大究竟之性雖同,但其相與用則大不相同,這是由於其目的、對象以及作用皆大相逕庭故:慾火是心中有一淫念,欲取外之有情(對象),與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作用),從而於其中產生身觸,六識復攫取此觸以為受用(目的);而所謂慾火即是在起念、期待、追求、實踐、及正在採取此等身觸而受用之際,全身所生的熱望之火。但是智火卻正好相反,它是用強烈的智慧之力,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去燒熔一切煩惱、雜染(作用),如貪慾、嗔恚、愚痴等(對象),以達離系、平等、真如之境(目的)。故,簡言之,一個是有害的火,一個是有益的火,慾火與智火最大的差別即在於此;因此切莫說“慾火即是智火”。
問:“那么,‘煩惱即是菩提’怎么說?”答:這道理也是一樣:那是指煩惱與菩提究竟之性皆同,皆是如來藏所現,其究竟之體雖皆同,但其所現的相與用,卻絕然不同;因此,雖十法界皆同一真如,但十法界之六凡四聖、三界六道,還是萬象森然,絲毫不會相混相濫:愚夫還是輪轉受苦,聖賢還是解脫、受正法樂住。故除非已有定慧之力,能轉煩惱為菩提,否則,對你而言,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光說“煩惱即菩提”,而以為不用修行,而菩提可得,甚或說:“不用修行,煩惱當下即是菩提”,那是閉著眼睛說瞎話,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猶如說食不飽,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是故,雖然“煩惱性”究竟而言即“菩提性”,但你還得有那能耐、真正能“轉煩惱為菩提”,不是空口說白話,就能得菩提之體、乃至起菩提之用。那么,能轉煩惱為菩提的“能耐”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定慧力”,而這定慧力是須極勤苦修行才能有的,不是徒託空言、不須修行即能無中生有的。若不如實知見、如法修行,便極易墮到口頭禪、文字禪、野孤禪的境界中去。煩惱與菩提如是,同樣的,慾火與智火亦復如是:除非你能轉慾火為智火,否則莫說“慾火即是智火”,那樣即成惡取空邪見。又,為了避免眾生不了,而墮入如是邪見(因此以淫慾為佛道!)故以慈悲故、為護如來正法故,即使你真能“轉慾火為智火”,也不作如是宣說:“慾火即是智火”,以壞因緣法相,誤導眾生故。最後,慾火與智火,雖然都是火,但天下有種種無量之火,不要說“所有的火其體、相、用,皆是相同”,此是愚人虛妄之論。(附及,光是人體內之火,依中醫而言,就有非常多種,其性相皆不同,如肺火、肝火、心火、胃火、腎火、脾火、虛火……。更不論外器界之火了。)
二十五圓通菩薩
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之義。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