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圓通持地菩薩

地大圓通持地菩薩

持地菩薩以地悟到治平心地之道,故為“地大圓通”。此菩薩之本修因,為先平外地,後依佛教,往內平心,達於心地皆平等之境,開明心地,故名持地菩薩。

簡介

十九、地性,地大圓通持地菩薩

19地性,地大圓通持地菩薩19地性,地大圓通持地菩薩

持地菩薩又叫“內修金剛”、“願相金剛”,是密教菩薩。佛經稱其荷負眾生,如同土地能持萬物,故名。
持地菩薩在作比丘時,常於要路津口、田地險隘之處,及有妨礙車馬行走的溝溝坎坎,或填平或搭橋,若有車、牛陷入淤泥,持地便用神力拔出,後來國王準備歡迎佛,備下齋飯。持地便把周圍道路都平整一新,等待佛的來臨。毗舍如來到後,十分高興,給持地摩頂並對他說:“當平心地,則世界一切皆平。”意思是,地由心造,心平則一切地平。持地聞聽,頓時心開,看到組成身體的微塵,與世界上的微塵其實是一碼事。一切虛妄皆由塵世所生,“塵銷智圓,成無上道”。

詳解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詣yì<動>本義:前往,去到.),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注釋】

“持地菩薩”:此菩薩之本修因,為先平外地,後依佛教,往內平心,達於心地皆平等之境,開明心地,故名持地菩薩。
“普光如來”:此如來以其身光及智光,普照法界,故名普光佛,為五十三佛之首。
“要路津口”:“要路”,來往之要道。“津口”,渡口。又,津即要也,水陸交通重要的交會之口,稱為津口。
“險隘”:危險狹隘之處。
“有不如法”:指不如道路的常法,如坡度、彎度、寬度之大小,路面之高低、起伏,路質軟硬等,皆有常法。
“或負沙土”:“負”,背負。
“闤闠”:“闤”,市垣,即城牆;或作市巷,即市裡的巷道。“闠”,市門,即城門口。又,闤闠合稱,也就是道,或街上之義;亦可當市肆,即街上的商店之義。
“要人擎物”:“擎”,扛、搬。 
“至其所詣”:“詣”,往。到達他所要去的地方。 
毘舍浮佛”:過去莊嚴劫千佛之最後一尊佛。 
“我為負人”:“負”,肩負;“負人”即腳夫。 
“無問遠近”:“無問”,不論。
“延佛設齋”:“延”,請。
“平地待佛”:以表敬佛之義。此與釋尊往昔布發掩泥之事,具同樣的意義。 
“摩頂”:是為安慰,亦是加持之義。
“當平心地”:義即:欲平大地,當平心地,因為心地是大地之本:外器界之地,為內心地之造;亦即,心地為能造,大地為所造;大地為阿賴耶本心上所現之相分,而能現此地相者為阿賴耶之能見分;然此見相二分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之所顯現。是故欲平大地,當平心地,若心地平,則悟一切地,若內若外,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自如如,無有不平者矣。是故《維摩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身微塵”,即內微塵。“造世界”,地大所造之世界。“所有微塵”,即外微塵。“等無差別”,內外地大之微塵,悉皆平等,無有差別。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微塵自性”,指內外地大之微塵自性。“觸摩”,牴觸、摩擦。內外微塵(內色、外色)既互相不牴觸,即是達到“事事無礙”之境界。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刀兵”,兵器。“觸”,觸傷。因已達事事無礙之境,故甚至刀兵(外之地大)砍斫身根(內地大),亦無所傷。如禪宗六祖大師延頸,刺客三揮其刀,皆如斬影,即是類此境界。
“悟無生忍”:“無生忍”,即無生法忍。“忍”,於諸法相,忍可、持心不動,故稱忍。以無上智,照見諸法本不生義,現量知見,而於心忍可不動,故稱無生法忍。又,“忍”,即智慧之一種;若智慧已達不動之境,即稱為“忍”,換句話說:不再動搖的智慧,稱為“忍”。此“諸法本不生”之智慧,已堅固不動,稱為無生法忍。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宣”,宣說;指諸如來所共宣說者。“妙蓮華”,妙蓮華之法,系指本經(《大佛頂經》)。以十方一切諸如來,皆共宣說如來藏清淨本心之法,此法猶如妙蓮華,出於污泥(三界、眾生、煩惱境),而不染著(能轉染為淨,乃本自不染)。故此妙蓮華即顯如來藏性能隨緣而現一切染淨境界,然其自身卻畢竟無染,猶如蓮花。
“本如來藏,虛妄發塵”: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依眾生心循業發現,虛妄顯現所發之內外塵

【義貫】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重“要”道“路”行人來往必經之“津口”,或,“田地”危“險”狹“隘,有不如”道路常“法”之處,會“妨”礙或“損”折“車馬”者,“我皆”高者“平”之,低者“填”之,“或作橋樑,或”背“負沙土”以實之。
“如是勤苦”而修平地之行,“經”歷了“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城中“闤闠”商店之“處”,“放”下所,須“要人擎”搬“物”品,“我”即“先為擎至其所”欲“詣”之處,“放”下所擎之“物”後我“即”自“行”去,並“不取其”價“直”(工錢)。“毘舍浮佛現在世時”,眾生共業所感,“士多饑荒”,乞食為難,“我”便作“為負”荷物品之“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以為工錢作活命之資,而不多貪。“或有車牛被於泥溺”之中,“我有神力,為其推”動車“輪”,而“拔其苦惱”。
那“時國”中之“大王延”請“佛設齋”供,“我於爾時”,整“平地”面,等“待佛”來,“毘舍如來”愍我勤苦平地已久,“摩頂”而“謂我”言:你若欲平大地,“當平心地”,心地若平,“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以心為一切法本源故。
“我”一聞佛言“即”自“心開”悟解,“見”自色“身”中地大之“微塵與”外地大所“造世界”其中“所有微塵”,(內外地塵)“等無差別”,亦無高低;內外地大“微塵”之“自性”以無差別故,彼此實“不相”抵“觸摩”擦,實乃色色無礙,事事無礙,“乃至”外地大之“刀兵”若加之於內地大之身,“亦無所觸”傷。於是“我於”內外地大“法性”本無自性,而“悟無生忍”,示“成阿羅漢,回心今入”於“菩薩”正“位中。聞諸如來”所共“宣”說之“妙蓮華如來藏心地之法,此乃一切如來修證“佛知”佛“見”所依之“地”,一切地性平等,無有高低,不生不滅,“我先”已“證明”,率眾依修,“而為上首”。
今“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內根“身”、外器“界二”種地大之微“塵,等無差別”,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依眾生心循業“虛妄”顯現所“發”之內外“塵”,證悟塵相皆如,萬法唯心,諸“塵銷”鎔,“智”光“圓”滿,而“成無上”覺“道,斯為第一”最妙圓通法門。

【詮論】

持地菩薩修行的經歷,很可為我們當今末世的修行人,作為一個借鑑。因為持地菩薩往昔,久遠劫中生生世世所修,都是以世間的福業為主。一直到因緣成熟,毗舍浮如來教他要平心地,才開始往內推求熏修。故知所作世間福業不是究竟的,若欲求佛法究竟,成就覺道,仍須“返求自身”,返觀內照,往內熏修。於外塵境上造作,只是有為有漏的福業,不是究竟。雖然,有人業重、福薄,又乏悲心,故亦可先令修福、積福,兼以觸發其利人濟眾之心,以為其發悲心之前行方便,作為正修行之資糧。當其由於種種勤苦利眾之行,而熏發起其濟眾之慈心,且令惡業消滅、福德增長之後,即應教之以真實究竟之法門,以令其得佛法之真實大利。當今末法之世,眾生普遍障重福薄,有許多人獻身於社會福利、救濟、乃至種種世間事業,這若是為了消業增福,以為菩提之資,本無可厚非。然而若以福業為究竟,視為學佛最初之目的,則是捨本逐末。須知福業是有漏的,暫時的、過度的,其本身不是佛法的目的,是屬於五乘佛法中的“人乘佛法”(佛所說的“人乘佛法”亦即今人所說的“人間佛教”),須知這只是五乘佛法中最低層次之法的一部分,更非是全體佛法,尤其絕非究竟之法;而今之人慾以此佛海之一滴,視為大海之全體,並欲以之取代整個大海,而眾生竟相附和,以為進步時尚,豈不可嘆歟?

二十五圓通菩薩

圓通,圓滿周遍,融通無礙之義。蓋眾生之機緣萬差,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謂六塵、六根、六識及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