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梁

渠梁

渠梁為歷史上秦孝公的名。

基本信息

詞語

渠梁

拼音

qúliáng 

注音

ㄑㄩˊㄌㄧㄤˊ

引證解釋

1.守城的設施。漢桓寬《鹽鐵論·徭役》:“故善攻不待堅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
2.橋樑。《新唐書·百官志一》:“水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漕、碾磑之事。”

人物簡介

秦孝公(前361—前338), 戰國國君嬴姓,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 君主。秦孝公一生中乾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 鹹陽,其二是任用 商鞅變法
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 崤函之固,擁 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 諸侯。於是 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

生平

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 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 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視。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 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 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 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國都從 櫟陽(今 陝西鳳翔南)遷到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闢道路。秦孝公與同時的 魏惠王、燕悼侯、 韓哀侯趙成侯並稱。 與秦接界,且魏已開始修築 長城,自鄭縣沿河北上,直抵 上郡中原諸侯相互 征伐,秦處雍州偏僻之地,不參與中原會盟。孝公利用 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 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後於 關東六國的局面。並東向進攻,前359年,他山師伐 ,至於懷(今 河南武陟西南),築城於 (今武陟東南)。前 356年,孝公以 衛鞅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 ,大敗魏師於元里(今陝西 澄城東南),拔 少梁(今陝西 韓城西南)。前 352年,孝公升衛鞅為 大良造,出師拔魏 安邑 (今陝西 夏縣西北)。次年,秦築關塞於 (今陝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 固陽,攻趙藺 (今 山西離石西)。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鹹陽,廢 井田制,統一 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鹹陽,築冀闕。鹹陽 故城亦名 渭城,在鹹陽縣東15里。次年,孝公遷都鹹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 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前341年, 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 魏軍大將公子邛,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 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 (今陝西商縣東南 商洛鎮),故稱商君或商鞅。前338年,孝公卒。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 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 戰國七雄之首。

古文含義

⑴守城的設施。 桓寬鹽鐵論· 徭役》:“故善攻不待堅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
⑵橋樑。《 新唐書·百官志一》:“水部郎中、 員外郎,各一人,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漕、碾磑之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