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概述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頫的書法,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帖學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陳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並稱為康熙間四大家。清代中期帖學仍很風行。當時帖學書法家有張照、汪由敦、孔繼涑諸家。張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繼入顏真卿、米芾,其成就雖不及董其昌,但筆勢略強。帖學書法家中還以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劉墉書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王文治書法強調風神,秀麗飄逸,但缺少劉墉的魄力。梁同書工楷、行,書法秀逸,但缺乏雄強之氣。翁方綱書法學唐碑不余遺力,亦涉獵漢碑,其氣質仍與帖學相近,他擅長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學上其功甚大。此外,姚鼐的行書蕭疏澹宕,永瑆的楷書、行草典雅端麗,錢澧的顏體楷書,豐腴厚潤,鐵保的草書,張問陶、郭尚先的行書,在當時都比較有名。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湧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強調金石味。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接著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也提出把鄧石如作為學碑的典範。鄧石如是清代學碑的書法巨匠,擅長四體書和篆刻,在篆書上突破了秦以來李斯、李陽冰的玉筯篆筆法,開創了篆書的新風格。他的楷書取北魏碑,行草書由碑中衍變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詣,創造了富有金石氣的風格。伊秉綬擅長隸書,以顏書筆法體勢作漢隸,魄力宏恢,有獨特的風貌。二者是清代碑學的開山祖師。
發展
這時期有許多以學者身份而善書法的書法家,如桂馥、錢坫、孫星衍、錢大昕、錢泳、張廷濟等,他們都擅長隸書。這時期還有一些畫家也兼為書法家,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鄭燮熔真、草、篆、隸於一爐,自名為“六分半書”。汪士慎的隸書、黃慎的草書,體現了不因循守舊的藝術風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書。丁敬隸法行草,古樸簡率,得曠然天真的趣味。蔣仁行草書出入顏、米,而又凝練鬱勃。黃易、奚岡的隸書完全從漢碑中得來。陳鴻壽的隸書將篆隸相融,中斂外肆,意趣清新。早期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 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 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鐸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鐸,但由於他不降清,以書法發 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著一種國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 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 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的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 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 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台閣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御製碑文多由他 手書。高士奇書法亦學董其昌
從清代書法發展情況,可以看到清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碑學和帖學的競爭和消長。碑學的興起在清代是有客觀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文網,走上金石考據的治學道路,而這時漢、魏、南北朝碑刻不斷出土,人們除了證經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為書法提供嶄新的資料,使書法家的眼界頓為開擴;另一方面書寫篆、隸需要字字有來歷,清代文字學的成就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基礎,所以清代許多書法家同時又是金石學家。第二,篆刻藝術的發展,也給書法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清代書法家多善治印,能將凝練蒼朴的金石趣味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使書法有了金石氣,這些都是隋唐以來書法藝術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畫的發展使得繪畫的書法化更為濃厚。所以清代書法無論是用筆、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創新。
名家及風格
因工書受薦入內廷,得到康熙的寵幸。陳奕禧的行草書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賞識。雍正十一年(1733),命將他的墨跡勒石為《夢墨樓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並稱為康熙間四大家。這些人有的是學者,有的是畫 家,著述宏富,書法雖遠追晉、唐,實際上是受趙孟俯、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作品中脫離不了帖學帶來的軟弱的氣質。在帖學衰頹時期,有一些書法家起來學習漢碑。倡導碑學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漢隸並著《金石史》,意在提倡碑學。另有萬經著《分隸偶存》、顧藹吉著《隸辨》,這些著作對提倡漢碑隸書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學漢隸似乎成為一種風氣,如顧苓學《夏承碑》,鄭學《郭有道碑》、《曹全碑》,朱□尊學《曹全碑》,其他能寫隸書 的書法家有王鐸、傅山、王時敏、周亮工、程邃、王澍 等。其中影響最大要數鄭□和朱□尊。鄭□嗜古碑,收藏非常豐富,學漢隸50多年,其隸書主要取法《曹全碑》,而且用行草的筆意來寫隸書,他的隸書對當時書法家影響很大。朱□尊是學者和詩人,他的隸書也學《曹全碑》,融歐陽詢書法,清新而流麗。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學仍很風行。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書又深,盡力蒐集歷代名跡,命梁詩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對帖學的發揚起著積極的作用。乾隆自己學習趙字,巡遊江南到處題詩立碑,流風所及,自然是帖學雜館閣之書盛行。當時帖學書法家有張照、汪由敦、孔繼涑諸家。張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繼入顏真卿、米芾,其成就雖不及董其昌,但筆勢略強。帖學書法家中 還以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翁方綱其書法學唐碑不余遺力,亦涉獵漢碑,其氣質仍與帖學相近,他擅長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學上其功甚大,著有《兩漢金石記》、《蘇米齋唐碑選》等。梁同書,早年書法宗趙、董,後追溯顏、米,工楷、行,書法秀逸,但缺乏雄強之氣。他與梁□、梁國治並稱三梁。劉墉,書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王文治,書法強調風神,秀麗飄逸,但缺少劉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行書蕭疏澹宕,永的楷書、行草典雅端麗,錢澧的顏體楷書,豐腴厚潤,鐵保的草書,張問陶、郭尚先的行書, 在當時都比較有名。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湧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楷書取法魏、晉、南北朝碑刻,得法於《龍門二十品》、《天發神讖碑》,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強調金石味。金農作詩直接貶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姿,他不願向他作奴婢,寧肯去學漢代的《華山碑》。這樣抨擊帖學,提倡學碑,在當時帖學盛行的時代,是非常大膽的。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寫《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大力推舉碑學。他說:宋、元、明書法家多為《閣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沒有書法可言。 他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阮元這兩篇文章 影響很大,無異是提倡碑學的宣言。接著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也大談碑學,提出把鄧石如作為學碑的典範。鄧石如是清代學碑的書法巨匠。他自幼失學,終生布衣,依靠賣書為生,擅長四體書和篆刻,他在篆書上突破了 秦以來李斯、李陽冰的玉箸篆筆法,開創了篆書的新風格。他的隸書學漢碑,遍臨漢、魏諸碑,繼承漢分隸法,成遒麗綿密的新體。鄧石如楷書取北魏碑,行草書由碑中衍變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詣,創造了富有金石氣的風格。伊秉綬擅長隸書,以顏書筆法體勢作漢隸,魄力宏恢,有獨特的風貌。康有為認為鄧石如、伊秉綬是清代碑學的開山祖師。
此外,這時期有許多以學者身份而善書法的書法家,如:桂馥、錢坫、孫星衍、錢大昕、錢泳、張廷濟等,他 們都擅長隸書,由於他們有堅實的文字學基礎,其篆隸醇雅清古,別開生面。這時期還有一些畫家也兼為書法家, 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鄭燮熔真、草、篆、隸於一爐,自 名為“六分半書”。汪士慎的隸書、黃慎的草書,體現了不因循守舊的藝術風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書。丁敬隸法行草,古樸簡率,得曠然天真的趣味。蔣仁行草書出入顏、米,而又凝練鬱勃。黃易、奚岡的隸書完全從漢碑中得來。陳鴻壽的隸書將篆隸相融,中斂外肆,意趣清新。
晚期 晚清的書法與中期相較,雖然大家不多,但碑學仍是方興未艾,這時篆書和金文勃興,漢、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對書法的影響仍起著極大作用。 康有為認為:清代的書法有四變:康熙、雍正時,專仿董 其昌;乾隆時,都競相模仿趙孟頫;歐陽詢的書法盛行於嘉慶、道光時期;北朝碑派又萌芽於鹹豐、同治時期。這一觀點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上是符合清代書法因世推移的風尚。清代晚期碑學在書壇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學帖為主的書法家不得不正視碑刻上的書法,而碑學書法家也兼容帖學,這樣晚清的書法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書法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何紹基的書法以顏真卿為基礎,蒐集周、秦、兩漢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書成就尤其突出,楷書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勁有北朝書法的氣象。晚年精篆隸,60歲後將漢隸名碑幾乎臨寫殆遍,所以他的隸書筆法穩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顏字、北朝碑刻、篆隸於一爐,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趙之謙書畫、篆刻都兼長,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取法六朝碑刻。他的楷書顏底魏面,用婉轉圓通的筆勢來寫方折的北魏碑體,而且他的行草、篆、隸諸體,無不摻以北魏體勢,自成一格。何紹基、趙之謙對清代末期的書法影響極大。這時期的書法家還有張裕釗,他以北碑為宗,高古渾穆,用筆外方內圓,其楷書對後來也有一定的影響。篆、隸成就比較突出的是吳熙載。他是包世臣的弟子,篆書學習鄧石如,渾雄不足而清逸過之,可惜缺少個性,行草書純學包世臣,也缺乏創造。楊沂孫擅長篆書,方勁雄健。吳大猷是金石收藏家,善寫篆、隸,隸書平穩,篆書能用金文結體來寫,面貌一新。當時寫篆書的還有徐三庚,以《天發神讖碑》筆法寫篆書;莫友芝以《禪國山碑》及漢碑額體勢寫篆書,都各有面貌。寫隸書的有:俞樾、楊峴等。此外,翁同龢以寫行、楷著名,書法由顏入魏,蒼老平淡,筆力凝重,晚年也寫隸書,用筆極為凝練。
清代末年,以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等書法最著名。楊守敬,收藏漢、魏、六朝碑刻甚多,擅長隸書和行楷書,曾東渡日本,帶去不少碑帖,並收日本學生,著有《平碑記》、《學書邇言》等,對近代日本 書法產生一定影響。吳昌碩,為清末書、畫、篆刻大家, 篆書對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變方為長, 講究氣勢;隸書效法漢《三公山碑》、《裴岑紀功碑》,亦別具一格;行書由王鐸上追唐人,晚年“強抱篆籀作狂草”,融會貫通,開闢了新的境界。沈曾植是著名學者,書法學習鍾繇、索靖,更熔鑄漢、魏碑刻,晚年精於章草,自碑學盛行,書法家都用心於篆隸,草書很少有著名的。沈曾植在草書上獨闢蹊徑,對後來有一定的影響。康有為在書法理論上,發揮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觀點,著《廣藝舟雙楫》,對近代書法理論影響極大。他的書法亦植 根於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門銘》、山東掖縣雲峰 山諸石刻對他影響最深,所以他的書法渾拙古勁,奇肆 開張,有縱橫跌宕的氣勢,具有獨特風格。的血液,所以清代書法,無論是用筆、用墨,以至章法都有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