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碑學,指研究考證碑刻源流、時代,鑑別碑刻拓本的種類、年代、真偽和考證識別刻石中古文字結體的一門學問,也是指崇尚碑刻書藝的書法流派。清代阮元倡導南北書派論,把妍美瀟灑的古代墨跡歸為南派“帖學”,把古拙、樸厚、粗獷的碑刻納入北派“碑學”範疇。在有代表性的書史著作中使用的“碑學”概念,大約可歸納為三種情形:一、專指北碑。張宗祥《書學源流論》說:“自慎伯之後,碑學日昌,能成名者,趙之謙、張裕釗、李文田三人而已。”(張宗祥:《書學源流論·時異篇》,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第888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篇說:“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其提出尊碑的五種理由,也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6頁)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碑學”一節特加“以魏碑為主”的副標題以限定收錄範圍。
二、北碑加篆隸。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變》篇說“今學(即碑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78頁)包括篆書。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把篆、隸分別單列,但在“碑學”一節加上副題後專門說明“通常談碑學,是包括秦篆漢隸在內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第52頁)現在許多著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碑學”概念的。
三、北碑加唐碑,不包括篆隸。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顏字”一節里,說“就碑帖二字本義說,那末《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等等是碑,《裴將軍》、《爭座位》等等是帖”,“本篇三、四兩章所列的碑學、帖學,又是狹義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第67-68頁)然則如果是廣義的,則唐碑也就可以包括了。有的著作就把唐碑納入其中,而把篆、隸摒於其外,如馬宗霍《書林藻鑒》卷第十二綜述中說:“嘉道以還,帖學始盛極而衰,碑學乃得以乘之。……嘉道之交,可謂之唐碑期。……鹹同之際,可謂之北碑期。……碑學不囿於唐、魏,而能遠仿秦篆,次宗漢分,斯則所謂豪傑之士,固將移俗而不移於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