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距今7000年前, 嘉善以東是海灣,學術界稱“古嘉善灣”。此時, 太湖東南平原區陸地初步形成,嘉善居其間。據1959年開挖紅旗塘掘出的四不象頭骨證實,當時先民已在此處高地上以漁獵與種稻為生。從魏塘台基村獨圩等地發掘的馬家浜文化遺址證實,至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時期(距今5800—5000年),古“ 太湖灣”、“嘉善灣”為淺海、瀉湖地域;又從地質勘探發現,嘉善有六處牡蠣等海生動物生長層。至良渚文化時期(距今5000—3600年),“嘉善灣”已向沼澤發展,此時古太湖灣水除部分向東南流外,大部分改向東流,故形成今嘉善縣河流多為自西向東注入上海市的吳淞、黃浦而入江海。
嘉善縣內台基村及小橫港村、姚莊鎮大往圩、張安村、西塘鎮大舜村黃盪南灘等多處古文化遺址證實,早在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已有先民在沼澤開田,種植水稻和飼養牲畜。
春秋時為吳、越接壤之地,初屬吳後屬越。戰國時越被楚滅歸於楚。
秦初屬長水縣,後 秦始皇東遊過長水,改長水為由拳縣,屬會稽郡。東漢永建以後屬吳郡。三國吳改由拳縣為嘉興縣,今嘉善地為嘉興縣的一部分。
隋代並省州縣,廢嘉興縣入吳縣,屬蘇州。唐代復置嘉興縣,仍屬蘇州。五代吳越時嘉興縣改屬杭州,後又於基地置秀州。宋時於嘉興縣之魏塘鎮置 巡檢司,元為魏塘務,明初改稅課局,後又改巡檢司。
明 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撫、大理寺卿胡概巡視江南後,以地廣賦繁奏請劃增縣,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興縣東北境之遷善、 永安、奉賢三個鄉和胥山、思賢、麟瑞三鄉之部分置嘉善縣,定治魏塘,隸 嘉興府。“因舊有遷善六鄉俗尚敦龐,少犯憲辟,故曰嘉善”。清循明制。
鹹豐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 太平天國曾在境內建立地方政權。
民國元年(1912)廢府,嘉善屬錢塘道。1927年道廢,直屬省轄。1932年全省設12個縣政督察區,嘉善屬第二縣政督察區,次年仍改稱第二區。1937年11月被日軍侵占,是浙江最早淪陷之縣,到1945年9月光復,又為浙江淪陷時間最長的縣。1948年4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隸屬浙江省第一專員公署,11月改屬嘉興專署。1951年3月楓涇鎮區及姚家夏家兩村劃歸江蘇省松江縣,1958年後併入上海直轄市。1958年11月21日嘉善縣建制撤銷,併入嘉興縣。1961年4月9日恢復縣置。1983年8月,實行市轄縣制,嘉善縣隸屬嘉興市。
行政區劃
嘉善下轄9個(鎮)街道,其中包括3個街道(魏塘街道,羅星街道,惠民街道)6個鎮(西塘鎮,姚莊鎮,大雲鎮,陶莊鎮,乾窯鎮,天凝鎮)。
國家戰略
2008年,成為習近平同志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聯繫點,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
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進一步提升長江三角洲地區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嘉善以“建立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被納入其中,成為長三角地區唯一被納入區域發展規劃的縣。
2012年《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被列入國務院批准實施的2012年區域規劃審批計畫。按照國務院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浙江省有關方面研究起草了《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
2013年2月28日《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這是我國第一個以縣域科學發展為主題的規劃方案。
這一方案的出台,賦予了嘉善充分的信任和殷切期望,賦予了嘉善先行先試的特種權利,賦予了嘉善相當於地市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也同時把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推向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這是繼浙江省獲得四大國家發展戰略後,又一個國務院同意的重大戰略。
《建設方案》,透射著黨中央、國務院對嘉善的殷切期望。整個方案包括建設背景、總體要求、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建設城鄉統籌先行區、建設開放合作先導區、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實施保障措施等七大部分。方案要求,到2020年,示範點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在全國各縣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水平明顯提高,建成“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美好新家園。
2013年1月30日,浙江省政府批覆實施的《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改革總體方案》確定了改革的主要任務,其中包含12個改革大項和33個改革小項。
經過總結提煉,形成示範點建設經驗55條,其中農村公路品質提升工程經驗做法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肯定。加強典型培育,研究確定示範點建設展示點培育目錄5大類255個,培育形成縣級展示點57個。加強宣傳推廣,舉辦首屆全面深化改革與縣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等活動,啟用縣域科學發展主題館,《人民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專門介紹嘉善縣域善治成功經驗。
省(部)級改革試點:義務教育教師流動國家級改革試點、核准目錄外企業投資項目不再審批改革試點、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嘉善地處 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處,東鄰上海市青浦、金山兩區,南連 平湖市、 嘉興市南湖區,西接嘉興市秀洲區,北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 上海市青浦區。嘉善城區東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橋商務區60公里,西至杭州100公里,南瀕乍浦港35公里,北接蘇州市區80公里,處於 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地形地貌
嘉善境域輪廓呈田字形,地勢南高北低,平均高3.67米(吳淞標高)。縣境內東西流向的有太河涇港、大寨河、圩水港、賀匯港、斜塘,南北向的蘆墟塘等河流流經鎮域,是西水東瀉的主要泄洪通道。縣境北部多湖盪,水域面積750畝以上的有:汾湖、長白盪、夏墓盪、祥符盪、蔣家漾、馬斜湖、北許漾、沉香盪、白魚盪、西滸盪、六百畝盪。
汾湖位於浙江嘉善、江蘇吳江交界,東西長6公里,南北長3公里,一半屬浙江、一半屬江蘇。汾湖古稱分湖,總面積9700畝。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也是 上海市西南部的大河,因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故名。
氣候環境
嘉善縣位於北亞熱帶南緣的東亞季風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宜於作物生長,地處沿海中緯度地帶,氣候變化明顯,具有春濕、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暴雨、連陰雨、乾旱、寒潮、大雪、大霧、高溫和颱風。歷年平均氣溫15.8℃,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10.8℃,出現在1977年1月31日;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40.7℃,出現在2013年8月7日。平均無霜期233.6天,年平均結冰天數39天。
歷年平均降雨量1155.7毫米,最多年份雨量1683.4毫米,出現在1999年;最少年份雨量695.1毫米,出現在1978年。年平均降雨日138.5天,日最大降水量167.6毫米,出現在1977年8月22日。歷年平均降雪日數7.8天,1月最多,達3.5天。最大積雪深度22厘米,出現在2008年2月2日。
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927.3小時,其中,1~2月最少,平均在125小時以下;而7~8月最多,平均在210小時以上。
歷年平均風速3.1米/秒,瞬間風速≥17米/秒的大風平均每年5.4天。歷年出現的最大 風速35.5米/秒(12級以上),出現在1987年3月6日。
人口
截止2017年11月底,全縣戶籍人口393055人,比上年末增加3934人。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775.88人/平方公里。按性別分為男性193010人,女性200045人,人口性別比為96.48(以女性為100)。全縣戶籍人口出生率為8.47‰,人口死亡率為7.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4‰。全年遷入人口5016人,遷出人口1331人,人口機械增長率9.38‰。據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57.64萬人,比上年增加0.39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61.7%,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7年,嘉善縣生產總值520.95億元,可比增長8.6%。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22.00億元,可比下降1.8%;第二產業增加值289.85億元,可比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209.11億元,可比增長8.0%。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4.22:55.64:40.1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3320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9729美元),比上年增長7.8%。全縣財政總收入88.40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9.5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
全年提供就業崗位2.77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5%,比上年下降0.25個百分點,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99.7%。年末全縣共有職業介紹機構10家,全年舉辦各類勞動力招聘活動36次,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20期,培訓結業人數7294人。
2017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3%,其中投資項目投資增長10.4%;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7.0%。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4.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3.3%。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2.8%。全縣非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89.1%。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預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3.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4449公頃,比上年增長16.1%;油菜籽播種面積539公頃,比上年下降5.4%;蔬菜播種面積15092公頃,比上年增長0.3%;果用瓜播種面積2098公頃,比上年下降9.1%;花卉苗木播種面積1154公頃,比上年下降2.2%。全年糧食總產量16.35萬噸,比上年增長12.9%;蔬菜總產量59.17萬噸,比上年增長0.3%。2017年末,活家禽存欄53.89萬隻,比上年下降15.1%,年內出欄109.46萬隻,比去年下降9.3%;水產品產量2.81萬噸,比上年增長6.7%。
截止2017年底,全縣累計流轉土地面積20.83萬畝,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率61.5%,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8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16家),家庭農場436家,其中縣級以上示範性16家,各類農民合作社268家,被市縣農業主管部門認定為規範性合作社93家。全縣現有農業地方標準17項,有三品總數117個,總面積21.65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03個,面積19.65萬畝;綠色食品14個,面積2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266.41億元,可比增長10.4%,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1%。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746家,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5.2%,其中重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8.6%;輕工業比上年增長8.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3%、17.2%和6.0%,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2.2%、46.7%和40.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1027.57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利稅總額7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利潤總額4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9%。經濟效益指標中,產品銷售率97.26%,總資產貢獻率8.73%,資本保值增值率110.49%,成本費用利潤率4.32%,資產負債率50.13%,虧損率16.46%。
2017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23.66億元,可比增長4.6%。具有建築業資質的獨立核算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5.02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34.6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7%,其中新開工面積157.6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4.2%。
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房屋施工面積594.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房屋竣工面積67.3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4%;商品房銷售面積161.2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5%。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當年施工項目592個,比上年下降12.2%;當年新開工項目459個,比上年下降14.4%;建成投產項目421個,比上年下降25.7%;新增固定資產182.51億元,比上年下降30.7%。
2017年,全縣重點建設項目共100個,年度計畫投資159.18億元,本年完成投資165.0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03.7%。基礎設施強化工程總投資185.51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16.81億元,本年完成投資20.96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24.7%。先進制造業提升工程總投資273.36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72.82億元,本年完成投資71.7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98.6%。現代服務業培育工程總投資229.49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32.89億元,本年完成投資23.15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70.4%。生態環保最佳化工程總投資29.64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6.01億元,本年完成投資7.0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17.6%。新型城鎮化推進工程總投資133.60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25.94億元,本年完成投資36.8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42.1%。民生福祉保障工程總投資16.84億元,2017年計畫投資4.71億元,本年完成投資5.20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的110.4%。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鎮市場零售額15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農村市場零售額49.51億元,比上年增長9.9%。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76.47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5.83億元,比上年增長9.0%。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比上年增長21.3%,中西藥品類比上年增長8.2%,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下降15.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比上年增長12.4%,日用品類比上年增長3.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比上年下降1.9%,石油及製品類比上年增長14.3%,通訊器材類比上年下降17.6%,書報雜誌類比上年增長11.0%。接待國內外遊客1503.02萬人次,實現國內外旅遊總收入181.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20.8%。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19.91萬人次,比上年增加6.7%,旅遊外匯收入0.49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0.2%;接待國內旅遊者1483.1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4%,國內旅遊收入17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2%。西塘景點接待國內外遊客918.0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9%,大雲景區接待國內遊客260.7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6%。
2017年,全縣進出口總值26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出口總值204.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進口總值63.60億元,比上年增長20.9%。經濟外向度保持較高水平,進出口總額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例51.4%,其中出口額占比為39.2%。
全縣新批外資項目117個,其中新設項目51個。契約利用外資8.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實際利用外資4.8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3%,總量均列全省第八,連續十六年躋身全省利用外資十強縣。
全年郵電業務收入7.0億元,比上年增長0.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81億元,比上年增長6.1%;電信業務收入6.22億元,比上年下降0.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05萬戶,比上年末下降5.8%;行動電話用戶74.11萬戶,比上年末增長6.1%,其中4G手機用戶55.78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5.4%;網際網路用戶25.23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7.3%。
全縣共有金融機構21家,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873.95億元和643.1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9%和17.0%。其中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839.68億元和625.7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4%和16.5%。境內住戶存款餘額402.0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1%。
2017年末全縣上市公司6家;共募集資金82.09億元,其中首發上市融資38.10億元,上市後融資43.91億元。年末全縣擁有資金賬戶80383戶,比上年增加9967戶。全年證券交易額851.35億元,比上年減少25.5%。
全縣保險業保費收入14.16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91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人壽險保費收入9.26億元,比上年增長28.7%。全年賠款支出4.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人壽險賠款支出1.39億元,比上年下降4.5%。全年退保金額0.93億元,比上年下降10.4%。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全縣擁有各類學校(含幼稚園)83所,在校學生69931人,教職工數5482人,其中專任教師4674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學生5610人;初級中學17所,在校學生13436人;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3811人;國小24所,在校學生3344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8.9%, 聯考報名1800人,高校錄取率達到97.11%。全年高等自學考試報考1555人,獲得大專以上文憑11人。科技
2017年,全縣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分別為4543件和232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57件。全年通過鑑定或驗收的科技成果(新產品)237個,其中省級22個;獲縣級以上政府獎的科研成果4項。全年開展科普活動109項,舉辦科技培訓班223期,參培9173人。年末有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7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40家。全縣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1%,比上年提升0.19個百分點。財政科技投入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0%,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9%。文化
2017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面積8532平方米,圖書總藏量96.59萬冊。全縣共有劇場、影劇院7個,電影放映單位18個,全年放映電影50886場,觀眾141.67萬人次。廣播電視台1個,每周自辦文位元組目60.5小時,鄉鎮廣播電視站9個,縣鄉廣播電視幹線3040千米。接裝數位電視終端23萬隻;播出數位電視185套。體育
2017年末,全縣擁有 體育場館5個,等級裁判577人。全年組織舉辦51場體育競賽,參加人數13401人次。嘉善代表團參加市級以上各類體育比賽共獲得90枚金牌、67枚銀牌、84枚銅牌。衛生
2017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79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站101個。各類衛生工作人員3214人,其中醫生984人,註冊護士1060人,醫療床位208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2.50人,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5.31張。社會保障
全縣參加城鎮基本 養老保險32.03萬人,比上年增長26.2%;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22萬人,比上年下降0.8%。全年共發放養老金30.3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參加失業保險13.01萬人,比上年增長2.4%;領取失業保險金5535人,比上年增長12.6%。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2.03萬人,比上年增長7.1%,其中離退休人員3.83萬人。年末社區服務設施1477個,比上年末增加19個。城鄉居民獲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為610人和3159人,分別比上年減少16人和232人。縣鎮兩級共發放低保金2058.50萬元,比上年增長22.8%。
交通運輸
嘉善處於 長三角中心地帶,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之處,上海,杭州, 蘇州, 寧波四大城市十字中心,特殊的區位使之成為長三角重要的交通樞紐,公路、鐵路網可通達全國各地,擁有滬杭鐵路(嘉善站) 滬杭高鐵(嘉善南站)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亭楓高速公路連線線。在建中的蘇嘉甬高速公路完成之後,嘉善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鎮鎮通高速地區,確保每個鎮在15分鐘之內上高速。除此之外,國道320線穿境而過,上海 虹橋機場,上海 浦東機場, 杭州蕭山機場,嘉興港,洋山港,上海港均在100公里以內,由此為嘉善構起了立體交通網路。2017年,全縣各種運輸方式(不包括鐵路,下同)貨物運輸量3813萬噸,比上年增長8.4%。全年公路客運量203.80萬人,比上年下降14.6%。年末境內等級公路里程7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7.29公里。
年末實有出租汽車240輛,公交線路61條,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549.7萬人次。
歷史文化
方言
嘉善話,也稱嘉善閒話,是一種 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紡織
明 宣德五年建縣後,鼓勵住民種桑植棉,土紡土織業日興,“四鄉機杼之聲不絕”,男耕女織漸成風氣。明 萬曆二十四年《嘉善縣誌》載:“南鄉高土種之,年產量極微”、“婦女先碾核,以車紡之”,而多數村婦紡土紗所需之棉皆購於市集,魏塘、楓涇等地設有多家紗莊布局。故魏塘鎮已形成土紗集散地。《嘉善縣誌》載:魏塘“東西市梢有紗莊”。縣城東北鄉間楓南、里澤及惠民一帶,幾乎家家都備有土紗、土布紡織機,明《幾亭全書》稱:農婦“以紡織為業,每織一匹,持之城市,易米以歸”。所織之布多售于楓涇鎮,故“楓涇布”與“松江布”齊名。諺稱:“賣不完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田歌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種之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七種不同曲調組成,這七種曲調,既可單獨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數曲聯唱。曲調極富江南水鄉特色。歌詞多用“吳音俚語,諧音雙關”。歌詞的這種所謂“吳格”,與明代馮夢龍編的吳地《山歌》有直接傳承關係,與《樂府詩集》(宋人郭茂倩編)中的南朝“吳聲歌曲”也有明顯的血緣關係。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吳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磚窯
明 萬曆《嘉善縣誌》載:“磚瓦出張涇匯者曰東窯,出幹家窯者為北窯。”2003年編印的《嘉善縣地名志》說:乾窯在“清鹹豐十年(1860)後,窯業迅速發展。民國時期,窯業鼎盛”。“明清時期窯業興盛,多產‘京磚’,瓦當文化燦爛,史稱‘千窯之鎮’。”乾窯瓦當遠銷全國各地,北京皇宮、杭州知味館、山東曲阜等都使用過乾窯瓦當。《嘉善縣誌》中記載,中國國產的第一張平瓦就產於浙江嘉善乾窯鎮。
科舉
在明清兩代,嘉善一共貢獻了 狀元2人、進士213人。嘉善更是全國26個巍科大縣之一,明清兩代嘉善共有巍科11人(進士的前4名及會試第一名稱巍科)。一般認為,巍科比進士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文化實力。柳洲詞派
柳洲詞派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詞派,地處嘉善魏塘。柳洲之名源自明清之際魏塘鎮的一處名勝柳洲亭。魏塘又名魏里、武塘。依據一是戈元穎、陳謀道等編集的《柳洲詞選》所收詞人詞作,一是明末清初以“柳洲八子”稱名的活躍於魏塘的詞人唱和群體。柳洲詞派最有特點的傳承方式就是以典型的江南望族文化為主環鏈進行詞學上的相互影響和承續。寺觀
嘉善是江南道教、 佛教流傳較早的地區之一。據史料記載,嘉善道教最遲唐代已流行,而佛教始於唐朝,宋代開始,嘉善寺觀陸續增多,民間把寺廟和道觀作為宗教信仰的現世寄託。大約在明清時期,嘉善縣的寺庵廟宇數量達到歷史以來的最高峰,清光緒二十年(1894)《嘉善縣誌》載:縣內有禪寺9座、禪院12座。建於三國東吳時1座(慈雲禪寺,位於原縣委黨校舊址),唐代4座,宋代10座,元明清6座。光緒年間,縣內有庵71座。建於唐代2座,宋代6座,元代4座,明代36座,清代23座。縣城魏塘街道內多條道路與歷史上道教活動有關,如道院弄,太平弄,壇弄,主要分布於城西。而作為元四家之一的嘉善籍畫家的吳鎮在年輕時即與釋道往來密切,其中與他交往親密的畫家方方壺,即是上清宮道士。善堂
明末江南,地方鄉紳發起以濟貧為目的同善會,常年舉行救賑貧民的活動。同善會創始於無錫高攀龍,而作為高攀龍弟子的陳龍正創建的嘉善同善會則最為成功,最具代表性。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同善會、千金會的基礎上,陳龍正建立了同善會館,作為經辦善業的常設機構和公所。同善會館是江南最早興起的民辦性慈善組織,在中國民間慈善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城牆
明正德五年(1510),知縣胡潔為保居民安堵(安居),在魏塘日暉橋之東建賓暘門,太平橋之西建平城門,以備啟閉之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為防禦倭寇,吏部侍郎趙文華督師嘉善,撫台王抒與知府劉愨議奏請朝廷築城,獲批准。縣內使用徒工1萬餘名,徵發民戶740餘人督工。是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建成水城門5座,旱城門4座,月城114丈,望樓4座,水城門旁台5座,墩台12座,窩鋪36間,築雉碟2644個,周圍1448丈。城高3丈,闊2丈,濠闊6丈,周於城。築城占地353畝,化銀35856.9兩。此後數百年間,明清兩代歷任知縣多次維修加固。解放後拆毀,現西南角尚存有不足百米尺長的一段。泗洲塔
泗洲塔,又名“吉祥聖寺塔”、“大勝寺塔”,位於縣城東門外大勝寺內,大殿前側,寺有大鐘,聲音洪亮。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佛門弟子清梵受泗洲和尚的示兆而募建此塔。塔身六面七層,朱椽碧瓦,翹角飛檐,總高約20多米,頂尖的葫蘆呈傾狀,遇大風能隨風鏇轉。書畫
據統計,自宋朝以來被《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書畫家大辭典》收錄的畫家和書法家就達170多名。他們留下的大量書畫作品,構成了嘉善歷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觀。據《故宮博物院藏寶錄》、《故宮便覽》等資料記載,北京 故宮現藏嘉善籍名畫家的字畫真跡有元代“四大家”之一 吳鎮的《蘆花寒雁圖》軸、《漁父圖》軸、《竹石圖》軸和《草書心經》卷,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大畫家盛懋的《秋江待渡圖》軸、《松石圖》軸等。另外, 明代畫家姚綬、清代初年畫家項聖謨(旅居嘉善)等也均有書畫作品被收藏。
雕漆
與嘉善歷代繪畫藝術交相輝映的則是嘉善元、明時期的雕漆工藝品,它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我國雕漆藝術源遠流長,但誰也不曾想到,是元朝嘉善的一批民間雕漆工匠,把這一門藝術推向了頂峰。他們製作的大量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漆器製造的最高水平,且對後代漆器的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漆器專家,把西塘稱為“元代漆器的製作中心”。當時,它和景德鎮的瓷器並駕齊驅,不但促進了江南市鎮經濟的發展,而且成為我國最早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之一。鑄銀
據史料記載,朱碧山所鑄蝦杯、蟹杯、人物杯,當時為名人高士酌酒的一種時髦而風雅的酒具,堪稱中國酒文化一絕。這種銀制槎杯,不施藥焊、注酒自能流走。槎者筏子也,故得其名。清代大詩人朱彝尊曾作《朱碧山銀槎歌》詠之。據了解,碧山製作的槎杯,存世作品僅三件。其中北京故宮珍藏的白銀龍槎為酒具中的極品,屬國寶級別的文物。有學者著文,為中國100件稀世珍寶排座次。銀龍槎杯僅次於銀縷玉衣、“竹林七賢及茶啟期”磚畫、唐琴“大聖遺音”等文物,名居第6位。由此可見它的藝術品位之高。文保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5處,分別是乾窯窯墩,大往遺址,錢氏船塢,魏塘葉宅,西塘古建築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吳鎮墓。旅遊景點
吳鎮紀念館
吳鎮紀念館,是 元代四大畫家之一 吳鎮的故居和墓葬地。現有吳鎮作品陳列廳和多個展廳,並有吳鎮墓、梅花亭、八竹碑廊、洗硯池和千虹閣等十餘處景點,融賞梅、觀畫、讀碑、遊園為一體,為江南一大人文景觀所在。1981年4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公布吳鎮墓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公布,吳鎮紀念館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吳鎮紀念館坐落在嘉善縣城花園路178號,占地面積2987平方米,建築面積1657.5平方米,其中陳列室260平方米,展廳268.8平方米。館址內外古蹟有:吳鎮墓、梅花亭、八竹碑、草書心經碑、梅花泉、洗硯池、仁本堂墨刻碑、古石碑牆等。吳鎮紀念館新辟景點有:吳鎮陳列室、吳鎮花崗石雕塑像、漁父圖碑廊、竹譜碑廊、彩筆軒、寒碧亭、扇亭、林泉居、假山、水池、石橋等。
歌斐頌朱古力小鎮
歌斐頌朱古力小鎮,位於 浙江省嘉善大雲省級旅遊度假區,是歌斐頌集團投資的省級重點項目,計畫總投資9億元,規劃用地430畝,總體規劃布局為“一心四區、九個項目”:歌斐頌朱古力製造中心、瑞士小鎮體驗區(含歌斐頌市政廳、歌斐頌會議中心、瑞士小鎮風情街)、浪漫婚慶區(含歌斐頌婚慶莊園、玫瑰莊園)、兒童遊樂體驗區、休閒農業觀光區(含可可森林、藍莓觀光園)。西塘古鎮
西塘古鎮,地理位置優越,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素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核心區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萬。相傳春秋時期吳國 伍子胥興水利,通漕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歷史沿革。
嘉善特產
嘉善黃酒、荷葉粉蒸肉、六塔鱉、汾湖蟹、熏蛤蟆、西塘八珍糕、“錦雪”牌黃桃、乾窯大米、“惠綠”牌蜜梨、“錦雪”牌蘑菇、楊廟雪菜、尚農甜瓜。著名人物
古代
陸贄:【唐】(754~805),唐代文臣,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陳舜俞:【宋】生年不詳,卒於宋神宗熙寧七年。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
吳鎮:【元】(1280~1354),元代傑出畫家。
張成與楊茂:【元】元末雕漆工藝家。
朱碧山:【元】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元代中晚期。鑄銀工藝家。
姚綬:【明】(1423~1495),明代畫家。
錢士升:【明】(1575~1652),嘉善人。崇楨中累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袁黃:【明】(1533~1606),嘉善陶莊人。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
魏大中:【明】(1575~1625),嘉善遷北區(今嘉善大舜鄉)南早濱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工、禮、戶、吏各科給事中,都給事中等職。
魏學洢:【明】(約1606~1625),嘉善人。有《茅檐集》八卷,《四庫》存錄。
魏塘的“三曹”{曹爾堪(祖父)和曹庭樞、曹庭棟昆仲}:曹爾堪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曹庭樞,乾隆丙辰薦舉博學鴻詞。有《謙齋詩稿》;曹庭棟,清代公元1698-?年間,享年90多歲。著《易準》、《孝經通釋》等6本。
蔡以升:【清】生卒年不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近代
錢能訓:(1869~1924),浙江嘉善人,中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內務總長。錢泰:(1886-1962),民國外交家。
張鳳:(1887~1966),嘉善人。民國34年被聘為上海市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委員。解放後歷任浙江省考古學會常務委員、省文史館館員。
丁悚:(1891~1972),嘉善人,民國早期漫畫家。
夏荷生:(1899~1946),嘉善魏塘鎮人,藝術家。
朱學范:(1905~1996),浙江嘉善楓涇人(今上海金山楓涇人)。1992年12月任民革中央名譽主席。
范崇武:(1907~2011),浙江嘉善西塘人,曾任北京第三地方工業局局長,北京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是前國家總理 朱鎔基的老師。
趙憲初:(1907.10.27~1998.4.17),出生於嘉善西塘鎮,教育家。
顧功敘:(1908~1992),生於1908年6月25日。浙江嘉善洪溪鎮人。地球物理學家。
高尚蔭:(1909~1989),1909年3月3日生於嘉善陶莊鎮。病毒專家。
譚其驤:(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嘉善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長期從事中國歷史地理、中國史研究和中國歷史地圖的繪編。
程裕淇:(1912~2002),生於1912年10月7日。浙江嘉善魏塘鎮人。地質學家。
黃堯:(1914-1987),祖籍嘉善魏塘,生於上海,著名書畫家,漫畫家。
張鍾俊:(1915~1995),生於1915年9月23日。浙江嘉善人。自動控制專家,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老師。
現代
朱念慈(1920~2003.9.6),浙江嘉善人,現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孫道臨(1921.12.18~2007.12.28),原名孫以亮,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朗誦藝術家。
沈天慧:(1923~2011.1.2.),嘉善魏塘鎮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半導體化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顧錫東:(1924~2003),嘉善人,人民戲劇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
沈國舫:(1933.11.15~),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嘉善。著名造林專家,曾任林業大學校長,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林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
倪天增:(1937~1992),祖籍嘉善縣西塘鎮,生於浙江寧波。前上海市副市長。
黃菊:(1938~2007),嘉善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當代
戴逢:嘉善人,高級規劃師、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協會高級顧問,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榮譽理事,中國城市規劃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山大學、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林正范:嘉善人,原杭州師範學院(現 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研究。
徐越:女,嘉善人,杭州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婁永琪:嘉善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同濟大學中芬中心副主任、國際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副主席。
丁當:原名吳嫻,大陸歌手.。
南派三叔:出生地嘉善,現居杭州。作家。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2018年10月8日,嘉善縣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嘉善縣行政區劃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自治縣 |
杭州市 | 拱墅區 | 西湖區 | 上城區 | 下城區 | 江乾區 | 濱江區 | 餘杭區 | 蕭山區 | 建德市 | 富陽市 | 臨安市 | 桐廬縣 | 淳安縣 |
寧波市 | 海曙區 |江東區 | 江北區 | 鎮海區 | 北侖區 | 鄞州區 |餘姚市 | 慈谿市 | 奉化市 | 寧海縣 | 象山縣 |
溫州市 | 鹿城區| 龍灣區 |甌海區 | 瑞安市 | 樂清市 | 永嘉縣 | 洞頭縣 | 平陽縣 | 蒼南縣 | 文成縣 | 泰順縣 |
嘉興市 | 南湖區 | 秀洲區 |海寧市 | 平湖市 | 桐鄉市 | 嘉善縣 | 海鹽縣 |
湖州市 | 吳興區 | 南潯區 | 長興縣 | 德清縣 | 安吉縣 |
紹興市 | 越城區| 諸暨市 | 上虞市 |嵊州市 | 紹興縣 | 新昌縣 |
金華市 | 婺城區 | 金東區 | 蘭谿市 | 義烏市 | 東陽市 |永康市 | 武義縣| 浦江縣 | 磐安縣 |
衢州市 | 柯城區 | 衢江區 | 江山市 | 龍游縣 | 常山縣 | 開化縣 |
舟山市 | 定海區 |普陀區 | 岱山縣 | 嵊泗縣 |
台州市 | 椒江區 | 黃巖區 | 路橋區 | 臨海市 | 溫嶺市 | 玉環縣 | 天台縣 | 仙居縣 |三門縣 |
麗水市 | 蓮都區 |龍泉市 | 縉雲縣 |青田縣 | 雲和縣 |遂昌縣 | 松陽縣 | 慶元縣 | 景寧畲族自治縣 |
(註:杭州市、寧波市為副省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