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武當山紫霄宮
建於明
紫霄宮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武當山上保存較為完整的宮殿古建築群之一。自東天門入龍虎殿、循碑亭、十方堂、紫霄殿至父母殿,層層殿堂,依山疊砌,其餘的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兩側為東宮、西宮,自成院落,幽靜雅致,再加上四周松柏挺秀,竹林茂密,名花異草,相互掩映,使這片古建築更顯得高貴富麗。富麗堂皇
紫霄殿面闊五間,重檐九脊,綠瓦紅牆,光彩奪目,其額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繪,藻井浮雕有二龍戲珠,形態生動,宛若真物,由於彩繪,也使得全殿顯得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殿前的平台十分寬闊,雕欄重繞,雄偉壯觀。殿內供有玉皇、真武、靈官諸神像,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細膩、逼真。殿後的父母殿,崇樓高舉,秀雅俏麗,與紫宵殿相映成輝,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銅鑄藝術的寶庫
紫霄宮,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有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崗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從刻有“紫霄福地”額匾的福地殿,進入龍虎殿、青龍、白虎泥塑神像侍立兩旁,形成威嚴。沿數百級台階循碑亭穿過十方堂,有一座寬敞的方石鋪面的大院落,院上三層飾欄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紫霄殿進深五間,重檐九脊,翠瓦丹牆。殿中石雕須彌座上的神龕內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座像,兩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將等,銅鑄重彩,神態各異,是我國明代藝術珍品。殿左放著一根數丈長的杉木,傳說從遠方飛來,故名“飛來杉”;又因在一端輕輕扣擊,另一端可聽到清脆的響聲,而稱為“響靈杉”,相傳亦是明代遺物。大殿四周神龕內,陳列著數以百計的元、明、清代鑄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堪稱我國銅鑄藝術的寶庫。父母殿
紫霄殿(武當山紫霄大殿)後為父母殿,崇台高舉,秀雅俏麗,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即淨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左神龕內供奉的是觀音,右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等,稱為百子堂,是昔日信女求兒女的地方。紫霄宮附近還有賜劍台、禹跡池、禹跡橋等名勝古蹟,可供遊覽。
道教宮觀之一
1931年曾為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司令部所在處。是武當山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為現存保留較完整的武當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是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所在地。紫霄福地
紫霄宮,距復真觀7.5公里。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有禹跡池、寶珠峰。此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是武當山上保存較完整的宮觀之一。主要名勝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東宮、西宮、太子岩等。此地周圍崗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故曾被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從刻有“紫霄福地”匾額的福地殿進入龍虎殿,可見青龍、白虎泥塑神像侍立兩旁,形象威嚴。沿數百級台階循碑亭穿過十方堂,有一座寬敞的方石鋪面的大院落,院上三層飾欄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紫霄殿進深五間,重檐九脊,翠瓦丹牆。殿中石殿須彌座上的神龕內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兩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將等,銅鑄重彩,神態各異,是我國明代藝術珍品。殿左放著一根數丈長的杉木,另一端可聽到清脆的響聲,而稱為“響靈杉”。大殿四周神龕內,陳列著數以百計的元、明、清代鑄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堪稱我國銅鑄藝術的寶庫。紫霄殿後是父母殿。此殿崇台高舉,秀雅俏麗,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像,即淨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像。左神龕內供奉的是觀音,右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稱為百子堂,是昔日善男信女求兒女的地方。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之一。紫霄宮是武當山道協的辦公地,每年舉行三月三、九月九慶祝活動,就在此處做道教法事。紫霄宮背倚展旗峰,面對照壁峰。展旗峰石色赤灰,有如一面獵獵捲動的大旗。峰下的紫霄宮大殿,樓閣飛檐,雕粱畫棟,頂脊上排列著各種飛禽怪獸的銅鐵造像,極為逼真生動。紫霄宮素有“紫霄福地”“雲外青都”之譽。整個建築依山而築,雄偉壯觀,是武當山八宮二觀建築群的主體,也是山上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宮廷內外,四時花卉,長開不敗。宮內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碑亭、東西配殿等,清雅幽靜。主殿紫霄殿建於三層崇台上,四周圍以石欄,碧瓦重檐,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內供有真武祖師的銅雕坐像,兩旁排列著玉皇、靈官諸神的泥塑像,雕塑細膩,莊嚴威武,此外還有多尊造型各異的真武像及明代鑄造的武當山銅質模型。
殿前碑亭有兩座保存完好的巨大鰲碑,高達10米,用完整的巨石雕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正殿後為父母殿(俗稱荷葉殿),供奉淨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殿後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開拓而成的石室。紫霄宮現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霄殿
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槓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采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