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谿

棠谿,簡體字為棠溪,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銛,亦作劍的代稱。

名劍簡介

棠溪古劍 棠溪古劍

棠谿,簡體字為棠溪,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 銛,亦作劍的代稱。

史書記載

棠溪冶鐵鑄劍文化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冷兵器時代和人們的文化心理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就研究者查閱到的歷史資料里, 《史記》、《吳越春秋》、《戰國策》《搜神記》、《水經注》、《鹽鐵論》、 《資冶通監》 、《古今圖書集成》、《太康地記 》、《方輿記要》、 《辭海》、《地名大詞典》、《清一統志》等,都有記述。在民國二十三標註本《西平縣誌》里也有記載,西平的地圖上標有“棠溪”、“鐵爐”、“冶爐城”等地名,《輿地誌.疆域篇 》許多處引用歷史典籍,涉及冶鐵鑄劍,其中引用酈道元《水經注》文:“西平,故柏國也。 西平,其西呂墟, 即西陵亭,西陵平夷 ,故曰 。縣出名金 ,古有鐵官。”引《方輿紀要》文:“西平有諸石山……棠溪村。”諸多歷史資料記載,都有兩個字“鐵”與“劍”。
棠溪寶劍《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 《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范文瀾《中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 《資治通鏗》給予棠溪寶劍很高的讚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
現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里這樣寫道:“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一些古代詩文裡邊,也有稱讚棠溪寶劍的詩句。明代詩人衛 善誘“棠溪寶劍天下雄,歐冶干將人中龍,鑄出名品擎天宇,一洗北郡萬馬空”詩作,極言棠溪寶劍名冠天下,聲播四海。清及民國西平籍詩人陳銘鑒有《龍淵夜月》“光芒萬丈徹霄懸,劍氣凌雲出 碧淵……聞說冶爐曾此鑄,星移物換幾經年”。

鑄劍中斷

棠溪冶鐵鑄劍的中斷。棠溪冶鐵鑄劍自春秋戰國以來,輝煌了一千七百多年,至唐朝末年的一場戰亂,而劃上了句號。當時安史之亂,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直接危機到中央政權,叛軍吳元濟在中原腹地棠溪,以棠溪有利地勢和棠溪直接提供的大量兵器,與李愬率領的政府軍抗衡,李愬副將馬少良“取城池,戮工匠”,徹底摧毀了這一冶鐵鑄劍的千古聖地。煊煊赫赫的文化成為一片廢墟,幸免於難的工匠紛紛逃到江南吳越,延續其文化的香火。使棠溪九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在南方紮根,棠溪寶劍自此出現了一千多年的斷層。

棠溪冶鐵

棠溪古劍 棠溪古劍

西平縣春秋時屬楚,戰國時歸韓。縣西有古柏城,屬柏皇氏原封地。周邊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馬嶺。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棠溪流域是戰國至晉代的重要冶鐵基地,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冶鐵遺址區。自秦至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上千年,歷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設定鐵官,督辦兵器製造。元和十二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自此,棠溪寶劍從歷史上消失。

冶鐵遺址

棠溪冶鐵遺址位於西平縣酒店鄉酒店村南五百米的棠溪湖兩岸,南系龍泉河,北接棠溪河。在冶鐵遺址南部有冶鐵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兩次來西平考察。一九五九年,文物專家張靜安前來考察,最早發現了一處保存完好的冶鐵爐。冶鐵爐為橢圓形,直徑零點八米左右,深一米多,冶鐵爐壁呈現有焦煳色的烈火燒烤痕跡。這一重要發現,揭開了人們認識古代冶鐵鑄劍歷史新的一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名劍特點

棠溪寶劍之所以能被稱為中華第一,恐怕與幾個特點有關。
一是西平獨有的地域資源。冥山鐵礦不僅藏量豐富,而且礦石含鐵量高達27.5%,適合鑄劍,而棠溪水富含大量的礦物質。
二是優秀的傳統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1958年,當地在修潭山水庫時發現了37座豎爐遺址,距今有2300年的歷史。現在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座豎爐遺址是戰國時韓國的冶鐵鑄劍爐,已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了西平吸引遊客的一道勝景。
三是材質優良、工藝精湛。棠溪劍的劍架、劍殼採用棠溪兩岸名貴的棠棣木製成,上面生動的龍鳳、麒麟饕餮蝙蝠和蟬紋等都是由手工一刀一刀刻成。

鑄造工藝

棠溪寶劍 棠溪寶劍

棠溪寶劍鑄造工藝致所以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劍條的鍛打就要通過熱鍛、冷鍛、千錘百鍊的反覆摺疊鍛打,再經過鏨圖、滲銅,繼而通過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粗磨、細磨、精磨、研磨、收光等等近百道複雜工序,才能完成合格劍條的製作。其過程完全憑鑄劍師高超的悟性、獨特的技巧和積累的豐富經驗、來掌握控制水火的溫度、顏色、時間等等,很難操作,稍有差錯,便會前功盡棄;沒有數十年實踐經驗,根本掌握不住其中的奧妙,這也是當今世上優秀鑄劍師猶如鳳毛麟角的根本原因。
劍條的研磨、收光也是如此,同樣需要專業技師全手工操作,經過幾十塊不同型號的油磨石、數噸清水、無數次的反覆研磨數十天后,才能呈現出筆直的劍脊,四面平正、寒光閃亮的劍面。將幾種含炭量不同的優質鋼材經1500多度的高溫爐火的熔化和數萬錘鍛打、揉化、延展,在棠溪聖火和聖水的沐浴中鍛打成形、經過特殊的熱處理定性,再經過幾十道研磨工序、使其成為具有“強、硬、韌、彈”四大特性的棠溪寶劍劍條。
棠溪寶劍其配套飾件的製作工藝也相當複雜。飾件的製作採用傳統失臘法青銅精密鑄造,或身懷絕技的匠人用銅或金銀,鏨圖、錯金、鑲嵌等工藝高超製作。還要經過整合組裝、多次整體打磨,數遍烤漆等數十道工序。其中所用烤漆全部為昂貴的高檔進口材料,按照汽車烤漆工藝程式製作完成。最後,還要經過高標準成品檢測、包裝,棠溪寶劍才以完美的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棠溪寶劍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鍊、金屬改性的傳統工藝,具備 “強、韌、硬、彈”四大特點,硬可斬釘截鐵,韌可彎曲120度不斷裂變形,光鑒寒霜,靈氣逼人。

名劍文化

棠溪寶劍的創意和文化既體現在劍條上,又更多地體現在劍鞘、劍架的製作上。其劍鞘、劍架所用的紅木、棠棣木、花梨木等都是昂貴的稀有木材,原木打開後需要自然晾三年、在室內炕六個月;而後去裂除花,按照自然木紋順序精挑細選、刨磨打坯,才能進入擁有熟練高超雕刻工藝的雕刻員工手中,進行精雕細琢,演繹出色澤一致、搭配合理、一幅幅龍飛鳳舞、福祿壽禧等等祥瑞圖畫。瞧,雕刻工正以飽滿的熱情、一絲不苟的精神,雕刻著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組件,刀刀精到、準確無誤。

民間傳說

至今,棠溪河兩岸那裡上年紀的人,都能把把《天下第一劍》、《冶爐合莊》、《龍泉》、《宛馮》等故事講得栩栩如生。 《天下第一劍》的故事中講:楚王聽說棠溪有一淬刀的神泉,讓曾救過龍女的百歲鐵匠為他鑄一把“天下第一劍”,老人拒絕,堅決不鑄殺人的東西。
楚王說,劍是定國之寶,要用“天下第一劍”安社稷 ,造福萬民。又派人帶重禮面見老人。鐵匠答應,日夜鑄劍,但久不成形,一日五彩雲飄進爐中,於是劍成。老人到棠溪河磨劍時,劍掉水中。老人十分焦慮,怕無法向楚王交代,夜晚便夢中夢見楚王要拿頭是問。
第二天,老人面見楚王,楚王盛情接待,並大誇“天下第一劍”果真好劍,老人不解,楚王說是一位龍女所獻。 老人見劍,果然劍為已出,原是龍女回報相助。

現代延續

棠溪劍傳人高慶民出生在棠溪河畔的一個鐵匠世家,受父親的影響,少年時的高慶民就會在熊熊爐火前幫助父親掄錘子、掌鉗子。在棠溪北岸有座直徑兩米高的大型冶鐵爐,是最早的一座春秋戰國冶鐵鑄劍爐。高慶民在和父親切磋鍛打技藝,查閱有關棠溪劍史料書籍的同時,經常來到這座先人冶鐵鑄劍的遺址,追尋著古人鑄劍技藝和靈感,在這裡他常常一蹲就是一整天。回去後,他和父親多次豎爐冶煉,反覆實踐,但總解不開歷史上棠溪劍鑄劍技藝的幾個關鍵迷團。在困難和失敗面前,每當想到棠溪劍2000多年前的輝煌歷史,高慶民心中就感到有一種莫大的壓力和動力。他曾經節衣縮食,風餐露宿到南方一寶劍生產廠家拜師取經,但都吃了閉門羹。無奈的高慶民只得回到棠溪河畔那座昏睡千年的冶鐵爐旁,他手捧幾塊爐渣掂量著,默默地對自己說:路在腳下,挺過難關必是成功。
這時期,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出一節棠溪劍梢部分殘遺。高慶民得知後喜出望外,他通過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將此劍借過來認真化驗、分析、查成色,探求古劍鑄造的秘密,又通過圖書館的同志找來杜牧的《考工記》和《管子》、《地數》中關於棠溪劍的史料,試圖揭開棠溪劍在鑄造技藝中的神秘面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高家父子半個世紀的長途跋涉,幾經風雨,幾經磨難,1987年,高慶民終於破譯了史書上的“取棠溪水淬火”、“高溫液體還原”等鑄劍工藝,試製成功了第一把熠熠閃爍的棠溪劍。該劍承襲了棠溪地域特色和特殊生產工藝,具備了“強、韌、硬、彈”四大特點,光鑒寒霜,靈氣逼人。重劍砍鐵斷玉不留鈍痕,輕劍彎曲九十度回彈復原,飾件嚴格依照古代銅錫合金技術的工藝配方,又運用精密鑄造作處理技術,質地精良,圖形逼真。其龍泉、棠棣花、龍鳳麒麟等圖案的運用,更透出神秘深厚的棠溪文化。
棠溪劍歷經1000多年後橫空出世,立刻引起了冶金界的廣泛關注。1989年,全國冶金史學研討會的專家學者雲集西平對棠溪劍的研製成功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冶金史專家韓汝芬教授為此發出驚呼:莫邪干將,世有傳人。1991年棠溪劍通過省級技術鑑定:“該產品的研製成功,恢復了正宗棠溪劍的生產,填補了河南省空白。”

現代美譽

2000年8月和2001年10月,棠溪劍兩次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權威專家鑑定為“中華第一劍”。近年來,棠溪劍先後榮獲三十餘次國際、國家和省部級大獎,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有100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報導。許多政界要人、文學藝術界名人也題詩留詞,給予高度評價。
2002年後,棠溪寶劍先後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八項專利,並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2003年,棠溪寶劍被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組委會定為貴賓專用禮品。2004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定為名牌產品。同年,又被國家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代表146個成員國審核、認定,並頒發 “原產地標記註冊保護證書”,成為世界名牌。2005年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2006年被評為全國創名牌企業。2007年被定為國家級工業旅遊景點。

名劍評價

1989年,全國冶金史學研討會的專家學者雲集西平對棠溪劍的研製成功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冶金史專家韓汝芬教授為此發出驚呼:莫邪干將,世有傳人。1991年棠溪劍通過省級技術鑑定:“該產品的研製成功,恢復了正宗棠溪劍的生產,填補了國家這項空白。”
2000年10月31日,棠溪劍業公司高慶民設計打造的“中華第一劍”,0001號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確定了棠溪寶劍的品牌地位。“中華第一劍”形成300多道工序。
2001年10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組織的“中華第一劍”高級專家鑑定會上,中國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主席史樹青等有關專家對棠溪寶劍評價:“不愧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劍。”

中國古代名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