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描述
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發現過程
1972年初夏的一天,安徽南陵縣三里鄉呂山村村民在村後挖土平整曬穀場時,挖出一把銅劍,擦去泥土,閃光發亮,劍刃鋒利。“寶劍!寶劍!”在場的幾個農民你爭我奪,十分好奇,總想看個究竟,結果劍被掰成數段,有幾個人的手也被劃破了,產生了小小的“流血事件”。
6年後,鄰近安徽的浙江有個商販串到三里鄉鎮收購古董。呂山村的一位農民將當年所得的三段殘劍賣給商販,心想,我這古董能賣好價錢,結果得到的也只是幾塊破銅爛鐵的價錢。此事被縣文化館文物幹部得知,迅速將這三段銅劍追回。看到殘劍上還鑲嵌幾個篆書金字,知道此劍不是尋常之物,就珍重地收藏起來,等待時機,或許有那么一天還能“破鏡重圓”。可是,那幾段破“鏡”又在哪裡呢?
又過了6年,即1984年盛夏,南陵縣文物幹部對全縣進行文物普查。一天,工作組來到與呂山村鄰近的金坑村,該村一位村民將自己收藏12年的3段銅劍,主動交給文物普查人員,當即受到表揚和獎勵。回到縣城後,文物人員將前後6段殘劍一接對“哇!完全吻合”,至此,這把斷成6塊分離12年的青銅劍,終於團聚了,劍上的字也完整了。
歷史記載
陰刻鑲嵌篆書金字銘文兩行12個字,字字清晰,筆法雄健蒼勁,書體結構嚴謹。文曰:“攻敔王光,自乍用劍,台戰戊人”。原來,此劍是為吳王闔閭在位時期(公元前514年—前496年)所鑄造,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銘文中的“攻敔王光”就是吳王光,“乍”是為“作”,而“台戰戊人”四字,有人釋為“用來卻退刺客”之意。闔閭(?—前496年),一作闔廬,春秋末吳國君,名光,故稱此劍為“吳王光劍”。
劍是我國古代隨身佩帶的格鬥兵器。當時的吳越造劍,一枝獨秀,負有盛名。《戰國策·趙策》所載趙奢之語曰:“夫吳乾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從出土的這件吳王光劍來看,埋藏地下2000多年,如今還青光熠熠,鋒利無比,可見史書之說,絕非虛語。
吳王光劍,經過青銅器修復專家精心修復,恢復了原貌。整個劍長52厘米,國寶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冷兵器之劍
我國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劍出現在殷周時期。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厘米之間。到三國時期,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東漢之後,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另外劍也作為法器或象徵物而存在。自明之後,冷兵器逐漸式微,而劍則退出了歷史舞台。 |
中國古代名劍
軒轅劍 | 湛瀘 | 赤霄 | 泰阿 | 七星龍淵 | 莫邪 | 干將 | 魚腸 | 純鈞 | 承影 | 萬仞 | 龍劍 | 照膽 | 金劍 | 王氏劍 | 大劍| 大梁氏劍 | 隋刃 | 浪人劍 | 玉柄龍 | 青龍劍 | 疥癆賓 | 青霜 | 鴉九 |靈寶劍 | 裴旻劍 | 鞘劍 | 破山劍 | 青蛇劍 | 火精 | 折鐵寶劍 | 吳乾 | 乾勝 | 雌雄劍 | 墨陽劍 | 龍淵 | 龍泉劍 | 豐城劍 | 勝邪 | 工布 | 磐郢 | 巨闕 | 純鉤 | 淳鈞劍 | 燕支 | 蔡愉 | 騰空 | 啟劍 | 夾劍 | 太康 | 定光 | 含光 | 宵練 | 夏禹劍 | 銅劍 | 錕鋙 | 輕呂 | 鎮岳尚方劍 | 掩日 | 斷水 | 轉魄 | 懸翦 | 驚鯢 | 滅魂 | 卻邪 | 真剛 | 光劍 | 吳王劍 | 吳王夫差劍 | 吳王光劍 | 吳越劍 | 永用劍 | 伍子胥劍 | 必盧 | 屬鏤 | 獨鹿 | 越王勾踐劍 | 越州勾劍 | 步光 | 扁諸 | 時耗 | 長揚劍 | 長鋏 | 陽劍 | 鹿盧 | 誡劍 | 水心 | 秀霸 | 分景 | 崩劍 | 神龜 | 隨侯劍 | 飛景 | 流采 | 孟德劍 | 珠劍 | 楊修劍 | 白虹 | 紫電 | 辟邪 | 流星劍 | 青冥 | 百里 | 千古劍 | 棠谿 | 楊家山鐵劍 | 七星劍 | 五方單符 | 沉水龍雀 | 流光劍 | 禹劍 | 八服 | 龍彩 | 更國 | 駿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