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簡介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興元元年(784年)六月,涇原(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兵因不滿朝廷不給賞賜而在長安發動的 兵變。建中四年, 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倉皇出逃,由鹹陽到奉天(今 陝西乾縣),護駕只有宦官霍 仙鳴及寭文場,涇原兵擁入皇宮府庫,大肆掠奪金銀。 渾瑊等人保護德宗,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率軍屯駐於臨洺。朱泚進入宣政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朱泚圍攻奉天一月有餘,未果,退回 長安固守。李懷光自恃功高,德宗聽信宰相盧杞饞言,竟不肯召見,李懷光按兵不前,多次上表揭露宰相 盧杞、宦官 翟文秀等人之罪。德宗不得已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以示信任有加。李懷光更加懷疑,將鐵券扔在地上說:“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德宗再逃到漢中。唐德宗發布了《 罪己詔》,即著名的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赦李希烈、田悅、 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 聲明不再約束節度使,對其姑息遷就,詔書下達之日,“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李懷光逃往河中,朱泚陷入孤立, 唐大軍進逼長安。朱泚和 姚令言向西奔逃,在途中被 部下殺死。從此,唐朝的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唐德宗成為第三個逃離長安的 皇帝,從此不再信任 宰相,並開始重用 宦官。戰爭詳情
建中四年(783年)八月, 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河南襄陽,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詔令涇原(今甘肅涇原)等各道兵馬援救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京兆尹王翔只賞賜粗飯。涇原兵不滿王翔犒賞太少,士兵們揚言:“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於是譁然兵變,姚令言勸解未果,德宗急令每人賞賜布帛二匹,眾益怒,用箭射中使,涇原兵與李忠臣、 張光晟等擁立朱泚為主帥,攻入長安,與河北各藩鎮相呼應。建中四年十月,唐德宗李适為解救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圍困的襄城(今屬河南),徵發涇原及諸道兵馳援。涇原節度使姚言率兵5000人途經京師長安,去援救襄城。軍士冒雨寒而來,大多攜帶子弟,希望得到優厚賞賜養家,但一無所獲。將卒們因不得犒賞,立即譁變,喧躁著占據京城。唐德宗在宦官等護衛下,狼狽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涇原兵湧入皇宮府庫,搶運金帛,並將因其弟朱滔叛唐而被免去盧龍節度使的前太尉朱泚(當時在長安閒居)請出,奉為首領。朱泚自稱大秦皇帝,並親率大軍進攻奉天。唐德宗在奉天下詔徵發附近諸道出兵勤王。十一月,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自定州(今屬河北)發兵回援,晝夜兼程,進至東渭橋(今西安東北),所部4000人擴大到萬餘人;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兵5萬自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進駐蒲城(今屬陝西);神策兵馬使尚可孤部3000人自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進至七盤山(今藍田南),擊敗朱眥軍,收復藍田(今屬陝西);河東節度使馬燧派5000兵進至中渭橋(今西安’北);鎮國節度使駱元光派2000兵進屯昭應(今臨潼),諸路援軍聚集長安附近,救駕勤王。同時,朱泚加緊圍攻奉天城。城中資糧俱盡,朱泚命長安西明寺僧法堅造雲梯,高廣各數丈,裹以兕革,下施巨輪,梯上可容壯士500人。城中人望見如此高大雲梯,十分恐懼。唐德宗向群臣詢問對策。京畿、渭南北、金商節度使渾瑊等獻計:臣觀雲梯勢重,重則易陷。臣請迎其所來鑿地道,積薪蓄火以待朱泚軍來攻。神武軍使韓澄依據云梯來的方向,拓寬奉天城東北角30步,多儲膏油、松脂、薪柴、蘆葦於其上。十一月十四日,朱泚揮軍攻打奉天南城。次日,北風大起,朱泚軍推雲梯,上施濕蚝,懸水囊,載壯士攻城。雲梯旁邊輔以攻城車,其下置人,抱薪負土填塹而進,矢、石、火炬都難以殺傷他們。朱泚軍又全力攻打城東北隅,矢石如雨,城中官軍死傷不可數計,已有兵登上奉天城,形勢十分危急。唐德宗以封官告身千餘通和食實封的獎賞,讓渾瑊招募敢死勇士禦敵。士卒饑寒交迫,又乏甲冑,渾瑊勵以忠義,鼓譟力戰。自己身中流矢,猶進戰不已。適值雲梯輾上地道,一輪偏陷,不能前進。火從地道中噴出,風勢迴轉,城上將卒投葦炬,散松脂,沃膏油,焚毀朱軍攻城器具,燒死攻城士卒,朱泚軍被迫撤退。這時,東、南、北三座城門一齊打開,官軍衝出追擊,皇太子親自督戰,朱泚軍大敗,死數千人。當夜,朱泚軍又來攻城,官軍與朱泚軍正膠著激戰時,李懷義率軍來援,擊敗朱泚軍於澧泉(今陝西禮泉北)。朱泚懼,立即解圍奉天,退回長安(參見奉天之戰)。
興元元年二月,李懷光因解救奉天之功而不得面見德宗,以為受宰相盧杞等排擠,對唐德宗不讓他進奉天城,也極為不滿,於是屯兵鹹陽(今陝西鹹陽東)二個多月按兵不動。同時暗中與朱泚通謀。李晟向朝廷奏報李懷光謀反,請移軍東渭橋以防不測。李晟、楊惠元等諸將每欲進取長安,攻打朱泚,李懷光均阻撓其謀。還派其將趙昇鸞入奉天城為其內應,企圖劫持唐德宗。趙鸞向朝廷自首,唐德宗逃奔梁州(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李懷光公開與朱泚連兵,反抗朝廷,聲勢頗盛。德宗授李晟為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李晟以孤軍處在李,懷光與朱泚二強之間,內無資糧,外乏救援,唯以忠義激勵將士,修繕城隍、甲兵,準備收復京城長安。起初,朱泚畏懼李懷光兵強,尊其為兄,相約分帝關中,永為鄰國。及至李懷光謀反,逼走唐德宗,麾下多叛其而勢弱,朱泚便視李懷光為臣下,徵用其兵。李懷光愧怒不已,內憂部下變亂,外恨李晟襲擊,遂於同年三月燒營逃歸河中(今山西永濟),途中大掠涇陽(今陝西涇陽境)等12縣,雞犬不留。此時屯駐於邠寧(今彬縣)、奉天、昭應、藍田等地各路援軍均受李晟節度,唐軍大振。四月,唐廷以李晟為岯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與屯奉天的朔方、振武、永平、奉天行營副元帥渾瑊東西相應,進逼長安。五月二十日,李晟召集軍事會議,與諸將謀議收復長安。諸將均請先攻取長安外郭城,占據坊市居民區,再北攻皇宮。李晟則認為,坊市狹隘,叛軍若伏兵格鬥,居民驚亂,不利官軍。朱泚軍屯于禁苑,若從苑北進攻,潰其腹心,叛軍必定奔亡,這樣,皇宮不殘,坊市無憂,可為上策。於是李晟牒告渾瑊、駱元光、商州節度使尚可孤等,刻期集兵長安城下,以便協同作戰。二十五月,李晟軍至光泰門(長安苑城東北)外築壘,次日大敗朱泚驍將張庭芝、李希倩部,乘勝追入光泰門,又敗之。二十七日,駱元光部擊敗朱眥軍一部於滬水西。李晟決定不待渾瑊部到達,繼續乘勝進擊,遂於二十八日,陳兵光泰門外,派部將李演等率騎兵直抵苑牆神麚村。前夜打開苑牆突破口,被重新樹柵堵塞。李晟督軍拔柵而進,叛軍潰散。官軍分道並進,接連獲勝,朱瑊率兵近萬人西逃。李晟命兵馬使田子奇率騎兵追擊,自率軍進入長安。同時,渾瑊等率軍攻占鹹陽,並分兵截擊潰逃的朱泚軍。六月,朱砒欲逃吐蕃,至涇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肅鎮原東),被其部將殺死。七月十三日,唐德宗返回長安。
戰爭點評
涇原兵變原為士卒因不給賞賜而發動的反抗鬥爭,後被野心家朱泚利用。李晟善於組織和擴大兵力,團結內部,激勵士卒,正確選定主攻方向,採用靈活戰術,乘勢連續進擊。迅速平定了朱泚叛亂。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