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之戰

河陽之戰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兵馬副元帥李光弼督師在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挫敗史思明部多次進攻的作戰。

基本信息

戰役經過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占領洛陽後,駐軍於白馬寺南,在河陽南面修築月城,與退守河陽的李光弼軍相持。河陽有三城,南城、北城築於黃河南北岸邊,中洋城築於河中沙洲上,三城以河陽浮橋相連。十月,史思明率軍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至城下挑戰。李光弼坐鎮南城指揮,命裨將白孝德出戰,擊斬劉龍仙,餘眾大駭不敢進。史思明有良馬千餘匹,每天放至黃河南水岸邊洗浴,循環不休,以顯示馬匹之多,企圖嚇唬唐軍。李光弼下令挑選牝馬500匹,將其馬駒留在城內,待史軍馬匹放至南岸水邊,就將黃河北岸牝馬全部趕出,牝馬留戀在城裡的小馬駒,嘶叫不已,史軍戰馬都是牡馬,聽見嘶叫,全部渡過黃河跑到北岸,為唐軍所獲。史思明氣急敗壞,糾集戰船數百艘,置火船於前,欲乘流燒毀河陽橋。唐軍以數百艘綁有鐵叉的長竿叉船迎戰,船不得近,又在橋上發炮石,使史軍船隻自焚或被擊沉。史思明派兵至河清(河陽西),企圖斷絕唐軍糧道。李光弼親自率軍至野水渡防禦,天黑以後,只留部將雍希顥率兵千人守柵,自己則悄然返回河陽。史思明認為李光弼只長於守城,不善野戰,便派驍將李日越率騎兵500於夜間前去劫營擒李光弼。李日越至野水渡,得知李光弼早己離去,不敢回去見史思明,未戰便投降唐軍。雍希顥帶其見李光弼,光弼厚加款待,收為心腹。史軍驍將高庭暉聞之,也投降了李光弼。史思明接連受挫,便率主力再次進攻河陽。李光弼以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南城,自己率兵屯於中洋城。史軍先攻南城,被李抱玉擊退,史將周摯遂舍南城而全力進攻中洋城。史軍恃其眾,填塹開柵,直逼中撣。鎮西節度使荔非元禮率敢死士兩次出柵奮擊,擊退史軍。周摯又收兵攻北城。李光弼急率軍入北城,登城觀察敵陣後,分遣驍將郝廷玉、論惟貞、僕固懷恩等率軍出擊。光弼親自執旗督戰,諸將拚命奮擊,終將史軍擊潰,殲其千餘人,溺死千餘人,俘其大將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餘人,周摯僅領數騎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聞北城敗,只好下令退兵。

點評

此戰,李光弼智謀超群,知已知彼,隨機應變,憑堅拒守,擇機出擊,因而接連取勝。

河陽之戰河陽之戰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