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寶年間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與南詔政權之間的多次互相攻戰。
背景
唐初,在洱海地區分布著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六詔”之一“蒙舍詔”(因其在其他五詔之南,又稱“南詔”)。在唐廷支持下,逐漸吞併另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詔主皮邏閣為雲南王、越國公、賜名蒙歸義。史學界一般都將這一年作為南詔國建立時間。唐廷扶植南詔的目的是聯合南詔與吐蕃抗衡,以確保唐帝國西南疆的安全。
而南詔羽翼豐滿後,開始東進,約在天寶五載(746年)占據滇池地區,實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滿,但為共同對付吐蕃,雙方表面上仍維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載,皮羅閣死,其子閣邏鳳繼位。時唐玄宗沉緬聲色,不理朝政,楊國忠專權,朝政腐敗。直接管理南詔事務的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驕橫暴躁,其部屬雲南太守張虔陀貪財好色,導致閣邏鳳於九載起兵叛亂,殺張虔陀,攻陷羈縻州30餘個。
經過
唐廷早對南詔占據滇池不滿,現閣邏鳳殺死朝廷命官,唐決定興師討伐南詔,於十載派鮮于仲通率8萬大軍進擊。鮮于仲通自恃兵多將廣,數次拒絕南詔的求和,迫使南詔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詔、蕃聯軍的夾擊下,唐軍兵敗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戰後,南詔轉而投靠吐蕃,十一載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南國大詔”,意即吐蕃贊普之弟,雲南國王。從此,南詔與吐蕃結盟,共同反對唐廷。
天寶十三載(754年)六月,唐詩御史劍南留後李宓率7萬大軍再次進討南詔。南詔採用誘敵深入、堅壁不戰的策略,使唐軍兵疲糧盡,瘟疫流行,在還軍途中被南詔軍全殲,李宓被擒(一說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亂”爆發(參見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唐再也無力顧及西南,閣邏鳳趁機統一了雲南。
大曆十四年(779年),閣邏鳳去世,因其子鳳伽異已先亡,其孫異牟尋即位。十月,南詔、吐蕃聯兵20萬分三路進犯西川,企圖奪取成都。此時,中原內亂早已結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將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與駐川唐軍配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6000級,並一鼓作氣,把詔、蕃聯軍趕過大渡河。戰後,南詔元氣大傷,吐蕃卻將慘敗的罪責歸咎於南詔,改封異牟尋為日東王,取消了雙方兄弟之國的關係,置南詔於臣屬藩邦的地位。從此,吐蕃年年向南詔徵收重稅,還占據了南詔的險要之地,設立營堡,調遣南詔軍隊出兵助防,使南詔疲憊不堪,異牟尋對吐蕃強烈不滿,在其清平官鄭回的建議下,開始尋找機會重新歸附唐廷。
貞元九年(793年),異牟尋派遣三批使者分別取道今四川、貴州和越南,前往內地,向唐王朝表示歸附。這三批使者都安全到達了成都。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節度巡官崔佐時攜帶唐德宗詔書,出使南詔。十年正月初五,異牟尋與崔佐時在點蒼山神祠會盟,結束了唐與南詔對峙隔絕40餘年的局面。
點蒼山會盟後,異牟尋派人先殺吐蕃在南詔的使者,然後乘吐蕃徵調南詔軍助其攻打回鶻之機,突然襲擊,大破吐蕃於神川(今雲南中甸塔城),搗毀了金沙江上游的鐵索橋,溺死蕃兵以萬計。南詔收復了鐵橋以東城堡16座,俘吐蕃10餘萬人,擒其王5人,與唐南北策應,使吐蕃處於鉗形包圍中,既不敢東犯河湟,又不能南侵雲南,扭轉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邊疆的被動局面(參見神川之戰)。
元和三年(808年),異牟尋去世,其子尋閣勸繼立一年後也死去,子勸龍晟繼位。十一年,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殺勸龍晟,立其弟勸利晟為王,獨攬大權。太和三年(829年),王嵯巔背盟毀約,起兵叛唐,南詔軍很快攻入成都外城,虜掠成千上萬能工巧匠和無數金銀財寶而回。四年末,南詔遣使入朝謝罪,與唐廷繼續保持臣屬關係。
結果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王豐祜卒,子世隆(酋龍)繼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諱,唐遂未加冊封。這種禮儀之爭導致了唐與南詔關係的破裂。世隆自稱皇帝,國號大禮,改元建極,不再使用唐朝曆法、奉唐正朔,繼而開始派兵侵擾唐邊。鹹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當地土蠻引南詔兵3萬餘人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內)。次年春,唐軍收復安南。此後,唐與南詔在安南進行了數次交鋒,至鹹通七年,唐終於將南詔軍擊敗,全部驅逐出去,鞏固了唐在安南的統治(參見交趾之戰)。與此同時,南詔軍還多次派兵騷擾西川,並於十年和乾符元年(874年)兩次大規模入侵西川,圍攻成都。乾符二年,唐天平節度使高駢在大渡河擊敗南詔軍,擒其酋長數十人,修復了邛崍關(即今四川滎徑西南大關)和大渡河諸城柵,派兵戍守,南詔自此不再寇擾西川。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滅亡。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