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經過
乾符四年十月,黃巢南下進攻蘄州(治蘄春,今湖北蘄春北)、黃州(治今湖北新洲),遭到唐招討副使曾元裕的抗擊,義軍損失4000人。黃巢為避實就虛,回軍河南。經過長途跋涉,於十二月,攻占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濮州(治今山東鄄城東北)。唐王朝詔潁州刺史張自勉率諸道兵進擊黃巢。為擺脫張自勉重兵進剿,五年初黃巢率軍南下,進圍亳州(治今安徽亳縣)。二月,王仙芝在黃梅戰役中兵敗陣亡,部將尚讓等突圍後,率餘部投奔正在攻打亳州的黃巢,推舉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廢唐乾符年號,改元“王霸”,設定官屬,建立政權。接著,黃巢率領義軍從亳州出發,連克沂州(治今山東臨沂)、濮州,聚眾達10萬。
但其後卻屢為官軍所敗。為擺脫被動局面,黃巢施緩兵之計,下書給天平節度使張楊(一說張褐),要其轉奏朝廷“乞降”,唐僖宗李儇下詔,以黃巢為“右衛將軍,令就鄆州解甲”,黃巢置之不理。三月,義軍經過休整,自滑州(治今河南滑縣)攻打宋州、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占領衛南(今河南滑縣東),遂進攻葉(今河南葉縣)和陽翟(今河南禹縣),掠襄邑(今河南睢縣)雍丘(今河南杞縣),威逼東都,朝廷大震。
唐僖宗連忙下令曾元裕從荊襄地區還衛東都,命昭義、河陽、宣武三鎮共發兵3000,火速前往洛陽保衛東都。又命義成軍3000人把守伊闕(今河南洛陽南)、轘轅(今河南偃師東南)、河陰(今河南滎陽北)和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等洛陽外圍重要關隘,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擔任東都應援防遏使,統領三鎮兵,並在當地募兵2000人,等等。正當唐王朝緊鑼密鼓地拼湊保衛東都軍事防線時,黃巢卻率領數萬大軍,突然揮師南下,進軍江南了。
歷史評價
黃巢轉戰中原達半年之久,多次粉碎了唐王朝的圍追堵擊,並在轉戰途中建立了農民政權,使唐末農民大起義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黃巢揮師江南之舉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強攻設防堅固的東都於義軍不利。江南是唐王朝的重要財賦之地,軍事力量比較薄弱。當時轉移到江南的王仙芝餘部已在今江蘇、安徽和湖南等地打開了局面,適時避實就虛作戰略轉移,是黃巢流動作戰的一大優長。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