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介紹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唐軍擊滅薛延陀的作戰。
貞觀十九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卒,其嫡子肆葉護可汗拔灼襲殺其從兄突利失可汗曳莽,自立為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多彌可汗乘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發兵入寇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統領突厥兵駐紮在夏州以北,思力假裝無力抵禦,將薛延陀軍誘至夏州境,一舉反擊,大敗薛延陀軍,並乘勝追擊600多里,在沙漠以北耀武后凱鏇。不久,多彌可汗再次發兵進犯夏州。
詳細介紹
貞觀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徵發朔,並、汾、箕、嵐、代、忻、蔚、雲9州兵馬鎮守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徵發勝、夏、銀、綏、丹、延、躑、坊,石、隰10州兵馬鎮守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將軍薛孤吳,徵發靈、原、寧、鹽、慶5州兵馬鎮守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又命執失思力徵發靈、勝2州的突厥兵,與李道宗等人相互呼應。薛延陀軍入塞,見唐軍已有防備,未敢貿然進攻。
貞觀二十年正月初八,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進擊薛延陀,大敗之,俘虜2000餘人,多彌可汗乘輕騎北逃。多彌可汗生性暴躁,對臣下猜忌,少施恩惠,對其父所用貴臣多加殺戳,專任自己的寵信之輩,部眾不服,遂至騷亂。回紇酋長吐迷度與仆骨、同羅聯兵進攻薛延陀,多彌大敗。
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遂於六月十五日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執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統領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見大勢已去,率數騎投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發兵進攻該部落,殺死多彌可汗,其宗族也被屠戳殆盡。薛延陀餘眾7萬餘口向西潰逃,擁立夷男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即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
李績至郁督軍山,伊特勿失佯裝乞降歸附。暗中卻圖謀再起。李績遂縱兵討擊,斬殺5000餘人,俘男女3萬餘口,將咄摩支帶回長安。李道宗率兵渡過沙漠,薛延陀達官阿波率數萬人抵抗。李道宗將其擊敗,殺乾餘人,乘勝追擊200里。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求置唐官,同為編戶,並設州郡。唐滅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