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經過
一、第一次高麗戰爭階段
1.貞觀十八年
敕將作大監閻立德等詣洪、饒、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載軍糧。甲午,下詔遣營州都督張儉等帥幽、營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擊遼東以觀其勢。以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師副之,自河北諸州皆受挺節度,聽以便宜從事。又命太僕卿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
2.貞觀十九年
第一路: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當副之,冉仁德、劉英行、張文乾、龐孝泰、程名振、王大度[1]、為總管,帥江、吳、京、洛募兵凡四萬,吳艘五百,泛海趨平壤。
第二路: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副之,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姜德本[2]、曲智盛、吳黑闥、丘效忠、張君義為行軍總管隸之,帥騎士六萬趨遼東。
第三路:李世民、長孫無忌、阿史那社爾、李思摩、牛進達等自洛陽殿李勣後。
二、襲擾戰爭階段
3.貞觀二十年
第一路:以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自萊州度海。
第二路: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4.貞觀二十二年
以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自海道入。
5.永徽五年
以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師討高麗。擊高麗於貴端水,至新城,敗高麗兵,火外郛及墟落,引還。
6.顯慶三年至顯慶四年
以營州都督程名振率薛仁貴出鏤方道,攻赤峰,拔之。
薛仁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麗大將溫沙多門,戰橫山,仁貴獨馳入,所射皆應弦仆。又戰石城。
7.顯慶五年至龍朔二年
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力何、右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率諸將出浿江、遼東、平壤道討之。
龍朔元年八月,定方破虜兵於浿江,奪馬邑山,遂圍平壤。
龍朔二年,龐孝泰以嶺南兵壁蛇水,蓋蘇文攻之,舉軍沒;定方解而歸。
三、決戰階段
8.乾封元年至總章二年
詔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偘為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左監門將軍李謹行殿而行。
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契苾何力、龐同善併力。詔獨孤卿雲由鴨淥道,郭待封積利道,劉仁願畢列道,金待問海谷道,並為行軍總管,受勣節度;轉燕、趙食廥遼東。
乾封三年,勣引道次新城,郭待封以舟師濟海,趨平壤。
李勣破泉男建薩賀水[3]上,斬首五千級,俘口三萬,器械牛馬稱之。進拔大行城。契苾何力會勣軍於鴨淥,拔辱夷城,悉師圍平壤。
以薛仁貴率兵二萬與劉仁軌鎮平壤,拜本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移治新城。
總章二年,以高偘東州道,李謹行燕山道,並為行軍總管討鉗牟岑、高安舜。
註:[1]王大度見於張亮襲取卑沙城之戰(大概是今天大連一帶),《資治通鑑》卷197載“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程名振引兵 夜至,副總管王大度先登”,但初唐其他諸多戰事並不見此人,倒是王文度頗知名。他數次度海作戰,破百濟後為熊津都督。(見《舊唐書.蘇定方傳》)。而“大”與“文”字形相近,故疑王大度為王文度之誤。
[2]整個高麗戰爭姜德本一人僅出現過一次(見新書東夷傳),又《資治通鑑》卷197,“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為遼東道
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並進。庚子,諸軍大集於幽州,遣行軍總管姜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先督眾工造梯衝於安蘿山”,此中明確提到姜行本為李勣一路行軍總管。姜行本其時已是名將,但《新唐書.東夷傳》列的諸將名單中竟無行本,故疑姜德本、姜行本為一人。
[3]薩賀水戰之時,李勣尚未過鴨綠江,故薩賀水應在今天的中國東北。時靺鞨有數部與高麗聯合,靺鞨所居之地“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可見為朝鮮半島之北,黑龍江之南的地區,故戰爭發生在靺鞨之地是有可能的。由此區域範圍及薩賀之發音,疑薩賀水為今天的松花江。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