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簡介
8世紀20年代初起,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阿拉伯軍隊越過庇里牛斯山,攻入了法蘭克王國阿奎丹地區。732年,阿拉伯軍隊在西班牙省督、阿拉伯名將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下,大舉進攻高盧地區。阿拉伯軍隊在波爾多擊敗了阿奎丹伯爵。阿卜杜勒·拉赫曼隨後率騎兵沿通往巴黎的羅馬舊道北上,進抵普瓦提埃。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率軍準備在此迎擊。10月的一個星期六,雙方在普瓦提埃展開激戰,戰鬥到了夜晚才停息。阿拉伯軍隊統帥阿卜杜勒·拉赫曼陣亡,法蘭克軍隊的損失也很嚴重。次日清晨,查理·馬特發現阿拉伯軍隊已連夜撤退,並棄下了大批輜重。查理·馬特由此成為這次戰役的勝利者,並因而獲得“錘子”(音譯為馬特)的稱號。阿拉伯軍隊退回到庇里牛斯山以南,他們在歐洲大陸到達的最北界限即為普瓦提埃,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經達到了提地理擴張的極限。戰爭背景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復興的伊斯蘭教興起,伊斯蘭教的出現拯救了阿拉伯民族,在宗教的感召下,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開始了轟轟烈烈
的征服運動。公元635年,阿拉伯軍隊征服敘利亞。公元652年,阿拉伯軍隊征服波斯帝國,擁有千年文明歷史的波斯帝國壽終正寢。公元公元711年,阿拉伯遠征軍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公元713年,阿拉伯人消滅了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全境,並向法國南部進軍,占領波爾多,兵抵都爾。
普瓦提埃戰役前的法國處於法蘭克帝國的統治之下。查理·馬特出任宮相時,在法國南方崛起了一個大貴族,阿奎丹(又譯為阿基坦)伯爵歐多。歐多挑戰查理馬特的地位,趁查理馬特遠征巴伐里亞(現在德國南部)的時候,統一了阿奎丹,並且將當時已經占領了西班牙,正在入侵法國的阿拉伯人擊退回西班牙。接著歐多與查理馬特展開爭奪戰,歐多向北進攻,查理馬特進入阿奎丹北部。這時候是公元731年。[1]
實力對比
阿拉伯方面
普瓦提埃戰役中的阿拉伯軍隊均為騎兵,且均為輕騎兵,裝備矛和阿拉伯彎刀,很少使用防禦性的甲冑。阿拉伯人是生在駱駝背和馬背上的民族,騎兵戰鬥力很強,作戰方式也以機動為主。兵力約為5萬人。法蘭克方面
普瓦提埃戰役中的法蘭克軍隊分為步兵和騎兵兩部分。步兵又分為主將麾下的部隊和民兵。法蘭克軍隊的騎兵均為重騎兵。法蘭克軍隊重裝鋼甲長矛步兵的鎧甲防護和騎兵一樣。武器是雙刃重戰斧和長達3-4米的長矛和一面足以遮蔽全身的大型長方形盾牌,但是缺乏機動性。法蘭克軍隊兵力略多於阿拉伯軍隊,有7萬人。
戰役過程
戰役前奏
公元732年,帝國西班牙總督阿布杜勒·拉赫曼率5萬阿拉伯騎兵越過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高盧。由於是選擇南方地區。因法蘭克重騎兵
此阿拉伯人一到高盧就正好進入了法蘭克大貴族阿奎丹伯爵歐多的領地,歐多根本不了解阿拉伯人。憑藉自己手下曾經不斷擊敗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的大軍,歐多根本沒把阿拉伯人放在眼力。於是歐多親自領大軍應戰阿拉伯人。雙方在波爾多遭遇。以步兵為主配以少量輕騎兵的阿奎丹伯爵歐多的軍隊在全是騎兵組成的阿拉伯遠征軍面前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在阿拉伯騎兵的輪番衝擊和分割包圍打擊下,歐多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連他自己也受了傷。無奈的阿奎丹伯爵歐多隻得率領殘部狼狽的投靠他昔日的對手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
在波爾多大戰中旗開得勝重創阿奎丹伯爵歐多的阿拉伯遠征軍統帥阿布杜勒·拉赫曼繼續向前推進,當查理·馬特的軍隊靠近圖爾城時,他並沒有立即與阿拉伯人決戰。他還要繼續拖。他派小股騎兵不斷騷擾阿拉伯人以麻痹對手並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同時排除一支騎兵部隊直接穿插到後方,切斷了阿拉伯人的後勤補給線。這讓阿拉伯遠征軍統帥阿布杜勒·拉赫曼大為震驚。為了不被對手餓死,他當即下令撤退。然而在與阿奎丹伯爵歐多德作戰中,阿拉伯軍隊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因此機動性大大降低。
無奈的統帥阿布杜勒·拉赫曼只能不斷派出一些部隊去殿後一保證主力慢悠悠的撤退。但這些部隊不斷被後面追趕的法蘭克軍隊有組織的消滅。這樣的過程整整持續了6天。當撤退到依然沒有攻下來的普瓦提埃城下時,阿布杜勒·拉赫曼再也不能走了。因為他知道,如果繼續走下去,他的軍隊會被查理·馬特的軍隊一點一點吃掉。而且他發現軍隊的時期已經嚴重損失。於是阿布杜勒·拉赫曼決定在普瓦提埃城下與法蘭克人決戰。但他犯了致命的錯誤。在他前面是法蘭克人的追兵。他身後是依然沒有拿下的普瓦提埃城。而查理·馬特也意識到決戰的時刻來臨了。公元732年,在歐洲高盧的普瓦提埃城,決定西方世界生死存亡的普瓦提埃戰役爆發了。
戰役開始
戰役開始後,查理·馬特先占居了一處山坡,然後命令重裝鋼甲矛騎兵下馬,與步兵共同組成方陣。重裝鋼甲長矛步兵則部署在外圍,以自己裝備的巨型方形盾牌組成一道堅固的防線。最外圍的步兵用長達5米的舉行長矛組成一道密集的長矛“森林”。這足以抵擋任何騎兵的衝擊。在陣形後方是有步兵和騎兵保護的遠程希臘弩炮方陣。本來面對如此堅固的重裝步兵長矛、盾牌方陣最好的辦法是利用輕騎兵的機動性和速度優勢在足夠的距離用弓箭在馬上向對手射擊以求儘可能的殺傷、破壞對方防線。可問題是,阿拉伯騎兵與東亞遊牧民族騎兵的最大不同就是他們並不善於騎射。阿拉伯人習慣的是以快速突擊方式用馬刀、長矛和對方肉搏。這對有重甲盾牌防禦的法蘭克軍隊根本不起作用。
戰鬥打響後,在遠征軍統帥阿布杜勒·拉赫曼的指揮下,阿拉伯騎兵以大規模集團衝鋒的形式勇敢的向法蘭克軍方陣發起衝擊。他們面臨的第一波次的打擊就是法蘭克軍的遠程希臘弩炮方陣。法蘭克軍的遠程希臘弩炮在超過400米遠的距離就開始密集射擊,向阿拉伯騎兵陣發射了大量帶火的長矛箭鏃。密集的火力嚴重殺傷了一密集隊形衝擊阿拉伯騎兵。但阿拉伯人依舊勇猛的沖向法蘭克步兵方陣。但當他們衝擊到方陣附近,由於不是騎射騎兵。沒有弓箭的阿拉伯騎兵無法在遠處用弓箭射殺出一個缺口。當他們衝到方針面前,又要面對又長達5米的舉行長矛組成的“森林”。很多阿拉伯騎手由於來不及收馬,連人帶馬的都撞在長矛上慘死。此時他們有必須面對法蘭克人的重標槍的集中射擊。這種1米張的重標槍兩頭都裝有三棱鐵尖。而且重量重。雖然射程不遠,但一旦用全力投擲出去,在自身重量和慣性的作用下具有強有力的穿甲能力。對於防護里本來就有限的阿拉伯輕騎兵的殺傷效果更大。戰鬥時,法蘭克氏病還使用刀劍砍斷阿拉伯騎兵戰馬的馬腿,刺殺士兵。
下午,感覺已經時機成熟的查理·馬特下令騎兵全體上馬出擊。在希臘弩炮的遠程火力掩護下,所有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排成方陣放平長矛,最前鋒的以楔型陣向阿拉伯軍主力發起大規模集團衝鋒。在猛力的弩炮遠程火矛的掩護下,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向阿拉伯主力陣地衝去。本來就缺乏遠射火力的阿拉伯軍隊對有堅固防護力和強大殺傷力的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集團的強大衝擊毫無抵抗能力。在衝擊下很多阿拉伯人死在法蘭克重裝鋼甲矛騎兵的長矛下或者被馬踩死。同時,在查理·馬特的命令下,當初那位慘敗在阿拉伯人手下的阿奎丹伯爵歐多率領他屬下的軍隊繞到阿拉伯軍背後襲擊阿拉伯人。法蘭克軍隊奇襲了阿拉伯軍隊營地,阿拉伯統帥阿布杜勒·拉赫曼陣亡。時至天黑,阿拉伯軍隊退回營地時,發現統帥已死,喪失統一指揮的阿拉伯軍隊全線潰退。當天晚上,決定西方文明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以法蘭克人的全面勝利告終。第二天清晨,阿奎丹伯爵歐多向查理·馬特提出要領兵追擊阿拉伯人。查理·馬特當即拒絕了他的要求。
勝敗解讀
普瓦提埃戰役阿拉伯軍隊的失敗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已經達到了其自然擴張的極限,距離阿拉伯人的興起之地阿拉伯半島至法蘭克非常遙遠。另外,勞師遠役也是阿拉伯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而法蘭克軍隊則是以逸待勞。在裝備是,阿拉伯軍隊均為輕騎兵,面對重步兵,沒有將其衝散,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戰役影響
發生在公元732年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普瓦提埃戰役是一場決定整個人類西方文明命運的決戰。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慘敗而歸的阿拉伯人在此後再也沒有能力對西方文明能夠世界發動入侵。這直接保證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同時法蘭克王國在普瓦提埃戰役的勝利直接強有力的支援了東羅馬帝國的反擊。當時東羅馬帝國是整個西方文明碩果僅存的一支。古羅馬和古希臘文明在東羅馬得到完成的繼承和發展。如果阿拉伯人繞道的戰略成功,西方文明在東羅馬這最後的一點生命之光將被滅亡。也就不可能有後世以古希臘文明為核心的改變世界命運的文藝復興運動。因此發生在公元732年高盧的法蘭克王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普瓦提埃戰役決定了整個西方文明的命運。同時,由於在普瓦提埃戰役的勝利,查理·馬特鞏固了他在法蘭克王國的統治地位。這就為然後他的後人的擴張奠定了基礎。公元751年,查理·馬特之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矮子丕平廢黜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自立,建立了法蘭克加洛林王朝。他就是聞名後世的法蘭克帝國查理大帝。在他的統治下,法蘭克王國成為統治西歐大部分地區包括多種部族的大帝國。由於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和內部封建割據。查理大帝死後不久帝國陷入內戰。公元843年,他的3個孫子簽署《凡爾登條約簽》。將帝國瓜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這就是近代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三個國家。法蘭克王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伴隨著公元732年普瓦提埃戰役的慘敗,以阿拉伯人為代表的伊斯蘭教勢力對歐洲的進攻結束了。但是,阿拉伯人尤其是伊斯蘭教的擴張給歐洲帶來巨大震撼。雙方的大規模流血衝突將宗教仇恨留給了歐、亞兩大洲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同時,由於穆斯林統治下的中東、北非地區經濟文化不斷進步,尤其是該地區的經濟在商業的發展下迅速發展,穆斯林積累了巨額財富。這些因來了另外一股勢力的貪婪目光,這就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基督教勢力。中世紀的羅馬教皇已經今非昔比。依靠宗教勢力成了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東方穆斯林世界的巨額財富讓羅馬教皇和他的手下垂涎三尺。於是,羅馬教發動了十字軍東征,但是終被阿拉伯,土耳其等穆斯林軍隊擊敗。
阿拉伯民族歷史
阿拉伯人,曾經是住在中東、北非、中亞和小亞細亞的世界性民族。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有2.3億人(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