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月球]

明月[月球]

月亮,也稱月球,古稱太陰,是指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年齡大約有46億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類對於太陽月亮的探索和追求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曆法,一輪明月引發無數文人舞文弄墨不僅思考魅力可見一斑。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揭示月球之“迷”。

基本信息

簡介

明月明月
1、太陰曆法創立,根據就是月亮周期變化
2、明亮的月亮,一個美麗的景觀,常被用做各種意境和情緒的描寫中,已經升華成了一種意象。
3、明月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明月是武當派第四代弟子,與清風同為主角張無忌的師侄,小時候因年紀相近,同為兒時的玩伴。曾幫張無忌冒充清風去見俞岱巖。
4、明月,韓國名妓黃真伊(真娘)的藝名,開城人。

詳述

月亮,也稱月球,古稱太陰,是指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年齡大約有46億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類對於太陽月亮的探索和追求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曆法,一輪明月引發無數文人舞文弄墨不僅思考魅力可見一斑。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揭示月球之“迷”。

詞語解釋

詞目:月亮

拼音:yùe lìang

基本解釋

[moon] 月球的俗稱,因月兒發光而得名

詳細解釋

月球的通稱。通常指其明亮的部分,故稱。語出 唐 李益 《奉酬崔員外副使攜琴宿使院見示》詩:“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對霜繁。” 清 李光庭 《鄉言解頤·月》:“月者,太陰之精。然舉世鄉言無謂太陰者,通謂之月亮

唐 李益 詩……以‘繁’對‘亮’,言其光也。相習不察,遂若成月之名矣。或曰月兒。”《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不如等到下半夜月亮上來,潮水來的時候。” 胡云翼 《西泠橋畔·愛神落在誰的發上》:“回想三年前訂交此地,恍如昨日;昔時的月亮,又照著我們飄泊東流了。”

月球漸離地球

美麗的月夜美麗的月夜

月球以每年三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十億年前,它和地球的距離只有現在的一半長。

月球目前距離地球大約60倍地球半徑。但是,由於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潮汐力的影響,月球正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慢離地球遠去。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速度也逐漸變慢. 也就是說,以前月球比現在更靠近地球,而地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更快。

證據就在科學家發現的“二枚貝”化石上。二枚貝的成長速度會隨著潮汐的漲落而變化,一邊成長一邊形成樹木年輪一樣的條紋,條紋數量和寬度依潮濕的大小而異。根據這些條文數量和寬度,科學家發現,大約5億年前,地球一天只有21小時,1年有410天。

月球的構造

據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月球是冰行星,可能在與地球擦過時被地球吸引,有了軌道。在探測月球時,發現,在被地球吸引時,表面開裂,水傾斜而出,導致地球的“諾亞洪水”,後來月核填補了此開裂,月球從此無核。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說明月球內部有大量空氣存在。但這一理論有待深入考察。

月球的運動與月相 

月相定義
月相規律變化月相規律變化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狀也有規律地變化,從而產生了月相的變化。另一個原因是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月球環繞地球旋轉時,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地變化。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月相成因
因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如圖所示,在位置a,日月黃經差為0°,即稱朔或新月,這時月球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c時黃經差90°稱上弦,半月形出現在上半夜的西邊夜空中;e時黃經差180°,即是望或稱滿月,一輪明月整夜可見;g為下弦,黃經差270°,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朔望盈虧的周期稱朔望月,長約29.53059日。
月球的運動

月相變化月相的運動

月球繞地球旋轉叫月球的公轉。月球的運動是自西向東的,它的軌道同所有天體的軌道一樣也是橢圓狀的,距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而離地球最遠的那一點叫遠地點。月亮向西運動的證據是它每次西沉的時刻平均要推遲49分鐘,若相對恆星來說,它的運動周期約27.3天,即在此時間內,它在空間運轉3600;

但與此同時地球也一直不停地繞日運轉,因此月亮要完成它的一個相位周期,即從新月開始經滿月又回到新月就應再增2天多,總計約29.53天。

因此月亮的恆星運動周期約27.3天,叫恆星月;而相對日地聯線的運動周期約29.53天,叫朔望月;朔望月便是月份的依據。

從地球眺望月亮,似乎覺得月球並沒有自轉,因為它總是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的,因為總是看到同樣的斑點,即“吳剛砍伐桂樹”;其實這一點正說明月球在自轉,其自轉周期恰好與它的公轉周期相等:假設月亮公轉與自轉相等,當月球經過它的軌道的四分之一時,它本身也自轉了900的弧,此時月球上的斑點這恰好正對著地球了;反之,倘若月球不自轉,那么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斑點,它將每月轉動一周,就不會總是看到月球上同樣的斑點
月相更替
月球的表面是由岩石和塵土構成的,它和地球一樣自己不會發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相位是月亮反射陽光的部分,自新月開始,相位在一個太陰月內的變化次序是:新月、上弦、望、下弦。在太陰月內,自新月算起的時間長度叫月令,如望的月令為14天等。在新月的前後從地球看到的月亮日照面呈娥眉狀,上弦時可見到半幅月輪,而望的前後,月亮的日照部分呈凸圓狀,上弦月與下弦月不同,因為上弦時從地球上看到的是其月輪的西半幅,而下弦時見到的則是它的東半幅。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月球與太陽之間隔著一個地球,月球不停地繞地球旋轉,當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的時候,它被太陽光照亮的那一半正好背著地球,向著地球的是黑暗的一半,這時我們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稱之為“朔”或“新月”,也就是夏曆每月初一。

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夏曆初七、八,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到了夏曆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

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夏曆二十三,滿月虧去了一半,而且半夜才升上來,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新月,開始新的循環。

月食
觀察月食明月如鑒:可以反光可以讓人反省還在特定時期讓人觀看地球的影子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月食現象一直推動著人類認識的發展

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在農曆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於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日食是同樣的道理。

日食和月食統稱交食。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現與日、地、月三者的會合運動密切相關,此會合運動具有周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應有周期性。交食的周期是古代巴比倫人發現的,叫做“沙羅周期”(“沙羅”是重複的意思),為18年零11天多一點。即6585.32天。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月食過程正式的月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初虧:標誌月食開始。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食既: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的西邊緣內切,月球剛好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內。 食甚:月球的中心與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東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內切,這時全食階段結束。 復圓: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外切,這時月食全過程結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於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經之比。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月食過程正式的月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初虧:標誌月食開始。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食既: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的西邊緣內切,月球剛好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內。 食甚:月球的中心與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東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內切,這時全食階段結束。 復圓: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外切,這時月食全過程結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於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經之比。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月亮與太陰曆

太陰曆又叫陰曆,也就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曆法。

世界上現存陰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蘭教的陰曆,它的每一個歷月都近似等於朔望月,每個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義。歷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閏年,另19年是平年。純粹的陰曆,可以較為精確地反映月相的變化,但無法根據其月份和日期判斷季節,因為它的歷年與回歸年實際沒有關係。

從世界範圍看,最早人們都是採用陰曆的,這是因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歸年的周期易於確定。後來,知道了回歸年,出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多改用陽曆或陰陽曆。現在,只有伊斯蘭教國家在宗教事務上還使用純陰曆。

“希吉來歷”是伊斯蘭國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曆法。亦稱“伊斯蘭教曆”。中國舊稱“回回曆”,簡稱“回曆”。

“希吉來”系阿拉伯語之音譯,意為“遷徙”。公元639年,伊斯蘭教第二任里發歐麥爾為紀念穆罕默德於622年率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決定把該年定為伊斯蘭教曆紀元,以阿拉伯太陽年歲首(即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為希吉來曆元年元旦。

希吉來歷系太陰曆,其計算方法是:以太陰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不設定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一月,積32.6回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

希吉來歷每年9月(萊麥丹)為伊斯蘭教齋戒之月,對這個月的起訖除了計算之外,還要由觀察新月是否出現來決定。即在8月29日這天進行觀測,如見新月,第二日即為9月1日,黎明前開始齋戒,8月仍為小建;如不見新月,第三日則為9月1日,8月即變為“大建”。到了9月29日傍晚,也需要看月,如見新月,第二天就是10月1日,即為開齋節日,使9月變成“小建”;如未見新月,齋戒必須再延一天,9月即為“大建”。 12月(祖勒·希哲)上旬為朝覲日期,12月10日為宰牲節日。該歷的星期,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記日的周日法。每周逢金曜為“主麻日”,穆斯林在這一天舉行“聚禮”。

希吉來歷自創製至今14個世紀以來,一直為阿拉伯國家紀年和世界穆斯林作為宗教曆法所通用。該歷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正式傳入中國,後並編撰該歷頒行全國,供穆斯林使用。至元十三年後,元朝政府頒行的郭守敬“授時曆”及明代在全國實行的“大統歷”,均參照該歷而制定。回曆對中國曆法的影響,達400年之久。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至今在齋戒、朝覲、節日等宗教活動中,仍以該歷計算為據。
其它陰曆有:希臘歷、回曆、藏曆、傣歷等。

初探月球的奧秘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一個天體,相距有38.4萬千米。天文學家早已用望遠鏡詳細地觀察了月球,對月球地形幾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脈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縱橫溝壑,但沒有空氣,晝夜之間溫差懸殊,一片死寂和荒涼。儘管巨型望遠鏡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標,但仍不如實地考察那樣清楚。因此,人類派出使者最先探訪的地外天體仍選擇了月球。

美國最早於1958年8月18日發射月球探測器,但由於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隨後又相繼發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途中飛行順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過,遺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這個探測器重361.3千克,上面裝有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探測設備。它在9個月後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飛往太空深處。月球1號發射兩個月後的3月3日,美國發射的先鋒4號探測器,從距月面60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也未擊中月球。

月球號探測器

從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射24個月球號探測器,其中18個完成探測月球的任務。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月球2號,兩天后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它載的科學儀器艙內的無線電通信裝置,在撞擊月球後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月球3號探測器飛往月球,3天后環繞到月球背面,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讓人們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是1966年1月31日發射的月球9號。它經過79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著陸,用攝像機拍攝了月面照片。這個探測器重1583千克,在到達距月面75千米時,重100千克的著陸艙與探測器本體分離,靠裝在外面的自動充氣氣球緩慢著陸成功。1970年9月12日發射的月球16號,9月20日在月面豐富海軟著陸,第一次使用了鑽頭採集了120克月岩樣口 ,裝入回收艙的密封容器里,於24日帶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號載著世界上第一輛自動月球車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著陸後,月球車1號下到月面進行了10個半月的科學考察。這輛月球車重756千克,長2.2米,寬1.6米,裝有電視攝像機和核能源裝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攝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張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盡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發射月球21號,把月球車2號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後一個月球24號探測器於1976年8月9日發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軟著陸,鑽采並帶回170克月岩樣品。至此,前蘇聯對月球的無人探測宣告完成,人們對月球的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了。

勘測者探測器

美國繼前蘇聯之後,先後發射了9個徘徊者號和7個勘測者號月球探測器。徘徊者探測器樣子像個大蜻蜓,長3米,兩翼太陽能電池板展開4.75米。探測儀器裝在前部,電視攝像機放在尾部。勘測者探測器有3隻腳,總重達1噸,裝有當時最先進的探測設備。最初5個徘徊者探測器均無建樹,直到1964年1月30日發射的徘徊者6號才在月面靜海地區著陸。但由於電視攝像機出現故障,沒有能夠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號發射成功,在月面雲海著陸,拍攝到4308張月面特寫照片。隨後1965年2月17日發射的徘徊者8號和3月24日發射的徘徊者9號,都在月球上著陸成功,並分別拍回7137張和5814張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發射勘測者1號新型探測器,經過64小時的飛行,在月面風暴洋軟著陸,向地面發回11150張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發射的7個勘測者探測器中,有2個失敗,5個成功。後來,美國又發射了5個月球軌道環行器,為阿波羅載人登月選擇著陸地點提供探測數據。經過這一系列的無人探測之後,月球的廬山真面目顯露出來了。

自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登月以來。根據對月球的多次實地勘探和對從月球帶回的岩石、土壤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人類對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較多的了解。科學家認為,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還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幾乎是由同樣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只是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岩所含的鈣和鋁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沒有磁場,其外殼比較穩定,近30億年以來幾乎沒什麼變化。儘管天文學家早就認為,月球體態嬌小,引力柔弱(為地球的1/6),根本不具備縛住大氣的能力,在向陽面的高溫下,任何氣體分子都會輕而易舉地達到脫離速度而逃之夭夭。但對月球的實測表明,月球表面並不是沒有任何大氣的不速之國,只是大氣層太稀薄,表面大氣壓僅為2X10“巴,而且大氣成份比較複雜,隨時空多變,通常在黑夜時的大氣成份主要由40%的氬、40%的氖和20%的氦組成,到日出時還會加入極少量的甲烷和氨等,有些地區的大氣中還會發現極微量的氫、氡、鈉、釙和鉀原子等。美國科學家日前宣稱,月球上有冰存在,這就可能為探索月球奧秘的人們提供飲用水,也可將冰分解為氫和氧,從而為火箭提供燃料。

從實地勘探中發現,月球上總共有30多萬座環形山,星羅棋布,彼此環抱,最大的環形山,直徑近300千米、海拔高達6000米以上,十分壯觀。遺憾的是,由於月球上沒有水源,這些山都是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十分荒涼。顯然,要想使如此荒漠的月球世界成為適合於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終變成一個生機勃勃、萬物競存、鳥語花香的天上人間,當務之急是必須解決月球上的供水問題。多年來,科學家們已提出過多種構想。有一個解決辦法是:採掘月球上儲存量極為豐富的氧化鐵,用太陽能熔化爐進行熔煉,使其放出大量的氧,與運輸飛船從太空中收集製取的液態氫相結合,來生成供月球開發需要的水。這種在月球和太空就地取材,合成制水的方案,從原理上是可行的,但要實施這一巨大的工程,決不是輕而易舉的,涉及到能源、採掘、運輸、生活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配套解決。

對人類最富吸引力的,是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氣體狀的“氦-3”,這是一種比目前地球上核電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的核材料。“氦-3”原本大量存在於太陽噴射出來的高能粒子流(太陽風)中,在幾乎沒有大氣的月球上,“太陽風”直接降落下來,久而久之,在月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約集聚有上100萬噸這種材料,若能進行大量開採,不但可供月球開發所需能源,還可為21世紀地球核聚變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間持續時間都長達半月之久,白天氣溫最高達127℃,夜間溫度又低達零下183℃,如此酷熱嚴寒而又溫差劇變的氣候,是月球上沒有人煙和生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俄羅斯科學家已對如何利用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等建築材料,然後利用這些材料建築一座可以調節室溫,使其適合於人類居住的生活基地作過長期研究。有一個方案是,他們通過對月球的一些實測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月球很可能是一個空心球體。基於這一認識,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條通道,進入月球地殼深處的“地下月宮”,在那裡建造一座適於人類居住的“地下城”。這樣,乘坐飛船奔月的旅遊者,可在這座“地下城”找到過夜的旅館。科技工作者就可以這座地下城為基地從事月球資源勘探、太空產品生產、天文觀測等活動。在“地下月宮”這個永久基地未建成之前,科學家建議可以先在地球上製成一些預製塑模構件,形成一個自動豎升的巨形圓筒。事先裝配好後,用宇宙運輸船送到月球表面,圓筒在月球表面一登入即自動分成兩半打開,並自動形成一座多層結構的建築物,作為初登月球“志願者”的臨時居所

月球誕生之謎

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月球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詹森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併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矽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矽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還有“碰撞”理論:該理論認為,約45億年前,一個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名叫塞亞,以每小時4000公里的飛行速度猛然撞擊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這個行星的鐵質核一直撞到了我們地球的中心。碰撞結果是產生巨大爆炸,伴隨有6000℃以上的高溫。地球在爆炸的衝擊下變了形,這個採取“自殺行為”的巨大天體的大部分與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為熾熱的蒸汽與其他碎片一道洶湧地噴射入外層空間,後來這些蒸汽冷卻下來並凝固成塵埃,塵埃與其他碎片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核,這個核後來凝聚成團,我們的鄰居——灰色的月球從此誕生了。

科學家們正藉助於新型的超級計算機來模擬宇宙空間所發生的這一奇特碰撞,以求驗證該理論。

月球起源新說

月球來自哪裡?這是一個人們在不斷探求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行星演化理論的飛躍發展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套用,又出現了一種月球起源的新學說,叫做新俘獲說。但在這之前,還有外星人一說。

人造月球

經過一些科學家的調查,發現月球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說,月球有可能是外星人建造、駕駛的聚集地或飛船。

從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以現代行星演化理論為基礎,用計算機計算了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作用於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力以後,得出了一種新的月球起源學說。科學家們認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範圍內被地球所俘獲的;而這種現象在當時又是極為普遍的現象。這種新學說,即所謂新俘獲說。

新俘獲說與過去的舊俘獲說不同。舊說僅從地球引力來考慮月球起源;而新說是從整個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來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說認為太陽系八大行星及若干衛星,包括月球在內,都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原始太陽系星雲是46億年前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的一片薄圓盤狀星雲。星雲中含有固體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漸集聚在星雲赤道平面上,形成一片很薄的固體粒子層,隨著微粒子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來越強,到一定程度其穩定性便遭到破壞,粉碎成半徑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體,即小行星。整個太陽系起初是由約一兆個小行星構成的。無數小行星在星雲氣體中圍繞太陽旋轉,互相碰撞,逐漸凝聚成長,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大約經過一千萬年才長成現在這么大的。

行星是在星雲氣體中成長的。地球的幼年時期周圍覆蓋著濃厚的星雲氣體,這種氣體叫做原始大氣。由於當時太陽活動特別激烈,強大的太陽風逐漸吹散原始大氣,後來包圍地球的原始大氣也逐漸稀薄,飄散掉。

月球也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與地球演化過程大體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剛到成年,原始大氣開始逸散之際飛近地球引力圈的,這樣便成了地球的俘虜。

俘獲月球的四種力

月球進入地球引力圈後,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衛星軌道上繞行。俘獲月球主要有四種力,即地球引力、太陽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氣的阻力。

一般來說,飛進地球引力圈的小天體,包括月球在內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僅有地球引力,俘獲後的小天體軌道未呈橢圓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陽引力之後,使小天體軌道有了改變。在地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進入地球引力圈內的小天體的軌道也不完全是橢圓形的,而且飛行若干周之後必然脫離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衛星軌道上。

但是,月球並未脫離地球引力圈跑掉,這是由於原始大氣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內的原始大氣阻力對飛來的月球起了急劇的制動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軌道半徑變小,便跑不掉了。

如此說來,月球因受大氣阻力作用軌道半徑越來越小,豈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來,與地球相撞嗎?不必擔心,當月球飛進地球引力圈時,原始大氣已開始逐漸飄散,月球所受的大氣阻力越來越小,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所受阻力也隨之消失,因而軌道半徑沒有變小,也沒有與地球相撞。

大氣阻力消失後,還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轉速度加快,離心作用強化,軌道反而向外推移。通過觀測得知,目前月球軌道半徑事實上每年大約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種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後既未掉到地球上來,也沒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終在衛星軌道上運行,與地球長期相伴。

俘獲是普遍現象

行星俘獲小天體是行星演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不僅地球這樣,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有這種現象。不少行星都各有自己的衛星,就是最好的說明。地球在形成過程中,曾有許多小天體飛到引力圈內來,其中一部分小天體直接與地球相撞,其餘大部分在繞地球飛行期間,因原始大氣強大阻力使軌道半徑變小,最後終於落到原始地球上來。地球是在不斷“吞掉”這些飛來的小天體當中成長起來的。

月球被俘獲時間比其他小天體都晚,月球是在地球凝聚末期、原始大氣逸散初期被俘的。月球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間,和其他小天體一樣,軌道半徑也在縮小,但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軌道半徑有了改變,月球後來的離心傾向使它倖存下來,免被地球“吞掉”。法國科學家F·米古納曾對月球被俘後軌道變化的趨勢作了計算,計算結果如附圖所示。從附圖上可以看出,剛被俘的月球距離地球較近,1千萬年後月球軌道半徑為地球半徑的20倍,1億年後為35倍,46億年後達到60倍,即現在的位置。

自從俘獲月球後,地球幾乎再也沒有俘獲其他小天體。因為已有月球繞地球飛行,如果再有其他小天體飛來,依據天體力學原理,不會處於穩定狀態,它不是掉到地球上來,就是飛出去,再不就是落到月球上去。所以,地球只有月球一個衛星陪伴。
 

俘獲現象是普遍的,整個太陽系行星都是如此,只有金星是個例外。金星的自轉速度很慢,約250天自轉一周,不可能俘獲行星,因此至今還孑然一身漫遊在天空。

新俘獲說從行星演化的整體上闡明了月球的起源以及被俘經過,是目前解釋月球起源問題最有權威的學說。但這一新學說還有一些尚待研究的問題,例如,沒有原始大氣阻力能否俘獲衛星、順行性衛星和逆行性衛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經過科學家們的反覆研究,人類對地球起源問題必將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 。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提供 )
 

原始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

8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過程的成果。據他們的模型,月球是在46億年前太陽誕生後不到1億年時,由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

這個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這一驚心動魄的過程:一個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倍半的原始行星在運行中和地球相遇,從側面給了地球一擊,使地球繞自己的軸旋轉起來,撞擊的衝擊力從地球的外層和這個無名撞擊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質,其中大約一半最後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撕下來的物質被加熱到不可想像的程度,蒸發後膨脹。

月球的幾大謎團

月球起源之謎:目前,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說,月球被捕獲說、地月同源說和地球分裂說。到目前為止,三種假說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因此產生了第四種假說“月球 ” 。

月球年齡之謎: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可據以測定月球的年齡。經分析發現,與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齡更長。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月球岩石年齡為53億歲,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億歲。有些科學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這個理論後來被認為是錯誤的,因為地球岩石必然經歷了風化作用和板塊運動以及造山運動導致了過於古老的岩石難以保存,另一方面地球的體積比月球大的多,形成期冷卻速度也要慢的多,早期岩石的形成自然也要晚的多.

另外,還有月球環形山形成之謎、月球土壤的年歲比岩石年歲更大之謎、月球受撞擊發出巨響之謎、月球上不銹鐵之謎、乾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氣之謎,另外還有月球是不是外星人基地一說,以及月球上發現英文字母,美國二戰飛機和疑似月球內部入口洞穴等謎團

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玉免搗藥。

●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於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後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國古代關於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詩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屈原《楚辭·天問》)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麼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麼,而撫育一個兔兒在懷裡?)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對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夢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如鉤?(辛棄疾《木蘭花慢》)

賞月佳對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

●滿地花陰風弄影;一亭山色月窺人。

●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否?

★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月亮斜掛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擠滿了銀河,眨巴著眼睛。

★一輪圓月升起來了,像一盞明燈,高懸在天幕上。

★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一隻擦亮的銅盤。

★圓月漸漸升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柔和的笑容。

★明鏡似的圓月,已經被遠方藍藍的高山托上天空。

★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

★夜,靜極了,玉盤似的滿月在雲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月球外星文明的傳說

●據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號休斯敦的指揮中心聯繫時,突然吃驚地說:“這些東西大得驚人!天哪!簡直難以置信,我要告訴你們,這裡有其他宇宙飛船,它們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側,他們在月球上,他們正在注視著我們……”此時,電訊信號突然中斷。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麼?

1968年12月21日,美國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向月球發射了第一艘探測飛船,當這艘飛船進入月球軌道之後,太空人在100公里高空用望遠鏡照相機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許多年後,人們在研究這些照片的時候意外發現,在火山口中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物體,它十分規則,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著陸或起飛。

●從“阿波羅”8號開始,10號、11號、16號、17號都曾目擊或拍攝過月面不明飛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國的“月球軌道環形飛行器”2號就發現,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狀建築物,隨後,前蘇聯的宇宙飛船也發現了這些建築。

物質介紹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係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約一個農曆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么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人類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入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入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類登入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參看: 月球太空人列表

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吋乘7英吋的不鏽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入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牌匾上繪有地球的兩面,並有三名太空人及當時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遜的簽署。

6次的太陽神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計畫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

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娥一號”(Chang'E1)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娥一號”(Chang'E1)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畫,並尋求開採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中國已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第一顆月球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成功撞向月面,完整的結束了它的使命。中國將於2012年以前把無人駕駛月面車發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過這一軌道飛行器在登月中進行採樣工作,並以執行最初的登月計畫。中國“奔月”工程的機器人探索方面將扮演主要角色,有可能第一步就是機器人登月。中國的載人登月三部曲為“一探”,“二登”,“三駐”。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後人。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畫的有人的月球基地。日本已成功發射“月亮女神”號探測器,月亮女神”進入的是近月點約100公里、遠月點約11,700公里的橢圓形極地軌道度。日本計畫於2025年開建月球基地。

印度已成功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月船一號”。但最近印度當局與“月船一號”的聯繫全部中斷,"月船一號"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任務。印度當局決定於2013年再探月。印度當局表示,印度將繼續為2013年的第二次月球探測計畫“月船二號”和2015年的載人航天計畫做準備,並將於2015年後啟動火星無人探測計畫。

有關月亮的神話

 

中國篇——

剛折桂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他就被貶到月宮,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

嫦娥奔月傳說:嫦娥和后羿為百姓立下了汗馬功勞,西王母將給夫妻兩人一粒仙丹,后羿不願離開妻子,就把仙丹收了起來。不料后羿的徒弟逢蒙知道了這件事,趁后羿出去時威逼嫦娥拿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自己吞了仙丹,就飄飄悠悠地飛上天了。

外國篇——

1 布農族的月亮神話

太古時代,天上有兩個太陽,輪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沒有晝夜之分,炙熱的天氣,讓人類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對夫婦勤奮的在耕地工作,將睡著的嬰兒穩穩放在樹蔭底下的石堆旁,並用棕葉遮蔽妥當。不料仍然被殘酷的太陽活活曬死,變成蜥蜴躲進石堆縫裡去。父親知道這件事情,十分悲憤,發誓將太陽射下為孩子報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親事先在住家門口種了橘子樹,就出發前往太陽上升之處,準備在太陽升空之前將它封死,射術精準的父親果然射中太陽的一隻眼睛,太陽的光芒頓時消失變成月亮,月亮閉著雙眼,胡亂的伸手抓人,由於手掌太大,父親從指縫中掙脫逃跑。由於一個太陽被人射傷成月亮,另一個太陽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於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無法出外工作,更尋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門,都必須先投擲石頭,由石頭落地的聲音判斷前方是路還是深淵,一隻出外覓食的山羌,被人們丟出去的石頭擊中頭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發出生氣的吼叫聲,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躲藏的太陽竟然被山羌的吼叫聲,嚇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們又恢復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額頭從此留下一個美麗的疤痕。

來,月亮傳授射日的父親各種祭典的儀式及禁忌,例如:狩獵察及播種祭時不可貪吃甜食,否則會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獵物等;月圓時候要舉行孩童祭,否則孩童會生病、死亡。父親返回部落之後,開始教導族人辦理祭祀事宜,當大家學會所有得祭典儀式,那棵橘子樹已經長成大樹。所以布農族有幾個社群在進行祭典儀式的時候,都會以橘子樹葉作為祭器。
吉普賽的傳說—月亮的孩子
從前有位吉普賽女子,和先生結婚多年都沒有生下孩子。某天夜裡她向月亮祈禱,祈求月亮能賜給她一個孩子。不久之後她如願懷孕,但是,當小孩生下,他們發現這孩子沒有吉普賽人的黝黑膚色與深褐色眼睛,竟是灰色的眼睛與銀白色的肌膚,吉普賽男子

非常生氣,認為是妻子背叛了他,要殺掉這個孩子。
吉普賽女子不忍,便將小孩子帶到山上,遺棄了他。月亮於是從此照顧起這個孩子。每當月圓之際,就是這個孩子行為良好,而每當月亮轉虧為新月,便是這個孩子哭泣,月亮為他做了個搖籃、哄他停止哭泣。(將白化症小孩比擬為月亮的孩子)
月亮女神
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時也是個很厲害的弓箭手,掌管著狩獵,身邊常伴著她心愛的弓箭和獵犬。每天她駕著銀色的馬車在夜空中賓士,代表了夜間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靈的道路。她還是未婚少女的守護神——她自己也是終身未婚,這裡面還有個悲傷的故事。
海王波賽冬有個兒子,名叫 奧列翁(Orion),他非常喜歡射箭,是個很好的獵手,還喜歡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歡奧列翁,他們相識了,並且彼此相愛,經常一起在叢林中狩獵,在海面上狂奔。女神的哥哥阿波羅很討厭奧列翁,也不喜歡她妹妹與奧列翁的這段感情,於是決意要除掉奧列翁。某天,奧列翁正在海面上飛奔的時候,阿波羅用金色的光罩住奧列翁把他隱藏起來,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奧列翁的本來面目,然後就去慫恿喜歡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遠處的金色物體當作靶子。月亮女神當然不知道這是哥哥的陰謀,射出一支箭,正中奧列翁的頭部。後來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奧列翁,於是陷入絕望之中,日夜哭泣。為了永遠珍藏對奧列翁的愛情,她請求宙斯把奧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銀馬車在天空奔跑中隨時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請求,把奧列翁變為天上的星座——獵戶座。女神發誓,終身不嫁,她要永遠在夜空中陪伴著奧列翁。

阿美族的傳說提及兩兄弟和妹妹因為已經完成母親要安慰父親在天之靈的交代,不覺興高彩烈的跳舞;三人跳著跳著,漸漸往地底陷入。他們齊聲說:「我們該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東邊天空的太陽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星是妹妹,我們永遠造福人類,媽媽再見了。」這些情節清楚呈現這些族群認為日月與星辰是人所變成的。月亮與原住民歲時農作的關聯,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尋到蛛絲馬跡,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於昔日原住民賴以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穫,秋夜的月光特別明亮,各族群形式各異的收穫祭儀或歌舞,多在皎潔的月光下進行,新谷與新酒的分享,讓部落內部的成員重新凝聚心志,情感獲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來年同樣豐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圓滿,也象徵著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全世界的月亮看到的都是一個哪有什麼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關於月亮的才傳說。

有關月亮的介紹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周期173日。 表面的最低溫度是—183攝氏度。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 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狀況---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月面環形山月面環形山

環形山 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

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到了現在。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湖”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越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 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 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 山脈上也有些峻岭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

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克卜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繫。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月亮本身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的,所以本該是西升東落。但是,由於地球的自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所以給我們造成的實際視覺效果就成了月球的東升西落了。

有關月亮的詩詞

1、《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4、《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5、《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7、《月》【唐】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8、《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9、《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0、《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1、《旅宿》【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12、《故人寄茶》【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1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輪皓月,無盡悵惘一輪皓月,無盡悵惘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4、《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15、《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16《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7、《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8、《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1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0、《生查子》【唐】牛希濟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瓤,仁兒在心裡。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21、《調笑令》【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22、《菩薩蠻》【唐】馮延巳
梅花吹入誰家笛,行雲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關山人未還。
聲隨幽怨絕,雲斷澄霜月。
月影下重簾,輕風花滿檐。

23、《相見歡》【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24、《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5、《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6、《春夜》【宋】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27、《天仙子》【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28、《採桑子》【宋】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29《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月亮的歌曲

《月滿西樓》
《彎彎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月光》
《望月》
《彩雲追月》
月亮之歌
《月亮之上》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愛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愛不變
月亮代表我的心

鄧麗君——月亮代表鄧麗君——月亮代表

《明月千里寄相思》

《都是月亮惹的禍》

《二泉映月》

《月之繭》

《moon river》

《看月亮爬上來》

《水調歌頭》

《月亮惹的禍》

《月亮偷著哭》

《黃色月亮》
國外《月光曲》······ 

月光曲月光曲

藝人月亮

藝名:[2]月亮
生日:1月5日身高:166cm
性格:活潑、開朗
1995年—1998年賈作光舞校
1998年—2000年在北京世賢中學上學
2000年—200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學習
在校期間2001年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少女天使隊領隊
2001年隨國家旅遊局赴德國、荷蘭、比利時、韓國巡演
2002年出演20集電視連續劇《青春拋物線》飾演女主角“紀靈兒”
2003年公安部戒毒晚會出演音樂劇《約定》飾演女主角“黑芝麻”
2004年春節晚會“點擊春天”領舞 2004年—2005年參加張學友創意音樂劇《雪狼湖》世界巡演
2006年參加杭州休博會開幕式演唱開場曲《忙》
2006年, 為超級女聲多名決賽選手輔導舞蹈.
2006年下半年韓國深造
2007年快樂男聲舞蹈老師

參考資料

月亮就是史前人造的?
藝人月亮與湯唯前男友結婚
擴展閱讀:
1.月亮就是史前人造的? http://www.hao565.cn/content.asp?id=371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3c3a10100fou0.html
3.參考:http://www.121vod.com

明月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明月是武當派第四代弟子,與清風同為主角張無忌的師侄,小時候因年紀相近,同為兒時的玩伴。曾幫張無忌冒充清風去見俞岱巖。

明月,韓國名妓黃真伊(真娘)的藝名,開城人。

在歷代詩詞名篇中出現的“明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張先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黃庭堅

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將夢去。

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篷。(賀鑄)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賈至)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煮酒論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淺論唐詩中的明月意象來源

學科網|http://www.zxxk.com/錄入:臧華
漫步中國古代文學之林,邁入唐詩瑰麗的畫廊,沒有人不為唐詩的魅力所傾倒。不說那詩人之眾、詩作之巨、流派之多,單是那和諧的韻律、嚴整的對句間所凝聚的世間萬種風情就會令人流連忘返。在這裡,你會發現自然界的一種造物被不時道出,傾瀉著它或是皎潔或是淡淡的銀輝。君不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的美景、君不聞“惟有孤城月,徘徊獨臨映”(楊素《贈薛播州》)的感嘆、君不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的牽掛……皓月當空,長風拂面乃自然界之一物像,然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綴入,便融入了人的情感因素,而成為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明月之詩”。這是一種文學現象,但其內蘊的豐富又超過了一般文學現象而具有獨特的價值定向。它不是一個文學流派,但其影響之大,卻是任何一個文學流派都難比並的。

望月懷遠,本是國人的傳統心態。數千年來,不只是嫦娥奔月、白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神話流傳於民間,更有上至屈原的“夜光(月亮)何德,死則又育”,下至以後文人無數詠月之作流傳,而謝莊則以“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賦予月亮以新的內涵,開以月抒寫相思的先河。由此,在詩人筆下月亮就成為一個包括相思在內的多重意象的。悠悠蒼天,月亮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月與人可親而不可近,戀人對月海誓山盟,思婦對月牽掛丈夫,遊子對月思念親人;孤獨者視月為朋友,迷茫者視月為希望,奮進者視月為信念。人們根據月亮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出現的各種變幻,賦予月亮千種情懷。

1、自然之月。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只有以其顯著的特徵進入詩人的審美視域才能被盡情抒寫。明朗的夜空中,無論是一彎新月,還是滿月都曾映照過詩人那注視的雙眸,在詩人的眼中,明月首先是以其美好的形象贏得他們的偏愛,然後才會去融入自己的感情的。在詩人的筆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見其光之交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則極寫月亮的形象美;“積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則寫出了月亮的動態美。在這些詩句中,明月是如此的美好,與周圍的景物、與人是那么的和諧,“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正是明月這種和諧的優美的形象吸引著詩人不自覺的融入個人感情,從而使之成為具有多種意象的情感與形象的統一體。

2、相思之月。“明月千里寄相思”這裡的“相思”有較為寬泛的內容。既有對故鄉山山水水的懷念,也有對家中親人的想念,既有對久別情人的思戀,也有對闊別友人的關懷與牽掛。反映在詠月詩中,也就有以下幾種較為具體的意象:

李白與明月李白與明月

思鄉之月。在中國人的心中,故鄉永遠是難以忘懷的心結。“水是家鄉好,月是故鄉圓”月夜思鄉已成為中國人傳統式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唐代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間,李白的《靜夜思》與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堪稱抒寫羈旅天涯的遊子與浴血疆場的征夫思鄉情懷的典範。兩首詩都選取了月華瀉光,地如霜降的寂靜清冷的深夜環境來渲染氣氛,抒發情思。李白的“床前明月”唱出了一出遊子思鄉的獨角戲,詩直白而未作渲染;而李益的“受降城外月如霜”是為營造“一夜征夫盡望鄉”的集體性心理行為創造的環境趨勢,其觸發點便是那悠悠的蘆管。如果說李白的《靜夜思》是一盅淡淡的香茗,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就是一杯令人心醉的烈酒。與此相類,“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在宏闊的背景下,望月的動作令讀者對征人戍邊衛國的精神和久別思鄉的沉鬱情懷回味不盡,感慨萬千。

親情之月。故鄉的山水令人難忘,故鄉的親友更讓遊子牽腸掛肚。“千里共嬋娟”的明月在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範疇中,已成為離人互寄相思的的感情載體。月圓想到人未圓,月缺又想到人不團圓如殘月。漏斷更殘之際,月華如水,透過窗帷,照著遊子不眠的雙眸。此刻,拋卻凡事,神魂飛越,往往會想到對方也在望月,“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飽經戰亂之後愈念手足之情躍然紙上。“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則表現了詩人對妻子的真摯深沉的愛,充滿了對妻子的憐愛之情。然而唐人抒寫相思也並非全是“婉約”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在明月、天山、長風的背景下,征人的相思便也帶有豪壯的色彩。

愛情之月。對愛情的歌頌本就動人,何況是通過這優美的明月表現出來的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來是空言去無蹤,月斜樓上五更鐘”(李商隱《無題》)都寫出了對遠隔天涯的情人夢繞魂縈的情思。這時,月亮是二人情感的共同載體,也就是名副其實的“月老”了。只不過相思的他們雖心共明月,卻身隔千里。唯如此,方顯愛情的真摯與可貴。

友情之月。有唐一代,詩人活動頻繁,文藝空前繁榮與活躍,而飲酒賦詩,以詩會友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其中許多“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詩人間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送遠傷別之時,賦詩一首以寄友人,表達自己對朋友的關心與牽掛,月亮在這裡又成為他們傳遞友情的使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友人遭貶,卻不能為之分憂,只好寄情明月,道一聲牽掛,其情是何等的真摯,表現又是何等的自然。“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美景依舊在,而友人卻是音訊全無,從而寄情明月,表達對友人的思念。這真是“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啊。

3、見證之月。明月在帶給人們無限柔情的同時也會帶給你深深的思索,讓人撫今追昔,感懷歷史人事的滄桑變遷。這時,那一輪明月既是自然之物,又成為歷史興亡的見證人,詩人感嘆世事的代言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這裡的明月記錄著一代代的戰爭風雲,豐富了歷史畫卷。“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張說《鄴都引》)在這一評價曹操的詩中,昔日的高台華屋皆為廢墟,權臣美女早已做了塵土,只有一輪明月依然如故。“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在這裡,詩人賦予月亮以女子的多情,婉轉的表達了自己對人世滄桑難能可貴的關情。

4、理想、哲理之月。望月懷遠,感物思人,使人浮想聯翩。有時那孤獨的明月似乎就是詩人處境的寫照,月亮的清純又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反映。那清純的明月里沒有一點點污濁與黑暗,這又與詩人的理想追求何等的相似。當物是人非之時,歷經滄桑之後,抬頭一望,那月亮還是原來的模樣,依舊在高空俯瞰著下邊的世界,這常會引起人們對宇宙永恆而人生有限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這裡則寄寓著詩人在嚴酷混濁的現實里追求高潔、嚮往光明的殷切願望。

唐詩中的明月意象是如此豐富,難怪對讀者有莫大的感染與影響,而詩人習用明月來傳情達意是與以下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月亮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能給詩人以審美的愉悅感。夜空中,月亮的光輝分外奪目,但明亮而不刺眼,淡淡的傾瀉著。它的外形也是或圓或鉤,而這圓弧形的外形最易給人以和諧的感覺,再配以清風、松濤、滄海,給詩人的是輕鬆愉快、心曠神怡的心理特性,達到平和協調的境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其次,望月懷遠的賞月習俗對詩人的影響與感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作為傳統節日中的中秋節、元宵節,都於圓月有關,人們意在以月圓來盼人圓,藉此表達著世人的美好願望。由於賞月習俗、詠月文學源遠流長,內蘊豐富,故皆具影響力與吸附力,極具情感張力和心理滲透力。它不僅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以月為美的詩人,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善於欣賞詠月詩的讀者;不僅使人化與自然,借自然的月來擴充人的心理空間和思考深度,而且還導致了自然的人化,在自然與人的深層同一中賦予它以新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詠月早已脫離了純文學的表現層面,而內化到古代文人的心理結構中,它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表層意識,而是一種深層的意識與無意識的混合及其在內心的積澱

再次,唐代的主流文學——詩歌為詠月提供了恰當的表現形式,它本身就是形神兼備的美的典範,無需作過多的鋪排,而詩歌本身就是要求語言凝練、形象優美、情景交融的。在這裡,讓是選取了明月這一題材而使其內容倍加豐富,而明月也在唐詩中找到了最為合適的表現,真可謂“綠水青山知有君,白雲明月偏相識”(任華《雜言寄李白》),二者的完美結合,把詠月這一傳統習俗發揮到了極致。

最後,詩人不同的人生閱歷所造成的審美個性差異豐富了明月的意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的詠月華章之一。並非是他在故作高明,而是他報警人生坎坷的真實心態的反映。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春,兩年前,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奉詔入京,其時詩人躊躇滿志可見一斑。然而權臣的讒毀、玄宗的昏聵、朝政的荒廢,卻找不到一個知己,在極度的苦悶中,他只好“獨酌”,寂寞之中,他想起自己最忠實的朋友——月亮,於是舉杯相邀,詩人內心的苦悶,孤獨寂寞以及現實世界的冷酷盡顯筆端。就連極具浪漫豪情被譽為“謫仙人”的李白也不得不藉助想像寄情明月,那么其他文人的境況便可想而知。一般的說,擺在古人的面前的道路無非是寒窗十載以求有朝一日金榜題名。由於封建政治本身的嚴重局限和儒家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思想的制約,無數的文人墨客不得不在科舉這條狹窄的道路上奔走。能實現目的的人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則要將人生委之於命運的安排。有的十載苦讀,不得一策,有的仕途失意,潦倒終身。雖有憂國憂民之心,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悲怨惆悵,浪跡天涯,羈旅飄零。於是,困苦、窮愁、孤獨、寂寞便成了他們終生的伴侶,而唐代國力的增強又激發了唐人的報國熱情,於是投筆從戎,建功邊塞,便蔚為時代的風尚,因此,便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壯語“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又為無數書寫離情別緒,抒寫邊塞的詩作提供了素材。平日或為致君堯舜,或為苟全性命,或為五斗米而奔波勞碌,無暇去多想一點,只有夜深人靜之際,明月當戶孤獨難眠之時,才會獲得心性的安靜平和。一輪明月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了時間萬種情思。這時,人生的得失,仕途的坎坷凝聚心頭,在月亮的盈虧間獲得了最佳的表現形式。因而,文人與月,月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李白堪稱寫月第一人,他的詠月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意境優美,形象豐富,陶醉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

思鄉懷人,月明情濃——略論唐詩中的明月意象

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唐詩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燦奪目。唐詩不論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還是在反應生活的廣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高峰。其優秀的篇章,雋永的意境,如同一壺香濃味郁的美酒,令人細細玩味,終身享受。唐詩中的明月意象屢見不鮮,而描寫又各具風韻,借明月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悠悠的離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以致使明月成為了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情感寄託物。當文學作品中一旦出現明月意象,人們的思鄉念親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從而形成我國民族文學中一種比較穩定又鮮明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心理。
一、鄉愁濃濃念故土

詩仙詩聖詩仙詩聖

正如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一樣,思鄉是唐詩中重要的主題。李白《靜夜思》則是最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思鄉的情緒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用敘述的語氣,用明月意象,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又如“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無名氏《雜詩》)。那是故鄉的景色,故鄉的梨花,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樹梨花簡直象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其思鄉之情溢於言表。錢起的《歸雁》中“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詩人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淒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杜甫《江漢》詩中“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詩人由遠浮天邊的片雲,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與雲、月共遠同孤一樣。詩人表面上面寫片雲孤月,實際上在寫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皎潔。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句,寫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直接抒發思鄉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亮。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寫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詩人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寫出了羈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一詩中“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句,寫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思親懷鄉之情便不言而喻了。王建《十五夜望月》詩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詩人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自己在思鄉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蘊藉深沉,委婉動人。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詩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孤單的詩人悽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也是一首典型的思鄉懷人之作。“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時。”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份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月夜懷念遠人的旨意凸現紙上。

二、離愁悠悠唱友情
由於社會條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暢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視離別,“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唐詩中以明月意象來寫離別的場面,和離別之後的憂愁等內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見。如王昌齡《送柴侍御》詩:“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他的詩,寫送別、留別的不少,並且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這首詩固然不同於“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神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那么豪爽、灑脫。它是用豐富的想像,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在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後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諭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王昌齡《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詩人以“憶”字句勾勒,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那時風散雨收,一輪孤月高照,環境如此淒清,行人恐難成眠吧。即使他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夢中也擺脫不了愁緒。通過造境,“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敖英評《唐詩絕句類選》)。孟郊《古怨別》是一首寫情人離愁的詩歌。“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首先用環境渲染離愁別緒。最後兩句“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從這幅開闊的畫面里,使人看到了離別之人在月光之下思念對方的情狀,使人想到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相互祝願。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唐詩中還有一部分明月意象是寫別後的孤寂心情,抒發胸中的憂怨的。趙嘏《江樓感舊》“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在一個清涼寂靜,月光如水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去年也是這樣的良夜,詩人結侶來游,憑欄倚肩,共賞江天明月,那是怎樣的歡快!曾幾何時,人事嗟跎,昔日伴侶不知已經飄向何方,而詩人卻只輾轉隻身來到江樓,面對依稀可辨的風物,縷縷懷念和悵惘之情,正無聲地啃齧著詩人孤獨的心。孟郊《秋懷》其二“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古人客居異鄉,一輪明月往往是傾吐鄉思的旋律,“無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詩人卻感覺連秋月竟也是臉色冰冷,寒氣禁禁,與月為伴的“老客”——詩人自己,也已一生壯志消磨殆盡,景況極其不堪。透露出人孤勢單,客子畏懼的無限感慨。杜甫《宿府》中“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長夜的角聲啊,多悲涼!但只有自言自語地傾訴亂世的悲涼,沒有人聽;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儘管美好,在漫漫長夜裡,又有誰看她呢?詩人就這樣化百鍊鋼為繞指柔,以頓挫的句法,吞吐的語氣,活托出一個看月聽角,獨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現了無人共語,沉鬱悲抑的複雜的心情。杜甫的《倦夜》詩,寫出了作者同樣的心情。“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這一夜從月升寫到月落,詩人何曾合眼!徹底不眠,他該有多么疲倦啊!如此寂靜、涼爽的秋夜,詩人為何不能酣眠,有什麼事苦纏住他的心?原來詩人是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全詩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感慨和憂憤。李白《古朗月行》“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詩中先寫兒童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後來寫到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的心境。徐凝《憶揚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句,作者抬頭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悽苦,卻割不斷纏綿的思念。這種掙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奈它曾照離人淚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無動於衷,卻又可憎。李白《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的失意與憤慨,又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本質內容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表面看來詩人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淒涼和傷感。
三、情愁深深抒戀曲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最為典型的用明月意象寫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的名篇。詩中幾乎句句寫月。“海上明月共潮生”,“何處春江無月明”,“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全詩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博,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中“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直接描摹思婦的消瘦形象,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宛如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弱其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比喻美妙慰貼,想像新穎獨特,給人以鮮明的美感。杜甫《月夜》詩中寫道:“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作者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描寫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當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沈全期《獨不見》中“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那一輪惱人的明月,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含愁獨不見”的情語藉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李白《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月下美人——賞花賞月賞秋香月下美人——賞花賞月賞秋香

深夜下簾之後,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若不伴月,則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此時憂思徘徊,情愁深深,讀者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只是一味望月,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溫庭筠的《瑤瑟怨》“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仍自照臨高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鑽上拂還來。”詩人只寫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卻仿佛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這樣以景結情,更增添了悠然不盡的餘韻。王維《伊州歌》“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這兩句展現出一位女子在秋夜裡苦苦思念遠征丈夫的情景。一個美好的秋夜,一個“清風明月”的良宵,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給獨處人兒更添悽苦。“苦相思”三字。盡有不同尋俗的具體內容,耐人玩索。沈如筠《閨怨》也是寫情愁的典型之作。“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這是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獨處空閨,想像著憑藉雁足給丈夫傳遞一封深情的書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斷鴻過盡,傳書無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緒。於是女主人公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樣,灑瀉到“伏波營”中親人的身上。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人們可以千里相共。願隨孤月,流照親人,寫她希望從愁怨之中解脫出來,顯出思婦的感情十分真摯。
唐詩中還有很多寫明月或月夜的句子,所表現的情感與內容也不盡於 以上所述,範圍極為廣闊。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杜甫《秦州雜詩其七》)。“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酬張少府》)。“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哭晁卿衡》)。“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乾”(崔櫓《華清宮三首其一》)。“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邊閣》)。“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星瓜洲”(張祜《題金陵渡》)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